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方案.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282087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方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方案一、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基础(一) 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交流和开发应用的能力是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也正在逐步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已同数学和外语一样,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的最重要知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所以,加强本课程的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为我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性课程,在整个人才

2、培养目标中处于核心基础地位。经过课程调研显示,目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全校各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一样,各专业学生不能各取所需,学生缺乏该课程在就业岗位上的实际应用能力。2由于所处地域、家庭状况、高中教育情况的差异,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和应用能力有差异,学习的起点不一致。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能动性好一些,但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引导,会造成理论有缺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能动性差,刚接触到计算机,很茫然,一味认真学习理论,实践能力严重缺失。这两种情况都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3现在的授课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方式,而计算机文化基础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3、,课程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原因,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是式在必行的。我们计划用两年半时间完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工作。以就业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既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功底,又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本学科中问题的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二)课程改革的基础我院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的开设已经走过了十多个春秋,课程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型理论教学模式阶段。从2000年开设计算机课程到2003年,计算机基础课程从专业课的开设到其它一些专业逐步得到推广,直至成为公共课,在这个阶段虽

4、然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但这个阶段中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和资源都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验阶段。从2003年到2008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计算机要求一方面是了解一些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切实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会用计算机解决日常的工作问题。针对这种人才需求,课程建设大致进行3个过程:第1过程:教学手段改革的初步阶段,此阶段主要是进行课堂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也就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第2过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此阶段,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

5、了改革,进行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取舍与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取消了应用领域面较小的PhotoShop和VisualFoxPro的内容,加大了Office软件使用的训练,使内容达到“适用、够用”。第3过程: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实验室的设备,网络结构,应用软件等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使实验室更适合学生实践。第三阶段: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成熟阶段。从2008年开始,教学改革进入了有计划的快速全面发展和日趋成熟的阶段。首先,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转变教育理念,增加实践训练学时,采用“案例教学”、“精讲多练”等新的教学模式。其次,大力推进教材建设,编写并公开出版了计算机基础教材,被多所院校使用,效果良

6、好。经过多年来的建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已经颇具特色、符合高职教学理念和要求,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二、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一)课程改革的目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目标。在课程设计中,突出其知识性和基础性的同时,更强调信息素质、信息技能的养成,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终身学习以及就业奠定基础,将信息素质的培养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渐使学生具备了以信息技能为手段来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之拥有在信息化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潜力。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

7、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办公软件、常用软件的应用知识。2.能力目标: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计算机环境能力;具备使用办公自动化等软件处理日常事务,熟练进行专业岗位应用的能力;具备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二)课程改革的思路总体思路: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深化的课程改革。具体思路如下:1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深入各个专业调研,从各专业现代办公实际应用出发,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形成了以模块教学为主导,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教学体系。2由“以教师为中心

8、”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3选取合适的试点班级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教学内容通过班级试点、专业试点、推广到系试点、全院试点。4教学效果采取过程考核和多元考核综合评价学生成绩。(三)课程改革的理念1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学习研究,树立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得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2以学生为主的教学。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行

9、动为导向的课程实施理念。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4摒弃传统的理论考核方式,实行以实际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三、课程改革的组织与管理(一)课程改革小组为保障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成立由校外的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师组成的课程改革小组,解决课改工作中面向应用问题,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把握方向。本课程改革小组现共有12人,其中企业专家1人,正高职教师1名,副高职教师7名,讲师3名。其中

10、硕士研究生(包括在读)4名。是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序号姓名职称职务工 作 单 位主要分工和承担责任1副教授组长课程调研/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改革方案设计/课程实施/课改总结2教授组员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改革方案设计/课程实施/课改总结3讲师组员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4讲师组员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5讲师组员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6副教授组员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7副教授组员课程调研/资料收集整理/课程实施8高级工程师组员课程调研/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载体选择9副教授组员资料收集整理/课程实施10副教授组员课程调研/资料收集整理/课程实施11副教授

11、组员课程调研/课程实施12副教授组员资料收集整理/课程实施(二)课程改革的管理为了保证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运用一套质量管理思想、体系、手段和方法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学院对课程改革工作做好统筹管理、奖金保障和验收检查工作等。具体的组织与实施由信息工程系系统设计教研室负责,并由教研室主任杨文老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活动进行协调和监督。根据学院的统一部署,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成立课程改革团队。组织课改团队制定课程改革进度计划,完成课程改革分工,各具体建设项目均明确直接责任人。定期汇报课程改革情况、组织课程改革项目实施、分析总结课改成效、形成课改材料。四、课程改革的内容与任务(一)课程改革目

