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 附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四美.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1465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 附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四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 附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四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 附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四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 附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四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 附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四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 附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四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 附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四美.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爱好诗词的朋友们无不是被诗词的那独特的美感所吸引。那么我们如何把诗 词作品写得更美呢?这就需要了解中华诗词所呈现的格律美、意象美、意境美与 境界美。一、诗词的格律美格律一词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文体的一种格律诗。其实,中国古代的韵文、 诗词、曲赋均是讲究格律的。格律一般是指由韵文或诗词、曲赋等文体中的字数、 句式、押韵、平仄、对仗等诸多要素所构成的格式规律。这些要素在古代诗歌与 韵文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处于不同的取舍、组合与运用中,从而促使中国古代诗歌 与韵文之格律随着文体形式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因此,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格 律诗是指唐以后的诗歌,在唐代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等,其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 音韵

2、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它的结构严谨,字数、行数、 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然而,运用好格律,可以使诗词作品产生 强烈的音乐性美感。这就是格律诗词所固有的格律美。所谓格律美就是指格律诗词固有的格律节律所产生的音乐美感即独特的韵 律美。这是汉民族语言所独有的美,也是祖国诗词文学在世界文学艺术的大花园 里绽放的一朵绚丽奇葩。二、诗词的意象美我们知道诗词的美不仅有格律美,而且还有意象美。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 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词的意象是诗人用以负载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诗词作品构成的基本元 素。诗词意象是负载着最典型的审美信息,它凝聚了

3、审美信息的一切特质。可以 说,诗词意象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双向审美变形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诗词的意象美其实是指创作主体在客体事物形象的基 础上,以具体的客观物象来反映丰富的主观情感,即寄意于象,以象尽意,经过 主体情思的作用,并进行艺术加工改造、提炼升华成为具有相对独立表达抒情功 能的综合审美效应。那么诗词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诗词作品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在诗词作品中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用 意象在诗词作品中来点缀直抒胸臆的情思,是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词审美信息的 特质来展现的。这样看来,诗词作品中的情思、意象和语言是构成诗词审美的三 大要素。从这个层面上

4、看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出诗词意象的作用。1、寄情于物,使抽象事物形象化意象手法在诗词中运用的作用之一,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 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比如, 欲表达人格的高尚这i抽象事物,宋代著名词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 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还有元人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J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言浅而意 深。可以看出,诗人正是通过把主观情感对高尚人格的崇敬与追求的情思投射与 客观事物梅花之上,并进行一系列的

5、艺术加工与艺术升华使之成为可以感知的艺 术形象,这样就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一个充满愉悦的艺术享受。因此, 在诗词的艺术创作中意象的运用可以使抽象事物得以很好的形象化、艺术化,从 而增加作品的审美情趣。2、意同象异,把形象的事物典型化意象手法运用在诗词作品中有时是借助意象各自的独创性,使相同或相似的 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比如离别的情思,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 句,柳永在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以折柳表 来表达惜别离情的伤感。同样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例如: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J江淹别赋:“春草 碧色,春水深波,

6、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J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 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而长亭恰恰却是陆上的送别之所。譬如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 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长亭早已 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陆上的送别之所。另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芳草来比 喻离恨也是常见的。如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J ”萋 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 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

7、“青青河 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 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可见,杨柳、南浦、长亭、芳草等不同的客观事物运用在诗词作品中可以把 抽象的离别情思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之更典型,更生动,更具有艺术感染力。3、意隐象喻,把典型的事物朦胧化意象手法运用在诗词创作中常常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 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 效果。古人所谓“诗无达诂”,主要就是指这一类诗。这时,由于诗的主题的多 义

8、性和不确定性,就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譬如李商隐的诗 中,意象幽微细美,将情思表达得千回百转,一重情思套一重情思,细腻而曲折。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这种缠绵俳恻的情思通过多元 化的意象表达使诗意变得朦胧而又令人难解,是一种强烈爱恋受着一种压抑时而 产生的失望与凄伤,还有于凄伤之中蕴含着强烈的对爱情的挚真追求,更含有让 人感到忧郁、惆怅、寂寥的情愫,有一种打动人心的纯美与执著,构成了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的幽邃神奇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意隐象喻手法造成的意象多元化,即 典型事物通过意象多

