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298738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44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总则1.0.1 为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减轻城市内涝,使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小区及市政建设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 工程的规划与设计。1.0.3 北京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包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内容。雨水 控制与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1.0.4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以削减径流排水、防止内涝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兼顾 城市防灾需求。1.0.5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应根据水文地质、施工条件以及养护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 确定,要注重节能环保

2、和工程效益。1.0.6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广泛应用 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1.0.7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采取保障公众安全的防护措施。1.0.8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规范 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雨水控制与利用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指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包括雨水滞蓄、收集回 用和调节等。2.1.2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强调城镇开发

3、应减少对环境(包括已建成区域已有设施)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 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 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2.1.3 雨水调蓄 stormwater detention, retention and storage雨水滞蓄、储存和调节的统称。2.1.4 雨水滞蓄 stormwater retention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和收集回用。2.1.5 雨水储存 stormwater storage在降雨期间储存未经处理的雨水。2.1.6 雨水调节 stormwater detentio

4、n也称调控排放,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调节)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洪峰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但不减少排放的总量。2.1.7 铺装层容水量water storage capacity of pavement layer单位面积透水地面铺装层可容纳雨水的最大量。2.1.8 雨水利用设计降雨量 design rainfall depth指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能消纳并使其不外排的一场雨的雨量,通常用日降雨量表示。2.1.9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

5、 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2.1.10 流量径流系数 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2.1.11 雨量径流系数 volu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2.1.12 下垫面 underlying 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2.1.13 绿化屋面 green roof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由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绿化体系。2.1.14 硬化地面 impervious surfac

6、e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地面。2.1.15 透水铺装地面 pervious pavement可渗透、滞留和渗排雨水并满足一定要求的地面铺装结构。2.1.16 透水路面结构pervious pavement structure分为半透水路面结构和全透水路面结构。路表水只能够渗透至面层或基层(或垫层)的 道路结构体系为半透水路面结构;路表水能够直接通过道路的面层和基层(或垫层)向下渗 透至路基中的道路结构体系为全透水路面结构。2.1.17 透水沥青路面 pervious asphalt pavement由较大空隙率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沥青

7、路面。2.1.18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pervious concrete pavement由具有较大空隙的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 混凝土路面。2.1.19 植被浅沟 grass swale可以转输雨水,在地表浅沟中种植植被,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留、净化雨水径流的 措施。2.1.20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measure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由植物层、蓄水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构成。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2.1.22 渗透弃流井 infiltration-removal well具

8、有一定储存容积和过滤截污功能,将初期径流暂存并渗透至地下的装置。2.1.23 渗透池(塘)infiltration pool指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入渗的滞蓄水池(塘)。2.1.24 渗透检查井 infiltration manhole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2.1.25 渗透管渠 infiltration trench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雨水渠。2.2符号2.2.1流量、水量q 设计暴雨强度;qc 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W 径流总量;Wj 收集水量;Wp 产流历时内的滞蓄量;Wi 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Wc 渗透设施进水量;Ws 渗透设施渗透量;Wq 雨

9、水排放量;V 调节容积;Vs 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Va 下凹式绿地的储存容积; Q 设计流量;Qzh 水池的水面蒸发量; Qs 水体的日渗透漏失量;Q 调控的目标峰值流量;WiT 多年日调节计算的总来水量;WuT多年日调节计算的总弃水量。2.2.2水头损失、几何特征F 汇水面积;Fi 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Fa 下凹式绿地面积;Fy 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F0 渗透设施的直接受水面积;S 水池的表面积;hy 设计降雨量;8 初期径流厚度;ha 下凹式绿地下凹深度; Sm 单位面积日渗透量;As 有效渗透面积;nk 填料的孔隙率;zov 雨水池溢流堰顶标高;zu 雨水池回用容积对应的水位标高

10、;AT 调节容积对应的雨水池有效截面积。2.2.3计算系数及其他P 设计重现期;fJ i 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fJ z 综合径流系数;fJ zc 雨量综合径流系数;fJ zm 流量综合径流系数;Pm 水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Pa 空气的蒸汽分压;Vmd 日平均风速;fJ m 流量径流系数;fJ c 雨量径流系数; K 土壤渗透系数; J 水力坡降;a 综合安全系数;m 折减系数;hT 雨水池平均雨水收集效率; p 调控出流过程平均流量相对于峰值流量的比值。2.2.4时间t 降雨历时;t1 汇水面汇水时间;t2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s 渗透时间;tc 渗透设施产流历时(min);t 排空时间

