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审美范畴 附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1259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审美范畴 附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的审美范畴 附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的审美范畴 附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的审美范畴 附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的审美范畴 附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的审美范畴 附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审美范畴 附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的审美范畴摘要:过去我们国内出版的美学原理著作和教材,在讨论审美范畴时,一般都 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我们谈的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等, 都属于西方的审美范畴。长期以来,学术界的朋友们一直在考虑,我们有没有可能 从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提炼出若干审美范畴,并把它们纳入美学基本理论 的框架?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已经发育了若干在历史上 影响比较大的审美意象群,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的审美形态(大风格),从而结晶成为 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范畴。概言之,“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 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飘逸”概括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审美

2、 意象的大风格,“空灵澄澈”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 象的大风格。本文从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的定义讨论出发,分别对沉郁、飘逸、 空灵这三个范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作了一些分析。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审美范畴;美学基本理论;审美形态;沉郁;飘逸;空 灵过去我们国内出版的美学原理著作和教材,在讨论审美范畴时,一般都局限在 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我们谈的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等,都属于 西方的审美范畴。长期以来,学术界的朋友们一直在考虑,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中国 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提炼出若干审美范畴,并把它们纳入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 本文就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一

3、、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审美活动乃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审美活动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因此,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发育出不同的审美文化。不同的审美文化由于社会 环境、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审美形态。我 们知道,同一个艺术家创造的一系列意象世界,往往会显示一种相同的色调,相同 的风貌,我们称之为“艺术风格那么,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 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往往带有时代特色或在一定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审美意象) 的“大风格”(Great Style)o而审美范畴则是这种“大风格”(即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 晶。以西方文化史为例。“优美”就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

4、庙和人体雕像为代表 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而“崇高则概括了继承希伯莱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 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随着历史的发展,“优美和崇高这两种 文化“大风格”依然存在,例如拉斐尔的绘画、莫扎特的音乐可以说是“优美”的典型, 而歌德的浮士德则是崇高的典型,但是它们的文化内涵已经和古希腊的神庙、雕 像以及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不同了。在西方文化史上,究竟出现了哪些最重要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美学家的 看法也不完全一致。在古代和中世纪,“美”(优美)是中心范畴。后来出现了“崇 高”(从朗吉弩斯到柏克)。再后来美学家们又陆续提出各种新的概念。他们提 出的种种概念,当然都标示了不同审美意

5、象(或意象群)的不同的风格,但其中有一 些还谈不上是高度概括的“大风格”,即谈不上是我们说的审美形态,所以还不能列 入审美范畴的范围。我们认为,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这几对概念 是在西方文化史上涵盖面比较大的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也是美学史上绝大多 数美学家认同的审美范畴。审美范畴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否则审美形态的 研究就变成为艺术风格的研究了。在中国文化史上,艺术风格呈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状态。司空图二十四诗 品列出“雄浑”、“冲淡”、“纤和、“疏野”、“清奇”等24种“风格”。后来的 许多画品中也有这种风格的分类。但这些概念多数还不能称为审美范畴,因为它 们还称不上是文化大风格

6、。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儒、道、释三家影响,也发育了若 干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审美意象群,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大风格),从而结晶 成独特的审美范畴。例如,“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 美意象的大风格,“飘逸”概括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 大风格,“空灵澄澈”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 风格。以下我们就对“沉郁”、飘逸”、空灵这三个范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分 别作一些分析。二、沉郁“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 疾苦的深厚的同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甫。杜甫自己说过“沉郁顿挫”是他的诗的特色。

7、历来 很多评论家也都用“沉郁”来概括杜诗的风格。影响最大的是宋代严羽的一段话。严羽说产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 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 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严羽提到的北征、兵车行以及“三吏”、三别”都是“沉有B的代表作。 如兵车行一开头就描写战争使老百姓妻离子散:“车铸横,马萧萧,行人弓箭各 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结尾对无数士兵在战争中丧失生命发出悲叹:“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三吏、“三别”也是写战争带给人民的艰难。新婚别是写“暮婚晨告别”的一

