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试题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39749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试题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试题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试题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试题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试题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试题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试题分析.doc(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试题分析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

2、无效。4第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第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饯别(jin) 晦涩(hu) 铁栅栏(zh) 浑身解数(xi)B扒手(p) 吱声(z) 和稀泥(h) 步履蹒跚 (pn)C畜养(x) 寒噤(jn) 露马脚 (lu) 扪心自问(mn)D顺遂(su) 什锦(sh) 蒸馏水 (li) 兵不血刃(xu)【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从近几年的字音考查题来看,考查的都是使用频率较高而又容易误读的同音字、形近字和多音多义字,其中大部分字(词)的读音

3、是考生所熟悉的。一般情况下,判断读音题的难度可以有两个标准,一是出错的位置,一是出错的频率。从出错的位置来看:声母和韵母同时出错,这时的难度最低;其次是声母出错;再次是韵母出错;最后才是声调出错。从出错的频率来看:除正确选项外,每一项只有一处错误,难度最大;有一项有两处错误,难度次之;依此类推。从这一点上来看,今年的语音题难度非常大,不仅每一项只有一处错误,而且三处错误有两处考查的是声调,其中B项中的“吱声”还是方言。【解题指津】A项中有两个字容易混淆:一是形近字“饯别”,和它相近的“浅浅”“信笺”都是常考的读音;二是“解数”,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它的“押解”“解元”和“解数”这几个音义经常被

4、考查。如果这两个字能弄清楚,选A应当也没有太大问题。B项中“和稀泥”,考查多音多义字“和”,这个词有五个读音,相信考生应该很熟悉,看出这个错误应该没有问题,但这一项中还有一个方言词“吱声”,这个词考生可能还比较模糊,到底是读“z”还是读“zh”,好在由“和稀泥”就能判断,这一项干扰应该不大。C项中考查的“扪心自问”中的“扪”,应该读二声,这里注成了四声,考查了声调,这对于多数普通话不太好的同学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干扰。另外,“露马脚”的“露”到底读“lu”还是读“l”,应该也有一些拿不准。这样的多音多义词,在平时的训练时经常能碰得见,只是记得不牢固,所以建议平时做语音题时,应该做到记一个准一个,不

5、能模棱两可。D项“顺遂”一词不太常用,再加上又考查了声调,此处“遂”不读二声,应该读去声,此处还不如考查“遂心”“遂意”“遂愿”这几个词中的一个,接触还多一些。因为我们平常接触较多的“遂”的用法还有“半身不遂(su)”这个词,所以这一项的干扰极强。但如果文言文学得较好的同学当能记得,在文言文中“遂”单用时的读音都是四声。另外,D项中另三个多音多义词,也都属于常用常考,但又常常记不准的词,都能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参考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依稀 膨涨 戈壁滩 云蒸霞蔚B涵盖 阴霾 捉谜藏 烘云托月C贻误 甬道 交谊舞 寥若晨星D吆喝 绪论 擦边球 名门旺族【命题点密】考查识记

6、现代汉语字形,能力层级为A。此类题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将双音词、三字短语(固定结构)、成语放在一起考查,考查集中在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三种类型上,在词语的选择上趋向贴近生活,撷取经常用错的汉字,重视课本中出现过的易用错的汉字。本题难度也非常大,和语音题一样,它的难度也可以从出错的频率来看:除正确选项外,每一项只有一处错误,难度最大;有一项有两处错误,难度次之;依此类推。A、B、D三项中各有一个错别字,应该是最高难度的一道题。一般来说,同音字或者音近字主要考查考生的定势思维,形近字主要考查考生的细心程度,音形都相近的字更具有模糊性。这三项分别考查了这三类,考查类型多,对考生的要求高。【解题指津

7、】A项中“膨胀”一词,“膨”就是“胀大”的意思,应该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也可以看作是同义词的连用,这样就好记了。从意义上来看,“胀”和“涨”还确实存在着一些很难区别的地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胀”的词条有:膨胀;身体内壁受到压迫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涨”的词条有:固体吸收液体后体积增大;(头部)充血;多出,超出。仔细分析,还是有区别的。B项中的“捉迷藏”是一种儿童游戏,或比喻言语、行为故意迷离恍惚,使人难以捉摸。这里的“迷”,是分辨不清的意思,不是象“谜”一样。这个词具有较强的干扰性。如不细加甄别,难以分辨。C项中“寥若晨星”易误,“晨”是早晨的意思,早晨的星星非常稀少。此处不能和“良辰美景”中

