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3772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地理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地理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地理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让地理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地理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地理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地理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摘 要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注重地理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重视教师主导、轻视学生主体;重视理论知识传播、轻视情感经验积累的现象。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时代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全社会必须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笔者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地理科学教育中如何有机地融合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关键词 地理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课程标准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位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为我们点明了地理教育的着眼点应是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而在当前,人类的生存

2、环境、理想信念、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地理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地理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的人文素质教育,注意培养个人的人文修养及个人的道德品德,但更强调关心他人、社会及人类的利益与未来。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那么,地理教育如何与人文精神有机相融呢?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师生平等对话,创造和谐的课堂人文环境。 作为地理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学生。在

3、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并没有把学生看作平等的人,而是把他们看成远离良好的、有组织的和公正的社会的边缘人,为了把他们融入社会,就通过教育来灌输有关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思想,在这样一种逻辑的支配下,学生只能处于教育的边缘,是灌输与训练的对象。教学则是目标控制下的一套程序,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动物性训练。这种模式与人本主义学习观的要求相去甚远。 科学正确的学生观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要把学生当“人”看。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

4、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器,其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加工能力,而不是取决于他们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教师的价值在于组织、引导和服务,经营一个鼓舞人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辉映着学生最健康、最富有成效的五种品质:尊严、活力、自我管理、集体感、意识,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积极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我教你学”,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而应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一道共同来“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课堂

5、不能成为死气沉沉的教师“一言堂”,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争辩,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加强教师修养,以浓郁的人文气息熏染学生。教师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一个“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受益无穷。有调查显示:学生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个健全的人格,一副能够激动人心的口才,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有一颗年轻热情的心,温和的性格,有强烈

6、的责任心”。教师的一切素养都会无声地“感染”、“熏陶”学生,就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学校学的许多东西,会随时间的流逝被遗忘,但思想的感染,会在我们的情感和内心留下痕迹。” 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而地理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对谈”和“实做”,是一种思想的交流,知识的融合,能力的切磋和美感的互通。这就要求教师要“怀美而教”,即要在课堂中注进鲜明浓郁的人文美感,用动人心魄的人文美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对他们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的教育。同时,老师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关怀、体贴、谅解、鼓励和期待之美意,表露在

7、自己的教学仪态、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之中。比如,教师上课总是表现出衣着的优雅、板书的工整、教态的和善、用词的规范、语言的亲切,学生会觉得教师就是美的化身。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那儿感受到温暖、幸福、激励和鼓舞,师生之间心意相通,感情融洽,使地理教学的课堂充满人文气息,美意盎然 。地理教师要在课堂上播发浓郁的人文美,当然自己得先拥有丰厚的“美源”。地理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和审美表达力;要有较深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它不仅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技、伦理学等知识,还包括对个人、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等。教师的人

8、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自身自觉的修炼、领悟和内化,将一般的人文知识内化到人文地理专业知识中,有了较高的人文素养后,地理教师在深入钻研和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灵必然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美感触发,激情波动,教法涌现,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多种变化。生动地再现教材内容,拓宽思维空间,令学生的心智沿着教材潜思暗构的路径,进入地理的美境之中,知识得到充实,能力得到提高。预设教育内容,捕捉地理教学的人文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把五彩缤纷的地理世界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沉醉其中,去感受、去受教育、去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和人性完善。地理教师应树立大课堂的观念,让课堂教学过程向生活、社

9、会延伸,让学生除了在课堂中接受大量的间接经验外,还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扩大知识面,增加直接经验。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中,可结合新教材的活动篇、技能篇和研究性课题,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开展课题研究:调查宁波水资源的污染、浪费的状况,探讨解决的对策;调查宁波的陆地环境的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开展气象观测、月相观测等等。学生在自主探索问题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需要他们独立克服并解决;讨论问题时尽管可以各抒己见、激烈争论,但需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始终保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实地调查或社会实践时也许环境比较恶劣,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10、;完成课题的过程往往耗时较长,有时还需要推翻重来,需要具备持之以恒的恒心毅力。学生参与这样的实践训练,是一种接触社会,感悟人生的过程,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获得参与探索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信息处理能力,独立研究和与人合作的学习能力,不断健全人格,这是人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面,其功效不容忽视,在这个领域,地理教师是大有可为的。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再如,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在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而着力于传授科学知识,使科学教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人文教育却显得十分落后。许多学生对当今世界日益加剧的人口、环境、生态、资源、能源等环境问题不关痛痒,漠然置之。归根结底,这是与人们的人文关怀意识薄弱有直接

11、关系。因此,地理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比如,在讲授“陆地水”的内容时,设定的教学目标就不局限于让学生记住水有几种存在形式、理解水循环及世界水资源的分布,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去评价一种资源,并树立正确的水资源观。教学的程序这样展开:一是引导学生讨论水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出示图表分析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所占的比例;三是学生阅读“世界水资源分布图”,认识世界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四是播放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录象资料,出示图表、文字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从全球到中国到自己生活的城市都存在水资源危机;五是分组讨论面对水资源危机人类该怎么

12、办?我们的生活该怎么办?上完这节课,学生可能没有记住任何数据、定义,但他能够随手去拧紧水笼头、会把洗脸水用去浇花、不再玩打水仗的游戏了,就意味着学生收获了地理知识以外的东西,这样才是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总之,将地理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合,才能使地理课程丰满有魂,才能使学生不仅得到具体的物质的地理知识,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我们应当努力做好这件工作,让学生深刻领悟为人之意义,实践做人之道。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1、地理课程标准 教育部 2004年2、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主编 钟启泉 夏志芳 2003年9月3、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 段玉山 2003年7月4、新课堂 新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 李信 2001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