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298874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6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心理咨询师培训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2,第一节 概述,学科特点: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谢夫勒1875年提出的。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标志社会心理学的诞生。,3,研究对象和范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家的定义)F.H.Allport(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G.W.Allport(1954):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下页图)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1

2、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4,个人,他人,实际,想象,暗指,5,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的公式:B=f(P,E)B-行为 P-个体 E-环境 f-函数关系 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宏观的社会层面,7,社会心理学简史,哲学思辨阶段(启蒙)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行为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验描述阶段(形成)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特点:对人性和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定性的经验描述和

3、分析。达尔文进化论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8,实证分析阶段(确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开始 特点是: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许多“小理论”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特里普立特(1897),奥尔波特(1924)瑟斯顿(1928),李科特(1932)谢里夫(1935),莫里诺(1934)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二战后的社会心理学特点,9,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 伦理原则,1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访谈 问卷 档案研究法 实验法(下页图

4、),11,12,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习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学习的机制:联想 强化和模仿 观察学习(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社会交换论 创始人:霍曼斯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与满足命题 侵犯与赞同命题(教材),13,符号互动论 代表人物:米德、戈夫曼 基本假设(教材)主要观点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容格,14,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发展理论容格: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自然主意倾向;许多现代人患有“神经官能症”,它的解除不是心理治疗的目的,而是整合情结和释放与更改心理能量,人格得到发展的副产品。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

5、展病人的创造力和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集体潜意识”,15,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和行为方式。,16,社 会 化,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终身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17,社会化的内容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18,主要的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19,社会化的外延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

6、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从语言社会化开始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20,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21,社会角色的分类按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按角色的功能: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22,角色扮演过程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23,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角色间、角色内)角色不清(个人或公

7、众对某角色认识不清)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个体角色扮演中断)角色失败(角色承担者不得不放弃原有角色),24,自我、自尊和身份,自我 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与客我 镜我,25,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 反思自我(自我概念的反馈层面,即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26,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27,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出生八个月-3岁左右 社会自我:3岁-13、14岁左右。心理

8、自我: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左右。自我概念的测量,28,身 份 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身份的特点: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29,自 尊 自尊的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1、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的欲望;2、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自尊公式(詹姆斯,1890):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自尊的测量

9、,30,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31,社会知觉,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人际知觉 自我知觉社会知觉的范围 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对行为原因的认知,3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图式的作用: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33,印象形成与整饰,印象及其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指留存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

10、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的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第一印象,34,印象形成的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35,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卢钦斯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进行了研究。他先准备了两段短文,都是对吉姆的描写。,36,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看店员对他的注意,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了。材料1(热情外向描写),37,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

11、的马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吉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上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的椅子上喝饮科,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材料2(冷淡内向描写),38,被试分为四组:组别:阅读的材料A 材料1B 材料2 C 材料1+材料2 D 材料2+材料1结果 后来,卢钦斯对实验条件作了两处改变,以研究近因效应。,39,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40,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真诚”和“机智”各为十3,“朴素”

12、和“沉静”各为十1甲:真诚、机智乙:真诚、机智、朴素、沉静你对谁的印象更好?,41,平均模式 如果用分数的高低代表某一个性品质受欢迎的程度,假设“真诚”和“机智”各为十3,“朴素”和“沉静”各为十1,平均模式的计算结果就是:第一种情况:(真诚十机智)/2=(+3+3)/2=3 第二种情况:(真诚十机智十朴素十沉静)/4=(+3+3+1+1)/4=8/4=2所以对第一人的印象更好,42,加法模式 此种模式表明人们形成印象并不以特性的平均价值,而是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的。仍以前面的例子来说明。第一种情况:真诚机智336 第二种情况:真诚十机智十朴素十沉静33ll8 由于第二种情况得到的数值8大于

13、第一种情况得到的数值6,因此我们对他的印象会更好。这是一种与平均模式不同的结论。,43,中心品质模式,阿希的实验:词单1: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 词单2:聪明、灵巧、勤奋、冷淡、坚决、实干、谨慎,44,印象整饰印象整饰的概念 也称印象管理,是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整饰的作用印象整饰的策略 按社会常模或对方的好恶来整饰自己 隐藏自我 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 投人所好,45,归 因,归因的概念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的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和不稳定性原因可控制性,46,控制点理论罗特提出的一种个