12、标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该课程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任务引领,使学生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改革设计1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坚持从“岗位应用”这个角度出发,精心选取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在各行业的实际应用为教学案例,构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例如,报纸刊物的艺术排版、毕业论文的综合排版、商场销售数据分析处理、企业工资管理、产品广告创意设计等。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循序渐进、种

13、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合理切割,并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形成多个以软件实际应用能力为龙头,打破常规教学内容,组合多个行业实际应用知识点为主的课程模块。2课程开发标准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开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教学评价、学习情境设计等。3课程框架体系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学生主要就业去向的行业特色,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各层次设定不

14、同的教学目标,使得各专业学生上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共同形成了一个既完整、又相互独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课程体系。这种课程设计克服传统教学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本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课程模式组织课程内容,具体内容如下表: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能力目标情境名任务承载知识点课时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选购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进制计算、中英文录入计算机软、硬件组成;计算机安全;进制转换;键盘使用4系统地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组成;会对生活中进制和计算机进制转换;熟练掌握键盘操作;为等级考试做好知识储备。

15、Windows应用Windows基本应用建立个人信息资源、系统设置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窗口操作;文件管理;控制面板设置;维护系统4能够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简单维护计算机。Word应用Word基础应用企业放假通知Word界面;文档建立与保存;文档编辑;字符、段落格式设置3熟练使用Word 制作企业各种文档,具备企业文员技能。Word进阶(一)个人简历页面格式化;各种格式设置;表格的设计与编辑3Word进阶(二)校报设计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编辑;版面设计;图文混排。4Word专业应用经济合同书、技术文档等专业文档制作多级编号;复杂页眉页脚;文档结构图;域的使用;生成目录;文件加密等6Exc

16、el应用Excel基础应用学生成绩表Excel界面;工作簿建立与保存;数据编辑;数据格式和表格格式设置4熟练使用Excel 制作企业各种表格,并能进行数据加工处理。Excel进阶(一)学生成绩表数据处理数据引用;公式使用;函数的定义应用4Excel进阶(二)商品销售统计表排序;筛选;图表分析;汇总表;数据透视表(按各专业需求选学)4Excel专业应用客户联系表、会议邀请函、工资表、预算表等专业表格制作邮件合并;综合表格设置6PowerPoint应用PowerPoint应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PowerPoint界面;演示文稿的建立与保存;版式设置;幻灯片设计排版与播放;动画设计4熟练使用Power

17、Point制作企业应用幻灯片(如宣传、演示等)PowerPoint专业应用各专业宣传幻灯片图片、声音、电影的插入;幻灯片切换;设置放映方式6网络软件应用网络软件应用基础与同学机器文件互访、浏览学院网站、发送电子邮件网络的基本概念;局域网的使用、管理;互联网信息搜索与浏览;电子邮箱的使用4熟练使用企业局域网完成工作;熟练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查询、使用、传递;熟练使用专业常用软件。网络软件专业应用 搜索本专业常用软件和相关知识,下载并使用网络安全知识;搜索引擎的使用;网络信息的下载;常用专业软件的使用4学习领域:Word应用学时:12学时学习情境:校报设计学时:4学时学习目标掌握文本框、艺术字的创

18、建掌握图形的绘制掌握图文混排技巧学习内容学习Word的图文高级排版教学方法与策略1 演示案例,提出问题,讲解案例应用背景,分析案例,分解成若干任务,完成案例制作。2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次课的意义、重点、难点、出错点。3 引导学生引申案例。4 分层次布置作业。教学资源对学生基础的要求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广播教学、网络教学平台1 基本的Word操作能力2 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能力考核与评价教师的要求对布置的案例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情况评价为本模块成绩。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模块成绩*30%+考核系统成绩*40%1 熟练掌握Word的高级排版。2 很好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案例。3 很好地引导学生

19、总结、引申案例。4 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三)课程资源建设依据本课程的特点,形成一套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素材库,主要有: 教学指导文件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包括:特色教材、实验指导书。教与学的媒体包括:教案、特色课件、课程作业(分专业、分层次的作业)、教学案例库、教学视频。 网上资源建设包括:所有教学指导文件和教与学的媒体、提交作业、在线交流、自学园地、单元自测、等级考试自测等功能。 (四)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1教学模式(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学习领域按照不同的应用模块,根据具体应用设计了多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分成多个工

