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课时作业化学反应与能量.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3813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9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化学课时作业化学反应与能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三化学课时作业化学反应与能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三化学课时作业化学反应与能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三化学课时作业化学反应与能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三化学课时作业化学反应与能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化学课时作业化学反应与能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化学课时作业化学反应与能量.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优化方案课时作业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高三化学(配人教)优化方案课时作业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2011年江苏南京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如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要吸收热量,在化学上叫做吸热反应,其原因是()A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B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C在化学反应中需要加热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D在化学反应中需要降温的反应就是放热反应解析:选B。考查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原因。吸热反应是由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2已知化学反应2C(s)O2(g)2CO

2、(g),2CO(g)O2(g)2CO2(g)都是放热反应。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12 g 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 g CO所具有的能量B56 g CO和32 g 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88 g CO2所具有的总能量C12 g C和32 g 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 g CO2所具有的总能量D将一定质量的C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解析:选A。据2C(s)O2(g)2CO(g)为放热反应可知,12 g C(s)和16 g O2(g)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28 g CO(g)所具有的能量,但12 g C所具有的能量与28 g CO所具有的能量无法比较;根据2CO(g)

3、O2(g)2CO2(g)是放热反应知,56 g CO(g)和32 g O2(g)的总能量大于88 g CO2(g)的能量;由C(s)O2(g)CO2(g)为放热反应知12 g C(s)和32 g O2(g)的总能量大于44 g CO2(g)的能量;C燃烧生成CO2放出的热量应等于同质量的C燃烧生成CO放出的热量加上CO燃烧生成CO2放出的热量。3(2011年临沂统考)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用的燃料是H2,氧化剂是O2。已知:1 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 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2H2(g)O2(g)=2H2O(l)H142.9 kJmol1B2H2(g)O

4、2(g)=2H2O(l)H571.6 kJmol1C2H2(g)O2(g)=2H2OH571.6 kJmol1D2H2(g)O2(g)=2H2O(l)H571.6 kJmol1解析:选B。由于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对应于不同的化学计量数的热化学方程式,H有不同的值,但要与化学计量数相对应,且放热用“”;吸热用“”。C中没有表示出H2O的状态。4已知Zn(s)H2SO4(aq)=ZnSO4(aq)H2(g),H0,则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旧键断裂需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放出能量,所以总能量不变B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中的H的值与反应物的用量有关C该反应的化学能可以转化

5、为电能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解析:选A。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其反应前后都有能量的变化。在所给反应中,反应放热,则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5(2011年成都统考)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的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C(s)O2(g)=CO2(g)H1C(s)O2(g)=CO(g)H2S(s)O2(g)=SO2(g)H3S(g)O2(g)=SO2(g)H4H2(g)O2(g)=H2O(l)H52H2(g)O2(g)=2H2O(l)H6CaCO3(s)=CaO(s)CO2(g)H7CaO(s)H2O(l)=Ca(OH)2(s)H8A BC D解析:选C。H值大小比较包含“、”号,

6、即比较的是正数、负数。前者为完全燃烧,后者为不完全燃烧,热效应是前者大于后者,但H1、H2均为负数,故数值H1H2H3 BH1H3H1H3 DH1H3H2解析:选D。强酸的H与强碱的OH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aq)OH(aq)=H2O(l)H57.3 kJmol1。由于稀醋酸中主要是醋酸分子,当醋酸和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醋酸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电离过程要吸热,因此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mol1,H157.3 kJmol1;而浓H2SO4稀释时要放出热量,所以H257.3 kJmol1。故D符合题意。7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2SO2(g)O2(g) 2

7、SO3(g)H197 kJmol1现有容积相同的甲、乙、丙三个容器,在上述条件下分别充入的气体和反应放出的热量(Q)如下表所列:容器SO2(mol)O2(mol)N2(mol)Q(kJ)甲210Q1乙10.50Q2丙10.51Q3根据以上数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上述条件下反应生成1 mol SO3气体放热98.5 kJB上述条件下每摩尔该反应进行到底时放出的热量为197 kJCQ12Q22Q3197 kJD2Q22Q3Q12Q2,丙容器与乙容器等容积将处于相同的平衡状态,不影响热量的变化,故Q2Q3,所以C错误;D项正确。8(2011年潍坊质检)已知:1 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