11、。3设计计算3.1设计参数3.1.1 降雨资料应根据建设区域内或临近地区雨量观测站 20 年以上降雨资料确定,北京地 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584mm。雨水利用设计降雨量应按多年平均降雨量计算, 北京地区常 用典型频率降雨量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参见表 3.1.1-1、表 3.1.1-2。表 3.1.1-1 北京地区典型降雨量资料(mm)频率历时最大 24h1 年一遇452 年一遇81表 3.1.1-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607075808590设计降雨量(mm)11.513.719.022.526.732.540.83.1.2 北京地区暴雨强

12、度按 2 个暴雨分区计算。第I区设计暴雨强度应按公式(3.1.2-1)计算。q = 3064(1 + 0.74 lg P) (t + 11.35)0.912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L/(shm2); t 降雨历时(min);P 设计重现期(a)。适用范围为: t 180min, P =0.25a100a。(3.1.2-1)第区设计暴雨强度根据降雨历时和重现期的不同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q = 2001(1 + 0.811 lg P)(t + 8) 0.711(3.1.2-2)适用范围为: t 120min, P 10 a。q = 1378(1 + 1.047 lg P)(t + 8)0.642

13、(3.1.2-3)适用范围为: t 120 min, P 10a。q = 2313(1 + 1.091lg P)(t +10)0.7 59适用范围为:360min t 120min, P 10a。q = 1913(1+ 1.321 lg P)(t + 10)0.744(3.1.2-4)(3.1.2-5)适用范围为:360min t 120min, P 10a。 设计常用重现期及降雨历时暴雨强度参考附录A。 3.1.3 设计降雨历时:1 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式计算:t = t1 + mt2(3.1.5)式中t 降雨历时(min); t1 汇水面汇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

14、地面铺装情况而定(屋面一般取 5min;道路路面取 5min15min)。m 折减系数,取 m =1;t2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2 在规划或方案设计时,建筑小区设计降雨历时可按1015min计算。3.1.4 径流系数: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参照表 3.1.4 取值。综合径流系数应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fJ Z= FifJ iF(3.1.4)式中:fJ z 综合径流系数;F 汇水面积(m2);iF 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m2);fJ i 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表 3.1.4 径流系数下垫面种类雨量径流系数 c流量径流系数 m屋面绿化屋面(基质层厚

15、度300mm)0.30.40.4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 青屋面0.80.91铺石子的平屋面0.60.70.8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0.80.90.90.95大块石铺砌路面及广场0.50.60.7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场0.450.550.65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0.40.5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及广场0.40.40.5非铺砌的土路面0.30.350.4绿地0.150.3水面11地下室覆土绿地(500mm)0.150.3地下室覆土绿地(500mm)0.30.40.4透水铺装地面0.080.450.080.45下沉广场(50 年及以上一遇)0.85-1.03.1.5径流雨水水质应以实测值为准,

16、无实测资料可参照表 3.1.5 中选值。表 3.1.5 北京地区雨水水质指标参考值(mg/L)雨水径流类型CODCrTSSNH3-NTNTP屋面雨水初期径流150200050500102520800.42.0后期径流3010010502104200.10.4庭院、广场、 跑道等雨水初期径流150250010012005255400.21.0后期径流3012030100145100.10.2机动车道路雨 水初期径流2003000200200025051000.55.0后期径流30300503002105200.11.0透水铺装下收集雨水1040100.224200.050.23.1.6 雨水收集

17、回用系统处理后的雨水水质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雨水同时回 用为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3.1.7 全年水面蒸发量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参照表 3.1.7 取值。表 3.1.7 北京地区多年平均逐月蒸发量与降雨量(mm/月)月份陆面蒸发量水面蒸发量降雨量11.425.12.225.534.34.9319.963.48.7427.4126.320.0563.1148.832.5667.8155.076.87106.7127.4196.5895.4106.9162.2956.295.651.31015.774.221.2116.538.96.4121.427.12

