清德宗光绪九状元试卷.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37002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德宗光绪九状元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清德宗光绪九状元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清德宗光绪九状元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清德宗光绪九状元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清德宗光绪九状元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德宗光绪九状元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德宗光绪九状元试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殿试策问四月二十一日,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制曰:朕以冲龄,仰邀天眷,寅绍丕基,于今九载。承列圣之诒谋,秉慈闱之懿训;惟日孜孜,冀臻上理。深念典学传心之要,求通经致用之方;著顺轨于宣防,奏咸熙于庶绩。尔多士对扬伊始,尚摅谠论,用赞嘉猷。治法肇于唐虞。尧典、舜典,何人所分?人心、道心,何书所引?汤诰始言性,说命始言学。真德秀谓开万世性学、圣学之源。能畅其说欤?易文言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或谓与丹书敬胜、义胜之说相发明。能推阐其蕴欤?汉高帝诏陆贾著新语,虽云修仁义、法先圣,而所陈不过秦汉间事。岂为学止于此欤?唐太宗谓侍臣曰:“朕所好,惟尧舜周孔之道。”果于数圣传

2、授微旨有所得否?其他若帝范、帝学、心经、政经以及大宝、丹扆诸箴,其言有可采欤?后世人主,或好黄老,或尚艺文,治不古若,殆由是欤?经学导源于汉,尚已。易上、下经、十翼,本为十二篇,何人始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尚书,伏生所传者二十八篇。孔安国传,晋梅赜始奏于朝。果可信欤?逸诗散见诸书。或谓孔子删诗,有删其篇者,有删其句者。尚详征之。春秋三家之义,孰长?杜氏注左,果优于服注否?礼记为汉儒所综集,中庸为子思作,缁衣为公孙尼子作,程子独谓儒行经解非圣言。确否?周官晚出,是否后人伪托?仪礼注家甚少,贾疏据何家为定本?三礼之学不讲久矣,能言其所心得欤?四渎之水,河最难治。禹疏九河,故道自汉时已不能尽考,惟

3、许商上书言徒骇,胡苏、鬲津所在。后世地志转,一一胪列其名,果可据欤?魏晋南北朝,河之利害无闻,唐书所载,亦仅薛平、萧仿两事。岂以隋、唐书不志河渠,故多缺欤?贾让之三策,王景之八渠,盍考其说?宋人论河之说,如欧阳修、苏辙、任伯雨诸论,果皆允否?潘季驯所云以堤束水、以水刷沙,其于治河之法,果不易欤?夫治河兼欲利漕,是以古今议论纷如。河运、海运孰便?南流、北流孰宜?其详究之。周官六计,以廉为本;或训廉为察。其义孰优?汉法:刺史以六条察二千石,岁终奏事举殿最。而董仲舒对策谓:累日取贵,积久致官。汉亦用年劳之法欤?魏明帝作都官考课法,杜恕以为文具,晋杜预亦谓不若去密就简。其说然欤?唐叙以四善,分以二十七

4、最,差以九等。宋因唐之四善,分为三等。详略得失,其缕析之。宋初考课,特命清望之官同任其事,不但委之有司。其法果可行否?汉书言:综核名实,故吏称其职。然或上求实效,下循虚名。将操何道,而使之皆实心以敷政乎?悃愊安静者大抵便民,而缓急或不足恃;强健明决者易于集事,而恣睢或至殃民。将何以资器使?举劾之权,不能不寄之大吏,而不无借以遂其私者。何以委任而责成欤?夫心法为宰化之枢,经术为作人之本;固堤防而民居敉定,严考课而吏治澄清;皆经世之要图,保邦之大计也。多士学古入官,讲求实用。其各以素所诵习者著于篇,毋泛毋隐,朕将亲览焉。译文制策说:朕在幼年时,承蒙上天保佑,继承了王位,到今天已经有九年了。接受了列