8、需要吸收436 kJ的能量1 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 kJ的能量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 mol HCl分子时释放431 kJ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2(g)=2HCl(g)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 kJmol1C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 kJmol1D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 kJmol1解析:选C。氢气和氯气生成氯化氢的反应热等于氢气键能加氯气键能减去氯化氢键能的2倍,即H436 kJmol1243 kJmol12

9、431 kJmol1183 kJmol1,故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H2(g)Cl2(g)=2HCl(g)H183 kJmol1。9(2011年沈阳统考)已知:H2(g)F2(g)=2HF(g)H270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 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 L氢气和1 L氟气吸收270 kJ热量B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热量小于270 kJC在相同条件下,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D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气体分子放出270 kJ的热量解析:选C。热化学方

10、程式表达的含义是物质按化学方程式确定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时的焓变。10在25 、101 kPa下,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H3OH(l)O2(g)=CO2(g)2H2O(l)H725.8 kJmol1B2CH3OH(l)3O2(g)=2CO2(g)4H2O(l)H1452 kJmol1C2CH3OH(l)3O2(g)=2CO2(g)4H2O(l)H725.8 kJmol1D2CH3OH(l)3O2(g)=2CO2(g)4H2O(l)H1452 kJmol1解析:选B。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有关的计算。因1 mol甲醇燃烧生成C

11、O2和液态水,放出22.68 kJg132 g725.8 kJ热量,所以2 mol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的H1452 kJmol1。110.3 mol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O2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又知H2O(l)=H2O(g)H44 kJmol1,则11.2 L(标准状况)乙硼烷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_kJ。解析:0.3 mol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649.5 kJ热量,则1 mol乙硼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 mol649.5 kJ/0.3 mol2165 kJ。因此乙硼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B2H6

12、(g)3O2(g)=B2O3(s)3H2O(l)H2165 kJmol1。由于1 mol水汽化需吸热44 kJ,则3 mol液态水全部汽化应吸热:3 mol44 kJmol1132 kJ,所以1 mol乙硼烷完全燃烧产生气态水时放热:2165 kJ132 kJ2033 kJ,则11.2 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产生气态水放出热量是:0.5 mol2033 kJmol11016.5 kJ。答案:B2H6(g)3O2(g)=B2O3(s)3H2O(l)H2165 kJmol11016.512磷在氧气中燃烧,可能生成两种固态氧化物P2O5和P2O3。3.1 g单质磷(P)在3.2 g的氧气中燃烧

13、,至反应物耗尽,并放出x kJ热量。(1)通过计算确定反应产物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是_,其相应的质量(g)为_。(2)已知单质磷的燃烧热为y kJmol1,则1 mol P与O2反应生成固态P2O3的反应热H_。(3)写出1 mol P与O2反应生成固态P2O3的热化学方程式_。解析:(1)n(P)0.1 mol,n(O2)0.1 mol。4P3O2=2P2O34P5O2=2P2O5由以上两反应分析知:0.1 mol P全转化为P2O3时,需消耗O20.075 mol,全转化为P2O5时,需消耗O20.125 mol,而现有O2 0.1 mol,故所得固体产物应为P2O3和P2O5的混合物。

14、设转化为P2O3需要的P的物质的量为x,转化为P2O5需要的P的物质的量为y,则:解得所以生成P2O3的质量为:0.05 mol2110 g/mol2.75 g;生成P2O5的质量为:0.05 mol2142 g/mol3.55 g。(2)0.05 mol P燃烧生成P2O3放出的热量为:(x0.05y)kJ,则1 mol P燃烧生成P2O5(s)放出的热量为:kJ(20xy)kJ。答案:(1)P2O3、P2O52.75、3.55(2)(20xy)kJmol1(3)P(s)O2(g)=P2O3(s)H(20xy)kJmol113用50 mL 0.50 molL1的盐酸与50 mL 0.55 m

15、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1)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_。(2)环形玻璃搅拌棒能否用环形铁质搅拌棒代替?_(填“能”或“不能”),其原因是_。(3)实验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用0.55 molL1 的原因是_。实验中若改用60 mL 0.5 molL1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填“相等”或“不相等”),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则所求中和热_(填“相等”或“不相等”);(4)已知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放出

