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全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86923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全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全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全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全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全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全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全文].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11.1 项目提要项目名称: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主管单位:镇安县林业局建设单位:镇安县板栗研究所 (组织机构代码:719788329)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组织机构代码:435201549)项目法人:王祥坤建设范围: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位于镇安县西部,磨木路和镇杨路沿线,共涉及7个乡镇、27个行政村。其中重点建设区包括青铜关镇、柴坪镇、余师乡和木王镇等4个乡镇,15个乡镇村;辐射发展区包括黄家湾乡、云盖寺镇、结子乡等3个乡镇,12个行政村。项目性质:新建、改造建设内容及规模:(1)新建基地工程:新建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0.85万亩;(2)改建基

2、地工程:改造板栗低产低效林1.25万亩;(3)采穗圃建设:新建板栗良种采穗圃0.02万亩;(4)标牌建设:新建标志牌2个,标志碑8个;(5)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支撑机制、加强技术培训。建设期限:建设期2年,即2009年7月2011年6月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221.65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077.30万元,占总投资的88.18%(新建基地投资527.85万元,低产林改造498.50万元,新建采穗圃21.71万元,标牌建设3.80万元,工器具购置4.24万元,病虫害防治21.20万元);其他费用投资86.18万元,占总投资的7.06%(建设单位管理费16.16万元,科技支撑费26

3、.93万元,咨询设计费26.93万元,工程建设监理与检查验收费16.16万元);基本预备费58.17万元,占总投资的4.76%。项目投资中,申请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640.00万元,占总投资的52.4%;地方配套资金160.00万元,占13.1%;群众投工投劳及其它421.65万元,占34.5%。1.2 编制依据1、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2、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3、关于搞好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通知;4、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5、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6、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4、十一五”规划;7、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20082012)的通知(陕政发20091号);8、陕西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9、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林业厅关于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675号;10、陕西省干杂果经济林发展规划(20082012);11、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15572000);12、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林业项目的通知陕林发【2009】194号;13、镇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长期规划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14

5、、镇安县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现状调查资料;15、有关行业的规程、规范及其他相关资料。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技术指标1.1新建基地整地工日/亩3栽植工日/亩1.5抚育管护工日/亩6每年2次,连续3年1.2改建基地嫁接工日/亩2.5每亩技术工2个,折合2.5个普工抚育管护工日/亩31.3新建采穗圃工日/亩9嫁接工日/亩3抚育管护工日/亩9每年2次,连续3年(含扩盘施肥)1.4种苗名称单位数量备注新建基地株/亩112实生苗56株、接穗56株(种苗预算加15%)低产林改造株/亩112双头嫁接(562,种苗预算加15%)采穗圃株/亩222密度111株/亩(双头嫁接,种苗预算加15%

6、)1.5物料化费公斤/亩15农家肥公斤/亩1500仅在采穗圃中使用2.经济指标2.1用工费元/工日40普工2.2板栗实生苗元/株0.5新建基地使用2.3板栗接穗元/株1.5低产林改造和新建采穗圃使用2.4肥料元/公斤22.5农家费元/公斤0.22.6保水材料元/亩10新建基地、低产林改造和采穗圃均使用2.7嫁接材料元/亩10低产林改造和采穗圃使用2.8标志牌元/座70002.9标志碑元/块30002.10工器具费元/亩22.11病虫害防治元/亩101.4 研究结论本项目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通过建立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促进示范区农民增产增收。同时本项目属于营林工程项目,项目建设对增加森林

7、资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积极作用。项目的建设目标非常明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的确定,是针对项目区板栗经济林整体发展思路确定,在全县板栗经济林发展战略框架基础上,从推进干杂果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而确定的,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确定合理、可行。项目区板栗经济林建设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各项技术标准完善,具有本地的优良品种镇栗1号,经济林发展的群众基础较好,栽培经验丰富,项目建设条件成熟。项目实施将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此外,项目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与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一致。项目经济效益较好,生态效益、社会

