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86342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毕业论文.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很多价值,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等,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从中受益成为当代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以胶州秧歌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胶州秧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经济价值的开发成为胶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的重要问题。胶州秧歌具有300年的历史,发源于民间,胶州向来具有“秧歌之乡”的称号,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开发胶州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势在必行。胶州于2008年开始举办的秧歌节正是开发与保护胶州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透过胶州秧歌节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胶州秧歌的经济价值,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的作用,具

2、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经济价值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a lot of value in itself,such as social value, economic value, cultural value, etc. The valu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explore and benefit from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people. This paper studies mainly

3、in Jiaozhou Yangko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iaozhou Yangko as the first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development of its economic value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become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Jiaozhou. Jiaozhou Yangko wit

4、h 300 years of history, originated in civil society, Jiaozhou has always been the titlethe town of yangko , these advantages of this development Jiaozhou Yangko the economic value of non-material culture is imperative. The Yangko Festival hold in 2008 in Jiaozhou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Deve

5、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through the Jiaozhou Yangko Festival we can dig out the economic value of Yangko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ffect on the economy, have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iaozhou Yangko,th

6、e economic value目 录前 言4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5(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5(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6(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录)61.世界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录)62.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录)8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10(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10(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10(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111.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的特点:1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123.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现实意义12三、胶州秧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开发利用13(一)胶州秧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13(二)胶州秧歌节产

7、生的背景及内容141.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142.胶州经济发展状况153.胶州秧歌节主要活动以2008年首届秧歌节为例16(三)胶州秧歌节经济价值解读171.胶州秧歌经济价值开发需避免的问题172.胶州秧歌经济价值开发应借鉴的对策193.胶州秧歌节中的经济价值21四.举办胶州秧歌节的启示22(一)胶州秧歌节的优势22(二)胶州秧歌节存在的不足23(三)对以胶州秧歌节为主的胶州经济发展的思考24结 语25致 谢26参考文献27前 言近几年,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原先靠引进工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在新的经济政策要求下要改变思路,各地纷纷采取新的形

8、式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尤其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期望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挖掘自身的经济文化特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一个瓶颈问题。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自从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屈原成为韩国人之后,无不引起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全国人民对中国自身文化传统保护的重视。我国政府自2006年开始,相继设立了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为我

9、国文化传统在政策上提供保护,但是这仅仅是在标志层面上,如何真正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其所在地的政府和人民的齐心合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资金,仅凭政府的资助就想拯救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其带动经济发展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有利于当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扬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他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能否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他的经济价值,是当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地的一个难题。各地争相采取措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从中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开发经验与此同

10、时也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如何充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转化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元素,而不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分离开来。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以胶州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观察和分析胶州在开发胶州秧歌这一非物资文化遗产时所作的工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研究以秧歌节为主的胶州秧歌的开发和保护实例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述或无形遗产,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并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

11、组织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能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了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

12、)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学,2005.(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特定的文化现状发展起来的,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由遗产的本质所决定的,换言之,就是我们的祖辈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积累和改进并以师徒或团体的形式流传下来,逐渐形成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即使有,也是后人对前辈已有技艺或习俗的加工和创新。口头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书面资料,其传承形式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口头性”。这

13、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及开发和保护胶州秧歌的紧迫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可塑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性和传承性,也就导致了她具有可塑性的特征。在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有用的元素来配合经济的发展。临海新闻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2009年/05月/04日(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录)1.世界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录)亚太地区:菲律宾的兰瑙湖玛冉瑙人的达冉根史诗唱述不丹的德拉迈茨的鼓乐面具舞中国的昆曲柬埔寨的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图1.2柬埔寨的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图1.1不丹的 德拉迈茨的鼓乐面具舞瑙人的达冉根史诗唱述印度的拉姆里拉罗摩衍那的传统表