8、夜夫妻,垂老别是写老翁被征去打仗,与老 妻惜别,无家别是与还乡后无家可归,重又被征去打仗的士兵。如新安吏 中的诗句: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僖。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傅庚生解读说:“,有母送描述出母子生离死别之恨独伶僧的又是茫茫然地 无堪告语。青山脚下,白水东流,水流呜咽,和人们的哭声搅成一片。用一个,犹字象 征出伤别的声容,用一个,暮字烘托出悲凄的背景。沉郁之深来自诗人同情之广。” 又如新婚别中的诗句: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途,与君永相望。傅庚生解读说:“倘若不是对天下人民有休戚与共的诚款,怎么可能写得如此 的沉至?,与君永相望,情兼怨恕,表现出松柏为心r大小必双四个字愈旋愈深,几于

9、 一字一泪了。”从杜甫的诗可以看出沉郁的内涵就是儒家的“仁”。有的学者认为,从一个角 度看,儒家哲学可以称之为情感哲学,而儒家的情感哲学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仁”。“在儒家哲学看来,只有仁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本质”,“只有仁才是人的 意义和价值之所在,“仁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人间关怀之情,是一种人类 之爱,即孔子所说的,泛爱众、,爱人。仁的本来意义是爱,这是人类最本真 最可贵也是最伟大的情感”,“首先是爱人,而爱人又从爱亲开始”,“其次是爱物,爱 生命之物,进而爱整个自然界这种人类之爱,这种人类同情、人间关爱之情, 渗透在杜甫的全部作品之中,凝结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就是沉郁。很多人看

10、到了这一点。唐代诗人李益说:“沉郁自中肠。”BIl就是说,沉郁出 自诗人的真挚的性情。清代袁枚评杜诗说广,人必先有芬芳俳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 挫之作。”B12就是说J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用杜甫 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B13这种沉郁的审美形态,当然不仅见于杜诗。我们从唐诗、宋词中可以发现很 多这种“沉郁”的意象世界。清代文学评论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唐五 代词,不可及处正在沉郁“宋词不尽沉郁”,“然其佳处,亦未有不沉郁者他认为, 这类沉郁的词,“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 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

11、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 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他称赞温庭筠的菩萨蛮,说:“如,懒起画 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又,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凄凉哀怨,真有 欲言难言之苦。”B14他称赞周邦彦的菩萨蛮,说:“上半阕云:,何处望归舟,夕 阳江上楼。思慕之极,故哀怨之深。下半阕云7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哀怨之 深,亦忠爱之至。”B15他又称赞辛弃疾贺新郎说广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 此笔力。”B16他认为,唐宋词中这些“沉郁顿挫”的作品,其内涵就是“忠爱之忱、 所以尽管哀怨郁愤,而都能出之以温厚和平。沉郁的审美意象,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

12、体验。由于 这种哀怨郁愤是由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情、关切、爱所引起的,又由于这种哀怨 郁愤极其深切浓厚,因而这种情感体验能够升华成为温厚和平的醇美的意象。所 以沉郁之美,又是一种“醇美沉郁的再一个特点是往往带有一种人生的悲凉感, 一种历史的苍茫感。这是由于作者对人生有丰富的经历和深刻的体验,不仅对当 下的遭际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而且由此对整个人世沧桑有一种哲理性的感受。杜甫诗的沉郁,一个特色是有很浓厚的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所谓“沉郁者自 然酸悲,B17这是杜甫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发 的体验和感受,如宋人李纲所说广子美之诗凡千四百四十余篇,其忠义气节,羁旅艰 难,悲愤无聊

13、,一寓于此JB18又如明人江盈科所说广兵戈乱离,饥寒老病,皆其实历, 而所阅苦楚,都于诗中写出。B19这种哀怨郁愤,是读杜诗的最突出的感受,就像 韩愈题杜子美坟一诗所说,“怨声千古寄西风,寒骨一夜沉秋水B20这种哀怨郁愤的意象和风格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传统。陈廷焯说:“不根 柢风骚,乌能沉郁?十三国变风,二十五篇楚词,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词之源 也。”B21陈廷焯的意思是说,“沉郁”的意象和风格,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 这话是有道理的。诗经中,哀怨的诗篇数量很多。如有名的采薇:“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是哀怨沉郁之词。所以孔子