8、效益明显。综上所述,项目实施是必要和可行,建议尽快实施。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 项目背景镇安县位于秦岭南麓中段,地处汉江主要支流之一的旬河上游,是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给养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镇安县是我省退耕还林试点县,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1999年,镇安县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截至2008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0.0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5.2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22.94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工程涉及25乡镇,204个行政村,53947户,202091人。已累计向退耕户兑现资金4.2亿元,种苗费2259万元,户均已增收778

9、5元(含粮折现),人均增收2078元。2009年及以前退耕还林到期面积已经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和省级阶段验收,面积核实率达到100%,面积合格率达到了99.9%以上。十年退耕还林,带来了山绿民富,换来了青山绿水。退耕还林已经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镇安县涉及面最广、直接受益群体最多、影响最深远的生态经济工程,直接引领全县生态建设步入快车道,促进了全县林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森林面积迅速增长。十年来,仅退耕还林合格造林面积达50.08万亩,森林面积增加25.24万亩,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由57%增加到65.6%,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同步增长。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10、。全县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510平方公里,陡坡耕地人为生产活动逐渐减少,土壤侵蚀模数逐年下降;植被大面积恢复,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主干河流雨季泥沙量显著减少,基本达到了小雨不出山,大雨输清泉,暴雨不成灾;灾害性气候发生次数逐年降低,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局部已实现了良性循环;形成了良好的植被,昔日的荒山秃岭已被层林染绿,处处山清水秀,呈现出山上绿色浓、山下五谷香,人在树中行、村在林中藏,远看青山绿、近看桃李红的美丽景象。镇安县先后被国家授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板栗之乡”等荣誉称号农民收入明显增加。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县有

11、5.4万户20.2万人从中受益,全县现有退耕面积仅政策兑现一项中央财政到期(即:经济林五年,生态林八年)累计补助资金达7.81亿元,户均增收14477元,人均增收3864元。同时,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收入较高行业转移,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县新增板栗园14万亩,核桃园3万亩,桑园1万亩;全县板栗、核桃、桑园面积分别达到45.2万亩、12万亩、1.9万亩;板栗、核桃产量分别达到7300吨、4500吨,蚕茧产量达到603.4吨。林药间作3.6面积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38万亩;全县恢复天然草场20

12、万亩,林下种草11.3万亩,养羊量达到30.03万只,畜牧业产值达1.62亿元。实现了“粮下川,林上山,畜进圈”的良性发展。以板栗、核桃、蚕桑、中药材、畜牧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退耕还林是一项涉及农业产业结构、粮食政策、农民脱贫致富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工程,尽管目前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镇安县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研究和扶持,创新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各乡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方向、目标不十分明确,政策保障不到位;退耕户在资金上投入严重不足;经济林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技术奇缺,产业链不完整,制约产业化发展;部分退耕农户只注重退耕还林的政策兑现,而不注重培育

13、后续替代产业的长远打算,缺乏统筹规划和市场预测,对市场风险考虑不够;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初具雏形,但形式单一,综合利用较差,经济效益较低,产业化建设还未真正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为了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国家决定在退耕还林一期兑现的基础上,再延续兑现一期。同时要求加快后续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依托资源禀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林竹产业、中药材产业、特色养殖、森林旅游业和劳务输出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求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

14、提高产业聚集度,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带动后续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镇安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已有生长,清陕西通志载:“镇安大板栗秦为贡品”。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镇安大板栗以其个大、色鲜、味美、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而享誉全国。改革开放以来,镇安板栗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基地面积迅速扩大,产品质量逐年提高,经济效益稳步上升。1986年被国家列入星火计划项目,1990年被确定为陕西省名特新优商品基地,1996年荣获中国西安名特优新干果金奖,1994、1997年两次荣获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后稷金像奖,1998年被

15、国家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全国板栗标准化生产示范县,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依托工程建设和农民自发投入,板栗经济林基地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到2008年底,累计栗园面积达45.2万亩,良种园27.1万亩,实生园18.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34.9万亩,705万株;丰产园面积20万亩,400万株;低产园面积14.9万亩,894万株。基本建成了“镇木”、“云东”、“商沙”三个十万亩板栗林带,有机板栗基地认证面积达3万亩。板栗产量逐年上升,2008年板栗产量7300吨,比1990年的917吨增长了8倍。为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