5、祖列宗留下的宏图,秉承皇太后的教导,朕每天都孜孜不倦地处理政务,期望能达到天下大治。朕深深渴求经学传心养性的要旨,谋求通经致用的方法;想要防止河水泛滥、使河水顺着河床流淌,并让各项事业全都得到振兴。各位贡士开始对答,还希望你们陈述正直的言论,为朝廷的美好规划提供帮助。统治法规起源于唐尧和虞舜。尧典和舜典,是谁分开的?“人心”、“道心”,是什么书引用的?汤诰开始说“性”,说命开始说“学”。真德秀说这就开创了万世“性学”和“圣学”的源头。能清楚地讲述这种说法吗?易经文言说:“用恭敬来使内心正直,用义来与外界交往。”有人说这与丹书的“敬胜”和“义胜”学说相互阐明。能不能推导和阐明它的底蕴呢?汉高帝诏

6、令陆贾写作新语,虽说是遵循仁义、效法先圣,然而所陈述的不过是秦朝及汉朝之间的事情。难道做学问就只能到这种程度吗?唐太宗对侍臣说:“朕所喜好的,只是唐尧、虞舜、周公、孔子的道。”他果真对这几位圣人所传授的精微要旨有所得吗?其他如帝范、帝学、心经、政经以及大宝、丹扆等规戒的说法到底有没有值得采纳的呢?后世的君主,有的喜好黄老学说,有的崇尚文学写作,而他们治理天下不如古代,是不是由此造成的呢?经学发源于汉朝,已经是十分久远了。易经的上经、下经、十翼,原本是十二篇,是谁最早把彖、象、文言掺杂编入卦中的?尚书由伏生传下来的有二十八篇。而由孔安国传下来的尚书,到晋朝时,才由梅赜上奏给朝廷。孔安国传下来的尚

7、书果真可信吗?诗经散失的诗篇散见在各种书中。有人说孔子删定诗经时,有些是整篇删去,有些是整句删去。还希望你们能详细加以考查。春秋三家的议论,到底是哪一家的好?杜预注释左传,果真就比服虔注释的更好吗?礼记是汉朝儒生汇编的,中庸是子思写的,缁衣是公孙尼子写的,唯独程子说它们是儒生们自行解释经书,而不是圣人的原话。这是否正确?周官的出现较晚,它是否是后人伪造的?仪礼的注家很少,贾公彦的注疏是根据哪一家而作为定本的?三礼的学说已经很久不讲了,能不能说一说你们学习它的心得呢?江、河、济、淮这四条河流中,黄河最难治。大禹疏通九河,其故道从汉朝时已经不能详尽查考了,只有许商在上书时说到了徒骇,胡苏、鬲津所在

8、的地方。后世的地理书进行转述,一一列举了它们的名字,这真能作为依据吗?魏晋南北朝时候,还没有听说黄河的利害,唐书所记载的,也只有薛平、萧仿这两件事。是不是由于隋书、唐书不记载河渠的事情,因此有许多缺漏呢?为什么不考察贾让的三策、王景的八渠等主张呢?宋人议论黄河的说法,如欧阳修、苏辙、任伯雨等各自的议论,果真都十分合理吗?潘季驯所说的用堤坝来约束水流、用水流来冲刷泥沙的办法,在治理黄河的所有办法中,果真是不可替代的吗?因为在治理黄河的同时,还想要方便漕运,所以古往今来,议论纷纷。河运与海运,哪一个更方便?南流与北流,哪一个更适宜?请详细加以研究。周官的六计,把“廉”作为根本;而有人把“廉”解释为

9、“察”。哪一种意义更好?汉朝制度规定:刺史用六条来考察太守,年终时向上汇报、选出劣等和优等。而董仲舒的对策说:日子一长就能高升,时间一久就能升官。汉朝也是用了根据年资升迁的办法吗?魏明帝作都官考课法,杜恕认为这只是一纸空文,晋朝的杜预也说不如去繁就简为好。这种说法对吗?唐朝规定了官员所应具备的四种良好的品行,即“四善”;又按具体职责的不同分出二十七种优等,把级差定为九等。宋朝因袭唐朝的四善,分为三等。对于它们的详略得失,请一一作出分析。宋朝初年的对官员的考核,特意任命有名望的高级官员共同负责,不是只委托有关机构办理。这种办法果真是否可行?汉书说:综核名实,因此管理都能称职。然而,或许上面要求实