18、.0合计466.71022.9584.73.1.8 土壤渗透系数应以实测资料为准,缺乏资料时,可参照表 3.1.8 中数值选用。表 3.1.8 土壤渗透系数土质渗透系数 Km/dm/s黏土0.005610-8粉质黏土0.0050.1610-8110-6黏质粉土0.10.5110-6610-6黄土0.250.5310-6610-6粉砂0.51.0610-6110-5细砂1.05.0110-5610-5中砂5.020.0610-5210-4均质中砂35.050.0410-4610-4粗砂20.050.0210-4610-4均质粗砂60.075.0710-4810-43.2水量计算3.2.1径流总量

19、计算公式:W = 10fJ zc hy F(3.2.1)式中W 径流总量(m3);fJ zc 雨量综合径流系数;hy 设计降雨量(mm);F 汇水面积(hm2)。3.2.2设计流量计算公式:Q = fJ zm qF(3.2.2)式中Q 设计流量(L/s);fJ zm 流量综合径流系数,见表 3.1.4;q 设计暴雨强度L/(shm2)。3.2.3 水量平衡分析应根据雨水控制与利用目标进行确定。1 滞蓄、渗透设施的水量平衡应包括雨水来水量、滞蓄量、排放量;2 雨水收集回用时,水量平衡分析应包括雨水来水量、初期雨水弃流量、回用水量、补 充水量和排放量;3 利用景观水体对雨水进行调蓄利用时,水量平衡

20、分析应包括雨水来水量、初期雨水弃流量、回用水量、渗漏量、蒸发量、补充水量和排放量。3.2.4雨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日补水量应包括水面蒸发量、水体渗漏量以及雨水处理设施自用水量:1 日平均水面蒸发量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Qzh = 52.0S (Pm - Pa )(1+ 0.135Vmd )(3.2.4-1)式中Qzh 水池的水面蒸发量(L/d);S 水池的表面积(m2);Pm 水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Pa); Pa 空气的蒸汽分压(Pa);Vmd 日平均风速(v/s)。2 水体日渗漏量可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Qs = Sm As /1000(3.2.4-2)s式中Q 水体的

21、日渗透漏失量,m3/d;22m2。Sm 单位面积日渗透量,L/m d;不大于 1 L/(m d);As 有效渗透面积,指水体常水位水面面积及常水位以下侧面渗水面积之和,3 雨水处理系统采用物化及生化处理设施时自用水量为总处理水量的 5%10%;当采用自然净化方法处理时可不考虑自用水量。3.2.5绿化灌溉用水定额见下表。表 3.2.5 绿化灌溉年均用水定额(m3/m2)草坪种类用水定额特级养护一级养护二级养护冷季型0.660.500.28暖季型0.280.12绿化灌溉最高日用水定额应根据气候条件、植物种类、土壤理化性状、浇灌方式、和管 理制度等因素确定,当无相关资料时,可按 1.0L/m2d3.

22、0 L/m2d 计。3.2.6道路广场浇洒用水定额根据路面性质按下表取值:表 3.2.6 浇洒道路用水定额 (L/m2次)路面性质用水定额碎石路面0.400.70土路面1.001.50水泥或沥青路面0.200.50注:广场及庭院浇洒用水定额可按下垫面类型参照本表选用。道路及广场浇洒用最高日用水定额可按 2.0L/m2d3.0 L/m2d 计。3.2.7 汽车冲洗用水定额,应根据车辆用途、道路路面等级,以及采取的冲洗方式,按表 3.2.7确定。表 3.2.7 汽车冲洗用水量定额(L/辆次)冲洗方式高压水枪冲洗循环用水冲洗抹车、微水冲洗蒸汽冲洗轿车40602030101535公共汽车载重汽车801

23、20406015303.2.8 建筑物循环冷却水补水量应根据气象条件、冷却塔形式确定,一般可按循环水量的1.0%2.0%计算。3.2.9雨水用于冲厕等的用水量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和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 中的用水定额及用水百分率确定。3.2.10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规模应进行水量平衡分析,且应满足以下要求:1 雨水径流总量按本规范 3.2.1 式计算,降雨量宜取 45mm81mm;2 雨水可回用量宜按雨水径流总量的 90%计算,并应扣除初期弃流量;3 回用系统的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不宜小于集水面雨水径流总量的 40%。3.2.11 初期弃流量宜按式 3.2.11 进行计