16、农民增收,在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专项规划中,将镇安县列入板栗示范基地,提出以镇安为中心,辐射带动柞水、宁陕、长安、蓝田,建立商洛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在陕西省干杂果经济林发展规划中,镇安同时列入板栗经济林产业示范基地。依据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林业项目的通知陕林发【2009】194号文件精神,镇安县林业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委托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2 项目建设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退耕还林由于周期较长,退耕户在短期内很难获得理想的经济收入。因此在第二

17、期政策兑现过程中,必须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根据镇安县实际,主要抓好板栗、蚕桑、核桃产业的发展,加快干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和建园,提高产量;加快以板栗为主的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因此建立镇安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板栗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 (2)项目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需要镇安县是板栗的传统栽培区,具有“中国板栗之乡”之美誉,镇栗1号板栗是我省近五年选育出的唯一通过国家级鉴定的优良板栗品种。近几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板

18、栗栽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板栗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群众增产增收的作业日益显现。2008年全县板栗收入4380万元,依托板栗产业,全县栗农年户均增收586元,人均156元。同时,当地政府和群众对板栗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高。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有利于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有利于当地农民就业,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就业。 (3)项目建设是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镇安县林业产业初步呈现出第一产业稳步推进,第二产业逐步恢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总的来看,存在规模小、基地化水平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对林业总产值贡献率不高等问题。如何利用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壮大林业产业,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

19、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当前林业工作的重点。建立镇安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是建设林业现代产业,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有益尝试。 (4)项目建设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努力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使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镇安县农民由于受地域的局限性,生产生活环境差、大部分农民劳动技能低、经济收入差、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尽管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面貌,但退耕还林后继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没有建立。因此加强板栗经济林示范基

20、地建设,培育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使项目区农民到2015年尽快实现省政府确定的人均收入5000元的目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项目建设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3.1 自然条件3.1.1地理位置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位于北纬33834至334457,东经1083435至1093651之间,东与山阳县及湖北省郧西县交界,西与宁陕县毗邻,南与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接壤,北与柞水县相连。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523.1万亩。3.1.2地形地貌镇安县位于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内。境内山峦起伏,群峦叠嶂,海拔在344米至

21、2601米之间,由于垂直变化大,形成了山川相间,谷峰相连,纵横交错,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总体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在杨泗、栗扎之间的鹰嘴石,海拔2601.6米,最低点在龙胜乡的石家沟口,海拔344米,相对高差2257.6米。随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山沟谷峰纵横交错的掌莆叶脉状地貌,主要可分为中山地貌、低山地貌和河川地貌。3.1.3气象水文镇安县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804.0毫米,无霜期年均206天,最长266天,最短168天;年均气温12.2,最冷一月0.5,最热七月23.4,极端低度12.6,极端高温

22、37.4;0活动积温4328.2,10活动积温3541.9;年均日照1947.4小时,太阳辐射值110.86千卡/平方厘米,有效辐射约占总量的一半。平均风速1.4米/秒,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和南风。由于受地形垂直变化影响,气候垂直变化突出,形成了“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的多”的多样性小区域气候特征。3.1.4土壤镇安县境内土壤的特点是:成土过程短,石砾沙粒含量大;质地粘重,结构差,耕性不良;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含量少,速效养分含量低,氮磷比例失调。共分为5个土类,13个亚类,23个土属,78个土种。主要土类如下:(1)黄棕壤分布在1300米以下的浅山,是北亚热带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林

23、植被下发育起来的土壤。土体粘重坚实,多为块状结构,呈酸性至微酸性。县境内共有黄褐土、粗骨性黄褐土、黄棕壤、粗骨性黄棕壤4个亚类。(2)棕壤属地带性土壤,发育在海拔1300140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针阔混交林下。主要分为棕壤、漂洗棕壤、粗骨性棕壤3个亚类。 (3)淤土分布于川道地区的塬面上,所占比例小。有1个亚类,冲积、洪积2个土属,18个土种。主要为农耕地。(4)潮土分布于各大河流的低阶地和河滩地上,是在河流冲积物上发育起来的土壤,所占比例小。有潮土、湿潮土2个亚类,4个土属,7个土种。主要为农耕地。(5)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旬河、乾佑河等大型河流及其支流两岸的低阶地、河滩地和山间沟谷台地上,是长期

