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水利工程.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247825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著名水利工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我国著名水利工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我国著名水利工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我国著名水利工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我国著名水利工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著名水利工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著名水利工程.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著名水利工程芍 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芍陂始 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中国著名水利工程芍 陂,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陂有五门(水口

2、),吐纳川流。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延续到宋代。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中国著名水利工程芍 陂,关于芍陂工程的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豪占垦和盗决。以芍陂陂区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约长50里,变塘为田达56967亩多。芍陂设置减水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见记载。系因地主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淹,便盗决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为防止盗决和占

3、垦,故设置 减水闸进行控制。,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到民国年间,芍陂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 江、中渎水、淮扬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最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淮河。,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邗沟,东晋南北朝时,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

4、今仪征引江水通航,并在运河口建堰埭、水门节水,河上亦建有多处堰埭。隋代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唐代,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边。开元二十二年(734),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征运口并用。北宋,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达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元代开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 省安阳市北)。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候时邺(治今临西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第一渠首在邺西18

5、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称为十二登,改名开井堰。,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 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变称万金渠。渠首在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洹水(今阳河)为源的灌

6、区。唐代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清代、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了古灌渠。,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鸿沟,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开始兴建。修成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 线路之一。西汉又称狼汤渠。它在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折向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两支:南入颍水,东入沙水,二者皆入淮河。中途在开封东分水(古汴水)。又南,向东分水入睢水、岁(涣)水,皆可通淮。再南,向东分水入涡水,直通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运交 通网。,隋代开通济

7、渠,即唐宋时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相当于鸿沟 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元代开始,建都北京,开京杭运河,水运干线东移,蔡河就湮塞了。,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 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或犍尾堰。枢纽布置 早期的都江堰有堤、堰、水则等工程设施,经后代不断完善,成为由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宝瓶口

8、(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无坝引水枢纽。,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控制水量 和泥沙的建筑物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增建了外江闸、沙黑河闸和工业 取水口等工程。鱼嘴建在江心洲顶端,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为引水总干渠,由飞沙渠、人字堤和宝瓶口控制泥沙及对水量进行再调节。外江为岷江正道,以行洪为主,也由小鱼嘴分水至沙黑供右岸灌区用水。工程结构 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每年岁修需 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

9、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 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混凝 土结构。引水防沙与岁修制度2000多年来,灌区人民在兴建和完善都江堰 的长期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引水防沙经验。,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由于三大主要工程在合理规划布 局和精心设计施工,枢纽工程发挥了有效的引水、防沙和排洪等综合作用。在适宜河段的恰当位置修建鱼嘴,能使枯水内江多引水,洪水时外江多泄洪排沙;在河流弯段末端建飞沙堰,利

10、用了环流作用,能大量溢洪排沙,以减免成都平 原洪涝灾害。都江堰历久不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重视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岁修制度。,据历史文物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即有“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六字 诀”。嗣后又相继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及治河“八字格言”等。历代都设置管理机构和堰官负责工程维护。工程维修分为每年的岁修、五年一次的大修、特大洪水后的特修和洪水期的抢修等四类。,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都江堰工程进行了较大改建,灌区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加固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调整和改建了内外江几条大干渠的引水口;新建了外江闸、沙黑河闸和工业取水口;在老灌区修建了50余座重要

11、分水枢纽;改造了3万多条旧渠道。都江堰 灌区由1949年的288万亩发展到80年代的近1100万亩,并在新灌 区相应建造了黑龙滩、三岔、鲁班、继光等10座大中型水库,300余座小型水库,以及许多渠系建筑物、中小型水电站和扬水站。,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郑白渠,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 泾惠渠的前身。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十向年后完工。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一种(六石四斗)。,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 国

12、的战争。西汉太始十年(公元前95)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注于渭水,名白渠。干渠长200里,灌溉面积4500顷。,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郑白渠,此后灌区称郑白渠。前秦付坚时期(357384)曾发动3万民工整修郑白渠。唐代的郑白渠有三条干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三白渠。灌区主要分布于今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过石川河,在下县(今渭南县东北50里)注入金氏陂。唐初郑白渠灌田10000多顷,后来由于大量建造水磨,灌溉面积减少到6200顷。当时郑白渠的管理制度在 水部式中有专门条款。,渠首枢纽包括有六孔闸门的进水闸和分水堰。分水 堰称“将军”,长宽都有百步(唐代