14、演欧美地区:比利时、法国的巨人和巨龙游行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征保加利亚的比斯萃萨的巴比肖普鲁克地区古老的复调音乐、舞蹈和仪式习俗意大利的西西里木偶剧图1.4意大利的西西里木偶剧图1.3比利时、法国的巨人和巨龙游行阿塞拜疆木卡姆非洲:尼日利亚的艾法预言体系马拉维的维布扎治疗舞蹈仪式乌干达树皮衣制作尼亚加索拉的索索巴拉文化空间马拉维、莫桑比克、赞比亚的古勒-沃姆库鲁祭祀和舞蹈仪式马达加斯加扎菲曼尼里的木雕工艺图1.6乌干达树皮衣制作图1.5 尼日利亚的艾法预言体系拉美地区:秘鲁的塔奎勒岛及其纺织工艺巴西的巴亥瑞康卡乌的圆圈桑巴舞哥伦比亚的帕兰克-德-圣巴西里奥的文化空间哥斯达黎加的牧牛传统和牛车

15、库库鲁舞蹈戏剧图1.6秘鲁的塔奎勒岛及其纺织工艺图1.7哥斯达黎加的牧牛传统和牛车阿拉伯地区:巴勒斯坦希卡耶说书摩洛哥的坦坦地区的木赛姆牧民大会约旦的佩特拉和维地拉姆的贝都人文化空间伊拉克的木卡姆阿尔及利亚的古拉拉地区的阿赫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录)民间文学:白蛇传传说 、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济公传说、阿诗玛民间音乐: 左权开花调 、河曲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呼麦 、川江号子 民间舞蹈:京西太平鼓 、秧歌 注:秧歌类包括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抚顺地秧歌 、井陉拉花 、龙舞 、狮舞 、花鼓灯 、傩舞 、英歌 、高

16、跷图2.1京西太平鼓图2.2高跷 传统戏剧: 梨园戏、昆曲、河北梆子、黄梅戏、豫剧、京剧、徽剧曲艺:胶东大鼓、山东大鼓、京东大鼓、陕北说书、龙舟说唱杂技与竞技: 少林功夫、武当武术、抖空竹、太极拳、朝鲜族跳板、秋千民间美术:桃花坞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 传统手工技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磁州窑烧制技艺、德化瓷烧制技艺传统医药: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 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国务院关于公布国家第一批非物

17、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图2.3京剧图2.4高密扑灰年画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很多价值,如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等,只有充分了解这些价值才能够正确的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运用到实处。下面就举例分析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1.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特征,可以弥补官方历史之类正史典籍的不足,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当今世界面临着丧失文化多样性的严重威胁,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非

18、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价值中的文化多样性价值,充分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其所在民族的文化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程惠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经济观察报/2006年/6月/12日/第042版 因此在如今全球一体化的潜在威胁下,确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代代相传,是每一个民族肩负的重要任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生动有效的手段和载体,

19、能够很好地将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代人,从而造就一个有独特文化个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1.使社会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积聚成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人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应集体、融入社会的过程;而最好的融入社会的方法就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掌握这个社会共同的文化。因此,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其实也就是个体学习族群独特文化,接受、适应并在这种文化中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接受了族群的独特文化,也就是对这个社会进行了价值认同,从而有效地融入社会而达致社会和谐。这样,作为鲜活的、多样丰富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重要的社

20、会认同、社会和谐的价值和作用。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甚至可以成为国家间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民族间联系沟通的粘合剂。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着大量的传统道德资源。在当今张扬个性的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利益和欲望的满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人惟利是图,只为金钱和利润服务,不讲诚信、不讲道德,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需要我们倡导传统伦理道德,鼓励向善的个人美德,而

2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撷取、展示、宣扬其中的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将会极大地助益于我们当今的合谐社会的建设。 陈俊秀.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8(下)(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1.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的特点:(1)依附性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不会直接表现出来,它往往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这个载体的问题其实就是向经济转化的机制问题,这些载体可以是各种编制、纺织、制陶、雕刻等工艺品及工艺技术,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剧等集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节目等。如果离开了非物质文化的这

22、些载体,它的经济价值就很难实现。因此,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具有依附性。(2)潜在性许多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恰恰在眼下还无法显现。因为这种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开发体现,有些是必须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当这些条件尚未具备时,其经济价值只能够是一种可能,可能只是潜在性的。同时由于非物质文化本身不具有任何独立的实物形态,而往往需要具体化在人身上或客观化为文化产品,因此经济价值就又被蒙上了一层物质载体的面纱而更具潜在性。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2008年第2期(3) 区域性非物质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有特定的群体或个人创立的,是一个群体在一个特定区域内长期生产和生

