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应该掌握的文史综合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应该掌握的文史综合知识.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生应该掌握的文史综合知识(一)古人称谓 1、姓氏来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大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姬、姜、姒、姚等。有的则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宋、吴、越、秦、楚、韩、赵、魏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其它来源方法略。2、谥号、庙号、尊号(1)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
2、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3、年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 孩提:23岁。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 弱冠:20岁。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4、兄弟排行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
3、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向父”等。另外,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5、科举考试(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员。(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4)殿
4、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记时方法1、纪时法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西汉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古代医书里所说“隔二时服”,是指间隔两个时辰,即四小时。2、纪年法(1)年号纪年我
5、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2)干支纪年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规则(单配单,双配双)可以搭配成60对,也就是一个甲子(60年),周而复始记录时间。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辛 壬 癸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未 申 酉 戌亥生肖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巳
6、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戌狗 亥猪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酉 戌亥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3)生肖纪年法(参见上表)(4)国号纪年法南京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纪元”。(5)帝号纪年法湖北军政府成立时改用
7、黄帝纪元(1911年为黄帝纪元4609年)。(6)公元纪年法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就是所谓“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耶稣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从这年起叫公元某年,虽然耶稣只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个纪年标志逐渐在全世界通用。根据公元纪年和中国历史纪年对照换算,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末年时期,因此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的年代,东汉及东汉以后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后的年代。世纪:每100年为一个世纪。年代:世纪中又以每10年为一个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1989年;也有主张1981年至1990年,为20世纪80年代。世纪初和世纪末:世纪初即这个世纪的最初1
8、0年;世纪末即这个世纪的最后10年。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准确的时间范围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说来这是个大概的时间范围,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围内,也可以超出这个界限。世纪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世纪的前30年为早期,世纪的最后30年为晚期,世纪的中间的为中期。世纪的前期和后期:世纪的前50年为前期(或称上半叶),世纪的后50年为后期(或称下半叶)。3、节气我国古时是通过观象授时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包括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
9、”气,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以此来表示季节的更替和气候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4、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
10、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元
11、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元夕、元夜。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亦称。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4)上巳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古
12、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5)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
13、绿。”(6)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7)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是“初”的意思。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据说屈原忠而被黜,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了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端午
14、的习俗还有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8)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民间传说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时,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9)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
15、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10)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1)腊日腊是我国古代民间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
16、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来也渗入腊日习俗。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12)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
17、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三)、避讳方法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封建社会,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不能直呼、直书其名,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叫做“避讳”。避讳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即改字、空字和缺笔。1、改字法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做改字法。所避之字称为讳字,改用的字称为避讳字。如:汉书“邦”“国”。为避汉高祖刘邦之讳。太素 “太渊穴” “太泉穴”。为避唐高祖李渊讳。2、空字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则空其字而不写,或用空围“”、“某”、“讳”来代替,叫做空字
18、法。如:陶弘景陶景 新修本草卷十七葡萄:“陶景言用藤汁为酒,谬矣。”这是避唐高宗太子李弘名讳而删去“弘”字。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其中“某”指“启”,讳以景帝刘启之名。3、缺笔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在原字基础上缺漏笔画,多为最后的一二笔,叫做缺笔法。(四)、度量衡中国很早就有度量衡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以后为历代社会所沿用。度量衡是度、量、衡的合称。度指长度。量指容量。衡指重量。1、度基本单位是尺。常用的“五度”:引、丈、尺、寸、分。(汉书律历志)进制: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其他古单位:仞、寻(均等于8尺)。厘(1/
19、10分)、毫(1/10厘)、丝(1/10毫,宋前作秒)、忽(1/10丝)。2、量基本单位是升。常用的“五量”:斛、斗、升、合、龠。(汉书律历志)进制: 1斛=10斗(宋后改为5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其他古单位:石,本为重量单位,120斤,秦汉后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1石=1斛)。勺(1/10合),撮(1/10勺)。注:斛(h胡),合(g葛), 龠(yu月),石( dn旦)3、衡基本单位是斤。常用的“五权”:石、钧、斤、两、铢。(汉书律历志)进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宋代以后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其进制:1两=10钱,1钱
20、=10分,1分=10厘,1厘=10毫。其他古单位:圭、絫(li垒),均为1/10铢。粟、黍,(sh暑)均为1/100铢。宋以前的“分”为1/4两,即2.5钱。镒(y益)为20两。锱(z资)为6铢。注:石,古均读为sh,今作重量单位仍读sh,作容量单位读dn。(五)、地理方位1、阴:山北水南 阳:山南水北2、左:东为左 右:西为右。3、河:黄河。 江:长江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6、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7、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8、中国的古称:九州、神
21、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9、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北京: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苏州:姑苏成都:锦官城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北京:大都、燕京、神京。开封:大梁、汴梁、东京。杭州:临安、武林、钱塘。(六)、成语典故:1、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非常多,例如烽火戏诸侯、歃血会盟、老马识途、一鼓作气、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秦晋之好、唇亡齿寒、东施效颦等等。2、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等等。3、与“楚汉战争”有关的成语典故:十面埋伏、破釜沉舟、四面楚
22、歌、约法三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楚河汉界、背水一战、多多益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等。(七)、文史典籍1、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等。2、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3、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4、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5、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6、战国
23、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7、史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9、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
