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你的绩优股 我的垃圾股——历史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你的绩优股 我的垃圾股——历史篇.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英语:你的绩优股我的垃圾股历史篇 杨丽珠 北京青年报 从闭关自守的泱泱大国到街道大妈都能说“HELLO”,中国人学英语可谓刻苦。用“潮流”两个字来形容中国人之学英语,很恰如其分。这个潮流有潮起有潮落,有波峰有波谷,但却从未断过,每次潮起都跟中国的一些重大活动息息相关。 英语学习的几次狂潮 七十年代 当美国人不再是“美国鬼子”时,当高考开始需要英语成绩时,第一轮英语潮淹了过来,英语广播讲座教材成了建国以来最畅销的书 1972年中美建交后,老百姓不再把美国人与“美国鬼子”画等号了,但“我是中国人,为什么学A、B、C”的想法还普遍存在,那时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只有几个大城市,很多中等城市初中仍未开英语课
2、,英语900句的教材只能在收音机短波中才能听到。后来北京台开设了业余外语广播讲座,一经播出,反响热烈,英语初级班开课时,60万册教材在书店很快被抢购一空,连续加印三次才满足要求,就连收音机的销量都在猛增。书店的同志回忆说:“英语广播讲座教材是建国以来最畅销的书,买书的人都快把柜台挤塌了。”恢复高考后,英语记入高考成绩,在国人当中掀起了小小的英语热潮,但英语试卷满分仅为70分,其难度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初三水平。 八十年代 当托福可以圆平民百姓的出国梦时,数千人天没亮就排队去买每日英语讲座的教材,英语成了某些人某阶段的惟一生活 真正的英语热始于80年代,那时社会办学初现端倪,第一个民办的外语学校老师
3、是从外交部聘来的,教材用的是Essential English,是地道的原文教科书。到了80年代中期,不仅中学把英语纳入课程,小学也纷纷开设英语课,没有老师就去中学请。1982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了托福考试(那时考到500多分就算高分了),当一大批自费留学生,通过托福,凑钱迈进美国大学校门时,众多的中国学生就从此挤上了一条狂热的学英语之路。1988年10月,北京台和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每日英语讲座即将开播的消息播(刊)出后,北京发行书的第一天,天还没亮就排起了数千人的长队,8万册教材两日内全部发完。后又加印了30多万册才基本满足了读者需要。 九十年代初期 英语、日语、俄语看你像哪国人,就试
4、着用哪国话招呼你,秀水街的小贩率先走向国际化,不少说哑巴英语的在校大学生甚至说应该到秀水实习实习。从应试走向民间,实用成了英语潮的推动力 进入90年代,随着亚运会在北京的举办,英语学习进入了真正的高潮,“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至理名言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代之而来的是英语学校遍地开花,“口语班”、“听力班”、“强化班”、“速成班”随之英语偶像的概念逐渐显露,俞敏洪、李阳、薄冰成了学习英语的好榜样。有关英语学习的电视、广播节目也是花样翻新,定时定期播出的教材应有尽有,外文书店的英语词典也由三四种增加到了十几种。 最值得一提的是民间的英语热,秀水街、三里屯的打工妹、老板们几年下来都练成了一
5、身硬功夫,不仅可以用英文接待顾客,俄语、日语、韩语也都不含糊,哪国的客人生意好做,哪国的语言就能马上被掌握。16岁的小静初中毕业来北京时普通话都说不清楚,在秀水帮老板看摊儿时发现,不能用英语和老外交流上几句,就做不下来生意,老板也就不会给工资,所以就开始用蹩脚的英语和老外交流。几句简单的How much? (多少钱?)Too cheap!(特便宜) Good price!(好价钱),再拿上一个计算器也就把大部分生意对付下来了。几年过去了,小静的英语早已今非昔比,像真丝的头巾是用手工签边儿的,衣服上的机绣是按照多少针脚设计的,这些“专业术语”她全都可以用英文说出来。不少说哑巴英语的在校大学生也对
6、她流利的口语羡慕不已,甚至说应该到秀水实习实习。 九十年代中期 高校英语培训班的门前经常被不同档次的汽车塞满,在职读研、晋升职称,英语无处不在,人们不得不重回学校,接受英语的洗礼 90年代中期,两股力量掀起了新一轮的英语潮,第一股是新生代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家庭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付在国外学习的费用。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第二次留学热潮到来了。目标国不仅仅是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后来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选择的目标。这时的托福、GRE、雅思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已逐渐成为碟中小菜,670分的托福、2200分的GRE、6.5分的雅思比比皆是,竞争也就更加激烈,为有比别人好的学校、好的机会,只有一条路疯狂学英
7、语,比别人成绩更高,直奔满分。 第二股力量是在职研究生和晋升职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中年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已驰骋了十多年,忽然间全都直奔各个名牌高校,或MBA或IT,在职读研扔掉了近10年的英文成为拿到学位的最大障碍。于是一种新的培训炙手可热在职研究生英语培训。某高校可容纳数百人的礼堂一到上课就人满为患,门前的空地儿上也同样被不同档次的汽车塞得满满的,后来这种培训被精明的办学者发展成产业。比之稍逊一筹的是为晋升职称准备的外语培训,虽说四五十岁的人学了英语也未必用得上,但出于职称的考虑,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地扎进了英语课堂。 二十一世纪 北京市民讲英语活动招聘义务教师,约有1000多人报名,“英语
8、志愿者”作为一种新人群活跃在普通市民中间,而北京的目标是2008年有10万能讲熟练英语的志愿者为奥运会服务 二十一世纪伊始,中国好事不断,即将入世、申奥成功、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引发了全民学英语。小学生在“我教爸爸妈妈学英语”活动中被调动起来,乘出租车经常能听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北京人学英语系列100句”和“300句”,最大程度地方便出租车司机和上班族的学习。外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轮流值班接听市民关于学习“100句”问题的热线电话,信息台开设了免费听英语的专线 如果说出国热、考研热引起的英语学习都是理性的,偏狭的,功利目的很明显的话,这股热情没有太多功利色彩,更多的是自豪感,很多人只为提高英语能力,只为能在洋人如云的盛会上一显五千年历史的大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