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厂设计计算书.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266244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厂设计计算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水厂设计计算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水厂设计计算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水厂设计计算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水厂设计计算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厂设计计算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厂设计计算书.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设计计算书第一节、水量计算该水厂设计产水量为 18500 m/d自用水系数 10% 水厂的井水量为 Q=18500(1+)=20350 m/d= 第二节 、混凝 1.混凝剂药剂的选用根据任务书,选取药剂为三氯化铁,三氯化铁的投加量选取为10/L,其特点为:、三氯化铝的混凝效果受温度影响小,絮粒较密实,适用原水的pH值约在之间。药剂投加方式干式与湿式的优缺点的比较: 投加方式一般有重力投加和压力投加,大多数情况下水厂采用压力投加,本设计采用水射器投加方式。如下图:混凝剂的湿式投加系统如下图:2、加药间的设计计算 设计要求:加药间尽量设置在投药点的附近;加药间和药剂仓库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机械搬运

2、设备;加药管可以采用塑料管、不锈钢或橡皮管,溶药用的给水管选用镀锌钢管,排渣管采用塑料管;加药间要有室内冲洗设施,室内地面要有5的坡度坡向集水坑;加药间要通风良好,冬季有保温措施;加药间与仓库连在一起,仓库储量按最大投加期间的13个月的用量计算。3、溶液池容积 = =1.02m 取1.5 m 式中:混凝剂(三氯化铁)的最大投加量(mg/L),本设计取10mg/L; 溶液浓度,一般取5%-20%,本设计取10%;# 处理水量,本设计为 每日调制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本设计取2次。 溶液池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2座,一备一用,保证连续投药。单池尺寸为LBH=,高度中包括超高0.3m,沉渣高度

3、0.3m,置于室内地面上。溶液池实际有效容积:= LBH=1.5m,满足要求。 池旁设工作台,宽-1.5m,池底坡度为。底部设置DN100mm放空管,采用硬聚氯乙烯塑料管。池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沿池面接入药剂稀释采用给水管DN60mm,按1h放满考虑。 4、溶解池容积 式中: 溶解池容积(m3 ),一般采用();本设计取 溶解池也设置为2池,单池尺寸:LBH=,高度中包括超高0.3m,底部沉渣高度0.2m,池底坡度采用。则溶解池实际有效容积:= LBH=0.5 m ,满足要求。 溶解池的放水时间采用t10min,则放水流量:q=0.75 L/S, 查水力计算表得放水管管径50mm,相应

4、流速v=0.38m/s,管材采用硬聚氯乙烯管。溶解池底部设管径d50mm的排渣管一根,采用硬聚氯乙烯管。溶解池的形状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5、投药管 投药管流量:q=0.04L/S 查水力计算表得投药管管径d10mm,相应流速为0.5m/s。6、 溶解池搅拌设备 溶解池搅拌设备采用中心固定式平桨板式搅拌机。(7、计量投加设备 本设计采用耐酸泵和转子流量计配合投加。计量泵每小时投加药量:q=h 式中:溶液池容积(m3)耐酸泵型号25FYS-20选用2台,一备一用.8、药库的设计参数 混凝剂三氯化铁所占体积:| T=Q15=2035015= 式中:T药剂按最大投药量的

5、15d用量储存 a三氯化铁(mg/l),本设计取10mg/l Q处理水量(m/d)。 三氯化铁的相对密度为,则算占体积V= 药品放置高度按1.0m计,则所需面积为2.61m 考虑到药品的运输、搬运和磅秤算占体积,不同药品间留有间隔等,这部分面积按药品占有面积的30计,则药库所需面积:,则药库平面尺寸取LBH=2.5m2.0m3m 。9、静态混合器的设计计算 本设计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对药剂与水进行混合。设计总进水量为Q=20350m3/d,水厂进水管投药口靠近水流方向的第一个混合单元,投药管插入管径的1/3处,且投药管上多处开孔,使药液均匀分布。静态混合器的水头损失一般小于0.5m,根据水头损失