14、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内控者外控者,47,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48,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的影响自我价值保护空间位置时间因素,49,凯利认为:,三种归因结果:行为主体 刺激客体 背景因素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行为是否特殊)共同性信息(行为表现是否与其他人一致)一致性信息(即分析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 偶然的),50,1.刺激客体(61%)2.玛丽本人(86%)3.背景因素(72%),51,第四节 社会动机,52,概 述,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是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

15、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53,动机过程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 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54,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调节功能,55,动机的分类 按性质:自然动机 和社会动机 按作用: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 按个体是否意识:清晰动机和模糊动机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倒U曲线,56,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亲合动机 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起源:依恋 亲合的作用:满足社会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 影响亲合的因素(恐惧、焦虑、排行),57,成就动机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

16、险与成功的主观概率、个人施展才干的机会)抱负水平(个体在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水平的主观估计。代表个人的主观愿望)。与成就动机正相关。,58,培养成就动机应该注意的问题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成正相关。社会环境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59,侵犯 侵犯的构成 侵犯的原因 本能论的解释 挫折-侵犯理论 三个要点(P132)社会学习论的观点去个性化(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降低的状态)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60,利他 利他的性质(134)利他产生的原因(134)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34)社交情绪 社交焦虑 嫉妒 羞耻与内疚,61,第五节 态

17、度,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态度概念处于社会心理学的核心位置。,62,态度形成,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态度的特点:内在性 对象性 指向性 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63,态度的三种因素一般处于互相协调状态,但也存在不协调的状况。如果处于不协调的状况,往往是情感成分起主导作用。,64,态度与价值 价值观的作用:调节输入、控制输出态度的功能 工具性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我表现功能 认知功能,65,态度的维度 方向 强度 深度(对特定对象得卷入水平)向中度(在态度体系和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 心价值的程度)外显度态

18、度的形成 凯尔曼的三阶段说 服从 认同 内化,66,态度改变,态度转变模型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受者)情境|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67,二、平衡理论(P-O-X理论)海德1958年提出。,P:一个人O:另一人X:第三方,68,69,70,71,认知失调理论,1957年费斯廷格提出。基本观点如下:人有许多认知元素,它们之间关系不同。,72,失调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 动机改变(态度变化)失调变为协调的途径:a.改变或否定失调的一方b.加入新的认知元素C.降低失调认知元素的强度,73,失调的原因:逻辑矛盾 文化价值冲突 观念的矛盾 新旧经验相悖社会交换论 增加诱因的强度

19、,因为个人是一个精明的计算者。,74,态度测量,态度测量一般是用间接方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75,总加量表由R.A.李凯特1932年所创,应用广泛。基本步骤:a.设计测定态度的问题(约20个)认为这些问题是等值的。选择答案可为3个、5个、7个等。每个答案赋以不同的分值b.由被测者回答问题c.整理结果 将个人所得分值相加,76,社会距离尺度法由E.S.博加达斯1925年所创。基本步骤:a.设计出一套能反映不同社会距离的意见。b.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看法在相应的意见项内打上记号。c.然后把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的态度距离加以统计,制成曲线图,曲线图反映了一个群体对某个对象所持态度的距离分布

20、。不同的群体对同一事物的态度的距离分布可以作比较,同一群体对几个事物的态度距离分布也可以作比较。,77,举例:对于某个成员(甲)的社会距离调查表1愿意和他作为知己;2愿意请他参加自己所属的社团活动;3愿意和他做邻居;4愿意和他做同事:5愿意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最一股的社交);6愿意和他少来往;7愿意和他绝交。要求被调查者从以上七个项目选上符合自己态度的一项并打上记号,然后制图。,78,79,80,语义差异量表法 又称“双极形容词分分析法”,为CE 奥斯古德等人(1957)创立。基本步骤:a.搜集相关的成对形容词,制成5点或7点量表 b.要求被测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在量表的某一点上打“”C.将

