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牙周病学教案03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及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2144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北理工牙周病学教案03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及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华北理工牙周病学教案03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及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华北理工牙周病学教案03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及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华北理工牙周病学教案03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及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华北理工牙周病学教案03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及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北理工牙周病学教案03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及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北理工牙周病学教案03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及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文牙周病学英文Periodontics授课对象20_级口腔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学时授课周节第2教学周周二第3-4节上课教室西三教学楼401授课章节笫五章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第一节牙石第二节解剖因素第三节牙齿位置异常、拥挤和错牙合畸形第四节其它促进因素第五节牙合创伤第六节食物嵌塞第七节不良习惯第八节牙面着色笫七章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第一节牙康的炎症和出血第二节牙周袋的形成第三节牙槽骨的吸收第四节牙松动和移位第五节牙周病的活动性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L掌握牙石与菌斑的关系、料创伤对牙周组织的影响。2 .掌握食物嵌塞的分类,熟悉食物嵌塞的分类,了解呼吸、正畸、不良修复体对牙周

2、组织的影响,熟悉食物嵌塞的临床表现及造成原因3 .掌握牙赧色、形、质改变,龈沟探诊深度和附着水平,牙周袋形成的机理,牙周袋的类型、牙槽骨吸收的病理,破坏方式;X线表现教学要求:学生预先复习口腔组织病理、口腔解剖生理等前期课程的有关章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牙合创伤的定义,分类,与牙周炎的关系。2.牙龈炎症的临床表现3.牙周袋的形成机理4.牙周袋的类型,5.牙槽骨吸收的机制,牙槽骨的破坏方式,临床表现,X线影像教学难点:牙周袋的形成机理及骨下袋的类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实习式、自主式等多种方式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

3、、音像、语音室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基于网络的教学等教学手段教材与教具教材:牙周病学、孟焕新、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时间2012.12、第4版教具:课件、多媒体专业词汇【要求中英对照】附着丧失(attachmentIoSS,AL)探诊出血(bledingonProbing,BOP)牙石(dentalcalculus),龈上牙石(supragingivalcalculus)龈下牙石(subgingivalcalculus),食物嵌塞(foodimpaction)引言部分:问题引入或强调上次课要点、介绍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提示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5分钟基本部分:第五章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40

4、分钟第一节牙石10分钟一、概念:,10分钟二、形成与矿化.10分钟三、成分和结构.10分钟四、致病作用10分钟第二节解剖因素.10分钟第三节牙齿位置异常、拥挤和错牙合畸形.10分钟.第四节其它促进因素10分钟与时间分配第五节牙合创伤,10分钟第六节食物嵌塞10分钟第七节不良习惯10分钟第八节牙面着色10分钟第七章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45分钟第一节牙龈的炎症和出血5分钟第二节牙周袋的形成5分钟第三节牙槽骨的吸收10分钟第四节牙松动和移位10分钟第五节牙周病的活动性15分钟结束部分:10分钟基本内容的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布置课后作业和思考题、提示下次课预习的章节以及自学的内容等教案正文(讲授

5、概要)讲授内容教学过程设计第五章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LoCaICOiItribUtingfaCtOrS)一、牙石(dentalcalculus)1 .概念:是一种沉积于牙面或修复体表面的矿化或正在矿化的菌斑及软垢,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钙盐等无机盐沉积而成。1)龈上牙石(supragingivalcalculus)位于龈缘以上的牙面和龈沟处的牙石。2)龈下牙石(subgingivalcalculus)沉积于龈缘以下,附着在龈沟或牙周袋内的根面,需用探针查到者。3)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的临床特点:部位、色泽、大小、质地、数量、观察等2 .形成过程1)牙石形成的三个基本步骤:2)牙石附着于牙面的方式:

6、A.通过获得性膜附着B.嵌入牙骨质牙本质表层C.牙石无机盐结晶与牙结构结合3)牙石形成的速度:1020天3 .成分:75%-85%为无机物,以磷酸钙为主,其余为无机物和水。4 .矿化机制:1)矿化核心:细菌、上皮细胞、细胞间质2)矿物质沉积:A.环境碱化B.磷酸脂酶升高C.胶样蛋白质逸出5 .牙石与菌斑的关系:牙石是钙化的菌斑、牙石的表面有菌斑的沉积6 .致病作用:1)构成了菌斑附着及细菌滋生的良好环境2)牙石中未矿化的菌斑刺激牙龈3)牙石本身坚硬粗糙刺激牙龈4)牙石的存在妨碍了口腔卫生措施一、牙面着色1.来源1)化学物质和食物2)烟草3)色源细菌图示:牙石同学互相观察。讲授内容教学过程设计2

