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高考复习各章要点扫描(7个方面).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3850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4.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高考复习各章要点扫描(7个方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中数学高考复习各章要点扫描(7个方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中数学高考复习各章要点扫描(7个方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中数学高考复习各章要点扫描(7个方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中数学高考复习各章要点扫描(7个方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高考复习各章要点扫描(7个方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高考复习各章要点扫描(7个方面).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数学高考复习各章要点扫描(7个方面)函数1.函数的定义 (1)映射的定义: (2) 一一映射的定义:上面中是映射的是_,是一一映射的是_。 (3)函数的定义:(课本第一册上.P51)2.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南师大P32复习目标) (2)值域: (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 定义: 判断方法:.定义法 步骤:a.求出定义域; b.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c.求; d.比较或的关系。 图象法 已知: 若非零函数的奇偶性相同,则在公共定义域内为偶函数若非零函数的奇偶性相反,则在公共定义域内为奇函数常用的结论:若是奇函数,且,则;若是偶函数,则;反之不然。 (4)单调性(在定义

2、域的某一个子集内考虑) 定义: 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定义法 步骤: a.设; b.作差; (一般结果要分解为若干个因式的乘积,且每一个因式的正或负号能清楚地判断出) c.判断正负号。 用导数证明: 若在某个区间A内有导数, 则在A内为增函数; 在A内为减函数。求单调区间的方法: a.定义法: b.导数法: c.图象法: d.复合函数在公共定义域上的单调性:若f与g的单调性相同,则为增函数; 若f与g的单调性相反,则为减函数。 注意:先求定义域,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一些有用的结论: a.奇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 b.偶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c.在公共定义域内增函数

3、增函数是增函数;减函数减函数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函数是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是减函数。 d.函数在上单调递增;在上是单调递减。 (5)函数的周期性 定义:若T为非零常数,对于定义域内的任一x,使恒成立 则f(x)叫做周期函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 例:(1)若函数在R上是奇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且 则关于 对称;的周期为 ;在(1,2)是 函数(增、减);=,则 。 (2)设是定义在上,以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且为偶函数,在区间2,3上,=,则= 。3、函数的图象 1、基本函数的图象:(1)一次函数、(2)二次函数、(3)反比例函数、(4)指数函数、(5)对数函数、(6)三角函数。 2、图象的

4、变换 (1)平移变换函数的图象是把函数平;函数的图象是把函数右平;函数的图象是把函数平;函数的图象是把函数平。 (2)对称变换 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x=0对称;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0对称;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如果函数对于一切都有,那么 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与关于直线对称。 (3)伸缩变换的图象,可将的图象上的每一点的纵坐标伸长或缩短到原来的倍。的图象,可将的图象上的每一点的横坐标伸长或缩短到原来的倍。例:(1)已知函数的图象过点(1,1),则的反函数的图象过点 。 (2)由函数的图象,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图象?4、函数的反函数 1、求反

5、函数的步骤: 求原函数,的值域B把看作方程,解出;x,y互换的的反函数为,。 2、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一个有用的结论: 3、原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例1:,的反函数为 。 2:已知,求的反函数。 3:设 。 4:四十五分钟能力训练题十(13题)。 5、函数、方程与不等式 1、“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为“”,你是否注意到必须;当=0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函数或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零的情形? 2、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 设为方程

6、的两个实根。若则;当在区间内有且只有一个实根,时,当在区间内有且只有两个实根时,若时 注意:根据要求先画出抛物线,然后写出图象成立的充要条件。注意端点,验证端点。例:1、对于定义在R上的函数若其所以的函数值都不超过1,则m的取值范围 。 2、已知函数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则 。 3、若关于x的方程有实根,则 。 4、设集合A=,B是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试确定的取值范围,使。 5、已知方程的两个根为一个三角形两内角的正切值,试求的取值范围。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一、知识结构另注:三余弦公式?其中为线面角,为斜线与平面内直线所成的角,为?二、主要类型及证明方法(主要复习向量法)1、定性:(1)直

7、线与平面平行:向量法有几种证法;非向量法有种证法。(2)直线与平面垂直:向量法有几种证法;非向量法有种证法。(3)平面与平面垂直:向量法有几种证法;非向量法有种证法。2、定量:(1)点P到面的距离d=(2)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同上)(3)异面直线所成的角:(4)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5)锐二面角:三、例题1. 设集合A正四面体,B正多面体,C简单多面体,则A、B、C之间的关系为( A )A.ABCB.ACBC.CBAD.CAB2. 集合A正方体,B长方体,C正四棱柱,则A、B、C之间的关系为( B )A.ABCB.ACBC.CABD.BAC3. 长方体ABCDABCD中,E、F、G分别是AB