9、元化的艺术处理而达到的朦胧的艺术效果。4、寓意于象,把具体事物含蓄化毛诗正义云:“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J这里“取比类”就 是取意象。中国古代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封建专制时代,诗人想要倾诉对社会 阴暗面的一腔义愤,又不致于以言获罪,只有一种选择的可能,就是借助意象, 藏匿锋芒,作委婉的表达。因此这就使得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产生了崇尚含蓄的审 美趋向。比如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J此诗中日“日落”,曰“黄昏”,曰“春欲 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人的多舛命运,并且作者把自己化为诗中人的 影子来写的即诗中人就是作者的意象。

10、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于时于 境皆极形其凄寂,处在此等环境中之人之情如何,不言而喻,况欲得一见泪痕之 人而无之耶!设想至此,诗人用心之细、体情之切,俱非易到。这就是意象可以使诗词作品达到寓意于象即把具体事物含蓄化的艺术作用。三、诗词的意境美我们知道诗词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诗词创作的第一步,是诗词 写作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相谐的诗的艺术氛围才是目的。意境与 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 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与诗词的辞句相 关,而意境则是整体形式存在的与诗词的全篇相对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 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 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 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 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 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氛围,艺术 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 ”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 人的艺术氛围: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 茫的黄梅时雨。至此,似

12、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意象好比建筑的材料,而意境则 是这些建材建造出的亭台楼阁。这样看来,诗词意境是指诗词作者将个人主观情感投射于诗词作品中具体的 艺术形象(即意象)利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营造出的一种特定的审美空间,使 读者能够自觉地进入到作品的艺术氛围中,并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强烈感染。 而我们常说的诗词的意境美则是指诗人在作品中利用意象的审美元素,通过艺术 加工与艺术升华,所呈现给读者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 诱发的想象和开拓的艺术氛围与审美空间所产生的美就是诗词的意境美。那么,如何营造诗词作品的美妙意境呢?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呈现含蓄美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

13、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要和诗人 心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的统一。其实,客观事物是没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没有生命, 只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情感而给它们涂上了一层多情的外衣。世间林林总总的外物 进入我们的眼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只有那些与我们当时内心 情感产生共鸣的客观事物才会被选择、被投射、被放大,再经过必要的组织与艺 术的加工并进行精心的艺术升华后才可能在诗词作品中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来。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进行分析。这首词为我们创设出这样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将晚,寒蝉哀鸣。向 远处望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直接天际。清秋的晓风是凉丝丝的,一轮残月 挂在天边。可以说诗人的满腔愁绪,一

14、片离情都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但反 过来看,也正是因为词人有这种离愁别绪所以在他的眼中这些景物似乎片片含 情,个个有意。因此,作者正是通过“寒蝉”、“长亭”、“骤雨”、“暮霭”等诸多 意象所展现的审美信息巧妙地营造了离愁别绪的艺术氛围,真正做到了情景交的 艺术效果。这种意境背后的真实情感是需要我们根据写作背景,和整首词的艺术 氛围去细细体会的,这就是诗词借景抒情所呈现的含蓄美。2、景外之景,寓情于景营造意境美诗词作品中可以用于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 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即营造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 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

15、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 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构造也有异曲 同工之妙。我们以杜甫的名作清明来具体分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歌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意境,清明时节,诗人孤零零地在路上奔波,牛毛 细雨纷纷落下,简直让人断了魂。此时他便向路边的牧童打听酒店在哪里,牧童 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那里就有酒店。那么诗人到了杏花村之后,是否找到了 酒店,其情形如何?读者十分好奇,但在此时,诗歌戛然而止,让读者结合各自 不同的生活经历去想象,这就是是“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就像国画中的留白 一样。即留给读者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另外