23、活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如川江号子不可能产生在黄河之滨,伏尔加船夫曲不可能产生在尼罗河畔。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区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通常非物质文化都是在一定区域产生的,与该地域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从各个方面决定了非物质文化的区域性。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2008年第2期(4)独特性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他的起源与集成身上,非物质文化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由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地域性的特征也使得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更加

24、鲜明。再加上自身的传播仅靠口头形式,传播的范围有限,继承的人有有限,自然就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性特征。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经济开发价值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主要表现在:(1)经济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后,这些地区就有条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己的投入力

25、度,扩大宣传力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提供更好的传承、保护、创新条件,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使之更加安心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并实现了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互动,例如日本、韩国积极发掘本国民俗文化资源,保护、恢复传统礼仪节庆仪式,以此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瑞士、芬兰、英国等国极为重视保护本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给予极好地保护、传承的条件,除了从维护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

26、考虑外,也是看到了在这些独具风情的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能够创造巨额经济收入。阎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2.30(2)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化、民俗资源就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很好的保持、弘扬传统文化,而且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J/改革与战略/2006年05期/3.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现实意义(1)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拓展文化资源范围,提升文化资本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提升到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高度,对内

27、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挖掘,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化机制、转化方式,这必将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范围,为未来的文化经济竞争取得资本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发展越来越证明,人类终将进入“文化发展牵引经济”的时代,随着文化产业的革命,文化不再仅仅是抽象地、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物质实践,而是将直接进入社会实践,变为直接的生产力。(2)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挖掘文化资源特色,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点,使之在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实现经济价值的转换过程中呈现出各自的特色。(3)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发现文化资源亮点,形成

28、新型产业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理、研究和挖掘,还可能发现其中的去多资源亮点,培育出一些新的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广、涉及面大,能产生多种效益。对于其中的许多价值现在人们还很难做到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但一旦认识和发现,就可能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增长点。(4)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珍珠般散落于各民族和各地区。中国农村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分布区,农民是非物质

29、文化遗产各种样式的主要传承者,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农民自己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的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就是该文化样式再生的过程,只要设计合理,就可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不断产生出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品的营销,实现其经济收益。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2008年第2期三、胶州秧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开发利用(一)胶州秧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图3.1胶州秧歌“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

30、“扇影”,犹闻“衣香”。胶州秧歌至今已有三个多世纪的历史,老百姓称之为“地秧歌”、“跑秧歌”、“扭断腰”、“三道弯”,为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又常称作“大秧歌”。大约三百多年前由于封建统治,社会动荡,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胶州东小屯村村民迫于生计,沿街乞讨。为了多讨些残汤剩饭,逼得一些人采用胶州民间小调,边舞边唱,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固定的表演程式和专门的行当,形成“小调秧歌”的雏形,在表演上也由原来的挨门串户,发展成为广场表演。冯双白.一把开启民间舞蹈教学之门的金钥匙.胶州秧歌教材.中国文联出版社图3.2胶州秧歌据胶州志乾隆版载:“上元,张灯火,陈杂剧,宣 竞夜”据考察,“杂剧”就是指胶州秧歌

31、。传统的胶州大秧歌有10名演员,5对角色,分为小嫚(少女)、翠花(婆子)、扇女(少妇)、棒槌(小伙子)、鼓子(老头)。秧歌内容分为跑尝戏剧两部分,跑场部分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骨、四门斗、挖心、绳子头、两扇门7常戏剧部分又有本戏和移植戏之分,本戏有大离别、小离别、关东指书、拉磨、打水、闹学等70多种传统剧目,并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刘赵颜.胶州大秧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9月/07日/第007版/文艺副刊秧歌多为左右摆动式,胶州秧歌则是螺旋式舞姿。女角婀娜多姿,上身前倾、后仰、两边弯,有三弯九动的舞姿,俗称“三道弯”、“扭断腰”;男角动作大方、潇洒、剽悍、粗犷。音乐用唢呐、锣鼓等,曲牌

32、有得胜令、隔止曲、木浪音、小白马、句句双等。 姜锋.田禾.鲁汉.青岛城市民俗/民间舞蹈/胶州大秧歌(二)胶州秧歌节产生的背景及内容1.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创新,胶州秧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1951年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改革开放后,胶州市组织大批文艺工作者对胶州大秧歌进行了反复整理、挖掘,系统编写了秧歌的音乐、造型、服饰、道具、动作说明等详细材料。并在每年正月十五举办一年一度的秧歌会,先后吸引了中央和全国29个自治区、市和解放军的150多个文艺团体,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外国艺术家、学者来胶州访问学习和研究挖掘。1990年,胶州秧歌全国性研讨会在胶州举

