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方法指导.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38361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方法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方法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方法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方法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方法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方法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方法指导.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三论述类文本复习方法指导 【高考目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阐释】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

2、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要点精析】论述类文本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文章是阐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高考对现代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测试,题型丰富,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试题的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

3、知识,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文章。高考命题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本考点内容逐渐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另外,它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类广泛,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因此,考生应该重视这个考点。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注重着眼全文筛选.提取与整合信息,对考生整体理解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

4、提炼.概括和拓展”成为考查的重点。【备考园地】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测试,内容涉及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多样,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组织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根据一般的经验,学生要比较熟练地掌握某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应该至少不应低于50篇的文本阅读量,因此我们还是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解决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问题。在练习的基础上要明确几个问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有哪几个关键要素呢?首先是它的分类知识,即分为:评论类时评和书评、短论、社科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一般来说,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短论和社科论文(往往是节选)上。其次

5、是论证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指你在这篇短论里发表的观点。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达,也有短论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中心论点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论证中心论点的。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第一,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第二,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不过,这种

6、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第三,短论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论据即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论证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阅读

7、议论文,还要理解文中的论证。一方面,要分析论证过程,分析论点跟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要分析论证的方法,研究论证的技巧。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论证;间接证明的方法主要有: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驳论点法、反驳论据法、反驳论证法;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证法归真法。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二、 学术论文的特点:由于学术论文不是针对一件事来写的;也不象短论那样由于篇幅短小,视野比较狭窄,切

8、入的角度相对集中,它论证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对要大些,事物之间的关系要复杂些、事理的抽象程度要高一些,文字要深奥些,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没有那么浅表和直接,思维的跨度较大,需要你细心地去寻找才能发现前后的有机联系。但是学术论文的观点必须是可靠的,其论证必须是充分的能够经得起证伪的,所以它的论据要充分,论据之间不能自相矛盾且能互补,也就是说它的内在逻辑非常严密,说服力要非常强。所以它成了我们论述文阅读训练的首选目标。三、 论述类文本的解读要领:首先是找出作者的观点中心论点、分论点各是什么,其次作者想要证明什么(或想阐明什么);他是怎样论证或阐明的,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方法;再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之

9、间是怎样联系的,有没有节外生枝,有没有跳脱,论证过程拐了几道弯,哪些地方是起连接或过度作用的,是否每一段、每一句话都有归属,都能纳入到文章的整体论证中去。四、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思路训练注意如下几点:1)、不要把现代文阅读训练仅仅看成是解题训练,而应加强整体阅读意识,通过分析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进行解题训练。2)、写作思路会因文章的类别而不同,因此,我们在选用阅读训练材料时,应该同时考虑兼顾各种写作思路的文章,如一般论述类、论辩类、考证类等等。3)、要强化限时阅读的意识,进行速读训练。五、 论述类文本的解题思路训练方法:以往讲解题思路总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

10、往往局限在具体的答题步骤上。其实我们对解题应该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把握,尤其是对有文本阅读的题,一定要从怎样读文本,怎样读题干,怎样确定答题思路,怎样组织答题语言,怎样检查答题结果的全视角度来指导学生解题,才是切合学生需要的。1、确定文本内容的类型,平时的阅读中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史学、教育、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等各种类型的文本都让学生有所接触,学生才不会临阵犯憷。2理清文本的写作思路,不论文本是立论或驳论或证明或评论等文章,多要搞清其中心论点、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想要证明什么,或想阐明什么,或想评论什么;他是怎样论证或阐明的,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方法。3要研读题干,出题人要求解答什么问题

11、,这个问题与文章的哪个角度,哪个段落,哪些句子有联系4、 整理答题的思路:提问的角度与文本阐述的角度是什么关系,我应该怎样把它们接上轨才符合答题的要求;我需要引用文章的哪些材料,我需要对原材料作什么抽象、概括、引申或转述的工作。5、 组织答题语言: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该分几点答(往往要参考该题的赋分),是否对准了答题的点,需要什么关键词,表述是否完备并简洁。【精题精炼】一、(2010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谈 静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

12、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

13、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

14、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来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括号内)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

15、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答案】C【解析】A“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说“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B将“感受”与“领略”两概念对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D并非角度不同,而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答案】(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

16、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解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17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答案】(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

17、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 “静趣”。【解析】理解词句的含义。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领悟句子蕴含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认识。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应注意的问题:不要人为地“拔高”;要学会多角度理解。二、(2010北京高考)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

18、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艺术,列入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生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

19、,不论是原文或议论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自然界称为自然规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 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结构,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科学技术的应

20、用形式会不断的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展,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的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振道的文章楔)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人

21、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B举礼拜、苏轼作品为例,表明题载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鸣。C.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答案】D【解析】A项原文是说“人类的创造力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对象弄错。B项原文是“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不是热闹的共鸣。C项原文是“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明显是正比,不是反比关系。 D项原文是“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才得以存在。”表述正确。15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5分)【答案】 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解析】社科文阅读将“艺术”与“科学”融合在了一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2010年的社科文阅读中戏剧性地会师,这当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人文科学不再玄虚,自然科学不再枯燥,社科文阅读至少从阅读感受来说更具有亲和力;而对于社科文阅读而言,阅读感受的改善本身就意味着难度的下降。从如此简明清晰的文章中筛选信息,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