16、57.3 kJ的热量,则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解析:考查学生对中和热测定的实验能力、对出现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误差分析等。由于本实验的关键是如何防止热量的损失,所以填充大量泡沫、使用玻璃搅拌器、稍过量的氢氧化钠等;(3)中由于参加反应的盐酸(60 mL 0.50 molL1)与氢氧化钠(50 mL 0.55 molL1)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50 mL 0.55 molL1)比原先(50 mL0.50 molL1)多,所以放出的热量多,但中和热不变。答案:(1)减少热量损失(2)不能铁会和盐酸反应,铁导热性好,热量损失较大(3)为了确保盐酸完全被中和不相等

17、相等(4)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 kJmol114将煤转化为水煤气的主要化学反应为C(s)H2O(g)CO(g)H2(g);C(s)、CO(g)和H2(g)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s)O2(g)=CO2(g)H393.5 kJmol1H2(g)O2(g)=H2O(g)H242.0 kJmol1CO(g)O2(g)=CO2(g)H283.0 kJmol1请回答:(1)根据以上数据,写出C(s)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2)比较反应热数据可知,1 mol CO(g)和1 mol H2(g)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和比1 mol C(s)

18、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甲同学据此认为“煤转化为水煤气可以使煤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乙同学根据盖斯定律做出下列循环图:并据此认为“煤转化为水煤气再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煤直接燃烧放出的热量相等”。请分析:甲、乙两同学观点正确的是_(填“甲”或“乙”);判断的理由是_。(3)将煤转化为水煤气作为燃料和煤直接燃烧相比有很多优点,请列举其中的两个优点_。(4)水煤气不仅是优良的气体燃料,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甲醇甲醛甲酸乙酸。试分析当CO和H2按11的体积比混合反应,合成上述_(填序号)物质时,可以满足“绿色化学”的要求,完全利用原料中的原子,实现零排放。解析:(1)利用盖

19、斯定律将反应反应反应可得C(s)H2O(g)=CO(g)H2(g),故该反应焓变为:H393.5 kJmol1242.0 kJmol1283.0 kJmol1131.5 kJmol1。(2)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守恒。(4)按“绿色化学”的标准应完全利用原料中的原子,实现零排放,故二者11反应时生成物为HCHO(甲醛)或CH3COOH(乙酸)。答案:(1)C(s)H2O(g)=CO(g)H2(g)H131.5 kJmol1(2)乙将煤转化为水煤气燃烧放出热量比直接燃煤放热多,多出的能量为煤转化为水煤气时吸收的能量(3)燃料燃烧充分;产生污染物少;便于输送等(4)第二节原电池化学电源1(2011年吉

20、林省高考复习质量检测)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构成原电池的两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C原电池工作中总是负极溶解,正极上有物质析出D在原电池正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还原剂,总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此被还原解析:选B。由原电池的定义及其工作原理不难得出B选项为正确答案。2可以将反应ZnBr2=ZnBr2设计成蓄电池,下列4个电极反应Br22e=2Br2Br2e=Br2Zn2e=Zn2Zn22e=Zn其中表示充电时的阳极反应和放电时的负极反应分别是()A和B和C和 D和解析:选A。放电时负极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反应,为;充电时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应为Br失电

21、子的反应,为。3(2011年泰安模拟)科学家近年来研制出一种新型细菌燃料电池,利用细菌将有机酸转化为氢气,氢气进入以磷酸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发电。电池负极反应为()AH22OH2e=2H2OBO24H4e=2H2OCH22e=2HDO22H2O4e=4OH解析:选C。由题意知,H2在负极上反应,且以磷酸为电解质,则负极反应为:H22e=2H。4关于铅蓄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放电时,正极发生的反应是Pb(s)SO(aq)2e=PbSO4(s)B在放电时,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铅板C在充电时,电池中硫酸的浓度不断变小D在充电时,阳极发生的反应是PbSO4(s)2e=Pb(s)SO(aq)解析:选B。

22、放电时为原电池装置,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错B对。充电时为电解池,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有硫酸生成,C、D错。5实验室用铅蓄电池做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已知铅蓄电池放电时发生如下反应:负极:PbSO2e=PbSO4,正极:PbO24HSO2e=PbSO42H2O。今若制得0.050 mol Cl2,这时电池内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A0.025 mol B0.050 molC0.10 mol D0.20 mol解析:选C。该题只要明确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抓住转移电子守恒即可。由2Cl2e=Cl2可知,制0.05 mol Cl2需转移0.10