20、作任务。由易到难训练学生的基本软件使用、基本排版、高级排版等技能。教师提出案例,分析案例,对学生提出应完成的任务及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边做边学,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结合真实的案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完成相应任务。(2)“游戏型”教学模式 “游戏型”教学是由计算机以游戏的方式把教学内容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既有趣味性又不乏轻松的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目标明确的游戏中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游戏中,有一个竞争目标,竞争对手可以是计算机本身也可以是另一个学习者,二者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计算机设计的任务

21、或目标,有胜负之分。游戏通常设计得比较活泼、形象生动。例如,金山打字通软件中,为了让学习者熟悉键盘,提高其打字速度,就设计了“警察抓小偷”这样一个小游戏。练习者可选择警察或小偷的角色,剩下的角色由计算机扮演,打字速度超过系统设置的速度就可抓到小偷或被抓住,反之则只能让小偷逃跑。其间,配有相应的音乐,能让练习者感到紧张的气氛,在玩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这样的软件通常受到初级学习者的青睐。(3)“自主协作”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学习资源的丰富多样,原来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以前学生从书本上或从教师那里得到的知识,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以前学生在课

22、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领会的知识,现在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共同讨论或分析验证获得。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更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即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内容就是让学生主动去查阅资料掌握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4)分级教学模式分级教学是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分级教学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上给出一个合适的定位,并制订出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分层教学计划和不同学生个体差异

23、的分级教育模式,改革不同层面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以适应新的教学体制的要求。(5)设置“虚拟教室”教学模式 虚拟教室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利用多媒体通信技术构造的学习环境,使得身处异地的师生相互听得见、看得着。不但可以利用实时通信功能实现传统的物理教室中所能进行的大多数教学活动,还能利用异步通信实现前所未有的教学活动,如异步辅导、异步讲座等。2教学方法教学中以“应用为主线,减少抽象理论描述”的思想为指导,把“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贯穿在整个教学始终。(1)微格教学法把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少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从基础知识开始进行教学,让他们对专业知识能逐

24、步理解,从而产生兴趣;对于已掌握一些技能的学生可以补充相关的其他技能,让他们扩充了视野;对于能进行简单文本编辑、图片处理或网络技术的学生,可以增加文本模板设计、图片图层进阶使用等。知识(2)项目展示法采取情景教学进行计算机硬件组装,如讲解计算机硬件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分析硬件物理结构和工作原理,再在主机上进行组装和拆卸,利用情景让学生掌握硬件的功能等都能使新课程产生吸引力。(3)探索法探索法给学生提供了确认、发展当前的概念、过程以及技巧的经验基础。探索活动的目的在于为以后教师正式引入概念、技巧等提供经验。学生在吸引阶段掌握了软件的使用功能和硬件的物理结构及工作原理,在探索阶段就是通过专业理论

25、和实践学生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例如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中Word、Excel、PowerPoint模块是否能相互引用?为什么硬件内部连接会出现冲突?如何设置参数和安装驱动程序?何进行硬件升级等等。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直接指导下一起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和学习的机会,然后相互交流、合作,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需要,把握他们的思路,必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需要仔细探究的问题以改变他们的研究思路,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去解决问题。(4)解释法解释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在吸引和探索经验的一个具体方面,并给他们提供了解释说明 自己的观念、理解、加工技巧和行为的机会。学生在

26、探索阶段肯定会遇上很多难题,避免不了要走一些弯路,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观念。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澄清错误观念,再运用一些软件应用案例和硬件操作技巧改变学生的行为以及进一步的学习行为提出建议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如在制作PPT动画时如何正确设置幻灯片?让学生对幻灯片动画作品中各元素的帧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然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对上述解释是否有质疑,再提出新的解释。直到讨论的问题最终得到合理解释。(5)加工法加工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质疑、复习、新的活动、实践等活动扩展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的理解。探究问题解释的是否合理,可以通过在实验室等动手操作,学生自己验证质疑的问题,即复习了学习的专业理论又同时可能产

27、生新的问题,再解决新问题,这样扩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如上述的PPT动画制作,用这种方法能让图形达到预定动态效果,那能不能用别的方法也能达到?在验证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因此能使学生形成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和技巧。(6)评价法评价法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评估自己的理解力和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评价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机会。教师在学生使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观察,寻找学生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迹象。让学生评估自己在学习中得到的技能技巧。如在应用软件的窗口操作,除了窗口右上角的“最大化”、“最小化”、“关闭”按钮能实现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那还有哪些操作也能达到?让