16、,杏花村这个名称本身就能带给人 丰富的联想,似乎整个村落全被粉红色的杏花包围,到处都能闻到熟透的桃子散 发出的阵阵香气。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距离产生美”的 审美原理,即充分调整好作品与读者的审美距离,使读者拥有广阔的审美空间, 这就是寓情于景营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相统一的真实美一般情况下,作者创设的意境都很真实、自然。因为只有真实、自然的意境 才能激活读者同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引发共鸣,从而在读者心中创造出新 的更加广阔的审美意境。正如王国维所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能够写真景物, 表达真情感,他把这种生活的真实的艺术的真实相和谐的意境叫做“不隔

17、”的意 境。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喜爱竹子,她所住的潇湘馆就有掩 映在翠绿的竹子中。文中写竹的地方很多,如第十五回写竹影:“满地下竹影参 差”,“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使得潇湘馆更显静谧、 凄凉、清冷。作者创设的这种朴素平淡的意境让人感到很自然,也很真实。第四 十四回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写出的:“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 肠一条石子漫的路”,这其实象征了林黛玉艰险狭窄的人生路。但作者的描写还 是那么地平淡自然。真实自然的意境美还可以体现在美丽奇特的意境中,比如葬 花吟表面上写的是落花,实写的是林黛玉的悲惨处境。其文笔极其优美。这首诗是才华横溢、美貌多情

18、、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所做,文辞很美、很忧伤。 林黛玉很美丽,所以用花来比喻。林黛玉寄人篱下,孤独忧伤,体弱多病,生死 难卜,这恰似那落花,美丽芬芳,但却葬身污垢,无人收拾。两者的命运是多么 地相似。所以读来是那么地自然真实。作者以花喻人,写得很隐晦,这非常符合 林黛玉的性格、身份,所以也显得很真实也很自然。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相 统一而展现的真实美。4、虚实结合的艺术美意境必须虚实结合,因为无论作者有怎样的生花妙笔,毕竟只能绘景于万一, 更多的需要读者去想象。再说,即使真能把所有的景物、情感都流露于笔端,那 么就会显得死板单调,读者就没有了自己想象的空间。另外并非所有意境的创设 都要用写实的手

19、法来写,而且为了内容的曲折,表意的含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 所写之景如在目前,真实情感见于言外。那么在目前的是实景,见与言外的则是 虚境。虚实结合就会创设出一种意味隽永的意境美。比如屈原的离骚几乎整 篇都在以花喻人,以花香比喻诗人高洁的品质,我们随便拈来几句欣赏:余既兹兰之九腕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衡与方芷;虽萎绝 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几句用兰、蕙、度衡与方芷喻指贤能的臣子,而用众芳来比喻那些奸臣小 人。这正是虚实结合的典范,虚写花,实写人,使得文章虚实结合,增加了含蓄 的意境美。其实在红楼梦中虚实结合的写法很多,甚至很多主人公比如金陵 十二钗的命运都隐喻在诗歌中,这不仅

20、使作品更加优美典雅,也增加了文章的意 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同样如此。“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在同友人话别,劝说朋友再喝一杯酒, 因为向西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这种感慨和对朋友的无限关怀很自然地把读 者带到了想象中的漫天黄沙、举目无亲的塞外边陲。那种离乡背井,艰苦征战, 存亡未卜的伤感油然而生。一杯送别的酒带给我们读者的是想象中的边陲生活, 硝烟弥漫的生死战场,这正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所不懈追求的艺术特色。5、境生象外的绘画美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境生于象外”,简单点说就是,意境是由所 描写的事物构建的但又产生于事物之外。意境可以远远地望见

21、,却不可以放在眼 睛之前细细把玩,所谓的可望而不可即焉。这其实就是意境造就的一种绘画美。也就是说,在创设意境时不能把所有的景物事件都如实地描绘出来。意境能带给人美感,还在于它通过意象或者意象的组合给读者呈现出一幅优 美的图画。比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里面的优秀典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思在立意上并没有什么新鲜独到之处,它表现的也不过是早已被人们 吟唱过的游子悲秋怀乡的主题。但这首小诗之所以历来被奉为经典佳作,其最根 本的原因还在于它的意境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图画。“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组 成第一个画面:枯菱的藤一一衰朽;古老的树一一衰弱;

