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学案之一:实词的判断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复习学案之一:实词的判断方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课时 实词的判断方法1、课文求义法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如下例:2003年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B.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
2、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2、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如:“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 的:箭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假:借助)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 微:深奥、微妙)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
3、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3、结构求义法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如: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简能而任之,择
4、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4、语法分析法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
5、定词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故久立与其客语。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解析: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句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句中“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
6、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5、形训求义法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的。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
7、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句中的“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字,“粜”的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6、音训求义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
8、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亡”通“无”,“胡”通“何” 。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义为“给予”
9、。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孰”通“熟”,义为“仔细”。(陈涉)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应该在拥有扎实的课内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上下语境,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反馈练习1、( 05高考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B、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2、(06高考福建)对下
10、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B天下宗周 宗:祭祀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D余甚或焉 或:通“惑”3、(09高考山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B.会天疾风 会:适逢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4、(05年高考浙江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搁浅。B庭除甚芜 除:废弃。C疆场无侵削之虞 虞:忧虑。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条:整理。5、( 06高考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
11、里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6、(09高考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 起: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驰:延缓7、(05高考辽宁卷)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恒其业 恒:固定B可以喻大 喻:比喻C道能讽之 讽:背诵D遽命道对面草词 遽:立即8、(06高考湖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12、薄:接近9、(09高考福建卷)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10、(11年高考山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附答案第一课时1、A 【解析】此题中“鄙”的意思是:边邑,郊野之处。此用法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相关的依据。如“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 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境)这种方法叫课本求义法。2、C 【解析
13、】此项中“适”的用法均可在课文中找到。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逍遥游3、D 【解析】过:错误。此用法在勾践灭吴中可以找到。“是寡人之过也。” 4、B 【解析】除:台阶;条:整理。在这句话中,其言是名词,自然,“条”就是动词,根据语法搭配的原则,自然就推断出来了。这种推断方法叫语法分析法。5、C 【解析】拜:授予官职;从“其疏”是名词,就可以判断出“袖”是动词6、A 【解析】奇:后面是代词“之”就可以判断这里一定不是形容词。按照搭配原则,应该是动词,即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7、B 【解析】“喻”的意思可以运用成语印证法推知。在这里是“表达、说明”的意思。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8、C 【解析】间:夹杂;D项“薄”的用法可用成语推知,如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9、C 【解析】怪:认为奇怪此题中A项的“了”字可以用“一目了然”推知。110、10、B 【解析】渝,改变、违背。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