14、说,诗“可以怨屈原也是如此。屈原的离骚 等作品,充满了哀怨郁愤的情思。B22所以朱熹说屈原的词“愤懑而极悲哀”,“读之 使人太息流涕而不能已B23诗经、楚辞之后,汉魏时代的很多诗歌都显现哀 怨沉郁的意象和风格。最突出的是古诗十九首,如:“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愫。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 列。”“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涕裳衣。”“浩浩阴阳移,年命如 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这些诗,都确如钟蛛所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惊心动魂,可谓几乎一字千金。”B24这就是沉郁。汉魏诗歌的沉郁不限于古诗 十九首。钟嵯就说李陵诗“文多

15、凄怆,怨者之流”,又说曹植诗“情兼雅怨”,又说左思 诗“文典以怨B25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曹操苦寒行“沉郁顿 挫”,又说曹植赠白马王彪“沉郁顿挫,淋漓悲壮:B26杜甫诗继承了诗经、屈骚、汉魏诗歌这种哀怨郁愤的传统。“郁郁苦不展, 羽翻困低昂。”B2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B28这是杜甫诗的哀怨 郁愤的基调。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情感体验是出自内心深厚的同情感和人间关爱之 情,同时又由于这种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其深切浓厚,所以这种沉郁的意象和风 格就形成为一种“醇美。醇美是温厚和平,“哀而不伤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白

16、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从怀念家人到忧国忧民,纯净、温厚、平和,这是“醇美的典型。唐人绝句多有醇美的意象。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又如刘禹锡的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落花,蜻蜓飞上玉搔头。无限的感慨,无限的惆怅,这是醇美,是沉郁之美。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也是沉郁之美的一个特点。钟蛛诗品说曹 操诗“率多悲凉之句B29方东树说曹操苦寒行“苍凉悲壮”、“沉郁顿挫B30 这些评语都见到了“沉郁的意象世界中包含有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方东树 认为杜甫诗的沉郁也有这种苍凉感。他说:“一气喷薄,真味盎然,沉郁顿挫,苍凉悲 壮,随意下笔而皆

17、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 B31杜甫的诗,如写诸 葛亮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 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纪的评论说:“前四句疏疏洒洒,后四句忽变沉郁,魄力极大。”B32这个沉郁的 意象世界,就有一种人生和历史的悲凉感。其他如写王昭君的咏怀古迹:“群山 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也有一种人生 和历史的苍凉感。唐宋词中那些带有沉郁风格的作品,也常常有一种人生和历史 的苍茫感。如无名氏的菩萨蛮、忆秦娥,被人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平林漠 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18、。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菩萨蛮)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瀚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 3、饬绞状,菩萨蛮写客愁,忆秦娥写离愁,但是在客愁和离愁中弥漫着一种 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暝色入高楼”,“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 短亭”,以及西风残照的咸阳古道、汉家陵阙,都使人感到一种人生和历史的苍凉, 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曹操是不可一世的大英雄,但他写的诗如“譬如朝露,苦日无 多”、“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等都充满了人生的悲凉感。他对于人的有限性和人失 去精神家园的孤独

19、有深刻的体验。这说明沉郁的美感需要有一种审美的“穿透力” 和“洞察力”B33。这是沉郁美感的一个特点。鲁迅的风格也是沉郁的风格。他的小说也充满了一种人生的悲凉感。如孔乙己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后就再没有出现: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 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倒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在平淡的叙述中带给读者一种透骨的悲凉感。又如明天写寡居的单四嫂 子在埋葬了三岁的宝儿之后:她越想越奇,又感到一件异样的事:这屋子忽然太静了。她站起身,点上灯火,屋子越显得静。她昏昏的走去关上门,回来坐在床沿上, 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她定一定神,四面一看

20、,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 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她,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她,叫她 喘气不得。她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她一面哭, 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 一亥(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 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懊姬谩疤静”、“太 大”、“太空”写出单四嫂子切身之痛,后面叠用两个“寸寸”则在无限的伤心中写出 了人生的悲凉感。明天的结束处是“以景结情”: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 上门了。这时的鲁镇