8、的“辰”混为一谈。D项中的“名门望族”,“名门”就是指有声望的人家, “望族”,也是指有声望的家族,是一个并列式的短语。需要注意的是“绪论”,可能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写成“序论”,其实,在现代汉语词典只能查得到“绪论”这一个词,“绪”是开端、开头的意思,绪论就是指学术论著开头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的部分,和“序”基本相同,但“序”一般称“序文”或“序”。【参考答案】C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国庆节将至,一座“天安门模型”摆在广场上。“天安门”前花团锦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争相与“天安门”合影留念。B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9、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C朱熹49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D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命题点密】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一般来说,高考考查点号的时候较多,考查标号的时候较少,有时也是和点号结合在一起来考查。从难度上来说,考查标号要比点号难得多,因为点号的位置需要停顿,考生一般都能注意到,而标号不需要停顿,往往被考生忽视。作为点号考查较

10、多的是顿号、逗号、分号、冒号、问号,作为标号考查较多的是引号、括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有时也考查标号和点号的联合使用问题,如引号和点号的结合使用问题。【解题指津】 本题干扰最强的是A项。考查了标号的用法,实际上考查的是引号的使用范围的问题,“天安门”是一个特定称谓,可以加引号,“模型”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也不是什么专有名词,没有必要加引号。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忽略这个问题。B项的用法正确,实际上考查的是逗号和分号的并列层次问题,“三个关系”构成并列,其中“人与人的关系”部分出现了一个逗号,那么并列的三个层次之间就应该使用更高一个层次来区别,所以要使用分号。C项比较简单,实际上考查的是冒号

11、的管辖范围的问题,一般情况来说,冒号要一直管到句末,也就是平时常说的上管到头,下管到尾。再一个冒号的停顿语气较长,是一个比较大的句内停顿。此处“提出的治学方法”是比较连贯的语气,不需要使用冒号。D项是考查顿号和逗号的并列层次问题,如果在并列的层次里面出现了更小的层次,一般小的层次用顿号,较大的层次用顿号,再大的层次用分号来区别。这里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是一个小的层次的并列,“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是一个大的层次的并列,应该用逗号。本题四个选项实际上考查了三个知识点,即引号的用法、冒号的用法和并列层次的区分问题。该题难度一般。【参考答案】4下列

12、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 千。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命题点密】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本考点往年都是以两个题目出

13、现,一般一个题目考查辨析、判断或选用近义词的能力,一个题目考查成语的使用,今年有了较大变化,把两个题合为一个,前两项考查实词的使用,后两项考查成语的使用,也可以算山东卷基础知识题的稳定中的变化吧。正确使用词语,就实词而言,除了要以准确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为基础,还要理解词语的词性、色彩、轻重、适用范围、语体的差别,还要了解一个词语的语境义和附加义。这种理解不是要求准确无误地记住某个实词的词典义,而是能够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它在实际运用中的动态意义。此题除B项中考查了古文化常识中的年龄称谓外,其他的几个词语都是常见常用的,应该说难度不大。就是“古稀”一词,由于学生也经常接触,也不会成为解

14、题障碍。【解题指津】本题对实词和成语进行综合考查,前两项考查实词,后两项考查成语。A项中的“释怀”是动词,指(爱情、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消除,多用于否定句。这里适用范围不当,应改为“忘怀”。B项“古稀”一词,指人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该项说“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用“古稀”不合语境,应用“耄耋”(指人八九十岁),或者改为“已过古稀之年”。实际上这一项考查了文化常识,这也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古文化常识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此关系密切的还有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的“而

15、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C项中的“始作俑者”一词经常在模拟题中进行考查,主要是感悟色彩不对,也比较容易,应当不会成为难点。D项中的“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比较适合语境,故选D。【参考答案】D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表能见度0米。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C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截

16、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是指对病句的辨别和认识,往往放在第一卷中来考查,修改病句往往放在第二卷中考查,多数年份,只考辨析,不考修改。今年,辨析和修改都进行了考查。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一考点的重要性。高考对“语病”的考查,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上,考查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大类。方式上,考题的取材,大多是新近报刊、

17、影视等媒体文章中的语句以及学生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有代表性错误的语句。题型上,有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种类型。辨析病句一般使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一般使用主观性试题。今年的病句题除了以上特点以外,还多用短句,其中前两项还以描写性的语句为主,应该是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解题指津】B项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建筑”或是在“唯一”后加“的”让“博物馆”突出出来作“坐落”的小主语;C项不合逻辑,也可以说是搭配不当,“络绎不绝”指(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它的适用对象应该是“人、马、车、船等”,不能是人流。另外“截至”一词使用正确,一些材料上说C项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应改为“截至5月9

18、日17时30分为止”,或者“截止5月9日17时30分”,这是不对的,“截至”就有“截止到”的意思。“截止”中的“止”是“停止”的意思,“截至”中的“至”是“到”的意思。因此,“截止”强调的是行动的停止,“截至”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从用法上来说,“截止”常做修饰成分,例如可以说“截止日期”“截止时间”等。这时“截止日期”“截止时间”是偏正结构,“日期”“时间”是被修饰的中心语。应当注意,“截止”后不能带时间宾语,因此不能说“截止昨天”“截止目前”,或者“截止月日”。这是“截止”最容易用错的地方。“截止”也常出现在句末。例如“声乐考试已于昨日截止”。“截至”后面必须带时间宾语,例如“截至昨天”“截