33、行。1991年,胶州大秧歌参加全国优秀秧歌大赛荣获优秀表演奖。1995年,青岛市文联专业作家王泽群编剧的二集电视剧胶州大秧歌,由潍坊电视台和胶州市市委、市政府和文联联合拍摄完成,并在各省市电视台播放,受到好评。1998年胶州大秧歌赴韩国大邱市参加“达句伐”祝祀活动,火爆大邱,数万韩国人为之倾倒。图3.3胶州秧歌2002年11月,胶州秧歌40多人的代表队参加了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等主办的2002年“欢天喜地”中国新秧歌大赛,喜庆胶州大秧歌获得演出大奖。2004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健身节目中,采用了胶州大秧歌的音乐和舞蹈,向全国和世界播放,影响甚远。2006年胶州秧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4、,成为国家重点抢救和保护的剧种。2008年首届胶州中国秧歌节于5月8日开幕。张剑.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秧歌风胶州秧歌文化集锦.中国文联出版社2.胶州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主体主要是引进外资,但是外资引进不如青岛其他几个地市成功。若是引进大型重工业企业则有悖于胶州素有的“金胶州”之美称。在旅游业方面没有传统的旅游景点,远不如胶南等兄弟区市。 自身有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悠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盲目跟风忽视了胶州自身的文化财富。面对现在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特色成为胶州经济建设的重点。发展自己的经济特色决定了胶州能否在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下走的比别的地区更远更好。鉴于胶州秧歌作为非物质文

35、化遗产的濒临消失的特征,胶州市政府文化局为了使胶州秧歌发扬光大,同时使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胶州秧歌。这其中就包含胶州秧歌节的筹办。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以下胶州秧歌节的具体流程:胶州秧歌节时间:每两年一次,五月份开始,主期3天,附属节目如美食街持续一周。目前举办了两届分别为2008年5月、2010年5月。3.胶州秧歌节主要活动以2008年首届秧歌节为例 参考胶州秧歌节主要活动介绍、胶州电视台秧歌节活动报道主要活动有开幕式、秧歌展演、秧歌艺术研讨会、书画笔会、秧歌彩车巡游和美食文化街暨城隍庙庙会,并且根据每年的不同话题举办特色活动。图3.4秧歌展演1、开幕式暨主题晚会

36、。整台晚会以秧歌为主要元素,突出“扭起秧歌迎奥运”主题,分为华北、山陕、山东、西南、东南五大版块,16支来自全国各地的秧歌队伍为群众奉献了一场民间民族舞蹈的精彩演出,其中的10支队伍入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摄像科全程参加了录制,节目经过剪辑将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和音乐频道播出,胶州电视台对整台晚会进行了现场直播。共有200多名来自中央、省和青岛市的领导贵宾观看了晚会,邀请央视著名主持人朱迅和顾斌主持了开幕式晚会。演出结束后,还进行了15分钟的礼花、礼炮燃放。2、秧歌艺术研讨会。邀请了20多名全国舞蹈界专家、教授,以及16支秧歌队伍的领队齐聚胶州,就中国秧歌的发展、

37、秧歌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创新进行交流讨论,并研究通过了胶州宣言。图3.4胶州秧歌节游街3、书画笔会。20多位著名书画家挥毫泼墨,歌颂秧歌盛世和胶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共现场创作各类书画作品30多幅。4、其中首届胶州秧歌节于2008年举办,为迎奥运,全国优秀秧歌专场演出声势浩大、别开生面。抓住迎奥运契机,组织16支队伍500多名演员赴青岛五四广场演出,以舞蹈形式表达对2008年奥运会和青岛奥帆赛的期盼之情,彰显了“扭起秧歌迎奥运”的主题。演出结束后,全体参演队伍在奥运歌曲的伴奏下,绕“五月的风”雕塑巡演一周,全场观众手擎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旗,与演员互动共舞,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图3.5胶州秧歌