6、的计算公式:h= 式中:h水头损失(m); Q处理水量(m/d); d管道直径(m); n混合单元(个)。 设计中取d=0.6m,Q=0.3 m/S,当h=,n=3时,h=0.3m0.5m。所以选DN600内设3个混合单元的静态混合器。 : 图:管式静态混合器第三节、水力循环澄清池的设计澄清池是将絮凝和沉淀综合于一个构筑物中,主要依靠活性泥渣层达到澄清的目的。本设计采用水力循环澄清池,主要由喷嘴、混合室、喉管、第一絮凝室、第二絮凝室分离室、进水集水系统与排泥系统组成。1、水力循环澄清池设计参数 水力循环澄清池一般为圆形池子。进水悬浮物的含量一般小2000短时间内允许达到5000。 (1)设计回

7、水量一般采用进水流量的35倍,原水浊度时取下限,反之取上限。;(2)喷嘴直径与喉管直径之比为(1:3)(1:4),喉管截面积与喷嘴截面积之比为1213.(3)喷嘴流速为78,水头损失为34m。喉管的进水喇叭口距离池底一般为,喷嘴顶离池底的距离为。(4)喉管流速为,喉管处的水流混合时间为。喉管喇叭口的扩散角为,喉管长度为直径的56倍。(5)第一应室室的出口流速为5060,应室时间为2030s,锥形扩散角小于。第二应室室进口流速为3040,应室时间为110140s。应室室有效高度为3m。水流时间在池中总停留时间为。?(6)清水区水流上升流速为,低温地浊水可以取低值,水流停留时间为40min左右。清

8、水区高度一般为,池子超高为。保证出水水质,清水区高度最好取高值。在分离区内设斜板等设施能提高澄清效果,增加出水量和减少药耗。(7)水池的斜壁与水平的夹角一般为(8)排泥装置同机械搅拌澄清池。排泥耗水量约为进水量10%。池子底设放空管。采用数据:本设计采用4座水力循环澄清池,则单池设计流量,采用回流比n=4,总循环流量为。设计循环总流量 :喷嘴流速 : 喉管流速 : 第一反应室出口流速 :第二反应室进口流速 :清水区(分离室)上升流速 :喉管混合时间 :第一反应室反应时间 :第二反应室反应时间 :|分离时间 :((7)进出水系统计算 进水管采用=300,管内流速取出水系统:采用环形穿孔集水槽,根

9、据澄清池设计经验,环形集水槽中心线 内所围面积等于分离区面积的45% 即 则环形集水槽中心线处直径 环形集水槽宽度按经验公式 k为超载系数取 则槽起点水深 槽终点水深 集水槽平均流速为:(8)孔眼计算:设孔眼淹没深度 则所需孔眼总面积为 采用孔眼直径=25mm,则每个孔眼面积,要求的孔眼数个孔眼间距:(采用等间距法)外侧 采用93内侧 采用87 8条辐射集水槽的开孔部分总长度为: 假定环形集水槽所占宽度为靠池壁的的环形集水槽开孔部分长度为: ()-8=24.26m穿孔集水槽(包括辐射槽和环形槽)的开孔部分总长度L为: L=+=孔口近距x为: x=(9)储水槽计算:总出水量=2=2总槽流速采用槽

10、宽B=(10)排泥系统计算:污泥浓缩室容积其中:,泥斗只+数,则每只泥斗容积(11)排泥管采用=150 排泥流量其中:澄清池水面至排泥出口的高差排泥历时;(12)放空管采用=200(13) 溢流管采用=300与进水管相同第四节 、普通快滤池的设计1、加氯量的确定本工程絮凝池前耗氯有两部分,一是微生物的氧化;二是水中常规还原性物质的氧化。清水池前加氯用于消毒杀菌。用于常规物质氧化的氯量取a取 mg/L。则总加氯量为: 储氯量按一个月考虑,2、 加氯设备加氯机的作用是保证消毒安全和计量准确,为保证连续工作,其台数应按最大加氯量选用。加氯机应安装2台以上(包括管道),备用台数不少于一台。选用LS80