13、一步等于五尺)。宋代改为临时性梢桩 坝,每年都要重修。由于引水困难,后代曾多次将引水渠口上移。,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郑白渠,主要有北宋 大观二年(1108)的改建工程,共修石渠3141尺,土渠3978尺,灌溉面积号称2万余顷,并改称丰利渠。元初改渠首临时坝为石坝,至延右元年(1314)延展石渠510尺,有拦河坝仍系石结构,后称王御史渠,灌溉面积曾达9000顷。灌区有分水闸135座,并订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在元李好文著长安志图.汉渠图说中有详细记载。明代曾十多次维修泾渠,天顺至成化年间(14561487)将干渠上移一里三分,改称广惠渠。,由于渠口引水困难,灌溉面积缩小。至清代乾隆二年(1737)将引

14、泾渠口封闭,专引泉水灌溉,改称龙洞渠,灌溉面积7万多亩,至清末更减少到2万多亩。直到1932年泾惠渠初步建成,引泾灌溉又重新得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灵渠,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名陡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溢安县境内,秦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派监郡御史禄凿灵渠运粮。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由于历代不断增修改进,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余年来岭南(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灵渠渠首处用拦河坝壅高湘江水位,将其一股(今称南渠)通过穿越分水岭的人工渠道引 入漓江上源支流,并对

15、天然河道进行扩挖和整治后,入漓江;将另一股(今称 北渠)另开新渠屈曲于湘江右再入湘江。,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灵渠,用拦河大小天平(用条石砌的溢流坝)、铧嘴(导水分水堤)、湘江故道和泄水天平,综合地实现了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项功能。渠道由人工渠、开挖溪流的半人工渠道和整治后的天然河流组成,南渠长33km,北渠长3.5km以弯道减缓坡度;以陡门和堰坝节制用水,增加通航水深;以侧向溢流堰分泄洪水,保障安全。唐代已建有陡门18座,宋代发展到36座,元明清三代多次维修完善,保证了灵渠航运长期不衰,对广东广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灵渠,1936年和1941年,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相继

16、通车,灵渠的航运逐渐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灵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传统工程面貌,使其成为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游览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已无通航效益,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金堤,汉代黄河下游的堤防。始见于史记.河渠书。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兴筑堤防。但各诸侯国以邻为壑,堤防不规则不合理。秦统一中国后,“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对堤防进行了全面整治。汉代进一步修成系统堤防,并不断增修石工,加高增厚。因此,汉代人称黄河大堤为金堤。西汉末,黄河下游决溢,往东南摆动。,王景治河后,又在新河两岸修筑堤防,自汴口以东 沿河积石垒堤,也统称金堤。迄宋代,黄河又多次变迁。河道每大摆动一

17、次,沿河两岸均要兴筑大堤。这样,在古河道长期行经的地方形成多重大堤,当地 群众和一些文献也称这些堤防为金堤。自汉代以来,也多用“金堤”泛指其他修筑坚固的堤防,如都江堰的金刚堤、江陵的长江堤防等。,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宁夏古灌渠,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创始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的引黄灌区。当年曾实行大规模屯田,“皆引河及川谷(水)以溉田”。东汉也在这一带发展水利屯田。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薄骨律镇将刁雍在旧渠口下游,利用河中沙洲筑坝,并开渠四十里,下合旧渠,灌田四万余顷,史称艾山渠。水经注记载,黄河自青铜峡以下还可东分水,灌溉农田。,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宁夏古灌渠,唐代宁夏引黄灌区有薄

18、骨律渠、汉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 禄渠、尚书渠、七级渠、特进渠等。北宋前期宁夏一度为西夏政权所在地。宋史.夏国传载:今银川、灵武一带有唐徕渠、汉延渠,无旱涝之忧。1032年至1048年还曾修建长三百里的李王渠,大约是艾山渠的重建。,元代至元元年(1264)郭守敬曾修复宁夏灌区。明清以来灌区的发展明代除利用旧渠外,有铁渠、新渠、红花渠、良田渠、满答喇渠(都是唐徕渠支渠)、石空渠、白渠、枣园渠、中渠、夹河渠(以上在今卫)、羚羊角渠、通济渠、七星渠、贴渠、羚羊店渠、柳青渠、胜水渠(以上在今中宁)等渠名出现。,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宁夏古灌渠,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开大清渠,灌溉唐徕、汉延二渠之