10、效,但下面却只看重虚名。应该采取什么办法,使官吏都能真心实意地施政呢?质朴老实的官吏大都能安定民众,然而在紧急情况下却或许不能倚仗;强健果断的官吏容易办好事情,然而,他们的暴戾恣睢又或许会使民众遭殃。应该怎样使用和发挥他们的才能呢?举荐和弹劾的权力,不能不交给高级官员;然而,他们中间又不无借助这个权力来谋求私利的人。应该怎样来任用他们、并要求他们施政有成效呢?心法是统治的核心,经术是作人的根本;加固堤防而民众居住安全,严加考核而吏治澄清;这些都是治理社会的重要法度、稳定国家的大计。各位贡士学习古训而进入仕途,讲求实用。请你们各自把平素所学到的写在卷子上,不要空泛、不要隐瞒,朕将亲自阅览。陈冕

11、殿试对策陈冕(18581893)字冠生,顺天宛平(今北京大兴)人。光绪九年(1883)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旋即因父亲病故,归家守丧。光绪十五年恩科乡试,以修撰任湖南考官。光绪十八年,因母亲病故,归家守丧。次年返回京师,于八月十七日暴病而死,时年35岁。陈冕富有才识,然命乖时蹇,终生未迁一官。臣对:臣闻汉廷射策,萧望之以儒宗显,儿宽以经学称;平当以明禹贡,任使行河;召信臣以有方略,终为循吏。稽古匡时,固先务之急也。自后世性理之学、训故之文、河渠之书、铨叙之法,皆淆杂而失其真。承大对者欲科别其条,茂明其说,亦綦难矣。管子曰:先王之书,心之敬执。庄子曰:六经,先王之陈迹。荀子曰:行水潦,安水藏,以时

12、决塞。晏子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帝者抱蜀于上,儒者讲德于下,斯王道正而百川理,天功亮而庶绩熙,一以贯之矣。钦惟皇帝陛下,亲师重道,明目达聪。近年以来,中外大小臣工,恺切陈言者,累膝而进。固已嘉言孔彰,政治厘然毕举矣;犹复临轩试士,备切咨询;举懋学、传经、宣防、察吏诸大端,策臣等于廷,而冀收壤流之一助。臣庸才占毕,讵识谟猷?顾自幼学以来,凡典籍所纪绥猷之本、稽古之功、与夫安民知人之要,亦稍留意于其间。遭兹言路广开,敢不竞其辞指乎!伏读制策有曰:治法肇于唐虞,因欲考帝王学术之真。诚性功之首务也。臣案:尧典、舜典之分始伪。孔安国传,“曰若”以下二十八字,姚方兴称得之大头。书固难尽信哉!禹谟危、

13、微二语,据荀子引道经,而小异其词。汤诰言恒性,不见于史记之真古文。兑命典学一语,据文王世子及学记,伪迹显然;后儒乃谓为言心、言性、言学之原。盖未深考尔。易之坤卦:阳息在二,乾为直、为敬,坤为方、为义。丹书者,古策府遗典,曰敬、曰义。其知易乎?故王应麟谓孔子训丹书于文言也。三代以下,汉之高祖、唐之太宗,皆以武拨乱、以仁胜残。陆贾所陈新语,今所传非原书。然王充、李善所引,固皆儒家言。胡宏、真德秀乃谓所言不过秦汉事,过已。太宗学优于高祖,所作帝范,犹见仪刑。宋范祖禹侍哲宗经筵,论人主今日之学,系天下他日治乱。史称其开陈治道,虽贾谊、陆贽不能过。观所进帝学,简明别切,惜哲宗不尽用之。心经、政经,则不免