24、算。当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实测雨水径流中污染物浓度确定。Wi = 10 8 F(3.2.11)i式中W 初期弃流量(m3);8 初期径流厚度(mm);一般屋面取 1mm3mm,小区路面取 2mm5mm, 市政路面取 7mm15mm。3.3 渗透设施计算3.3.1 渗透设施的渗透量按下式计算:Ws = a KJAsts(3.3.1)s式中W 渗透量(m3);a 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取 0.50.6;K 土壤渗透系数(m/s);J 水力坡降,一般取 1;sA 有效渗透面积(m2);ts 渗透时间(s),当计算调蓄时应12h,渗透池(塘)、渗透井可72h,其他24h。3.3.2渗透设施进水量按下式计算

25、:qcWc = 60 1000 (Fy fJ m + F0 )tc(3.3.2)c式中W 渗透设施进水量(m3);2Fy 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hm );0F 渗透设施的直接受水面积(hm2),埋地渗透设施取 0;tc 渗透设施产流历时(min);cq 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L/(shm2)。3.3.3渗透系统产流历时内的蓄积雨水量按下式计算:WP = Max(Wc -Ws )(3.3.3)p式中W 产流历时内的蓄积雨水量(m3),产流历时经计算确定,不宜大于 120min。4 建筑与小区4.1 一般规定4.1.1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目的是削减外排雨水峰值流量和径流总量,实现低

26、影响 开发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4.1.2 建筑与小区雨水设计标准应与市政规划相协调,并不应低于规划标准。4.1.3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标准,应使得建设区域的外排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并满足以下要求:1 已建成城区的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 0.5;2 新开发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 0.4;3 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4.1.4 总用地面积为 5 公顷(含)以上的新建工程项目,应先编制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再进行工程设计。用地面积小于 5 公顷的,可直接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但也应按 照规划指标要求执行。4.1.5 设有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建设用地,应设

27、外排雨水设施,并应相互结合。4.1.6 新建工程的附属设施应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相结合。景观水体、草坪绿地和低洼地 应具有雨水储存或调节功能;人工湖景观区域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态景观为一 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4.1.7 建筑屋面应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不得采用沥青或沥青油毡。有条件时宜采用绿化屋面。4.1.8 符合透水条件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广场庭院等应采用透水铺装地面。4.1.9 小区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绿地应采用下凹式做法,并应采取将雨水引至绿地的措施。4.1.10 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及通风井等出地面构筑物的敞口部位应高于周边道路中心标高300mm,并应采取防止被雨

28、水淹没的措施。4.1.11 收集雨水及其回用水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相连接。4.2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4.2.1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与项目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并与市政总体规划相协调。集中开发区域应根据总体开发规模配建雨水调蓄设施。4.2.2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根据降雨量、市政条件、地质资料等经分析计算后提出,并应 包括以下内容:1 规划依据、规划目标;2 雨水控制与利用方案;3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规模和布局;4 地面高程控制;6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 投资估算。4.2.3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减少外排雨 水量,并满足以下规定:1 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 2

29、000 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 30 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 1)硬化面积计算方法: 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指屋顶硬化面积,按屋顶(不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的投影面积计;非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建设用地面积-绿地面积(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透水铺装用地面积;2)雨水调蓄设施包括:雨水调节池、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降雨前能及时排空的 雨水收集池、洼地及入渗设施,不包括仅低于周边地坪 50mm 的下凹式绿地。2 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绿地中至少应有 50%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3 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

30、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的透水铺装率不小于70%;4 新开发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 85%;其他区域不低于 70%。4.2.4建设用地竖向设计应满足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要求,新建小区应进行地面标高控制,防 止区域外雨水流入,并引导雨水按规划要求排出。4.3 系统设计4.3.1雨水控制与利用应采取入渗、滞蓄系统;收集回用系统;调节系统之一或其组合,并满足以下规定:1 建筑与小区宜优先采用雨水入渗、滞蓄系统,地下建筑顶面的透水铺装及绿地宜设增渗设施;2 具有大型屋面的建筑宜设收集回用系统,收集屋面雨水,回用于绿地浇灌、场地清洗 及渗入地下等;3 市政条件不完善或项目排水标准高的区域,当排水量超过市政