24、种植水稻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农业土壤,所占比例最小。3.1.5植被镇安县森林植被属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和落叶林带,以天然次生林为主。植被类型复杂、植物种类繁多。现有种子植物1300余种,主要植被类型有铁杉林、冷杉林、油松林、华山松林、马尾松林、栎类林、杨桦林、硬阔林及天然灌木林等。还有红豆杉、连香树、水青冈、秦岭冷杉等国家保护树种30余种。主要乔木树种有锐齿栎、栓皮栎、槲栎、刺栎、桦木、波氏杨、小叶杨、山杨、毛白杨、箭杆杨、加拿大杨、红椿、泡桐、臭椿、华山松、油松、落叶松、马尾松、白皮松、杉木、云杉、冷杉、铁杉、枫杨、青杨、中槐、柳木、红心柳、水曲柳、河柳、侧柏、刺柏、榆树、千金榆、苦桃、山桃、缠皮

25、桃、铁檀木、浪树、三角枫、五角枫、秋树、刺秋、梧桐、棠梨、杜梨、连香树、悬铃木等。灌木主要有马桑、酸刺、化香、胡枝子、胡秃子、悬钩子、锦鸡儿、山刺梅、黄浪木、土连条、马皇扫、鸡骨头、通草花、中金条、紫穗槐、簸箕柳等。藤本植物有:猕猴桃、五味子、金银花、老鼠屎、八月炸、九月红、葛条、青藤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蒿类、禾草类、蕨类、莎草、菅草、野棉花等。竹类有:紫竹、斑竹、苦竹、水竹、松花竹、木竹等。3.1.6生态环境情况得益林业重点工程,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县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工程实施前1990年资源数据对比,全县林地面积增加14.7%,有林地面积增加40.8%,活立木总蓄积增加14

26、7.8%,森林蓄积增加157.4%。全县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510平方公里,陡坡耕地人为生产活动逐渐减少,土壤侵蚀模数逐年下降;植被大面积恢复,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主干河流雨季泥沙量显著减少,基本达到了小雨不出山,大雨输清泉,暴雨不成灾;灾害性气候发生次数逐年降低,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局部已实现了良性循环;形成了良好的植被,昔日的荒山秃岭已被层林染绿,处处山清水秀,呈现出山上绿色浓、山下五谷香,人在树中行、村在林中藏,远看青山绿、近看桃李红的美丽景象。全县空气质量和大部分地区水质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3.2 社会经济条件全县辖25个乡镇,204行政村和四个社区,1

27、0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占总人口的84.3%,有农业劳动力13.3万余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2人。2008年生产总值达到21.79亿元,财政收入969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3元。3.3 品种与资源条件镇安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镇安大板栗以其个大、色鲜、味美、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而享誉全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退耕还林过程实施以来,板栗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基地面积迅速扩大,产品质量逐年提高,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到2008年底,累计栗园面积达45.2万亩,丰产园面积20万亩,400万株;低产园面积14.9万

28、亩,894万株;新建园面积16.8万亩,1008万株。基本建成了“镇木”、“云东”、“商沙”三个十万亩板栗林带,有机板栗基地认证面积达3万亩。板栗收入也由1990的550.2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4380万元,全县栗农依托板栗产业年户均增收586元,人均156元。镇安大板栗1960年被林业部干果研究室鉴定为优良品种,1970年将镇安县大板栗编入中国果树栽培学教科书。1978年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将镇安大板栗栽入陕西果树志。近年来,在镇安大板栗树的基础上通过选优,培育出“镇栗1号”优良品种,并通过国家林木良种鉴定。当地板栗建园,是以“镇栗1号”作为接穗,用当地实生栗树嫁接而成,嫁接技术成熟。板栗树

29、五月开花,九月成熟。果实扁圆,棕褐色,壳嘴有柔毛,贴果实处有膜皮,果肉呈乳黄色。果实颗均重量35至45克。3.4 建设管理与技术条件镇安板栗产业起步早,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栗园建设管理和栽培技术成熟,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健全。1999年,镇安县成立了板栗研究所,主要负责当地板栗基地建设管理、技术指导和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全县有100多名技术人员为板栗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板栗示范基地,为板栗产业发展和壮大创造了条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板栗产业合作社和板栗产业协会,合作社总数达到26个,产业协会达到12个,发挥了产业开发的服务职能。市场营销体系逐步完善,龙头企业有了起步。199