21、,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 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不管单四嫂子心上如何空虚,时间的车轮依然“辗着人们的不幸与死亡前 进L B34 一切归于寂静。这种深沉凝重的结尾给读者心口压上一个铅块。这就 是沉郁。杜甫的诗和鲁迅的小说、散文,是沉郁这种审美形态的最典型的代表。它们 的特点是:一种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端深沉厚重,达到醇美的境界,同时弥漫着 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苍茫感。如果不是有至深的仁心,如果不是对人生有 至深的爱,如果对于人生和历史没有至深的体验,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三、飘逸“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道家的“游有两个内容:一是精

22、神的自由超脱。庄子这本书开篇即名“逍 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J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在宥篇又写了“鸿蒙”对“游”的议论:“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 掌,以观无妄。”B35这些话说明,“游”就是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和逻辑因果关 系的束缚中超脱出来。庄子书中用许多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点。游的又 一个内容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人达到体道 的境界,就是“德所以庄子说“乘道德而浮游”,B36又说产夫明白于天地之德 者,此之谓大宗大本,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B37“游”,就

23、是追求“与天和”,也就是后来司空图二十四诗 品中说的“饮之太和”。“游的这两个内容是互相联系的。人要达到“游的精神境界,首先必须自由超 脱,而这种自由超脱,又必须和“道融浑为一,即和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道家的“游”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就是“逸先秦就有“逸 民”。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B38就是 对于“逸”的生活态度的一个说明。庄子的精神就是超脱浊世的“逸”的精神。所以 有学者说庄子的哲学就是“逸”的哲学。后世崇尚庄子哲学的人莫不追求“逸”的生 活形态和精神境界。魏晋时代,庄学大兴,所以人们都“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 谈”,就是要

24、超脱世俗的事务,追求“逸”的人生(“清逸”、“超逸、高逸、飘逸 这种“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渗透到审美活动中,就出现了“逸”的艺术。在唐 代李白的身上,凝结成了一种体现道家游的文化内涵的审美意象大风格,就是 “飘逸”。读李白的诗,谁都可以强烈感受到一种自由超脱的精神。“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B3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B40这都是挣脱一切束缚的自由超脱的意象世界,也就是庄子的逍 遥无羁的游的境界。同时,人们从李白诗中又都可以强烈感受到一种与大自然 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情趣。李白自己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滓同科。”B41他 的诗

25、,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B42扪天摘匏瓜,恍 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B43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 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 何时更复还?B44都是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意象世界,也就是王羲之所说 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境界。李白最有名的诗篇之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用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一个缥缈奇幻、色彩缤纷的梦幻的神仙世界,“我欲因之梦 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判溪。”“半壁见海日,云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洞天石扉,匍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

26、,日月 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 列如麻。”B45这是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又是一个人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世 界,总之是一个体现道家的“游”的文化内涵的意象世界。“飘逸”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它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乐的 美感。这种“天乐的美感,庄子曾作了许多描绘。分析起来,大概有三个特点。一是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这种“阔大”,不是一般视觉空间的大,而是超越时空、无所不包的大,就是庄子 说的“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B46的天地之大美。庄子在齐 物论中描绘过这种“天籁”之美广夫大块噫气,其名日风。是唯无作,作则

27、万窍怒 号。而独不闻之蓼蓼乎?山陵之宴崔,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桃,似圈, 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京豪者,夹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 唱唱。泠风而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调调之刁刁乎?”B47 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交响乐!庄子在天运篇又描绘了咸池之乐。宗白华 说:庄子爱逍遥游。”他要游于无穷,寓于无境。他的意境是广漠无边的大空间。在 这大空间里作逍遥游是空间和时间的合一。而能够传达这个境界的正是他所描写 的,在洞庭之野所展开的咸池之乐。”B48庄子说,“咸池之乐”就是“天乐奏之以 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四时迭起,万物循生”,“其声