23、 mol电子,再由铅蓄电池总反应:PbPbO24H2SO=2PbSO42H2O可看出,每转移2 mol电子消耗2 mol H2SO4,现转移0.10 mol电子,将消耗0.10 mol硫酸。6(2011年郑州统考)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慢解析:选C。由题目所给图示,甲为原电池,铜作正极,发生反应:2H2e=H2,反应速率加快;乙不能构成原电池(无闭合回路),只在锌片上发生反应:Zn2H=Zn2H2,二者都消耗H,故溶液的pH都增大。

24、7据报道,我国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氢氧燃料电池车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运动员提供服务。某种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液为KOH溶液,下列有关该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B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中KOH的物质的量不变C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D用该电池电解CuCl2溶液,产生2.24 L Cl2(标准状况)时,有0.1 mol电子转移解析:选D。用该电池电解CuCl2溶液,产生2.24 L Cl2(标准状况)时,有0.2 mol电子转移。8(2011年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已知某镍镉电池的电解质溶

25、液为KOH溶液,其充、放电按下式进行:Cd2NiO(OH)2H2OCd(OH)22Ni(OH)2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A充电时阳极反应:Ni(OH)2eOH=NiO(OH)H2OB充电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C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不变D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OH向正极移动解析:选A。充电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B错。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减弱,因Cd2结合了溶液中OH,同时溶液中的OH向负极移动,C、D错。9如下图所示,将紧紧缠绕不同金属的铁钉放入培养皿中,再加入含有适量酚酞和NaCl的琼脂热溶液,冷却后形成琼胶(离子在琼胶内可以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中铁钉附近呈

26、现红色Bb中铁钉上发生还原反应Ca中铜丝上发生氧化反应Db中铝条附近有气泡产生解析:选B。a中形成的原电池铁作负极,铜作正极,b中形成的原电池铝作负极,铁作正极。在NaCl溶液中均发生吸氧腐蚀。10(2011年南京模拟)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故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KOH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s)H2O(l)2e=Mn2O3(s)2OH(aq)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D外电路中每通过0.2 m

27、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 g解析:选C。根据题意,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锌,电池工作时,锌本身失去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的电子通过外电路移向另一极(正极),在该电极上,MnO2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Mn2O3:2MnO22e=Mn2O3,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来看,左侧还多1个O。一般规律是:在酸性条件下H结合氧变为H2O,在碱性或者中性条件下H2O结合氧变为2OH。正极反应为2MnO2H2O2e=Mn2O32OH。反应中转移0.2 mol电子,消耗掉0.1 mol锌,质量为6.5 g。11下图中a为生铁,A、B两个烧杯中为海水,C烧杯中为1 molL1的稀硫酸。(1)C中Cu极的电极反应

28、式为_。(2)A中Fe的腐蚀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B中Zn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Zn极附近溶液的pH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A、B、C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_。解析:(1)C中铁、铜、稀H2SO4构成原电池,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溶液中的H。(2)A中铁、碳、海水构成原电池,铁被氧化,溶于海水中的O2被还原。(3)B中锌被氧化成Zn2,在溶液中发生水解使溶液pH减小。形成原电池时,两电极活动性相差越大时,反应进行越快,当电解质溶液与电极直接反应时,反应较快。答案:(1)2H2e=H2(2)2FeO22H2O=2Fe(OH)2、4Fe(OH)2O22H2O=

29、4Fe(OH)3(3)Zn2e=Zn2减小CAB12(2011年连云港模拟)(1)今有反应2H2O22H2O,构成燃料电池,则负极通的气体应是_,正极通的气体应是_,电极反应式为:正极_,负极_。(2)如把KOH改为稀硫酸作电解质,则电极反应式为:正极_,负极_。(1)和(2)的电解质溶液不同,反应进行后,其溶液的pH的变化是_。(3)如把H2改为甲烷,KOH作导电物质,则电极反应式为:正极_,负极_。解析:(1)根据电池反应式可知在反应中H2被氧化,O2被还原。H2应该在负极上反应,O2应该在正极上反应,又因为是碱性溶液不可能有H参加或生成,故负极的电极反应为H22OH2e=2H2O,正极的