31、管网接纳能力时,应设调节系统,减少外排雨水的峰值流量。4.3.2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设施规模,应根据项目条件、雨水控制与利用目标、市政条件、下垫面以及雨水回用水量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4.3.3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 雨水入渗、滞蓄系统应合理利用场地空间;2 收集回用系统应设收集、截污、储存、处理与回用等设施;3 调节系统应设收集、调节及溢流排放等设施,且宜与入渗、滞蓄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组合应用。4.3.4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设施规模根据下列条件确定:1 可收集的雨量;2 回用水量、回用水用水时间与雨季降雨规律的吻合程度及回用水的水质要求;3 水量平衡分析;4 经济合

32、理性。4.3.5 雨水回用用途应根据可收集量和回用水量、用水时段及水质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宜“低质低用”或按下列次序选择:1 景观用水2 绿化用水3 循环冷却用水4 路面、地面冲洗用水5 冲洗汽车用水6 其他4.3.6屋面雨水可采用收集回用、雨水入渗或两者的组合形式,宜优先排入绿地等雨水滞蓄、 收集设施。当在平均降雨间隔期间的回用水量小于屋面的日均可收集雨量时,屋面雨水利用 宜选用回用与入渗相结合的方式。4.3.7硬化地面雨水应有组织排向绿地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施。小区内机动车道雨水宜利用地面生态设施净化后渗入地下,也可采用渗排一体化设施。4.3.8 与建筑相连的下沉庭院雨水调蓄容积应满足

33、50 年一遇降雨时其外排雨水量不大于市政管网接纳能力的要求;当与地下交通直接相连时其雨水调蓄容积宜按 100 年一遇 24 小时 降雨量校核。4.3.9 渗透设施的日渗透能力不宜小于其汇水面上 81mm 降雨量,渗透时间不应超过 24 小时。4.4 雨水入渗与滞蓄4.4.1 雨水入渗设施宜根据汇水面积、地形、土壤地质条件等因素选用透水铺装、浅沟、洼 地、渗渠、渗透管沟、入渗井、入渗地、渗排一体化设施等形式或其组合。绿地内表层土壤 入渗能力不足时,可增设人工渗透设施。4.4.2 雨水入渗场所应不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下列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1 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场所;2 自重

34、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4.4.3 雨水入渗系统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 采用土壤入渗时,土壤渗透系数宜大于 10-6m/s,且地下水位距渗透面高差大于 1.0m;2 当入渗系统空隙容积计为调蓄设施时,应满足其入渗时间不大于 12h;3 地下建筑顶面覆土层厚度不小于 600mm,且设有排水片层或渗排水管时,可计为透水铺装层;4 除地面入渗外,雨水入渗设施距建筑物基础不宜小于 3m;5 当雨水入渗设施埋地设置时,需在其底部和侧壁包覆透水土工布,土工布单位面积质量宜为 200 g/m2300g/m2,其透水性能应大于所包覆渗透设施的最大渗水要求,并应满足保土性、透水性和防堵性

35、的要求。4.4.4 透水铺装地面设计降雨量应不小于 45mm,降雨持续时间为 60min,透水铺装地面结 构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透水砖铺装施工与验收规程DB 11/T 686 的 相关规定。并满足下列要求:1 透水铺装地面宜在土基上建造,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透水找平层、透水基层和透 水底基层;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其覆土厚度不应小于 600mm,并应增设排 水层;2 透水面层应满足下列要求:a) 渗透系数应大于 110-4m/s,可采用透水面砖、透水混 凝土、草坪砖等,当采用可种植植物的面层时,宜在下面垫层中混合一定比例的营养土; b)透水面砖的有效孔隙率应不

36、小于 8%,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不小于 10%;c) 当面层采 用透水面砖时,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磨长度等应符合透水砖JC/T 945-2005 中的 相关规定;3 透水找平层应满足下列要求:a) 渗透系数不小于面层,宜采用细石透水混凝土、干砂、碎石或石屑等;b) 有效孔隙率应不小于面层;c) 厚度宜为 20mm50mm;4 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基层应满足下列要求:a) 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底基层宜采用级配 碎石、中、粗砂或天然级配砂砾料等,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或者透水混凝土;b) 透水混凝 土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 10%,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 20%;c) 垫层的厚度不宜 小于 1