30、4年建成了年贮藏加工能力500吨的板栗食品厂,2001年通过改制,成立了中日合资鸿栗果业有限公司,建成了栗粉、栗羊羹、甘纳豆系列生产线;栽培管理标准基本健全,栽培技术成熟。近年来,镇安县加强了板栗管理栽培标准化工作,先后颁布了若干标准,这对板栗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镇安县板栗种植历史悠久,群众有栽培板栗的传统,有一定的栽培技术,特别是在优质板栗新品种选育、无公害栽培技术及推广、板栗标准化市场技术、丰产密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推广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板栗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板栗实用技术的普及培训在有计划、有步骤在广大板栗生产区展开,为新建和低改板栗林创造了有利条件。3.5 土地资源与

31、种苗供应条件根据镇安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显示,镇安县总土地面积523.1万亩,其中林地面积423.7万亩,非林地面积99.4万亩。林地中,有林地324.9万亩,疏林地3.6万亩,灌木林64.6万亩,未成林地20.3万亩,宜林地10.3万亩。板栗经济林主要在宜林地和农地中发展,据统计,在全县耕地和宜林地中,适宜建立板栗经济林的面积有9.0万亩,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同时镇安是没有平原支撑农业县,地处内陆,山地占了总面积的90%,具有鲜明的立体农业特点,要发展山区经济,潜力在山,优势也在山,为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和载体镇安县板栗品种优良、种苗和接穗供应充足。全县有固定和临时板

32、栗苗圃370亩,年供应种苗296万株。共有良种基地150亩,年供应优良接穗300万株,种苗供应充足。3.6 基础设施条件镇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西康铁路、102省道自北向南、经县城贯穿全县。西(西安)康(安康)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更是极大地改善了镇安交通条件,镇安县至西安市仅需1个半小时;西(西安)康(安康)铁路每天十数趟列车经过,使镇安向南至四川、重庆、云南等地,向北至西安、北京、内蒙等地的交通变得十分便捷。县内公路总里程已达1809公里,行政村通路率达到99.5%,基本实现公路网络化、乡村道路砂石化的交通格局。镇安县各乡村全部实现电话程控化,本地电话年末用户34186户,移动用户已达到183

33、60万户,互联网用户978户。境内现有中型变电站1座,城乡电网密布,乡村通电率达到99.5%。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能满足板栗经济林基地建设需要。 第四章 产业现状及市场分析4.1 产业现状分析4.1.1我国板栗种植和生产消费现状板栗也称中国栗,是我国原产的重要果林兼用经济树种。我国板栗资源丰富,栽培分布面积极广,北起吉林、辽宁,南至广东、云南计24个省(区)市。垂直分布从海拨不到50米的平原到西南地区2800米的山地都有板栗的栽种,绝大部分栽培在低山、丘陵山谷、缓坡和河滩地。主产区于黄河流域的华北、西北和长江流域诸省。目前国内板栗资源面积约1500万亩,年产栗子约60万吨,居世界首位,约占世

34、界栗子总产量64%。目前我国人均年消费板栗约0.3公斤,与意大利的年消费1.25公斤、西班牙的1.0公斤、日本的人均消费量0.58公斤相比相差甚远。4.1.2我国板栗的贸易状况在国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板栗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经常食用板栗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符合人们的消费趋势,消费数量在逐年上升,按人均消费0.4公斤计算,国内消费量在100万吨左右。板栗抗性强,病虫害种类少,很少或者基本不需要喷施化学农药,有利于保证果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的特点。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板栗总产量居世界各国之首,由于品种优良,涩皮易剥,作为我国特有的果品之一,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目前在国际尚无