22、昏昏沉沉的乌鸦一无精神, 这个画面给人一种肃穆、凄婉的美。“小桥流水人家”是第二个画面。弯弯的小 桥是那么荒凉,山间的小溪是清冷的、暮色中的农家又是孤独的,整幅画面寂寞 又荒凉,表现了远在异地他乡的游子的孤苦伶仃。“古道西风瘦马”为第三个画 面。只见泥泞的古道,萧杀的秋风,还有那匹瘦弱的马都是游子的写照,他精神 不振,极端落魄,被病魔和至秋难归的乡情折磨得身心俱疲。“夕阳西下”是第 四个画面。其有黄昏日暮的意味,表现的是游子病魔缠身又无家可归的沉重、没 落,是衰飒的意象。这几幅图画一层层推进,展现的都是凄婉、荒凉、寂寞的画面,和当时诗人 的心境完全融合在一起,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凄婉凄切,不愧是

23、一首经典之作。 四、境界美欲将诗词写得美,还必须提升诗词的境界美。境界是个广义的名词。一般而言,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 为以及人生感悟。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诗词审美方面的境界美是指诗词作品所呈现的一种内在美即其艺术社会 性方面所达到的思想、道德高度与艺术修养的层次。换言之,是诗词艺术在读者 头脑中产生了思想、道德方面的积极影响,即诗词审美的社会性功用。我们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反其意而作同题词做比较来更好地 认识诗词的境界美。卜算子咏梅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驿外”、 “断桥”、“黄昏”与“风和雨”等意象营造出人迹罕至、寂寥荒

24、寒、倍受冷落、 令人怜惜,而又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 不仅如此,作者又用在黄昏时,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间环境,来进一步渲染 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 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的艺术意境。因此,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感受 到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写照,更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 之上,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 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那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战派 士气低落,因而十分悲观,整首词十分悲凉,尤其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和 他那不畏

25、强权的精神。而毛泽东的词则运用“风雨”、“飞雪”与“悬崖百丈冰”等意象来营造出梅 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的艺术意境。可见,诗人笔下的梅花 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 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 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 “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其实中国共产党就是那傲霜斗雪的梅花, 就是那俏丽的“花枝”。毛泽东在词的结尾,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

26、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 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此时,原 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祥地隐于烂漫的春 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 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一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 华了词的艺术境界。在陆游的原词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与众花是对立的, 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现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毛泽东此词的 结尾,突出了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 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

27、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无私 奉献的精神境界。因此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两首词在境界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于两人的 思想境界的不同。陆游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阶层,他的思想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故而有其阶级的局限与历史的局限性的。而毛泽东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用马 克思的革命理论来认识世界与了解历史,因而视野开阔,高瞻远瞩,所以诗词的 境界也宏伟而豪放。刘熙载艺概诗概亦云:“诗品出于人品”。由此可知,诗人的思想修养 与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关乎着诗词作品的境界美。经过以上的详尽地探讨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若欲将诗词作品写得更美就必 须遵循诗词艺术本身的审美规律即中华诗词艺术所必备的格律美、意象美、意境 美

28、与境界美的审美构成。我们只有掌握这些审美规律,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 华诗词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利用中华诗词的艺术形式来宣扬当下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来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梦,才能更 好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四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应试答 题上,还应当注意努力培养学生诗词审美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 手段及各类现代教育设备,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诗词鉴赏内,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 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怎样搞好古诗词审美教学呢?下面,我结合执教的虞美 人一课,谈谈自己的几点设想。

29、一、反复诵读,感知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当中比较常见的手段,诵读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说古诗 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富有文学美,其句式短小精练,讲求押韵,具有音韵美, 非常适合诵读学习。诵读也是长期以来语文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自古便 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因此,教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强化诵读, 教授学生正确的古诗词诵读的技巧,并探究创新,丰富诵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 诗词中的语言美。教学虞美人一课时,我采用“吟咏诵愁”,设计了诵读的三个环节。一是 语法诵读,就是通过划分诗句节奏,从形式上掌握诗词的音节停顿,读出诗词的 节奏美。二是逻辑朗读,就是通过诗词句内容层次的把握,调整朗读的快