28、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 齐一,不主故常”,“其卒无尾,其始无首”,“其声挥绰,其名高明”。B49从庄子的这些 描绘可以看到,“天乐乃是一种“充满天地,苞裹六极”B50的雄浑阔大、惊心动魄 的交响乐。李白的“飘逸”使人感受到的就是这种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交响乐的 美感。借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一些话来描绘,就是“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天风浪浪, 海水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李 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自称“逸人”。“逸”在何处?就是“将欲倚剑天外, 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

29、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B51这样的“逸人”,才能 奏出像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雄浑阔大的交响乐,不仅有宏大的 空间,宏伟的气势,排山倒海,一泻千里,而且神幻瑰丽,天地间一切奇险、荒怪的情 景无所不包,令人惊心动魄。如蜀道难就是一曲雄浑阔大的交响乐。没有神 幻瑰丽、奇险荒怪的情景,就不能构成这样惊心动魄的交响乐。所以张碧说李 白:“天与俱高,青且无际,鲤触巨海,澜涛怒翻B52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 泣鬼神。”B53二是意气风发的美感。庄子的“游”,是不受任何束缚的。所以“天乐”的美感,又是一种意气风发、放 达不羁、逸兴飞扬的美感。这在李白身上表现得也是最明显。李白有诗:“蓬莱文 章

30、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B54这就是飘逸。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B55这也是飘逸。最典型的是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

31、同销万古愁。将进酒这首诗给人的就是意气风发、放达不羁、逸兴飞扬的美感。所以 殷燔称李白为“纵逸B56三是清新自然的美感。庄子的“游”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jB57的境界,也就是人与大自然 融而为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物化”的境界。所以庄子崇尚自然、 素朴,所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B58“天乐”的美感,是天真素朴、清新自然 的美感。李白的“飘逸就是这种美感。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B59 又说r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B60又说产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B61又 说:“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B62李白的诗天真素朴、清新自然,没有丝亳的雕 琢。这在李白

32、写的绝句和乐府诗中表现得最突出。如:在唐代诗人中,创造“空灵”的意象世界的不仅是王维。常建、韦应物、柳宗 元等人的一些为人传诵的诗句也属于“空灵,的范畴。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声。在初日映照之下,古寺、曲径、花木、山光、飞鸟、深潭,还有时时传来的钟 磬声,一切都那么清净、明媚,生机盎然,同时又是那么静谧、幽深,最后心与境都归 于空寂。这是一个在瞬间感受永恒的美的世界。宋代诗人中最有空灵意趣的是苏轼。苏轼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B79苏轼喜欢创造“空”、“静”的意象。他的

33、空、静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在“空、 “静”之中包纳万境,是一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美丽的世界。我们看苏轼的记 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未寝,相与步行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B80 U、馈且桓銮逵 木糙住15.樟槌纬旱囊化笫澜纭J人在一片空静的氛围中,体验人生的意趣。B81在宋元画家的作品中也常有“空灵”的意象世界。很多画家喜欢画“潇湘八 景”(山市晴岚、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江天暮 雪、洞庭秋月),其中很多是“空灵”的作品。元

34、四家特别是倪云林的山水画,可以说 是“空灵”在绘画领域的典型。空灵作为审美形态,它最大的特点是静。空灵是静之美,或者说,是一种“静 趣”。B82前面引过宗白华的话,“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动静不二,直 探生命的本源在这种动与静的融合中,本体是静。“空灵”的静,并不是没有生命活动,而是因为它摆脱了俗世的纷扰和喧嚣,所 以“静”。空灵的“静”中有色彩,有生命,但这是一个无边的空寂世界中的色彩和 生命,而且正是这种色彩和生命更显出世界的本体的静。空灵的诗,往往是一个无人的境界。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 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一个幽草黄鹏、色彩缤

35、纷的世界,是一个无人的境界。又如李华的春 行寄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是一个春山啼鸟、水流花落的世界,也是一个无人的境界。有的,空灵,的诗中也有人,但这个人是一种行无所事、任远自然、“无心,、“无 念”的人。如柳宗元题寒江钓雪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冰天雪地的世界中,没有鸟飞,没有人来人往,但是有一只孤舟,有一个老翁 在那儿垂钓。从表面看,有人的活动,但他是行无所事,他摆脱了俗世的喧嚣烦杂。 南宗画家马远的寒江垂钓图画的就是类似的意象世界。再如唐代僧人灵一的 溪行纪事:近夜山更碧,入林溪转清。不知伏牛路,潭洞何纵横。曲