35、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常年出口量稳定在4万吨左右,主要出口日本,占出口总量的90%以上。据统计,日本、美国、俄罗斯以及东欧等国家对我国板栗需求量逐年上升。同时,我国港、澳、台地区对板栗的需求量日益旺盛,也频频向内地要货,且数量可观。4.2 资源存量及分布镇安县是传统的板栗生产区,起步早、发展快,具有“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全县范围都是板栗适生区,所有乡镇都有板栗分布。板栗经济林涉及25个乡镇,208个村,7.48万户,28.28万人。截至目前统计,全县板栗面积45.2万亩,其中良种园27.1万亩(示范园10.8万亩),实生园18.1万亩(低产园12.7万亩,未挂果5.4万亩)。在总面积中,依托退耕

36、还林过程发展的板栗面积16.8万亩,占总面积的37.2%。4.3 板栗市场竞争优势分析4.3.1品种优势镇安大板栗是乡土树种,以其个大、甜脆、含淀粉率高而享誉全国。在镇安大板栗基础上选育的“镇栗1号”, 是我省选育的近五年唯一通过国家级鉴定的优良板栗品种,并获得国家认证。镇安大板栗营养丰富,味道甜脆。据测定含淀粉72.38%、糖4.7%、每百克中含糖量14克左右相当于等量面粉的含糖量,是红薯含糖量的一倍,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核黄素等方面都超过了大米或面粉,在含钙、磷方面和大米、面粉相等。镇安板栗甘美可口,老幼皆宜,是木本粮食,具有品种方面的优势。4.3.2基地建设形成规模镇安全县板栗面积45.

37、2万亩,其中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有灵龙乡、西沟乡、关坪河乡、杨泗乡、月河乡、黄家湾乡和庙沟乡等6个乡,占全县总面积的50.2%,基地建设形成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增强。4.3.3板栗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全县栗农依托板栗产业人均增收236元,占纯收入的10.3%,部分乡镇板栗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月河乡依托板栗人均增收91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46%;黄家湾乡依托板栗人均增收63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38%;东川镇依托板栗人均增收53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13%。在一般情况下,板栗良种园每亩纯收入可达600元以上,而种植粮食作物每亩纯收入最多200元,板栗产业的比较优势明

38、显,群众积极性高涨,示范基地建设易取得预期目标。4.4 市场风险分析4.4.1宏观市场分析板栗是“木本粮食、铁杆庄稼”,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要“利用非粮食物资源,大力发展木本粮油产业。合理利用山区资源,大力发展木本粮油产业,建设一批名、特、优、新木本粮油生产基地。积极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加快提高油茶、油橄榄、板栗、核桃等木本粮油品种的品质和单产水平。积极引导和推进木本粮油产业化,促进木本粮油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木本粮油供给。因此发展板栗经济林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从宏观形势来看市场无任何大的风险。4.4.2近期市场分析近几年,我省板栗经济林

39、建设将大面积进行,但是年生产总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板栗生产量会较前些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会有小幅波动,但不会有大幅降低的可能,因为市场规则是物以稀为贵,即使销售价格有小幅降低,对农户收益影响很小。预防措施和降低风险的办法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管理,严把每个生产环节,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努力把成本降到最低,可有效预防此风险。4.5 板栗经济林发展的优势与机会4.4.1优势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富足。镇安县山地面积占90以上,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全县范围都属于板栗的适生区。在宜林地和农地中,有9万亩适宜发展板栗经济林,有富足的地力资源,潜力巨大。种植板栗比较效益十分突出。一般在较好的

40、管理条件下,优良品种的板栗每亩可产150公斤,优质镇安大板栗鲜果产地销售价格6元/公斤计,每亩收入900元左右,除去管理成本,每亩纯收入600元,而种植农作物每亩仅收入200元。镇安县月河乡依托板栗生产,仅板栗一项人均年增收912元,通过对比当地群众看到种植板栗效益较好,建立板栗经济林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机构健全,技术力量雄厚。镇安县板栗经济林建设管理和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健全。1999年专门成立了板栗研究所,主要负责当地板栗基地建设管理、技术指导和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据统计,全县共有100多技术人员为板栗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高质量建设板栗经济林基地储备了人才和技术力量,为板栗产业发展和壮大创造