19、至目前”“截至上月底”“截至月日”。“截至”不能出现在句末,例如不能说“声乐考试已于昨日截至”。如果“截止”后面加上“到”,说成“截止到”,就跟“截至”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了,可以在后面带宾语。例如“截至昨天”“截至目前”“截至8月20日”可以说成“截止到昨天”“截止到目前”“截止到8月20日”。D项句式杂糅,既想表达成“在的救护下”,又想表达成“经的抢救”,致使句式混乱。可将“经”改为“在”,或者将“下”去掉。另外,本句还有歧义的嫌疑,“迅速赶到的”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或者将“学校”提到“许多

20、”之前。【参考答案】A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

21、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 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 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

22、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

23、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

24、念的含义的能力。“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含义时,要有宏观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来理解。“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往往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重要环节。“理解”是指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筛选出文中有关重要信息。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时,可注意下面一些方法: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紧紧把握概念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灵活地去思考、分析、推断。这是解答这类题目的最基本的方法。重要概念是作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

25、联系,尤其注意辨别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认真核对原文,善于发现各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异同,特别注意两者在数量、范围、程度、语气等方面的差异。【解题指津】 A项中误把依据当作了体现,人生境界的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B项中“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有误,筛选原文第二、三、四段信息可知,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D项中的“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不正确,原文最后一段中“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可以证明这一点。人生的四种境界中,往往以某一境界占主导地位,并不是截然分开,什么样的人生阶段

26、就有着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由此也可知,C项是正确的。本题网上答案认为是A,是不正确的。A项很有干扰性,主要还是没有把选择项和原文认真比对造成的,所以本题难度很大。【参考答案】C7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27、态度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当然解答这一类的题目,必然要用到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我们要通过筛选确定范围,然后把选择项与原文比对,进而判断正误。【解题指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判断,答题的主要依据是第三、四两个自然段。经过比对,A项和第四段第二句话比对可知正确;B项“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有误,对照第四段可知,

28、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 生,也许稍后”,原文也没有提及前者是后者的条件这一说法,故错。C项从第四段中“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可知,责任感和义务感是“求知境界”所不具备的,并且高于“求知境界”。D项从第四段后半段亦可看出,是正确的。总之,该题只要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理解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难度不是很大。【参考答案】B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

29、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解答一般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能力。这一考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过滤次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现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找出筛选区间,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准确信息,然后整合这些信息:如题目要提取的信息比较简明,涉及的范围较小,可采用直接摘取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如题目涉及的范围比较大

30、,干扰信息比较多,要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抓明确信息、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体会捕捉隐含信息,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解题指津】通过通读全文可知,在现实的人生中,“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A项“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有误,由“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可知。C项“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项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

31、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本题只要认真筛选,仔细比对,应该不难。【参考答案】B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申甫传 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32、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

33、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媐(x):嬉戏。瘗(y):埋藏。窭(j):贫穷。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人濒

34、行 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C遽薄京师 薄:逼近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所谓“常见实词”,是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本考点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仍在词语的理解

35、和积累上,在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其中考查的重点是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解题指津】 本题考查的四个文言实词,除第一个外,其他三个都属于比较常见常用的文言实词。A项中的“濒”,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水边”,一个是“逼近、临近”的意思,现在汉语又有“濒临”一词,“濒”和“临”当属同义词连用,根据语境考生应该能作出正确判断。B项中的“客”,在此处是动词,“寄居、旅居”的意思,这个词在古诗中出现频率较高,学生应当也不会陌生。C项中的“薄”,作“迫近、逼近”讲,在高中阶段接触较多,如陈情表中有“但以刘日薄西山”。D项“卒”,在这里是通假字,通“猝”,

36、这在高中必修部分也非常多见,如荆轲刺秦王中“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等。该项只要学生认真通读上文,应该说不难判断。本题的考查点是通假现象,并且考查的是常见词的通假,难度不大。【参考答案】D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童子亦欲学之乎 B. 遂言甫于朝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当其欣于所遇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D. 听其召募 以勇气闻于诸侯 其皆出于此乎【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考查范围是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每组句子都由两个句子

37、组成,一个出自于选文,一个出自于高中语文教材。这种题目,难易适中,能够体现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从考查对象上来看,每年都考查4个文言虚词,其中2006年考查了“为、者、而、以”,2007年考查了“而、与、之、以”,2008年考查了“焉、何、而、以”,2009年考查了“者、而、以、且”,今年考查了“之、于、以、其”,可以看出“以”字每年必考,“而”字考查了4年,其次是“之”“者”,看来在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中,考查也是有侧重的。建议复习时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虚词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训练。对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要排查重点,兼顾其他。重点掌握的词除了“以、而”以外,还应注意“之、乃、其、