37、50mm;5 应满足相应的承载力和抗冻要求。4.4.5 下凹式绿地应满足下列要求:1 下凹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下凹深度宜为 50mm100mm,且不大于 200mm;2 周边雨水宜分散进入下凹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措施;3 下凹式绿地植物应选用耐旱耐淹的品种;4 当采用绿地入渗时可设置入渗池、入渗井等入渗设施增加入渗能力。4.4.6 生物滞留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1 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被浅沟、前池等对雨水径流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 粒的沉淀并减缓流速;2 屋面径流雨水应由管道接入滞留设施,场地及人行道径流可通过路牙豁口分散流入;3 生物滞留设施应设溢流装置,可采

38、用溢流管、排水篦子等装置,溢流口应高于设计液位 100mm;4 生物滞留设施自上而下设置蓄水层、植被及种植土层、砂层、砾石排水层及调蓄层 等,各层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a)蓄水层深度根据径流控制目标确定,一般为 200mm 300mm,最高不超过 400mm,并应设 100mm 的超高;b)种植土层厚度视植物类型确定, 当种植草本植物时一般为 250mm,种植木本植物厚度一般为 1000mm;c)砂层一般由 100mm 的细沙和粗砂组成;d)砾石排水层一般为 200mm300mm,可根据具体要求适当加深,并 可在其底部埋置直径为 100mm 的 PVC 穿孔管;e)在穿孔管底部可设置不小于 30

39、0mm 的砾 石调蓄层。4.4.7 渗透洼地和渗透池(塘)应满足下列要求:1 渗透池(塘)适用于汇流面积大于 1hm2,且具有空间条件的场地;2 渗透洼地边坡坡度不大于 1:3,宽深比不小于 6:1;3 渗透塘底部应设置砂渗透层和碎石层,砂层一般不宜小于 300mm,碎石层宜为 20mm40mm;4 在渗透洼地、渗透池(塘)前可设置沉泥井等预处理设施;5 地下式渗透池应设检查口;6 渗透洼地、渗透池(塘)均应设溢流设施;7 渗透池(塘)设施外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4.4.8渗排一体化系统及外排雨水管或溢流雨水管应按总的外排水设计标准计算。当采用渗 排一体化系统替代排水管道时,应满足排水流量、水力

40、坡度及下游管道高程的要求。 4.4.9渗透管沟应满足下列要求:1 渗透管沟应设置沉泥井等预处理设施;2 渗透管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渗排管、无砂混凝土管等材料制成,塑料管开孔率应控制在 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大于 20%; 3 检查井之间的管道敷设坡度宜采用 0.010.02;4 渗透管四周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土工布,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应少于150mm;5 渗透检查井的出水管的管内底高程应高于进水管管顶,但不应高于上游相邻井的出水管管底;6 渗透管沟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 700mm。4.5 雨水收集与截污4.5.1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汇水面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1

41、 尽量选择污染较轻的屋面、广场、硬化地面、人行道、绿化屋面等汇流面,对雨水进 行收集;2 厕所、垃圾堆、工业污染地等污染场所雨水不应收集回用;3 当不同汇流面的雨水径流水质差异较大时,应分别收集与储存。4.5.2 地表雨水输送宜优先选择植被浅沟,植被浅沟应满足下列要求:1 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2 浅沟顶宽宜为 500mm2000mm,深度宜为 50mm250mm,最大边坡(水平:垂直)宜为 3:1,纵向坡度宜为 0.3%5%,沟长不宜小于 30m;3 浅沟最大流速应小于 0.8m/s,曼宁系数宜为 0.20.3;4 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 100mm200mm。4.5.3 区域雨水汇水面积应按投影面积计算。屋面排水的汇水面积应按汇水面投影面积计算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 高出汇水面积有侧墙时,应附加侧墙的汇水面积,计算方法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相关规定;2 球形、抛物线形或斜坡较大的汇水面,其汇水面积应附加汇水面竖向投影面积的 50%。4.5.4 屋面雨水系统中设有容积弃流设施时,弃流设施服务的各雨水斗至该设施的管道长度宜相近。4.5.5 绿化屋面雨水口应不低于种植土标高,可设置在雨水收集沟内或雨水收集井内,且屋面应有疏排水设施。4.5.6 雨水口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 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最低处,顶面标高宜低于排水面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