41、了条件。栽培管理标准基本健全,栽培技术成熟。近年来镇安加强了板栗管理栽培标准化工作,先后出台了板栗苗培育技术规程、板栗园建设技术规程、板栗园管理技术规程、低产板栗改造技术规程、有机板栗生产技术规程等等地方标准,这对板栗经济林产业发展十分有利。镇安县板栗种植历史悠久,群众有栽培板栗的传统,有一定的栽培技术,为新建和低效板栗经济林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4.4.2机会国家、省、市、县对板栗产业发展十分重视,特别是在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专项规划中,将板栗经济林建设作为后续产业特色经济林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国家林业局、发改委、财政部、商贸部等部委联合制定颁发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明确了板栗等干杂经济

42、林组织政策、技术政策、扶持政策和服务政策等;省政府相继下发了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干杂果等经济林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对板栗经济林产业发展提出了发展区域、目标和原则,制定了相关政策,可见板栗经济林发展前景十分广阔。4.5 制约因素及问题1、投入不足,制约了规模化扩展。主要是对板栗优势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各种投资主体共同投入开发的政策机制,没有形成全社会投资规模化、集约经营板栗优势产业的整体合力,特别是缺乏民间资本的投入。2、品种混杂老化。镇安大板栗属实生品系,五六十年代选育的新品种良种推广力度不大,多年来板栗嫁接随地采集接穗,低山板栗大,高山板栗小,品种混杂,良莠不

43、齐,产量低、质量差、经济和社会效益不高。新选育的板栗良种“镇栗1号”采穗圃还未大规模建立,更新缓慢,严重阻碍着板栗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经营管理粗放。在板栗产业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基地规模,忽视栗园经营管理,没有在提高老基地质量上下功夫,多数栗园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树体衰弱、树形紊乱、单产很低,目前全县挂果栗树株产0.95公斤,与全国其他产区相比差距很大。发展的新基地,起点不高,多数达不到丰产园标准。4、缺乏产业化生产机制。首先,产业化生产是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市场社会化的必然趋势。产业化必将促进优势产业的规模发展,近而形成专业化的特色市场和销售流通中心,促进销售流通,市场的需求反

44、过来更进一步促进生产的发展。其次,产业化生产,又能促进先进技术的快速转化和推广,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优质产品的生产中心和新技术辐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第三,产业化生产的发展,可以促进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进而带动第三产业及其附属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振兴。但是,镇安目前板栗产业化生产体系还处在萌牙状态,极不利于板栗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产业化生产体系的建设和壮大迫在眉睫。5、品牌效益不强。镇安板栗甘甜香糯,味道独特而享誉全国。长期以来,主产区栗农采收不分级分类,占领市场缺乏统一商标与品牌。已经成功注册的“臻安”牌商标和认证有机板栗基地

45、产品没有发挥效益,实施品牌战略,打造镇安板栗名优品牌任务十分艰巨。 第五章 项目建设目标5.1 项目建设目标1、新建基地0.85万亩,改建基地1.25万亩,新建良种采穗圃0.02万亩。使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成为新型科技示范基地、新型管理模式的示范基地和兴林致富的示范基地,带动相邻地区板栗经济林发展,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2、基地建成后,示范区参与农户依托板栗人均增收490元,使板栗收入达到人均716元,板栗产业逐步成为示范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5.2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基地规模化、投入多元化、经营集约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思路,以基地建设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

46、科技支撑为动力,以广大退耕农户为主体,以服务组织为载体,坚持规模化扩张与效益提升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增强板栗产业的支撑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引导和促进板栗产业化经营,实现板栗产业化开发新跨越,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5.3 基本原则1、坚持良种化原则。新建园、低产林改造必须使用良种壮苗,实施品种化栽培。2、坚持标准化原则。栽植、管理达到规范、科学。3、坚持规模化原则。板块推进,区域发展,集中连片,形成规模。4、坚持效益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力,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产值。5、坚持食品安全原则。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规模,保障食品安全为前提。6、坚持品牌化原则。加强原产地保护和绿色产品认证。5.4 发展战略按照“集中连片、板块推进”的原则,结合镇安县林业发展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总体规划,以镇安县西部为重点,以磨木路和镇杨路为主线,建立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共涉及7个乡镇,27个行政村。在发展战略上,分为重点发展区和辐射发展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