38、节展演5、优秀秧歌展演、秧歌、彩车巡游和两街一城(美食街、文化街、娱乐嘉年华城)等3项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秧歌展演不仅有胶州的传统秧歌、茂腔节目,还将16支秧歌队伍分散到全市3个演出场地进行互动交流,使市民“零距离”感受全国优秀秧歌的魅力。同时,组织了12辆彩车和67支群众队伍进行全市巡游,巡游涉及到全市18个镇、街道办事处,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还借机向群众宣传了自己,成为节会的一道靓丽风景。巡游总行程达20多公里,参演人员2000多人,受众群体达数十万人,巡游路程和参加人数均是历史最高纪录。美食街和文化街在沿袭以往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向精细化、高档次发展,共设置摊位248个,汇聚了150多

39、种中外名吃和1000多种商品,娱乐嘉年华城也第一次走进县级市,“两街一城”共吸引人流85万人次,交易额达1000多万元,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6、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央视主持人宣读了胶州宣言,向全世界高调宣布,中国秧歌节每两年一次在胶州召开,由中国文联、山东省委宣传部、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舞蹈家协会、山东省文联、胶州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以规约的形式将中国秧歌节这块品牌留在了胶州。同时,组委会公布了首届中国秧歌节获奖名单并颁发奖牌证书,胶州获突出贡献奖,参加展演的四个秧歌节目也分别获奖。作为中国秧歌节的固定举办地,胶州被授予“中国秧歌之乡”称号。颁奖仪式结束后,还举行了精彩的文艺演出。

40、(三)胶州秧歌节经济价值解读1.胶州秧歌经济价值开发需避免的问题借鉴之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胶州秧歌经济价值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的有以下几点:(1)重视不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被主流文化所压制,因此它的所有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二是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会消失是一个客观现实。因此主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生自灭,不去开发其中的有用价值。三是认识的局限性上。就是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往往是侧重于其他价

41、值的挖掘,而忽视对其经济价值的开发。(2)参与不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一头热、一头冷” 的现象,热的一头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为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而不断地鼓和呼,而作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主力军的民众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其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开发的力量不够、效果不佳的状态。“不少依然鲜活于当下的文化形式,之所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关键原因不在于没有得到保护和珍藏,而在于没有使其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得到必要的发展。”黄典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是什么?J/金羊网/ 2006-02-16(3)缺少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

42、价值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过程中,由于各地政策的认识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存在条块分割、点面断裂、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的情况,这样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会造成盲目开发的情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和合理的利用,其结果死开发中经济价值的转换没有最大化,反而还造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4)投资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的转换,不是自动的,必须有一定资金的投入,就现实情况看,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已高度重视,并从中央财政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但从具体情况看,中央财政的

43、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地方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投入可以用几乎没有来形容。这样的投资情况,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是绝不可能的。从经济投资的原理上讲,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适当的投入,是产出的必要条件。周玮.随笑飞.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三大难题J.新华网,2006-2-12(5)法律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缺乏法律支持和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目标情况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许多省市也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44、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现有的条例已多不具有操作性。“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需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卡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来保证,用现有法律法规是不能完全涵盖的。如对一些特殊技艺及其传承人的保护,现有法律法规就很难做到。对此,胶州市政府采取了奖励措施,对于充分发扬胶州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励更多的集体和个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发扬做出贡献。达到保护和利用的目的。(6)过度开发。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

45、发过程中,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请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等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来考虑。这样才不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一般市场要素来着重考虑其增值,才能避免只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利用和保护的倾向,才能避免重利用、轻保护甚至破坏性开发的不良结果。2.胶州秧歌经济价值开发应借鉴的对策(1)注重规划,系统开发注

46、重规划,系统开发的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保护和开发行动的良好互动。在规划时要注意一下几点:要注重整体性。要通过规划理清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有效地整合,推动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良性互动,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协调发展。要注重持久性。要通过规划杜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短期行为,确保在保护中继承,在保护中开发,最终通过发展大道保护的目的。要注意多样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要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不搞单一的保护和利用模式。(2)分步实施,逐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所涉及的领域众多,内容复杂,覆盖面广,任务艰巨,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要在短期内完成或取得重大的突破是很难的,因此,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长期坚持的原则。各地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在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统一;要根据每一时期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以及社会需求,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来分段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作为某一阶段的一项具体的非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