38、且、者、为、于”这几个词,兼顾“何、乎、若、所、焉、也、因、与、则”。【解题指津】 本题考查的四个虚词都属于常见的、重要的文言虚词,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所选教材中的例句,分别出自劝学兰亭集序鸿门宴师说,都是重要传统篇目,学生应该很熟悉。A项前一“之”是代词,指代上文提到的“八阵图”;后一“之”是助词,可不译。B项前一“于”是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后一“于”是介词,可译为“对、对于”。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表凭借。D项前一“其”是代词,代申甫;后一“其”是副词,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本题干扰性较强的是B项,主要是没有弄清楚“于”作为介词可以引出动作的对象、范围、时间、处

39、所、事件等,它们的翻译也各不相同。本题如果考查“于”字的“被动”义,或它的“对比”义,可能要简单一些,前后两句都考查介词的“引出”义,较有难度。【参考答案】C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权贵人俱不习兵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诸路援兵不至A BC D【命题点密】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前些年,山东卷高考的古文阅读全取自于史书,为人物传记的片断,突出地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征。从2008年开始有所变化,节选了文言小说聊斋志异的片段

40、,09年考查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年又考查了尧峰文钞,拓宽了选材范围。从题型上来看,仍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沿用“六选三”的形式。从选文内容上来看,从06年的齐人辕固生到07年的琅邪临沂人王戎,再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至今年的荀子弟子韩非子,无不带有鲜明的齐鲁文化区域特色,但今年有意识地避开了这一点,也提请大家注意。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文本所彰显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复习训练时要选取文质兼美的史传类文本或精短文学作品。解题时要指导学生首先搞清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有据。总的来说,要从是否其人、是否其时、是否其地

41、、是否其事、是否直接或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解题指津】 解答这类题目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本题错误最明显的是,“诸路援兵不至”是在申甫死后,刘公营救娘娘山的时候。可以排除AD项。其次,句中的“权贵人俱不习兵”,是说“权贵人”,不是说申甫,故错,可以排除C项。验证,都可以作为申甫失败的原因。本题难度不算太大。【参考答案】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B申

42、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所谓“分析”,是指能从作者及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所谓“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能用简洁的语言提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

43、的褒贬。就难度而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古诗文阅读中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部分,因为它不仅要求领会选文的整体意思,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对选文所涉及的某个事件或人物进行一番加工:或分析,或判断,或推理,或评价。但又因为高考试题往往采用“选非”的形式,无形中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解答这一题还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全文。【解题指津】 近年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文段,大都是浅易的纪传文或写人的文学类文本,其得分,关键在于对原文的读懂与理解,即通过阅读原文,把握原文中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始末如何,通过这些事情,看出人物有什么特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为达到从宏

44、观上把握原文之目的,就要培养良好的阅读心态,仔细品读原文,做到字斟句酌,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先入为主,仓猝应付,读不懂原文就急于做题。A项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一段,与原文相比照,完全符合作者观点。B项出现在第二段和第三段开头部分,也符合原文意思。C项出现在第三段中间,“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是在“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之前,先后关系理解不当,混淆了因果。D项出现在第三段结尾部分,主要是对“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的理解,原文有“于是权贵人争咎甫”之句,应该也能理解。该题由于考查点设在前后关系的理解分析上,比较隐蔽,难度较大。【参考答案】C第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

45、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所要翻译的文言语句大多出自一卷中的文言语段阅读文本中,当然也有直接给出经典的语句直接翻译,抑或是在经典的一段中抽取一些语句翻译。山东卷自从自主命题以来都是以13题的形式在一卷文言语段阅读中抽取的文言语句。所翻译的文言语句大都是有关一些文言现象的,比如大纲里要求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点。考查的是考生

46、如何运用教材里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课外、没见过的知识,也就是学会知识的迁移。13(1)句涉及到重点实词“乞”“师”,特殊句式省略句,还有有关“师”的词类活用,当然还有“复”“故”等词语;13(2)涉及到重点实词“干”“数”,重点虚词“以”的用法,还有以“见”为标志的被动句;13(3)涉及到的重点实词“争、咎”“知”,重点虚词“而”等。从这三个小题可以看出重点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还有就是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文言虚词的用法。【解题指津】文言语句的翻译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文言语句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高考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页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通俗地说就是“字字对译”。文言文要求翻译时讲究“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求翻译要准确,“达”就是要求翻译出的现代汉语语句要通顺,“雅”就是要求翻译出的现代汉语语句要有文采。在高中阶段文言语句翻译只要求做到“信”和“达”即可。在文言语句翻译时还要注意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