14、依托。至大宝、丹扆诸箴,其言固多精要可采者。皇上冲龄讲学,蒙养克端,征信于古,尤赖左右之陈善闭邪也。制策又以经学导源于汉,因备考夫条流。臣案:言易者以十翼释经,始费直;以彖、象合经,高贵乡公谓始康成。朱子本义用吕祖谦古本,明永乐修大全割附程传,篇第又淆。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迁、固云二十九篇,其一篇有篇序也。今非惟伪古文不足信,今文亦唐卫包所改定者。九夏、新宫,其词已佚;貍首,犹见考工记;射义,大戴记中。论语、左传、孟子、国语、周秦诸子、史、汉诸书闲存章句,皆逸诗也。左氏身为国史,依经作传;公羊高受学子夏,谷梁赤后于二家;三家于春秋,互有短长;而左氏、公羊为信。注左传者,贾逵、服虔先于杜预。贾

15、、服书既散佚,杜且不当深规,而孔颖达伸杜以攻贾、服,则更惑矣。马融、卢植传戴圣礼记四十九篇。康成谓:中庸,子思作。刘瓛谓:缁衣,公孙尼子作。如王制,则汉博士作;月令采吕氏春秋。不独儒行经解为可疑也,周官多春秋后窜改,亦非周公本书。仪礼则王肃、沈重之注不存,贾公彦作疏,第据齐黄庆、隋李孟之疏为本尔。朝廷文教蔚兴,承学之士得以研精六籍,可不实事求是哉!制策又以四渎之水,河最难治,因欲求九河故道,以追禹绩之隆。臣案:齐桓公填阏八,河自广;周定王时河东徙,故道遂失。汉王横谓九河沦海,然许商上书,言徒骇、胡苏,在成平、东光、鬲县界中;徒骇最北,鬲津最南。尔雅九河之次,自北而南。既知三河所在,则知太史、马

16、颊、覆釜在东光北,简、钩盘在东光南。后世地志所列,据此可证。河自汉末逮唐初,出东昌东、济南西,顺轨几千年,故鲜议及者。唐书治河,仅薛平、萧仿,而决溢屡书。景福中,徒武定、厌次,为千乘改流之始。不志河渠,史之缺略也。宋代商胡决口,贾昌朝主复故道,李仲昌请开六塔,欧阳修独以顺水治堤无大利大害。苏轼尝缴进其说,苏辙则请罢回河之役,任伯雨则请宽立堤限,皆为国惜劳费也。明潘季驯刷沙之法,本汉张戎;其说则考工记善沟善防之意。治河古称贾让三策,而近人多谓难行。王景八渠功效,远已。今言河者必及运。有海运,何烦河运?必借黄济运,久之,河病而运亦病,岂长策哉?且河入济渎巳二十九年,利津海口淤狭,决近畿辅。此时归故

17、道,水不能逆其性;筑遥堤,民不忍弃其居;计不获已。惟仍浚海口以治下游,修旧堤以防盛涨而已。我皇上轸念民瘼,近简员往察河势,固山东之民所同企望者也。制策又以六计弊吏始于周官,而因求激浊扬清之道。臣案:郑康成言六计,以廉为本;王安石训廉为察,不如贾公彦疏“洁,不滥浊”之说足风有位。汉之六条问事,见汉官典,职亦惩牟利通货,犹有周官遗意。董仲舒谓:累日取贵,积久致官,贤、不肖浑淆其意。欲使列侯、郡守、二千石举贤能。而病选吏者以富赀,不但为年劳之弊也。魏杜恕议考课之制,以为用不尽其人,虽文具无益。晋杜预为黜陟之课,委任达官,稍去密而就简。唐代考课掌于吏部。宋因唐法分四善为三等,又命清望之官,如王沔、谢泌