24、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10、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称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
25、恢复,直至清末。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
26、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 “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 “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尊
27、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避讳】避讳的对象有四类:1、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2、官讳:是封建官场的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主动避长官的名讳。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3、圣人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
28、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4、家讳: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姓氏起源】对于考究其来历,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在上古的时候,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0多种类别。以国名为氏。如齐、鲁、晋、郑、卫、陈、蔡、曹、许等。以封地(采邑)为氏。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晋国大夫毕万于魏,其后世子孙以魏为氏。展禽(鲁孝公儿子公子展的后裔)被封柳下,其后便得柳姓。以官名为氏。晋国的荀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
29、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后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以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卜、祝、史、匠、陶、屠等。以出生地、居住地为氏。这类姓氏中,一般都带邱、郭、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点。以同周王或诸侯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称公子喜,其孙舍之称公孙舍之。以祖辈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祖父之字为其氏。如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
30、代时改皇父为皇甫)。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周平王有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为姓。直接承袭姓为氏;天子赐氏;以次第为氏;(11)古代少数民族带来的姓氏;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氏等。【年龄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天干地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1、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未 申 酉 戌亥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羊 猴 鸡 狗猪计算方法:天干:(时间3)10的余数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排列。例如2009年余数是6那么在十天干中第六位是己。地支:(时间3)12的余数就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排列。例如2009年余数是2,地支中的第二位就是丑。那么今年2009年就是己丑。生肖:算法同地支。那么2009年就是牛年。推算方法:某年的天干就是这个年分的个位数所对应的天干,地支就是这个年分除以12所得余数的对应地
32、支,生肖的算法同地支。如1900年,个位是0,对应的天干是“庚”;1900除以12余数为4,对应的地支是“子”,那么1997年就为“庚子年”。再如2009年,个位数是9,对应的天干就是“己”;2009除以12余数为5,对应的地支是“丑”,那么2000年就是“己丑年”;对应的生肖是牛,那么今年就是牛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纪月常用序数】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
33、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时辰】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食时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人定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未 申 酉 戌亥现代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中国古代还有报更(打更)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一更(17-21时)、二更(21-23时)、三更(23-1时)、四更(1-3时)、五更(3-5时)【二十四节气】春季 立春2月35日 雨水2月18-20日 惊蛰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 清明4月4-6日 谷雨4月19-21日夏季 立夏5月5-7日 小满5月20
34、-22日 芒种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 小暑7月6-8日 大暑7月22日-24日秋季 立秋8月7-9日 处暑8月22-24日 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 寒露10月89日 霜降10月23-24日冬季 立冬11月7-8日 小雪11月22-23日 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 小寒1月5-7日 大寒1月20-21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早在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完全确立。古人根据一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把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每月的第一个节气叫“节气”,第二个节气叫“中气”。【京剧脸谱】
35、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 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用作辅色暗示人物命运,如蒋忠、华雄、高登等; 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粗率,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项羽、杨七郎等; 黄色的脸谱表示彪悍、阴险、凶狠残暴,如庞涓、宇文成都、典韦。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刚强骁勇、粗犷、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程咬金、公孙胜等; 白色的脸谱一般象征阴险狡诈的坏人,如曹操、严嵩、赵高、秦桧、司马懿等。【地理山川】1.阴阳(古代地名中的“阴” “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
36、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日之所照曰阳”,因为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河流因位于地平面以下,太阳能照射到的是其北面。故“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地名及地理表述与此关系密切,如衡阳、汉阳.江阴等。2.中原、关中、江南、岭南、塞北。中原:“中原”一词原是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后来发展到专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从东晋南北朝以后,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3.关中:“关”指古代的函谷关,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现代,
37、人们习惯上认为仪陇以东至黄河西岸、秦岭以北的泾河和渭河流域为关中地区。明清以后,“关”主要指山海关,今东北三省称为关东、关外。4.江南:“江”指长江。由于长江流到今九江后折向东北,因此古代以这段江为界,来区分东西或左右。古代的江东或江左,指长江下游江苏南部一带;江西或江右,指长江下游现在安徽省中部地区。江南现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5.岭南:岭指五岭,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外。6.塞北:塞北即长城以北地区,其自然条件比较差。塞北亦称塞外、口北、口外等。7.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8.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10.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
38、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11.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 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 会稽-绍兴长安-西安 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12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江左】即江东。【江表】长江以南地区。【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淮左】淮水东面。【西域】古代称
39、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海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外国人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 (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古代主要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
40、祷农事。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寒食:清明前两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禁火三日清明:四月初,踏青扫墓、祭祀。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
41、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史料运用】1、史料分类:(1)、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2)、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2、史料辨伪的四种基本方法。(1)从目录上来辨别其真伪。(2)从古书所引用的材料来鉴别其真伪。(3)从古书的内容来鉴别其真伪。(4)从古书的文法、体例、风格来鉴别其真伪。此外,实物史料还可以从制作原料、手迹、款式等方
42、面来辨别其真伪问题。【数字三常识】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媒婆、师婆(巫婆)、牙婆、虔婆、药婆、接生婆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黄帝、颛琐、帝喾、尧、舜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释;九流:儒家、道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43、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丹阳);三国:魏、蜀、吴三楚:港陵南楚、吴东楚、彭城西楚三原色:红、绿、蓝三坟五典: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三代:夏、商、周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王:夏禹、商汤、周公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明清,太师、太傅、太保三曹
44、:曹操、曹丕、曹植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岁寒三友:松、竹、梅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杜甫)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
45、象,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史书体例】我国古代史书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等。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
46、,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断代史的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人名称谓】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