30、慢轻重, 读出诗词的声音美。三是情感朗读,就是通过对诗词内容情感的感受,把握声音 的轻重高低及语气语调,读出诗词的情感美。在吟咏中,我还让男女生分角色朗 读,让学生很快进入诗歌的情境中,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同时我还采用有创意 的反复读,就是将最后一句词重复两次三次,让学生自然走进诗词的优美意境, 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而且让学生对古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也感同身 受,从而渐渐热爱上中国古典诗歌。二、借助想象,品味意境美大多数的古诗词都蕴含着优美的意境,可谓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鉴于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想让他们真正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还须根据诗词形 象借助想象进行再创造,引导他们走进作

31、者的情感世界,去体味古诗词的意境美。虞美人堂教学时,我先带领学生通过诵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情 感。之后我向学生提问:“该词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改了?学生合作交流后, 教师抽取小组代表回答,针对学生交流情况做点评指导,同时板书答案。接下来, 给小组五分钟时间,要求学生闭上眼在头脑中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小组成员 合作把这些景物前后的变化画出来。景“改”了,作者的愁情也出来了。我把这一 环节的教学称作“合作画愁因为愁是抽象的,而画面是直观的。这样的教学帮 助学生更深入体会作者的愁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创 设情境,借助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再现古诗词的意境,让学生更好地领略

32、古 诗词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化品位,从而体现出符合新课标的全新 理念,真正做到“只在此山中,云深应知处三、拓展延伸,丰富知识美任何一首古诗词都不是凭空而生,它都蕴含着丰富的诗词写作知识,表达着 作者的情感变化。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古诗的诵读和内容 的理解上,还应该拓展延伸增添与之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知识美感。虞美人的教学拓展部分,我安排了一个“课外觅愁”的环节,就是把班级 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组员课前先搜集整理含“愁”的诗句。课堂上,由语文科代表 主持,采用“飞花令的形式进行比赛,三秒之内小组轮流说出含“愁的诗句,超 时者小组淘汰,重复者小组淘汰,最后评出

33、一二三名,给小组奖励分。学生课堂 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教学拓展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知识扩展和 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拓展教学中,要立足课本,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拓展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美。四、理性渗透,提升情趣美所谓理性渗透是指重视对古典诗歌中人文精神的解读,赋予古诗教育以更多 的文化底蕴,让学生通过知识的积累,了解作者的人生履历以及所处时代背景, 并通过对诗人自我形象与诗词意蕴的解读,理解文字的意象美与理性美,进而引 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使之形成健全人格。在虞美人教学结尾部分,我设计了“寄情舞愁的环节。播放歌曲虞美 人,在凄美的音乐伴

34、奏声中,指名了班上的两个舞蹈生将自己对词的情感把握 用舞蹈表现出来。我用配乐给学生讲述了作者的人生履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感受到在那个时代下,一代君王沦落成为囹圄之臣的痛苦的心情。作为君 王,他是失败的,但作为一位词人,他无疑是成功的。他的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 纯真的心态,而这在当时的词作中是极为罕见的。所以王国维说,李煜的创作对 词向前推进和走向创新贡献巨大。李煜的这首词不只是让我们看到他绝望与眼泪 创造的凄美,更应该看到他用生命创造的辉煌。因此,我们在鉴赏古典诗词的过 程中,实现理性审美的关键环节在于如何让这种理性渗透免于沦为概念化的说 教,而切实成为一种审美体验,美的升华。总之,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使其养成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其 人格塑造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古诗词鉴赏中,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调 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想象中对作家情感、作品情境进行再度体验,培养学 生对古典诗词的独特理解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联想的能力。同时要 注重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人格,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加大古诗词教学的重视 程度,在教学中转换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 力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