18、者典之。盖重其事矣。夫循吏莫著于汉,莫多于宣帝时。非综核名实之效哉!今之察计,法美意良,然内而长官囿于积习,京察已等具文;外而疆臣狃于偏私,计典亦成故事;致使人才进退不本公忠,不采舆论;彰瘅之风声不树,举人不必能其官。我皇上超擢贤能,严惩贪墨,将欲澄叙官方。中外大臣尚当以实心行实政,上辅日月之明。为治不在多言,大法则小廉也。抑臣观宋史,道学之传,特取别夫儒林;汉书沟洫之功,不以参于循吏;流派未可以偏废,智能固各有专长也。伏愿皇上,烛照万理,斟酌群言;于兼听并纳之中,考设官分职之意;师傅因论道而尊,必求正学也;侍从本经术以进,必取端人也;水工之官,必规久远,勿惜小费也;铨曹之政,务使清通,勿抑真

19、才也。如此,则谠言益进,万几咸理,人奏所能;我国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译文臣下我对答:臣下我听说在汉代朝廷的策试中,萧望之凭借儒学宗师的地位而显贵,儿宽凭借经学的功底而著称;平当因通晓禹贡,因而担任特使巡行黄河;召信臣因有方法和谋略,因而最终成为了优秀的官吏。稽考古训而匡救当时,确实是当务之急。然而,在后世所出现的“性理”学说、解释典故的文章、记载河渠的书籍、升降官员的办法,统统都是混杂而失真的。接受重大对策的人想要辨析其条目,阐明其学说,也实在是太难了。管子说:先王的书,就是保持心的恭敬。庄子说:六部经书,都是先王的陈迹。荀子说:流

20、动的水导致水涝,而平静的水却能蓄积力量,到时候就会冲垮堤防。晏子说:选举贤人来治理国家,任命能人来管理民众。帝王在上面抱着象征着权力的“蜀”,儒士在下面宣讲道德,这样就能一一使王道纯正、百川得到治理,大功建立而事业振兴了。万分恭敬地想来,皇帝陛下您敬重老师、重视道德,看得明、听得清。近年以来,中外大小臣子,切实中肯地陈述意见的,一个接着一个。尽管美好的言论已经张扬,政治已经完美了;但陛下还是再一次到前殿来策试贡士,十分殷切地进行咨询;举出学问的提高、经学的传授、整修水利、考察官吏等大问题,在朝廷上策试臣下等人,而期望收到一粒尘土和一滴水点对高山和大海的补益。臣下我十分平庸,怎能懂得宏图大计?然

21、而,自幼年读书以来,凡典籍所记载的治理天下的原则、研究古代的经验、以及安抚民众、识别人才的办法,臣下我也稍稍有一些研究。遇到这广开言路的时候,怎敢不把自己的意见全都说出来呢!恭敬地阅读制策,制策说统治法规起源于唐尧和虞舜,从而想要考察帝王学术的真谛。这确实是研究“性理”学说的首要事情。臣下我细致查考,尧典、舜典的分离,就说明尚书开始有了伪造。孔安国传下来的尚书,从“曰若稽古”以下的二十八个字,姚方兴声称是他从大方舟上买来的。尚书确实是难以完全相信的呵!大禹谟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两句话,据荀子所引的道经看,只是词句稍稍有不同。汤诰所说的“恒性”,在史书记载的真古文上看不到。“兑命典学”

22、这一句话,据文王世子及学记看,伪造的痕迹显而易见;后来的儒生却说这是论述“心”、论述“性”、论述“学”的本原。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仔细考察罢了。周易的坤卦说:阳息在二的情况下,乾为“直”、为“敬”,坤为“方”、为“义”。丹书是古策府遗留下来的典籍;它也说“敬”、说“义”。它难道知道周易吗?所以,王应麟说孔子在文言中解释丹书。三代以下,汉朝的高祖、唐朝的太宗,都是用武力平定纷乱、用仁慈战胜凶残的。陆贾所陈述的新语,现今所流传的并不是原书。然而,王充、李善所引用的,确实都是儒家的言论。胡宏、真德秀却说新语所说的不过是秦朝和汉朝的事情,这太过分了。唐太宗的学问比汉高祖要好,他所作的帝范,如今还能见到规范