36、岸烟已合,平湖月未生。孤舟屡失道,但听秋泉声。溪清山碧,暮烟空濠,泉声噪耳,一片空寂。这里也有人的活动,但任运自然,任 意东西,所以“孤舟屡失道,但听秋泉声,静,所以清。水静则清,山静则清,神静则清。清就是透明,澄澈。所以人们常把 “空灵”和“澄澈”联在一起。前面引过的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深林 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就是空灵澄澈的世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是一个 空灵澄澈的世界。又如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 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 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

37、袖冷,稳泛沧 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这是一个静谧的世界,也是一个空灵澄澈的世界。再如诗僧静安的寒江钓 雪图: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冰天雪地,一片静谧。但是梅花开放了,鱼儿在花影周围游动。“鱼嚼梅花影”, 这是一个如幻如真的世界,是一个空灵澄澈的世界。静,又所以幽。静极则幽,幽则深,幽则远。幽使整个世界带上冷色调。幽又使 整个世界带上某种神秘的色彩。我们前面引过的王维的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 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就是幽静的世界。还有常建的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

38、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 木深”,也是幽静的世界。“空灵”的这种静谧的意象世界,这种幽深清远的意象世界,体现了“禅宗”的人 生哲学和生活情趣。禅宗主张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得到超脱。所以禅宗强调“平 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无念”、“无心”。“无念”、“无心”不是心中一切念头都 没有,而是不执着于念,也就是不为外物所累,保持人的清静心。一个人一旦开悟, 他就会明白最自然、最平常的生活,就是最正常的生活,就是佛性的显现。有人问 大珠赛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回答说:“用功。”问:“如何用功?”答:“饥来吃 饭,困来即眠。”那么这和平常人有何不同呢?回答说广不同。”问:“何故不同?”回答 说

39、:“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B83 一个 人悟道之后,还是照样吃饭睡觉,但是毫不执着沾滞。这叫任运自然。禅宗这种思 想,在古代一部分知识分子中演化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 他们摆脱了禁欲苦行的艰难和沉重,他们也摆脱了向外寻觅的焦灼和惶惑,而是在 对生活世界的当下体验中,静观花开花落、大化流行,得到一种平静、恬淡的愉悦。我们可以举王维的一首诗来说明这个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用自在安闲的笔调表达作者游览山水的随意而行的心情,以及他

40、与大 自然,与他人的亲切交流。“行到水穷处”,一般人可能很扫兴,而王维则并不介意, 任运自然。天上有云,就坐下来看云。我们可以把王维的这种态度和魏晋时期的 阮藉作一比较。王维说他自己“兴来每独往”,阮藉也常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也 是自由自在的样子。但是“车辙所穷,辄恸哭而返”阮藉寄情山水,但他并未摆 脱世事的牵挂,他没有做到“无念”,一遇行路不通,便触发他“世路维艰”的感慨,不 由恸哭而返。王维则不同。他行到水穷处,并不恸哭,因为水有尽头,这是一种很自 然的事,正好天上有云来了,他就坐下来看云。这就是心中无所滞碍,一任自然。坐 久了,该回家就起身回家。偶尔碰到林中老汉,谈得兴起,什么时候

41、回家就说不定 To这从禅宗的角度看,就是“无念”,“行无所事”,随缘任运,听其自然。阮藉内心充 满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所以他很痛苦,而在王维的内心,出世与入世是和谐的,所 以他的内心有一种解脱感和自由感,宁静,安祥。正如百丈怀海的一首诗:“放出谢 山水牯牛,无人坚执鼻绳头。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这就是一种人生 哲学,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所以苏轼说:“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 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B84又说:“此心安处是吾乡。”B85正是这 种人生哲学、生活态度,形成了“空灵”的静趣。“空灵”的这种静趣,是“沉郁”、飘逸等审美形态所不具有的。“空灵,这种幽静