11、-4转子真空加氯机,安装3台,2用1备,加氯量为h,外型尺寸为:,两台加氯机的间距在,安装高度高出地面。氯瓶采用900kg液氯钢瓶,尺寸为:外径瓶高=600mm1800mm,自重246kg,公称压力2Mpa,氯瓶采用2组,每组4个,一组使用一组备用,使用时使用多只氯瓶并联直接供氯。采用计算机控制自动加氯方式。3、加氯间、氯库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同时节省土建成本,考虑加矾间与加氯间临近合建中间用墙隔开。在加氯间、氯库低处各设排气扇一个,换气量每小时812次,并安装漏气探测器,其位置在室内地面以上30cm,设报警仪,当检测的漏气量达到23mg/kg为搬运氯瓶方便,氯库内设单轨电动葫芦一个,轨道在氯瓶

12、正上方,轨道通到氯库大门以外。4、氯气收集装置适用范围:氯气吸收装置可以使加氯间内因事故泄漏的大量气体迅速吸收。是保证安全操作的一项措施。组成:氯气吸收装置主要有喷淋器、离心分离器、循环泵、碱液槽等组成。本次设计选用型氯气吸收装置尺寸为:第四章、水厂平面和高程布置【第一节、平面布置水厂的基本组成分位两部分:生产构筑物和建筑物,包括处理构筑物、清水池、二级泵站、药剂间等。辅助建筑物,其中又分为生产辅助建筑物和生活辅助建筑物两种。前者包括化验室、修理部门、仓库及宿舍等;后者包括办公楼、食堂、浴室、职工宿舍等。水厂平面主要内容有:各种构造物和建筑物的平面定位;各种管道,阀门及管道配件的布置;排水管(

13、渠)及窨井布置;道路,围墙,绿化及供电线路的布置等。一般水厂的布置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水处理构筑物 水处理构筑物中,如絮凝池、沉淀(澄清、气浮)池、滤池、清水池、二级泵房、加药间、滤池冲洗设施,以及排水泵房等是水厂的主体;2、辅助建筑物 为水处理构筑物服务的建筑物,如变配电室、化验间、机修间、仓库、食堂、值班宿舍、办公室、门卫室等;3、连接管道(渠) 水处理构筑物之间的连接管(渠)以及加药管、排泥管、厂区用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电缆沟(槽)和相应得仪表、;阀门等;4、道路及其他 交通运输道路、厂区绿化布置、照明设施、围墙等。水厂布置采用直线式,此种布置有如下优点:工艺流程合理;各构筑物之间的

14、连接管短,水头损失小;水处理构筑物各系列采用平行布置,易达到水厂分配的均衡;有利于水厂的扩建进行扩建工程时,对原有系统影响小。水厂规模是,按照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三册确定各建筑物面积如下:1)生产管理用房取;办公楼面积,取,尺寸为2)化验室面积,取,定员取人;3)机修间面积取用,定员6人;电修机面积为,长宽尺寸为人数取3人;4)车库,一般由停车间、检修坑、工具间和休息室组成,其面积根据车辆的配备确定,取其面积为;长宽为。5)仓库面积取,长宽为(其中净水和消毒药剂的贮存不属于仓库范围,但包括仓库管理人员的办公面积);6)食堂面积定额为,设计水厂职工定员为50人,其面积取;7)浴室面积为;长宽为【8