23、。宋朝范祖禹为宋哲宗讲解经书,论说君主今日的学问,关系到天下他日的治乱兴衰。历史上称他开讲述政治的方法,即便是贾谊、陆贽,也不能超过他。观看他所进献的帝学,简明而切实,但可惜宋哲宗不能完全采用它。心经和政经,则不免有依托其他的书籍的地方。至于大宝和丹扆等箴言,它们的言论确实有许多精要可取的地方。皇上幼年讲学,能够蒙昧隐默、自养正道;考核证实古代的事情,尤其要依赖身边的人陈述好的、不讲坏的。制策又认为经学发源于汉朝,因而想要详细考察它的体例演变。臣下我查考,说周易的人用十翼来解释经,是从费直开始的;把彖和象合并到经中,高贵乡公说是从郑康成开始的。朱子本义用的是吕祖谦的古本,明朝永乐年间编修大全时

24、把它割附到程传上,篇目次第又混乱了。伏生的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司马迁、班固说有二十九篇,其中一篇有篇序。如今不但伪古文尚书不可信,今文尚书也是唐朝卫包所改定的。九夏和新宫的词已经佚失;貍首还可以在考工记中看到;射义保存在大戴记中。论语、左传、孟子、国语、周秦诸子、史记,汉书等书中所保存的游离章句,都是诗经散落的诗篇。左丘明身为国史编撰者,依据春秋经作传;公羊高的学问是子夏传授的,谷梁赤比这两家还晚一些;三家对春秋的解说,各有短长;而左氏、公羊最为可信。注释左传的人,贾逵、服虔在杜预之前。贾逵和服虔的书既然已经散佚,杜预尚且不能完整阅读,而孔颖达拔高杜预来攻击贾逵和服虔,就更令人不解了。马融、卢

25、植为戴圣的礼记四十九篇作了解说。郑康成说:中庸是子思写的。刘说:缁衣是公孙尼子写的。再如,王制是汉朝的博士所作,月令则是采自吕氏春秋。不只是儒生们自行解释经书是可疑的,连周官的多半也是春秋以后窜改的,并不是周公的原书。仪礼一书,因为王肃和沈重的注解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贾公彦写的注疏,只是依据北齐的黄庆、隋朝的李孟的注疏作为原本罢了。朝廷的文化教育蔚然兴起,研究学问的人得以深入钻研六经,能不实事求是吗!制策又认为江、河、济、淮这四条河流中,黄河最难治,因而想要寻求九河的故道,以追寻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臣下我查考,由于齐桓公填平了八条河,黄河自然就变得宽广了;周定王时,黄河东移,故道于是消失了。汉朝

26、的王横说九河已经是沧海桑田、无法寻觅了,然而,许商上书却说徒骇、胡苏在成平、东光、鬲县境内;徒骇最北,鬲津最南。尔雅上九河的次序,自北而南。既然知道了三河的所在,那就能知道太史、马颊、覆釜在东光北,简、钩盘在东光南。后世地理书上的列举,根据这一点就可以证明。黄河自汉朝末年到唐朝初年,由东昌东、济南西入海,安然流淌几千年,所以很少有提到它的。唐书记载治河,仅仅提到薛平、萧仿,而黄河决口泛滥却屡屡有记载。景福年间,黄河在武定、厌次改道,这是千乘改流的开始。不记录河渠,是史书的缺略。宋代黄河在商胡决口,贾昌朝主张让黄河回到故道,李仲昌请求开凿六塔河,只有欧阳修认为顺流修建河堤没有大利大害。苏轼曾经将