19、间高地。雍正四年(1726)开惠农渠,取水口在汉延渠口下游,灌溉汉延渠以东地区。同年又开昌润渠,灌溉惠农渠以东至黄河间的滩地。以上三渠和唐徕渠、汉延渠合称河西五大渠。,民国年间,宁夏灌 区分为河东区、河西区和青铜峡上游的中卫、中宁区。据1936年资料,共有支渠近三千条,干渠总长二千六百多里,共灌田一万八千顷左右。1958年开始兴建青铜峡水利枢纽,60年代中期建成后,宁夏灌区又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宁夏古灌渠,独特的水工和灌溉技术 宁夏水利沿袭两千多年,其原因除有黄河的方 便引水条件外,还由于创造和发展了一套独特的完整的水利技术。在引水工程中采用无坝取水,多用分劈河面约四分之一的

20、叠石长坝导河水入渠。闸前渠道 也很长,临河一侧建有泄水堰闸。支渠以下渠口多为分水涵或闸门,称为陡口。不同高程的渠道相交多建木渡槽,称为飞槽。横穿渠道的泄洪和退水涵洞称作 阴洞、暗洞或沟洞。渠道疏浚时,常使用埽工封堵渠口,即今之草土围堰。,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龙首渠,陕西古代引北洛水的灌溉工程,洛惠渠的前身。位于今澄城、大荔一带,创建于汉武帝元狩三年至元鼎六年(公元前120前111)。当时征调1万多人开渠,干渠自征县(今澄城县南)引洛水,向南至临晋境,再回注洛水,灌溉万多顷盐碱地。施工中最艰巨的一段穿越商颜山。,商颜山高40余丈,明挖时渠岸易崩坍,于是改用隧洞。隧洞全长10多里,为了增加施工工作面

21、和满足若干竖井。这种隧道称井渠。由于施工时挖出了龙骨(化石),渠道遂 命名为龙首渠。龙首渠前后施工10多年,虽曾能水,但未能收到预期实效。北周保定二年(562)又曾重开龙首渠。唐代也曾在这一带引洛水和黄河水,并利用朝邑县北的通灵陂调蓄,灌溉2000多顷稻田。1950年建成洛惠 渠,引洛水灌溉50万亩农田。,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瓠子堵口,西汉时黄河上次大规模的堵口工程。元光三年(公元前132),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洪水向东南冲入钜野泽,泛入泗水、淮水、淹 及十六郡,灾情严重。汉武派汲黯、郑当时率十万人堵塞,未成功。丞相田分为了私利,反对堵口,说河决是“天意”,不能靠人力强塞,此后黄河泛

22、滥23年。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才派汲仁、郭昌率数万人再次堵口。,汉武帝亲临现场,并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参加堵口劳动,工程十分艰巨。堵口采用的方法,有人解释为桩柴平堵法。堵口需要薪柴,砍光了百里之外的淇园竹林。汉武帝还作瓠子歌记述了决口造成的巨大灾难、堵口工程的艰巨性和堵口的措施。堵口成功,在堤上建宣房作纪念。,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鸿隙坡,位于今淮河干流与南汝河之间的今河南省正阳县息县一带的古代大型蓄水灌溉工程。据水经注记载,陂水自淮河分出,经鸿隙陂蓄积调节后,与淮河支流填水上的各小陂塘汇合,再回归淮河。始建时间不详。,西汉永始至元延年间(公元前16前9)丞相翟方进因这一带洪涝成灾,废