30、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2)若将导电物质换为酸性溶液,此时应考虑不可能有OH生成,故负极的电极反应为H22e=2H,正极的电极反应为O24H4e=2H2O。由于前者在碱性条件下反应,KOH的量不变,但工作时H2O增多,故溶液变稀,pH将变小;而后者为酸溶液,H2SO4的量不变,H2O增多,故溶液变稀,pH将变大。(3)如把H2改为甲烷,KOH作导电物质,则正极为2O24H2O8e=8OH;此时不会有CO2放出,负极为CH410OH8e=CO7H2O。答案:(1)H2O2O22H2O4e=4OHH22OH2e=2H2O(2)O24H4e=2H2OH22e=2H前者变小,后者变大(3

31、)2O24H2O8e=8OHCH410OH8e=CO7H2O13(2011年江西南昌模拟)有甲、乙两位同学均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使用镁片与铝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1H2SO4溶液中,乙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1NaOH溶液中,如图所示:请回答:(1)写出甲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_。(2)写出乙池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负极反应式:_;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3)如果甲、乙同学均认为“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如果都是金属,则构成负极材料的金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则甲会判断出_活动性更强,而乙会判断出_活动性更强。(填写元素符号)

32、(4)由此实验,可得到如下哪些正确结论?答:_(填写字母序号)。a利用原电池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介质b镁的金属性不一定比铝的金属性强c该实验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已过时,已没有应用价值d该实验说明化学研究对象复杂,反应受条件的影响较大,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上述实验也反过来证明了“直接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电池的正负极”的这种说法_(填“可靠”或“不可靠”)。如不可靠,请你提出另一个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可行实验方案_。(如可靠,此空不填)解析:(1)甲中电解质溶液为稀H2SO4溶液,由于金属活泼性MgAl,故负极为Mg,正极为Al,正极的电极反应式:2H2e=H2。(2

33、)乙中电解质溶液为NaOH溶液,该溶液不能与Mg反应,故Mg作正极,Al作负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Al4OH3e=AlO2H2O,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3H2。(3)一般情况下,构成原电池的两极(都是金属),负极比正极活泼,所以甲会判断出Mg的活动性更强,这是正确的,乙会判断出Al的更强,这是错误的。(4)两种相同的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不同时,得出两种不同的结果,说明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较大,故应选a、d。(5)很明显,这种方法不可靠;可以在两极之间连一个电流计,测电流的方向,根据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来判断。如图所示答案:(1)2H2e=H2(2)Al4OH3e=A

34、lO2H2O2Al2OH2H2O=2AlO3H2(3)MgAl(4)ad(5)不可靠在两电极之间连上一个电流计,测电流的方向,根据“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来判断14将洁净的铜片和其它金属片A、B、C、D分别放在浸有NaCl溶液的滤纸上并压紧(如图所示),在每次实验时,记录电压表指针的移动方向和电压表的读数如下:金属指针移动方向电压Fe()0.65A()0.78B()0.25C()1.35D()0.20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第组组成的原电池中,一段时间后,铁片上出现了红褐色物质,请用电极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其产生红褐色物质的过程_。(2)A、B、C、D四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顺序_;金属_

35、一定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3)若滤纸改用NaOH溶液浸润,则在滤纸上能看到有蓝色物质析出的是_(填字母)金属。其对应的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负极_;正极_。解析:(1)首先根据组实验,Fe比Cu活泼,组成原电池,指针向()移动;表明A、C、D都比Cu活泼;而B不如铜活泼。组成的原电池中,Fe是负极:2Fe4e=2Fe2;Cu是正极:2H2OO24e=4OH,后续反应: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2Fe(OH)3=Fe2O33H2O。(2)与Cu组成的原电池,活泼性差异越大,电压越大;所以金属活泼性为:CADB;由于B不如铜活泼,则B一定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3)要有蓝色物质析出,说明生成了Cu(OH)2,则需要Cu作负极,失电子生成Cu2,只有用不如Cu活泼的B与Cu组成原电池。此时Cu是负极:Cu2e=Cu2;正极:2H2OO24e=4OH。答案:(1)2Fe4e=2Fe2,2H2OO24e=4OH,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2Fe(OH)3=Fe2O33H2O(2)CADBB(3)BCu2e=Cu22H2OO24e=4OH第三节电解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1下图中,两电极上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