15、)锅炉房面积为;长宽为9)传达室面积取用;10)宿舍面积按计算,宿舍人数约为水厂定员人数的,即人,宿舍面积为 长宽为11)管配件堆放场为 12)设一个标准篮球场 各水处理构筑物和辅助建筑物一览表序号名称尺寸(m)材料单位数量1水力循环澄清池钢筋混凝土组42普通快滤池钢筋混凝土组6;3清水池15钢筋混凝土组24吸水井、钢筋混凝土座15二级泵房钢筋混凝土)座16办公楼钢筋混凝土座2)7食堂钢筋混凝土座18办公楼(钢筋混凝土座19传达室钢筋混凝土座110堆场钢筋混凝土座111机修间钢筋混凝土座112车库%钢筋混凝土座113仓库钢筋混凝土座114宿舍钢筋混凝土座1)15浴室钢筋混凝土座116锅炉房¥钢

16、筋混凝土座117化验室钢筋混凝土|座118加氯间钢筋混凝土座1-19加药间钢筋混凝土座120篮球场#个1第二节、高程布置在处理工艺流程中,各构筑物之间水流应为重力流,两构筑物之间水面高差即为流程中的水头损失,包括构筑物本身,连接管道,计量设备等水头损失在内。处理构筑物中的水头损失与构筑物类型和构造相关,该水头损失包括构筑物内集水槽等水头跌落损失在内。各构筑物之间的连接管断面尺寸由流速决定,其值按下表采用,当地形有适当坡度可以利用时,可选用较大流速以减少管道直径及相应配件和阀门尺寸;当地形平坦时,为避免增加填、挖土方量和构筑物造价,宜采用较小流速。在选定管道流速时,应适当留有水量发展的余地。连接

17、管的水头损失估算时通过下表确定。连接管段允许流速(m/s)水头损失(m)附注一级泵站至絮凝池视管道长度而定!絮凝池至沉淀池应防止絮凝体破碎沉淀池至滤池。滤池至清水池流速宜取下限留有余地当各项水头损失确定之后,便可进行构筑物高程布置。构筑物高程布置与厂区地形,地质条件及所采用的构筑物型式有关。当地形有自然坡度时,有利于高程布置;当地形平坦时,高程布置中既要避免清水池埋入地下过深,又应避免絮凝池在地面上抬高而增加造价,尤其当地质条件差,地下水位高时。 根据设计计算,可知各构筑物间的管道直径如下表: 构筑物管径(mm)流速(m/s)混合器澄清池400澄清池-滤池400滤池-清水池600清水池-吸水井

18、600给水处理构筑物水头损失计算及高程计算在处理工艺流程中,各构筑物之间水流均为重力流。两构筑物之间水面高差即位流程中的允许流速水头损失,包括构筑物本身,连接管道,计量设备等水头损失在内。水头损失通过计算确定,并留有余地。.经计算和查表得管线的水头损失及流程标高见下表: 水厂高程布置表名称水头损失(m)水位标高池底标高池顶标高?连接管段构筑物沿程及局部构筑物mmm澄清池澄清池至滤池;滤池滤池至清水池清水池清水池至吸水井吸水井第五章、设计总结 随着课程设计的结束,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设计,使我对给排水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我的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从课题的确定到设计工作的展开以及方案的修改和审阅,始

19、终得到了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关心支持,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凝结了恩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指导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我熟悉并掌握了给水工程设计程序、方法和相关技术规范,提高了我对给水工程设计计算、CAD绘图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能力,培养了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同时,老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必将使学生终生收益。在唐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下,我把四年所学的知识汇集起来,用理论系统地解决实际问题。经过这次模拟训练,使我对给水工程设计有了清晰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加之设计者水平有限,设计中不妥之处在所在所难免,请各位老师

20、给予批评指正。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学校其他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们也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第1、3、9、10、11、12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李圭白主编,水质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王占先、刘文君编著,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第一册);6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2001);7张智、张勤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8周云、何义亮主编,微污染水源净水技术及工程实例,化学工业出版社;9韩洪军、杜茂安主编,水处理工程设计计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崔玉川、员建、陈宏平,给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化学工业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