8、、BC、BB上的点,则EFG的形状是( C )A.等边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4. 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同一顶点处的三条棱所成角分别为、,则有( A )A.cos2cos2cos21B.sin2sin2sin21C.cos2cos2cos22D.sin2sin2sin235. 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同一顶点处的三个面所成角分别为、,则有( B )A.cos2cos2cos21B.sin2sin2sin21C.cos2cos2cos23D.sin2sin2sin226. 长方体ABCDABCD中,DBA45,DBB60,则DBC( C )A.30B.45C.60D.757.

9、 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所有棱长之和为24,则这个长方体的一条体对角线长为( C )A.2B.C.5D.68. 棱锥的底面积为S,高位h,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面积为S,则截面与底面的距离为( )A.B.C.D.A9. 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长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 )A.内心B.外心C.垂心D.重心B10. 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 )A.内心B.外心C.垂心D.重心B11. 三棱锥PABC的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 )A.内心B.外心C.垂心D.重心A12. 三棱锥PABC的

10、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 )A.内心B.外心C.垂心D.重心C13. 三棱锥VABC中,VABC,VBAc,VCAb,侧面与底面ABC所成的二面角分别为、(都是锐角),则coscoscos( )A.1B.2C.D.A14. 四面体的四个面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都是直角三角形B.可以都是等腰三角形C.不能都是顿角三角形D.可以都是锐角三角形C15. 正n棱锥侧棱与底面所成角为,侧面与底面所成角为,则tantan( )A.sinB.cosC.sinD.cosB16. 一个简单多面体的各个面都是三角形,且有6个顶点,则这个多面体的面数为( )A.4B.6C.

11、8D.10C17. 正八面体的相邻两个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 )A.arccosB.arccosC.arccosD.arccosB18. 正方体的全面积为a2,它的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这个球的表面积为( )A.B.C.2a2D.3a2B19.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4、5,且它的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这个球的表面积为( )A.20B.25C.50D.200C20. 在球面上有四个点P、A、B、C,如果PA、PB、PC两两互相垂直,且PAPBPCa,那么这个球面的面积是( )A.2a2B.3a2C.4a2D.6a2B21. 北纬30的圆把北半球面积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面积的比为( )A.

12、11B.21C.1D.1A22. 地球半径为R,在北纬30的圆上有两点A、B,A点的经度为东经120,B点的经度为西经60,则A、B两点的球面距离为( )A.RB.RC.RD.RD23. 球面上有三个点,其中任意两个点的球面距离都等于大圆周长的,经过这三个点的小圆周长为4,那么这个球的半径为( )A.4B.2C.2D.B24. 球面上有三个点A、B、C,其中AB18,BC24,AC30,且球心到平面ABC的距离为球半径的一半,那么这个球的半径为( )A.10B.10C.20D.30A25. 在北纬60圈上有甲、乙两地,它们在纬度线上的弧长等于R,R为地球半径,则这两地的球面距离为( )A.RB

13、.RC.RD.RB填空题:设m、n是不重合的两条直线,是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请判断其是否正确,如错误,请举出反例。若,则若,则若,则若,则若,则若内有不共线的三点到的距离相等,则若,则若a、b是异面直线,则三、解答题26. 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ABC的侧棱长为2,底面边长为1,M是BC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AB与BC的夹角;(2)在直线CC上求一点N,使得MNAB。(3) 若AB的中点为P,BC的中点Q,求证:PQ/面ABC(1)解法一:因为 又因为ABCABC是正三棱柱, 由题意,2从而得:4 cos 即异面直线AB与BC的夹角为arccos解法二:以A点为坐标原点,AA为z轴

14、,AC为y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意:A(0,0,0),B(,0),B(,2),C(0,1,2) cos 即异面直线AB与BC的夹角为arccos(2)解法一:设由题意可得: 也就是 4x0 x 即当时,ABMN.解法二:同解法一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有A(0,0,0),B(,0),M(,0),N(0,1,z) 2z0解得z, N(0,1,) 即CN时,ABMN.(3)非向量法略,另向量法:方法一、基向量(待定系数法) ,则,又因为,设得得x=0,y=1/2,所以所以PQ与面ABC共面,又因为,所以PQ/面ABC例2已知(来源课本第二册P17、EX9;P23、EX4;P31、EX3) 的单调