28、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证据以及以前接受的解释来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基本可以评价出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7)问题求解法问题求解法,是指在教学中让学习者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培养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解决问题使学习者印象深刻,难以忘记。这种做法是给学生一个特定的问题,学生首先通过老师提示的方法或程序进行求解,然后分很多种情况进行讨论,看改变条件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8)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分为模拟设备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计算机教学中常采用的是模拟情境教学法,即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

29、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落实和提高。在“POWERPOINT应用”教学中,让学生模拟一位在职的工作人员,选定演讲题目,组织材料,制作一套演讲幻灯片,并在制作后进行阐述,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幻灯片的设计和制作,还锻炼了自身的演讲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 3教学手段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实验室、校园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1)采用实验室多媒体教学。课程

30、教学的全过程都在实验室进行,使用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功能丰富。通过广播教学,教师的操作演示学生通过自己的显示器一目了然,就像教师在学生旁边亲自讲解、指导一样。(2)采用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的资源架建起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自测题和自学内容等都放到课程网站上,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和练习;教师可以随时查阅,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通过BBS论坛进行问题的讨论,实现教学的网络化,推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4学习方法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许多知识点之间都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对于大多数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来说

31、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探索知识。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上机实践为“辅”,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难以将知识很好地延续,这样的学生就不适应本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计算机学科本身能为用户提供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在课上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中学,学中做”,就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亦学会如何学好这门课程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分层次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来完成作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32、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比如从哪里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5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坚持“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思想,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计算机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取消不必要的“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开放式、全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即以下面两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1)过程化考核评价学生成绩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布置项目设计,每个项目设计包含该模块的知识点,根据每个项目设计完成的质量综合

33、评价学生成绩。同时,建立数量可观高质量的项目库,注重过程监控,避免“一张卷”的片面性及不公正性。(2)网上考试系统评价学生成绩计划使用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网上考试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学生通过登陆该系统进行考试,试题库定期更新,考试的题目可随机组合,考试后系统能自动判卷,减轻教师人工阅卷的工作量,提高学生考核的真实性。五、课程改革的方法与步骤(一)课程改革的方法(1)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组成课改团队,深入各专业进行岗位工作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调研,将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由此确定本课程课改的依据、目标、原则及内容。(2)采用试点对比分析的方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划采用试点对

34、比分析的方法进行课程改革。选择试点专业、试点班级进行实验。和不进行试点实验的班级进行比较,比较教学效果,并分析引发差距的原因,并加以改进,总结课改方案,最终将成型的课改方案进行推广。(二)课程改革的进度计划1、课程改革方案设计起草阶段:2011年3月15日至2011年3月20日,成立课改小组并深入各专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研讨形成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初稿。2、课程方案的答辩及修改方案阶段:2011年3月21日至2011年4月30日,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通过调研进一步修改,形成课改方案的第二稿。3、课程改革的论证阶段: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8月30日,依据形成的课改方案,经过反复论证,形

35、成课程标准,教学情境,课改教材的初步提纲。4、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源开发阶段: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开发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情境、形成教材初稿及课程相应的教学资源。6、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教学试验,选取电子信息专业2012级的班级作为试点班级。7、课程改革的总结提升阶段: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30日,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归纳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不断完善课改模式,完善教学资源。六、课程改革的特色与预效1课程特色“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级各类高校普遍开设、受益面最广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它在人才培养的信息素质养成和可持续信息化生存能力获

36、取中,起着不可替代和不可缺失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我院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将逐渐形成了以下特色:(1)真题实做将课程内容切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以任务加案例的形式组织教学,实际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用有实用背景的任务强化实践,使得学生既有兴趣,又有的放矢,学后知道在哪用、怎么用,富有成就感。(2)灵活授课本课程在课堂上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教学,并将课堂延伸到网络。学生可以在课后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利用课件巩固已学知识,利用自学园地提高技能,利用在线交流解决问题,利用自测系统考核自身水平。(3)专业的“铺路石”本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既要完成“培养技能,提高素质”的教学任务,又肩负着为各专业夯实计算机操作基础的“铺路石”任务。各专业都有使用计算机软件或使用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专业课,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会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重点,采用专业技术文件或与专业内容相关的文档作为案例,让学生提前感受专业氛围,做好专业课的“垫脚石”和“铺路石”。2预期效果计划达到以下目标:(1)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得到提高。(2)提高课程的建设水平,争取本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3)开发特色教材、课件及实训指导书,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考试系统等。七、课程改革所需经费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