21、被测者在每一双向形容词量表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可 以反映被测者对于该对象的总的态度。举例如下(被测者对于其单位某领导者的量表上的回答):,81,82,四、等距量表法,瑟斯通1929年所创。基本步骤:a.搜集相关的语句(要多一些)b.请有关专家们将每个语句排在11点量表的相应位置上 c.根据所有专家的排列作出曲线图 d.通过作图法以50%为基准,确定每个语句的量表值;另外求得每个语句的Q值(四分位差),作为筛选语句 的标准。e.被试选出自己赞成的语句,这些语句量表分中数或均 数即态度总分。,83,1.有时候也做违背意愿的事。2.和大多数的人都能交朋友。3.宁可无为,不可有过。4.人生在世,应做到乐

22、而不淫,哀而不伤。5.在看令人激动的电视节目时,常大叫起来。6.不喜欢与别人穿一样的衣服。7.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8.遇事随大流是明智的做法。9.与人相处不卑不亢。10.与人争吵时,先发制人。11.热爱有张有弛的生活。12.满足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况。,84,13.喜欢稳定的职业。14.希望比别人过得好。15.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代价 16.喜欢过平平淡淡的生活。17.与人交往中,很少得罪人。18.有强烈支配别人的欲望。19.喜欢轻车熟路。20.人的一生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85,投射法,由罗夏、默里等创。采用图画(TAT)、句子完成、画人等途径了解态度。,86,第六

23、节 人际关系,87,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特点:个体性 直接性 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88,人际关系的几个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性原则,89,人际关系的类型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竞争型无规则型,90,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个体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 支配需要 感情需要 人际关系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三种人际需要,有二种表现形式:主动和被动 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满足以及由此形成

24、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91,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概念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互相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可以分为:亲合 喜欢 爱情,92,影响喜欢的因素相似性互补外貌吸引力人格品质熟悉性与邻近性,93,人际互动,人际互动概念 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际互动的形式 合作极其基本条件(160)竞争极其基本条件(160)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多伊奇提出的用于解释合作与竞争的理论。合作中个人的成功是以对方的成功为条件的,而竞争中个人的成功是以对方的失败为条件的。,94,第七节 人际沟通,95,沟通的结构与功能,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信息

25、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因素组成。,96,沟通的功能 获取信息的手段 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 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97,人际沟通的分类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单向沟通,双向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98,沟通网络正式沟通网络非正式沟通网络,99,体语沟通,身体语言沟通。身体语言学。目光和面部表情 目光 面部表情身体运动和触模姿势人际距离(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100,第

26、八节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101,从众,从众的概念 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引起从众的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群体压力可能是意识得到的,也可能意识不到。从众是个体的自愿行为。,102,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Asch的从众实验(下页),103,Asch,1,2,3,4,6,5,7,假被试,真正的被试,实验材料示例,实验过程,104,实验结果:1.共有123人(真被试)参加了实验,出现从众行为的人次大约为1/3。2.被试在实验中的表现有很大不同。大约

27、1/4至1/3的被试始终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出现一次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差不多每判断四次,就有3次是错的(从众)。,105,影响从众的因素 群体因素 群体一致性 群体的吸引力 群体规模 个人人格因素 个体自我评价 个体自信心 年龄、性别?情境的明确性,106,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社会促进的概念 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结伴效应 观众效应,107,社会惰化的概念 由于他人在场而使绩效降低,也称社会干扰。优势反应强化理论(下页图),108,3.扎荣克(R.B.Zajonc)的解释,他人在场,动机水平,优势反应非优势反应,行为仓库,行为表现,优势反应:简

28、单的、熟练的行为,非优势反应:复杂的、生疏的行为,109,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模仿模仿的概念: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特点:社会刺激的非控制性 相似性,110,模仿的意义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适应作用 促进群体形成模仿的发展 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塔尔德的模仿律 下降律 几何级数律 先内后外律,111,暗示暗示的概念: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照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的分类:他人暗示vs自我暗示;有意暗示vs无意暗示;直接暗示vs间接暗示;暗示vs反暗示(暗示达到相反效果)影响暗示的主要因素(167),112,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的概念: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特点:双向性 爆发性 接受的迅速性 感染的分类 个体间感染 大众传媒的感染 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113,第九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114,爱情,爱情的概念(169)爱情的特点爱情的发展阶段(170)爱情的形式(170)爱情三角形(171),115,婚姻,婚姻的概念(174)夫妻关系的类型,116,离婚,夫妻间的心理冲突 原因(175)离婚 原因(177),117,家庭,家庭的概念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家庭生命周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