15、区间;(2)求证:(3)若讲解: (1) 对 已 知 函 数 进 行 降 次 分 项 变 形 , 得 ,(2)首先证明任意事实上,而 .函 数 与 不 等 式 证 明 的 综 合 题 在 高 考 中 常 考 常 新 , 是 既 考 知 识 又 考 能 力 的 好 题 型 , 在 高 考 备 考 中 有 较 高 的 训 练 价 值. 针对本例的求解, 你能够想到证明任意采用逆向分析法, 给出你的想法!例4 对于函数,若存在成立,则称的不动点。如果函数有且只有两个不动点0,2,且(1)求函数的解析式;(2)已知各项不为零的数列,求数列通项;(3)如果数列满足,求证:当时,恒有成立.讲解: 依题意有

16、,化简为 由违达定理, 得 解得 代入表达式,由得 不止有两个不动点,(2)由题设得 (*)且 (*)由(*)与(*)两式相减得: 解得(舍去)或,由,若这与矛盾,即是以-1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3)采用反证法,假设则由(1)知,有,而当这与假设矛盾,故假设不成立,.关于本例的第(3)题,我们还可给出直接证法,事实上:由得0或结论成立; 若,此时从而即数列在时单调递减,由,可知上成立.比较上述两种证法,你能找出其中的异同吗? 数学解题后需要进行必要的反思, 学会反思才能长进.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1、 两点间距离:若,则 特别地:轴, 则 。 轴, 则 。2、 平行线间距离:若 则

17、: 注意点:x,y对应项系数应相等。3、 点到直线的距离:则P到l的距离为:4、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消y:,务必注意若l与曲线交于A 则:5、 若A,P(x,y)。P在直线AB上,且P分有向线段AB所成的比为, 则 ,特别地:=1时,P为AB中点且变形后:6、 若直线l1的斜率为k1,直线l2的斜率为k2,则l1到l2的角为适用范围:k1,k2都存在且k1k21 , 若l1与l2的夹角为,则,注意:(1)l1到l2的角,指从l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l2所成的角,范围 l1到l2的夹角:指 l1、l2相交所成的锐角或直角。 (2)l1l2时,夹角、到角=。 (3)当l1与l2中有一条

18、不存在斜率时,画图,求到角或夹角。7、 (1)倾斜角,;(2);(3)直线l与平面;(4)l1与l2的夹角为,其中l1/l2时夹角=0;(5)二面角;(6)l1到l2的角8、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k的关系a) 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一定有斜率。b) 若直线存在斜率k,而倾斜角为,则k=tan。 9、 直线l1与直线l2的的平行与垂直(1)若l1,l2均存在斜率且不重合:l1/l2 k1=k2l1l2 k1k2=1 (2)若 若A1、A2、B1、B2都不为零 l1/l2; l1l2 A1A2+B1B2=0; l1与l2相交 l1与l2重合;注意:若A2或B2中含有字母,应注意讨论字母=0与0的

19、情况。10、 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名称 方程 注意点斜截式: y=kx+b 应分斜率不存在斜率存在点斜式: (1)斜率不存在:(2)斜率存在时为两点式: 截距式: 其中l交x轴于,交y轴于当直l在坐标轴上,截距相等时应分: (1)截距=0 设y=kx(2)截距 设即x+y=一般式: (其中A、B不同时为零)10、确定圆需三个独立的条件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 。 (2)一般方程:,( 1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若, 12、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 外离 外切 相交 内切 内含13、圆锥曲线定义、标准方程及性质(一)椭圆定义:若F1,F2是

20、两定点,P为动点,且 (为常数)则P点的轨迹是椭圆。定义:若F1为定点,l为定直线,动点P到F1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0e1),则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二)图形: (三)性质 方程: 定义域:; 值域为R;实轴长=,虚轴长=2b焦距:2c 准线方程:焦半径:,;注意:(1)图中线段的几何特征:, 顶点到准线的距离:;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两准线间的距离= (2)若双曲线方程为渐近线方程: 若渐近线方程为双曲线可设为 若双曲线与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3)特别地当离心率两渐近线互相垂直,分别为y=,此时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可设为; (4)注意中结合定

21、义与余弦定理,将有关线段、和角结合起来。 (5)完成当焦点在y轴上时,标准方程及相应性质。二、抛物线 (一)定义:到定点F与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即: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e=1)。 (二)图形: (三)性质:方程:; 焦点: ,通径; 准线: ; 焦半径:过焦点弦长 注意:(1)几何特征:焦点到顶点的距离=;焦点到准线的距离=;通径长= 顶点是焦点向准线所作垂线段中点。 (2)抛物线上的动点可设为P或P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象复习要求(以下内容摘自考纲) 1. 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弧度和角度的换算 2. 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