23、毁了这一蓄水设施。西汉末年大旱,百姓要求恢复鸿隙陂。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许扬为汝南都水掾主持恢复鸿隙陂,几年间修成堤塘四百多里,灌溉得以恢复和 发展,并连年丰收。北魏时鸿隙陂还存在,隋唐以后不见记载。,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鉴湖,长江以南最早的大型塘堰工程.位于今浙江绍兴城南,又名镜湖、长湖。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臻主持修建,筑塘300里,灌田9000顷。绍兴境内,东南至西北一线以南为山地,北部为平原,再北为杭州湾。鉴湖是拦蓄山北诸小湖水所形成的东西狭长的水库,堤长一百三十里(一说一百零一里),东起曹娥江,西至西小江,中有南北隔堤,将鉴湖分作东西两部 分。,北宋时,沿湖堤广设斗门、堰

24、闸、涵洞,著名的有42座。另有水则碑(水尺)三座,用作控 制蓄泄的标准。由于湖水高于农田,农田又高于江海,因此,干旱时开斗门涵 洞放湖水灌田;雨涝时排田间水入海或关闭斗门、涵洞、拦蓄山溪洪水;洪水 过大则开溢洪道泄洪,东由曹娥斗门、蒿口斗门排入曹娥江,西由广陵斗门、新迳斗门排入西小江,北经朱储斗门由三江口排入海。北宋熙宁间鉴湖已被围垦700顷,虽屡次有人倡议废田还湖,到政和年间,地方官竟垦湖为田。,南宋初年围垦耕地二千三百余顷。到元代仅少数特别低洼处还保留着湖泊水体。至今,零星散布的艾塘湖、百家湖、鉴湖、白塔洋、洋牌湖等是古鉴湖的残迹,面积共约5.8km2。,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鉴湖,由于湖水高于

25、农田,农田又高于江海,因此,干旱时开斗门涵 洞放湖水灌田;雨涝时排田间水入海或关闭斗门、涵洞、拦蓄山溪洪水;洪水 过大则开溢洪道泄洪,东由曹娥斗门、蒿口斗门排入曹娥江,西由广陵斗门、新迳斗门排入西小江,北经朱储斗门由三江口排入海。,北宋熙宁间鉴湖已被围垦700顷,虽屡次有人倡议废田还湖,到政和年间,地方官竟垦湖为田。南 宋初年围垦耕地二千三百余顷。到元代仅少数特别低洼处还保留着湖泊水体。至今,零星散布的艾塘湖、百家湖、鉴湖、白塔洋、洋牌湖等是古鉴湖的残迹,面积共约5.8km2。,中国著名水利工程汴渠,中国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也称汴河又名通济渠。古汴河是自战国以来鸿沟运河系统的一支,从

26、今郑州西北黄河水,经今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水,在汉代和南北朝时都是重要运道。,王景曾大修过。隋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又自黄河板渚(今荥阳县汜水镇东)引水与古汴河合,至开封以东改道 向东南,经今杞县、商丘、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泗洪,至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入淮河,唐宋时改称汴渠或汴河,但与古汴河线 路不同。,中国著名水利工程汴渠,唐建都长安、洛阳,北宋建都东京(今开封)都依靠这条运河运输江南的粮食和各种贡品。唐每年漕运粮食400万石至长安、洛阳,宋代每年运粮600万石至东京,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南宋与金对峙时

27、,南北交通断绝,汴渠堙废。汴渠取水于黄河,由于黄河流势经常发生变化,只能采用随势开挖引河以 满足取水要求;在汛期要堵塞汴口,以免泛滥成灾。由于随水引入泥沙,汴渠内不能建闸堰工程,每年要组织大量劳动力疏浚。,中国著名水利工程汴渠,元丰二年(1079)开清汴工程,堵塞了黄河汴口,在洛河入黄处建拦洛坝,引水沿新开引水渠入汴渠,以含沙量较小的洛河作为汴渠水源,并对补充水源、防洪、与黄河的通航和河道整治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措施,使汴渠的航运条件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可惜只用了较短的时间就废弃了。,中国著名水利工程永济渠,中国古代沟通黄河与海河流域的航运水道。隋大业四年(608)开。东汉建发九年(204),曹操曾