7、.临床意义三、食物嵌塞(foodimpaction)1、概念:在咀嚼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食物碎块或纤维被咬合压力楔入相邻牙的牙间隙内。2、分类:1)垂直型食物嵌塞:原因:A、咬合面磨损B、接触点异常2)水平型食物嵌塞:原因:龈乳突退缩3)混合型食物嵌塞3.食物嵌塞的危害:1)食物嵌塞本身产生机械性压迫,局部龈组织退缩。2)食物腐败分解产物。细菌等可引发牙龈炎症。3)引发邻面踽、根面料四、合仓U伤(traumafromocclusion,occlusaltraumatism)用时15,1、概念:由于不正常的合接触关系或咀嚼系统的异常功能,造成咀嚼系统某些部位的病理性损害或适应性变化。牙周创伤:

8、由于咬合关系不正常或咬合力量不协调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损伤。2、分类:1)原发性合创伤:由于不正常的过大合力因素。使正常牙周组织受到损伤。2)继发性合创伤:由于牙周炎等原因,使牙周组织本身支持力不足,不能胜任正常或过大的咬合力,使牙周组织进一步损伤。2、造成创伤的因素:D咬合力异常A.咬合力方向:B.咬合力分布不均匀:2)牙周支持力不足:3.病理改变1)损伤期:压力侧的牙周膜纤维受压,血流停滞,发生变性坏死,牙槽骨及根面发生吸收,严重时,坏死区周围骨髓腔内分化出破骨细胞将坏死骨组织吸收-潜掘性吸收。2)修复期:牵引侧有新的牙槽骨形成,以代偿性的增厚变薄的骨质-扶壁骨形成3)改形重建期:牙槽骨呈垂

9、直吸收或角形吸收,牙周膜增宽、硬骨图示、临床病例讨论食物嵌塞的病因、分类讲授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板加厚,无牙周袋4.创伤与牙周炎的关系:单纯的暂时性的咬合创伤仅会造成牙周(骨)组织改形重建,不会引起牙周炎症或牙周袋,损伤也是可逆的。持续的咬合创伤,同时合并有菌斑的情况下,会加重牙周破坏,加深牙周袋。五、解剖因素1 .牙位异常和金昔颌畸形2 .冠根比例失调3 .骨开裂Or骨开窗4 .开合六、不良习惯1 .磨牙症2 .咬粗硬物品3 .单侧咀嚼习惯4 .不良刷牙习惯5 .口呼吸七、其他的局部刺激因素1 .不良修复体2 .设计不良的局部义齿3 ,正畸治疗4 .橡皮圈第七章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第一节牙

10、龈炎症和出血牙周炎的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人为的将炎症过程分为初期、早期、确立期及重度病损四个阶段,各个阶段既相互联系、过渡,又各自相对独立。其病变可以缓解或停止,也可以持续发展直至牙齿松动、脱落。一、临床病理L初期病损(initiallesion):龈沟区的沟内上皮与结合上皮周围表现为急性渗出性炎症反应。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加。上皮及其提问、讨论病理图片讲授内容教学过程设计下方结缔组织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下方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PMN与单核细胞从血管内游出并进入沟上皮及龈沟内。此时临床出现暂短的急性渗出性炎症表征,龈沟液渗出增多。2 .早期病损(earlylesion):在

11、结合上皮周围除了增多的中性粒细胞以外,上皮下结缔组织内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炎症渗出物继续增多,大量的PMN移入龈沟内,胶原变性、破坏,结合上皮开始增生。临床出现典型龈炎的表现,牙龈发红,探诊出血。3 .确立期病损(establishedlesion):结合上皮及沟内上皮仍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上皮下可见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龈沟液内出现了各种免疫球蛋白、补体以及PMN释放的多种酶等。结合上皮继续向根方增殖,形成较浅的牙周袋。此时炎症仅限于软组织中,尚未见明显的牙槽骨吸收。此期主要为慢性龈炎表现,临床上已有明显的炎症和水肿,牙龈色暗红,龈沟加深。4 .晚期病损(advancedlesion):结

12、合上皮继续加深,形成深牙周袋,上皮下结缔组织的基质及胶原纤维变性、溶解,大部丧失。破骨细胞活跃,牙槽骨吸收、破坏明显。炎症浸润向深部漫延、扩展。牙周袋内的炎性渗出物、抗体及补体成分增多。此期在临床出现明显的牙周溢脓、牙齿松动等典型的牙周炎症状。这一期如不能控制使其破坏停止,则最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二、临床表现1 .牙龈出血:讲授内容教学过程设计2 .色、形、质的改变3 .龈沟深度及附着水平附着丧失(attachmentloss,AL):当结合上皮与牙面的附着关系被破坏时,称为附着丧失。测量方法:从CEJ到袋底的距离意义:代表了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程度。龈袋(假性牙周袋龈沟的加深是由于牙龈的肿胀或