22、符号、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角函数的性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与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和最小正周期的意义会求yAsin(xj)的周期,或者经过简单的恒等变形可化为上述函数的三角函数的周期,能运用上述三角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证明较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3. 了解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的画法,会用“五点法”画正弦、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xj)的简图,并能解决与正弦曲线有关的实际问题4.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对称轴,对称点的求法。5形如 的辅助角的形式,求最大、最小值的总题。6同一问题中出现,求它们的范围。如求的值域。7已知正切值,求正弦、余弦的齐次式的值。如已知的值。

23、8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可归纳为表91. 表9-1 三角函数的图象三、主要内容及典型题例 三角函数是六个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三角函数的知识包括三角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与诱导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降次公式等。 1.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和性质2. 三角函数作为基本初等函数,它必然具备函数的共性;作为个体,它又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例如周期性、弦函数的有界性,再如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具有分段单调的特征通过复习对这些特性必须很好掌握,其中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是高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试题根据考纲的要求,只需要会求经过简单的恒等变形可化为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

24、数及yAsin(xj)等形式的三角函数的周期,不必去研究周期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函数的周期 看一看历年来高考中出现的求三角函数周期的考题(例1),你应该对复习的要求有个基本的了解例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周期(根据历年全国高考有关考题(填空、选择题)改编注意 理解函数周期这个概念,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如常函数f(x)c(c为常数)是周期函数,其周期是异于零的实数,但没有最小正周期 3. 弦函数的有界性:|sinx|1,|cosx|1在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忽视这一性质,常会出现错误。 例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解法2 令tsinx,则f(t)t2t1, |sinx|1, |t|

25、1.问题转化为求关于t的二次函数f(t)在闭区间1,1上的最值 本例题(2)解法2通过换元,将求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转换的思想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沟通数学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转换的关键,转换的目的是将数学问题由陌生化熟悉,由复杂化简单,一句话:由难化易可见化归是转换的目的,而转换是实现化归段手段。5. “去负脱周化锐”,是对三角函数式进行角变换的基本思路即利用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将负角的三角函数变为正角的三角函数去负;利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角度在区间0o,360o)或0o,180o)内的三角函数脱周

26、;利用诱导公式将上述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化锐. 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三种关系: (1)倒数关系:(2)商数关系: (3)平方关系:是进行三角式化简的最基本的公式,必须熟练掌握 其中九组三角诱导公式的规律可简记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此外在应用时,不论a取什么值,我们始终视a为锐角否则,将导致错误。 6. 三角函数的图象、单位图以及三角函数线,为我们提供了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在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7. 在函数yAsin(xj)k (A0, 0)中,A和确定函数图象的形状,j和k确定图象的位置 作函数yAsin(xj)k的图象,既可用“五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的方法图象的基

27、本变换有振幅变换、周期变换,以及相位变换(左、右平移)和上下平移,前两种变换是伸缩变换,后两种变换是平移变换 对函数yAsin(xj)k (A0, 0, j0, k0),其图象的基本变换有: (1)振幅变换(纵向伸缩变换):是由A的变化引起的A1,伸长;A1,缩短 (2)周期变换(横向伸缩变换):是由的变化引起的1,缩短;1,伸长 (3)相位变换(横向平移变换):是由的变化引起的j0,左移;j0,右移 (4)上下平移(纵向平移变换): 是由k的变化引起的k0, 上移;k0,下移 于是,本题的答案为、 评析 本例所用的方法带有普遍性,用来解有关函数yAsin(xj)的图象是十分奏效的。数列1.(

28、1)一般形式: (2)通项公式: (3)前n项和:2.等差数列 (1)定义: (2)通项公式: 推广: (3)前n项和公式: (4)性质 特别地: 奇数项 偶数项 所以有 所以有 则有3.等比数列 (1)定义: (2)通项公式: (3)前n项和 (4)性质: 特别地, , 则4.数列通项 (1)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 (2) (3)迭加累加 ,迭乘累乘, , , , , , 注:5.数列的求和(1)等差与等比数列(2)裂项相消法: (3)错位相减法:, 所以有(4)通项分解法:6.(1) (2) 7.递推数列:(1)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项(2)由 解题思路:利用 变化(1)已知 (2)已