27、欧阳修的意见重新誊写后再次上奏皇帝,苏辙则请求中止把黄河勒回故道的工程,任伯雨则请求宽立堤坝以扩大黄河河床,他们都是为国家爱惜劳动力和费用。明朝潘季驯的冲刷黄河泥沙的办法,是遵循汉朝张戎的办法;其指导思想就是考工记的善于疏浚、善于防治的意思。古代称赞贾让的三策是治理黄河的好方法,然而近代的人却多说难以施行。王景八渠的功效,已经是太遥远的事情了。如今提到治理黄河的人必定要说到漕运。既然有了海运,那又何必要劳烦河运呢?河运必定要借用黄河水来提高运河的运输能力,长久下去,黄河出了问题,运河也就会出问题,这哪是长远的方法呢?况且,黄河入济河巳经二十九年了,利津的海口已经淤塞狭窄,黄河决口泛滥已经快要接

28、近畿辅了。在这种时候想要让黄河水回归故道,但河水却不能违背他从高到低的本性;修筑长长的大堤,但民众又不忍心放弃自己的家园;这个计划是无法实现的。只能是仍旧疏浚黄河出海口以治理下游,维修旧堤以防河水猛涨罢了。我皇上挂念民众的痛苦,最近派出人员前往视察黄河的形势,这确实是山东的民众共同企盼望的事情。制策又认为用“六计”来考核官吏是从周官开始的,因而想寻求激浊扬清的方法。臣下我查考,郑康成说“六计”以“廉”为根本;王安石把“廉”解释为“察”,不如贾公彦把它解释为“洁,不滥浊”的说法更能讽劝做官的人。汉朝刺史用“六条”来监察州郡,从汉官典中可以看到。其职责也惩处经商牟利的官员,还保留有周官的意思。董仲

29、舒说:日子一长就能高升,时间一久就能升官,贤能与不肖的意义混淆。想让列侯、郡守、二千石举荐贤能,但又担心被选举的人凭借财富买官,这样一来,那就不只是按年劳升迁的弊病了。魏国的杜恕评论考核官员的制度,认为如果用人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那么,即便有制度摆在那里也是没有用的。晋朝的杜预制订对官吏升降的考核标准,委任高级官员执掌,稍稍删繁就简。唐代对官吏的考核由吏部掌管。宋朝因袭唐朝的方法把“四善”分为三等,又任命有声望的高级官员,如王沔、谢泌之类的人执掌。这是因为要加重这种事情的分量。优秀官员没有比汉朝更能引人注目的,也没有比汉宣帝时期更多的。这难道不是综核名实的效果吗!如今考核的办法,可以说是法美意

30、良,然而,在朝廷内,长官局限于旧习惯,京察制度已经等于一纸空文;在朝廷外,各省长官的偏见和偏袒成风,考核制度也失去了作用;致使提拔人才和黜退不肖时,不能本着公心和忠心,不能采用舆论;彰善瘅恶的风气不能树立,那他们推举的人必然就不能做好官。我皇上破格提拔贤能,严厉惩处贪污,想要整顿好吏治。朝廷内外的大臣还应当用真心实意来办好实事,以辅助皇上的辉煌政治。治理天下不在于话多,大臣守法,小官自然就廉洁了。况且,臣下我观看宋史,道学传特意与儒林传区别开来,汉书的沟洫志的功效,不混同于循吏传。流派不可以偏废,人的智能确实是各有专长。臣下我恭敬地祝愿皇上,洞照万种事理,斟酌众人的言论;在兼听并纳之中,考察设官分职的用意;师傅因论说道理而受到尊敬,所以一定要要求他有纯正的学问;侍从官是凭借经学学问而受到提升的,所以一定要要求他是一个正人君子;对于掌管水利的官员,一定要让他从长远考虑,不要吝惜小的费用;对于掌管官吏升降的政务,务必要使它清廉通达,不要压抑真正有才能的人。这样,就会越来越多地听到正直的言论,所有政务都能得到圆满的处理,人人都会奉献出自己的才能;而我国亿万年美好长久的历史,就从此奠基了。臣下我属于学识肤浅、刚要被进用的人,不懂得忌讳,抵触冒犯皇帝的威严,简直恐惧到极点,死罪死罪。臣下我恭谨地对答如上。杨子江 徐立群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