13、增生使龈缘位置向冠方移动,而结合上皮的位置并未向根方迁移,此为假性牙周袋,或称为龈袋。4龈沟液(GCF)渗出增多:第二节牙周袋的形成一、牙周袋形成的机理:1 .结合上皮增殖、炎性浸润2 .牙龈纤维破坏,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3 .随着牙周袋的形成,更有利于菌斑的堆积,形成恶性循环。二、牙周袋的病理1.软组织壁:袋上皮出现糜烂或溃疡,一部分上皮向结缔织内增生呈条索状或网眼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见一部分炎症细胞及渗出物移出至牙周袋内。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形成深牙周袋,其周围有密集的炎症细胞。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大部已图示牙周袋的形成过程讲授内容教学过程设计被炎

14、症细胞取代,导致牙周膜间隙增宽。结缔组织内偶见坏死灶。结缔组织还显示内皮细胞增生,新形成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牙周炎是慢性炎症病损,牙周袋软组织壁是组织破坏和修复交替进行。2 .根面壁:深牙周袋致使根面的牙骨质暴露,可见牙石与牙骨质牢固的附着。1)结构的改变:a.牙骨质表面脱矿b.牙骨质高度矿化2)化学的改变:3)细胞毒性改变:3.袋内容物结合临床科三、牙周袋的类型研内容,提1.根据牙周袋底与牙槽崎顶的位置关系分为:示临床处理骨上袋(suprabonypocket):牙周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牙周袋的重牙槽崎顶的冠方,牙槽骨一般呈水平吸收。要性,扩展骨下袋(infrabonyp

15、ocket):牙周袋底位于牙槽崎顶的根方,袋知识面、把壁软组织位于牙根面和牙槽骨之间。主要由于牙槽骨发生垂直型骨吸现在研究生收所致。此时牙槽骨的高度变化轻微,但牙根周围的固有牙槽骨吸收、的细胞培养破坏显著。X线表现,骨内袋的牙槽骨呈垂直性吸收,牙周膜间隙明实验与此部显增宽。分紧密结合2.根据累及的牙面数,牙周袋可分为:为将来介绍讲授内容教学过程设计简单袋(SimPIePoCket):只累及一个牙面根面平整、复合袋(ComPOUndPOCket):累及两个以上牙面GTR手术复杂袋(ComPIeXPoCket):是一种螺旋形袋打下基础第三节牙槽骨吸收由于牙槽骨吸收是牙齿的支持组织丧失,牙齿逐渐松动

16、,最终脱落或拔除一、牙槽骨吸收的临床病理1.炎症:2.合创伤:二、牙槽骨吸收的机制:三、牙槽骨吸收的形式:1.水平型吸收(horizontalresorption)2.垂直型吸收(verticalresorption)图示,牙周骨下袋根据骨质破坏后剩余的骨壁数目,分为以下几种:一壁袋的类型,骨袋、二壁骨袋、三壁骨袋、四壁骨袋、混合壁袋以病例讨论3.凹坑状吸收的形式重点4.其它形式的骨变化讲述复杂袋四、牙槽骨吸收的临床表现的临床意义I度:牙槽骨吸收在牙根的颈1/3以内结合临床曲度: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度: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1/3,但在2/3以面断层片加内。深印象。讲授内容教学过程设计I度:牙槽骨吸

17、收占根长度:牙槽骨吸收占根长2/3以上第四节牙松动和移位一、牙齿松动1 .牙槽骨吸收2 .合创伤3 .牙周膜的急性炎症4 .牙周手术后5 .女性激素水平改变二、牙齿病理性移位1 .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2 .合力的改变第五节牙周病的活动性以往一直认为牙周炎引起的附着丧失是缓慢的、连续进行性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流行病学的纵向调查和对病变部位细菌的特异性及宿主易感性的研究,提出牙周病活动性(PeriOdOntaldiseaseactivity)的概念。牙周炎病变呈静止期(quiescence)和力口重期(exacerbation)交替出现。静止期的特征:炎症反应轻,没有或很少有骨和结缔组织

18、的附着丧失。活动期的特征:以G-厌氧菌为主构成的非附着菌斑增厚,骨和结缔组织附着丧失,以及牙周袋加深。进一步强调牙周病的危害。讲授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判断活动期的指标:L定期测量附着丧失程度,若两次检查期间出现附着丧失2mm,认为活动性发生。2.牙龈反复探诊出血及龈沟液PGE2水平增高可预测活动性。教案附页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参考:樊明文主编.临床口腔病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学生参考:专业书籍:樊明文主编.临床口腔病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专业期刊: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有关网址:httpkouqiangneikexueindex,htm思考题与作业1 .附着丧失的概念2 .牙周袋的分型3 .牙槽骨吸收的机制4 .牙齿松动的原因5 .牙周炎时根面壁的病理变化其它说明教学效果与课后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