42、、空寂的意象世界,为什么能给人一种诗意的感受,为什么能 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空灵体现了禅宗的一种人生智慧。人的生命都是 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人想要追求无限和永恒,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引 来了古今多少悲叹。“青青陵上柏,磊磊碉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B86这是人生的忧伤。禅宗启示人们一种新的觉悟,就是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 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要人们从当下、瞬间去体验永恒。所以“空 灵”的意象世界都有一个无限清幽空寂的空间氛围。这个清幽空

43、寂的氛围不是使 人悲观、绝望、厌世,而是要人们关注当下,珍惜瞬间,在当下、瞬间体验永恒,因为 当下、瞬间就是永恒。“空灵”的那种清幽空寂的氛围就是提醒人们要从永恒的本 体来体验当下、瞬间。苏轼的赤壁赋里有两句话就体现了禅宗的这种思想。苏轼和他的朋友在月明之夜,泛舟于赤壁之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他的朋友吹起洞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这位朋友想起当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触胪千里,旌旗蔽空,SH酒临江,横槊赋诗,真 是一世之雄,但是今天曹操又在哪里呢?所以他悲叹人生的短暂和有限:“寄蜉螳于 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劝他不必

44、这样,对他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下曾不能为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这两句话说的就是禅宗的思想,这“变者”就是“色”,这不变者就是空 了。苏轼的意思是:色即是空,瞬间即是永恒,你又何必悲叹呢!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一句诗:“春到空门也著花。”佛教主张一切皆“空。但 是到了春天,佛寺门前依旧开了漫山遍野的花,怎么“空得了呢?在汤显祖看 来,“色”是真实的,他用“色否定了空”。这也是我们一般普通人的观念。印度佛 教的观念正相反,它是用“空否定色,所以要出世而禅宗并不否定“色”,它是 由“色,悟“空,黄色唧是“空,:空唧是“色:很多禅师的确是这样开悟的。他们

45、听 到一声莺叫,听到一声蛙叫,或者看到桃花开了,而悟到了那永恒的本体。所以禅宗 由佛教的“出世”回过头来又主张“入世”,他们追求“入世”与“出世”的和谐。苏轼 说:“空故纳万境。”禅宗的“空”,包纳万境,是一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美丽的世 界。反过来,正是当下这个充满了生命的丰富多彩的美丽的世界,体现了“万古长 空”,体现永恒的本体。所以苏轼最后对他的朋友说:“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 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就是说,珍惜和享受眼前的清风明月吧,这就是永恒。这就是禅宗的人生智慧。这种人生智慧使人们以一种平静、恬淡的心态,享 受眼

46、前的花开花落之美,从中体验到宇宙的永恒,并从而得到一种形而上的愉悦。现在我们回到这一节的开头。“空灵”的美感就是使人们在“万古长空”的氛围 中欣赏、体验眼前“一朝风月”之美。永恒就在当下。这时人们的心境不再是焦灼, 也不再是忧伤,而是平静、恬淡,有一种解脱感和自由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了悟生命的意义,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愉悦。可参看塔塔科维奇的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版)一书。该书第五章介绍了西方美学史上美学家们提出的标示美的种类的种种 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9年版)一书中,曾把“和”与“妙”作为体现儒家

47、精神和道家精神的审美形态 加以讨论。可能受这本书的影响,后来一些美学书也把“和”、“妙”列入审美范畴, 有的还加上“意境”等等。现在看,“和”与“妙”作为儒家和道家追求的审美理想,它 们涵盖的面非常宽泛,把它们作为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来讨论是不准确的。杜甫进雕赋表。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傅庚生文学鉴赏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傅庚生文学鉴赏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论语学而篇。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317页。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页。Bll李益城西竹园送裴佶王达。B12袁枚随园词话卷十四。B13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B14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温庭筠菩萨蛮之一:“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 襦,双双金鹏鸿。”之三:“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闻哓 莺。玉钩褰翠蟆。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B15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周邦彦菩萨蛮:“银河宛转三千曲,浴 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望归舟?夕阳江上楼。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 夜怜江上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