29、知不等式1、实数的大小顺序与运算性质之间的关系: 2、不等式的性质:(1) (反对称性)(2) (传递性)(3),故 (移项法则的依据0推论: (同向不等式相加)(4),推论1:推论2:推论3: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和重要的不等式(1) 当且仅当(2)(3),则注:(4)4、最值定理设(1)如积(2)如积即;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注;运用最值定理求最值的三要素:一正二定三相等5、不等式的证明方法(1)比较法(2)综合法由因导果(3)分析法执果索因一般地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6、解不等式(1)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一元二次不等式 第一册P39判别式 二次函数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相

30、异实根 相等实根 没有实根的根 解集 R解集 注:解集为R,( 对恒成立)则() ()若二次函数系数含参数且未指明不为零时,需验证若解集为R呢?如:关于x的不等式对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 。略解()()又如南通市二模22题(3)绝对值不等式(一)零点分段讨论(二)公式法: (4)高次不等式序轴标根法(5)分式不等式序轴标根法 步骤:形式:首项系数符号0标准式 若系数含参数时,须判断或讨论系数,化负为正判断或比较根的大小。7、(1) ()基本不等式 () (2)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性质 统计1.平均数(又称期望值)设数据,则(1)(2)设, ,,则(3)2.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 (较小) (数据较小)

31、 (数据较大)-标准差3.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概率 其中n为样本容量, N为个体总数(2)分层抽样: 其中n为样本容量, N为个体总数 n1为分层样本容量, N1为分层个体总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一、复习内容1. 掌握加法原理及乘法原理,并能运用这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 理解排列、组合的意义,掌握排列数、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 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论证一些简单问题二、主要内容及典型题例(一) 本来的主要内容结构(二)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这是两个基本原理,它们不仅是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基础,

32、而且可以直接运用它们去解决某些问题两个原理的区别是前者与分类有关,与元素的顺序有关;后者与分步有关,与元素的顺序无关;例 (1)有红、黄、白色旗子各n面(n3),取其中一面、二面、三面组成纵列信号,可以有多少不同的信号?(2) 有1元、5元、10元的钞票各一张,取其中一张或几张,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 (1) 解 因为纵列信号有上、下顺序关系,所以是一个排列问题,信号分一面、二面、三面三种情况(三类),各类之间是互斥的,所以用加法原理:升一面旗,共有3种信号;升二面旗,要分两步,连续完成每一步,信号方告完成,而每步又是独立的事件,故用乘法原理,因同色旗子可重复使用,故共有33种信号;升三面旗

33、,有333种信号所以共有39种信号(2) 解法 计算币值与顺序无关,所以是一个组合问题,有取一张、二张、三张、四张四种情况,它们彼此是互斥的,用加法原理因此,不同币值有 15(种)评析 (1) 排列、组合的区别在于顺序性,前者“有序”而后者“无序”;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区别在于联斥性,前者“斥”互斥独立事件,后者“联”相依事件因而有“顺序”决“问题”,“联斥”定“原理”的说法(2)加、乘原理是排列、组合问题的理论依据,在分析问题和指导解题中起着关键作用,运用加法原理的关键在于恰当地分类(分情况),要使所分类别既不遗漏,也不重复;运用乘法原理的关键在于分步,要正确设计分步的程序,使每步之间既互相

34、联系,又彼此独立(三)排列应用题例 4位学生与2位教师并坐合影留念(1)教师必须坐在中间;(2)教师不能坐在两端,但要坐在一起;(3)教师不能坐在两端,且不能相邻各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1);(2);(3)144评析 (1) “在与不在”、“邻与不邻”是带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的两种重要题型,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有“直接”、“间接”之分(2) 对“在与不在”问题,优先考虑受限制的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的思想方法,是解题的基本策略;而处理“邻与不邻”问题,使用捆绑和插空法是十分有效的(3) 关于“元素和问题”的认识,是排列、组合概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解题总是从元素或位置出发,要注意即使在同一问题中

35、,把什么看作元素(或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 用0,1,2,3,4,5 六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1)首数是奇数的五位偶数?(2) 五位奇数?(3)五位偶数?(四)排列、组合的混合问题排列、组合的混合问题,主要指既与组合有关,又与排列有关的应用问题.如分配问题.例6 六本不同的书,按下列条件,各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1) 分为三堆,每堆2本;(2) 分为三堆,一堆1本,一堆2本,一堆3本;(3) 分给甲、乙、丙三人,每人2本;(4) 分给甲、乙、丙三人,一人得1本,一人拿2本,一人得3本; (5) 分给甲、乙、丙三人,每人至少得1本.评析 本例属分配问题,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组,再分配,即先组合、后排列同时注意在分组时,若出现平均分组(即两组元素个数相同)的情况,则要除以组数(即平均分组的数目)的阶乘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