28、开白沟(比今卫运河偏西),又开平虏渠(相 当今沧州以北的南运河),沟通黄河和海河水系。,隋代开永济渠,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治蓟城,今北京)。这是白沟的改道,并向南延伸,南段比白沟稍向东移,在今卫运河之西,今德州以下与南运河大致相合,至今天津市 西再向西转北,沿当时的永定河分支至涿郡。自永济渠经黄河、通济渠、淮河、邗沟,过江经江南运河至杭州,构成了南北大运河。隋、唐向辽东用兵,永济渠都是运输军需粮饷的主要交通干线。,北宋时,又称御河,上源已与沁水隔绝,以卫河为源,自卫州(今河南省汲县)以下能行载重三四百石的船只。下游与 漳河、滹沱河汇合,水量增加,但常受黄河决溢的干扰。金代仍利用它漕运。元

29、代开京杭运河,御河(永济渠)的德州至天津段,成为京杭运河中南运河的一段。,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会通河,沟通泗水和卫河的运河。北至临清接卫河,南至济宁以南接泗水、黄河,是京杭运河中地势较高的一段。元代至元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2761289)开成,明代永乐九年(1411)重开。为节制用水和保持航行水深,河上建通航闸,元代有30余座,明清有40余座,所以会通河又有“闸漕”之名。闸旁一般修有月河,河上根据需要 还建有拦河坝、滚水坝。运河旁还有引水闸、泄水闸多处。清末,漕运逐渐废 弃,只有济宁以南湖区尚可通航。,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通惠河,(古代北京城水利)开发利用永定河和潮白河,并防治其洪水危害,保证漕运和城

30、市供水是北京历代水利的重点。城市供水自公元250年在湿水(今永定河)上修建戾陵堰,引水至当时的蓟城(今北京),至元代近千年间,北京古代城市供水不断地修复利用 这一引水工程。,元代建大都城后,城市扩大,只依靠上述工程和西郊的玉泉水为源已无法满足城市用水和漕运的需要。至元二十九年(1292)由郭守敬规划设计修建了白浮瓮山河引水工程,将温榆河上源的泉水引至瓮山泊(今昆明湖),供大都用水。,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通惠河,明代白浮瓮山河湮废,北京的地表水源只剩玉泉山一处。永定河因含沙量大,泛滥严重,威胁城市安全,已无法引用。为补充水量不足,清乾隆年间兴建引用西山的香山、卧佛寺泉水的石渠工程逾10km,将分散的

31、泉水引至玉泉。北京城市园林供水,一直是水利部门的重要任务。兴修的水利工程一开始便为美化首都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元代瓮 山泊,既是通惠河上源调节水库,又是著名风景游览区,元代皇帝多次乘船前 往游乐。经清代扩建为昆明湖,成为大型皇家园林。,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通惠河,北京居民饮用水历来以井水为主,因地下水埋藏较浅,一般质量较好,条件便利。最大漕运量达110万石,一直使用到元朝灭亡。,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上海港,中国第一大港,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入海口。其经济腹地遍及整个长江水系,并通过铁路、公路与中国其他经济腹地相连,通过海运与沿海港口相联系,并同世界上160多地区有贸易运输往来。唐口的主要港口在青

32、龙镇(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后因河道淤浅,上海镇逐渐取代了青龙镇。,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在上海镇设“市舶司”。到鸦片战争前夕,上海港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港口。鸦片战争后,上 海辟为“通商”口岸;上海港的管理权、引水权落入帝国主义者之手。,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上海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上海港务管理局,30多年来港口发展较快,1984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进入了世界亿吨港行列,1986年吞吐量为1.26亿。航道整治:上海港码头主要是沿黄浦江分布。黄浦江既是上海港的航道,又是它的水域,从20世纪初开始不断进行了整治和疏浚。1905年确定的整治原则是:充分利用潮流力量,采用缓喇叭形单一河床,以利潮波传递和水流冲刷。,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上海港,重要的工程项目有:1.在吴淞口左侧建导堤束狭河口,集中水流刷深 吴淞口“外沙”;2.在高桥分汊段建凡、顺坝,封堵其北支大船航道,挑流入南枝小船航道,束水攻沙并加疏浚,形成高桥新航道;3.利用挖土填筑复兴岛,束狭虬江到周家咀一带河身;4.续建吴淞口右侧导堤、陆家嘴锐湾护底以及其昌栈、周家渡护岸工程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