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皮动物类烹饪原料教学.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50489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棘皮动物类烹饪原料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棘皮动物类烹饪原料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棘皮动物类烹饪原料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棘皮动物类烹饪原料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棘皮动物类烹饪原料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棘皮动物类烹饪原料教学.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棘皮动物类烹饪原料教学棘皮动物现代生存的有5个纲,作为烹饪原料运用的主要有海参纲和海胆纲的部分种类。(一)海参纲烹饪原料海参为海参纲动物的通称。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广有分布。其种类约有1,000多种,但具有食用价值的只有40多种,其中我国有20多种,以南海为多。1、主要特点:1) 外形:海参体为长圆筒形。背面较凸出,管足退化成肉刺状的庞足;腹面平坦,有管足沿三个步带区作不规则排列,有爬行作用。海参的体形具有从辐射对称向左右对称过度的趋势。海参的体腔明显。其内具有长管状的消化道、一对呼吸树及悬挂的树状生殖腺。2) 织结构特点:海参体质柔软,体壁由结缔组织和肌肉组成,主要的食用部位。体壁中散布有极细

2、小的小骨片。真皮层构成体壁的主要部分,并决定体壁的厚度。体壁的外表面是角质层和上皮,其内是包围小骨片的真皮外层疏松结缔组织。2、分类:1) 刺参:身体表面有肉刺,大多为黑灰色,体壁厚实而柔软,口感好,水发涨性大,质量较好;2) 光参:身体表面光滑无肉刺,或有平缓突起的肉疣,多为黄褐色或黑色,质量参差不齐。3、品质鉴定:1) 体形饱满、质重、皮薄、肉壁肥厚、水发后涨性大、糯而爽滑、有弹性、无砂粒者为上品。2) 肉壁瘦薄、水发涨性不大、做成菜肴后入口老韧或松泡酥烂、砂粒未尽者质差。3) 已发好的海参,不宜选用发制过头或已腐烂、有苦涩味者。4、烹饪运用:烹饪中多以干品入馔,烹调前须经涨发。海参本身无

3、显味,以其肉质细嫩、富有弹性、爽利滑润的特点取胜。烹制时多与其它鲜味原料合烹,适用于扒、烧、燃、煨、蒸、酿等多种烹调方法,为筵席大菜之一。此外,海参还可切成粒、末,作臊子或馅心用料,也常利用其色泽和独特的形状制作一些工艺菜肴。5、常用海参纲原料品种(1)刺参类梅花参:又称为凤梨参、海花参,为刺参科动物。为我国南海所产的品质最佳的一种食用海参。梅花参是海参中最大的一种。背面肉刺较大,每311个肉刺的基部相连呈梅花状。腹面平坦,管足小而密。生活时背面橙黄色或橙红色,散布黄色和褐色斑点;腹面带赤色。刺参:又称仿刺参、灰刺参、辽参,为刺参科动物。产于我国北部沿海。刺参体呈圆筒形,背面隆起,有46行肉刺

4、;腹面较平坦。口偏于腹面。体色一般背面为黄褐色,腹面为浅黄褐色或赤褐色。刺参体壁厚而软糯,富于胶质,是食用海参中质量最好的品种。多制成干品,涨发率高。选择时以纯干、肥厚、刺多而挺者为佳。花刺参:又称黄肉参、方参、白刺参,为刺参科动物。产于我国北部湾、西沙、南沙、海南等。花刺参体稍呈方柱状,背面散布许多大小不等的肉刺,沿着背面两个步带和腹面两侧的肉刺大而突出,其它肉刺较小。口偏于腹面。生活时体色多为深黄色带橄榄色斑纹,疣足未端呈红色。其肉质厚嫩,产品质量高于绿刺参。绿刺参:又称方刺参、方柱参,为刺参科动物。我国产于西沙群岛和海南南部,生活于热带珊瑚焦内。绿刺参体呈四方柱形,沿着体棱各有两行交互排

5、列的肉刺。腹面管足密集。口大偏于腹面。生活时体色墨绿色或稍带青黑色,疣足未端为桔黄或桔红色。干品灰黄色,绿刺参产品较高,但肉质过于软嫩,很容易自溶,采捕后需及时加工。(2)光参类白底辐肛参:又称白底靴参、赤瓜参、靴海参、红鱼等,为海参科动物。我国产于台湾南部、海南南部和西沙群岛,是热带海一种广栖性食用海参。白底辐肛参体近圆筒形,后端常较粗壮。背部隆起,散生一些小疣足,腹面平坦,密布许多管足,口大,偏于腹面。触手大,排列为不规则的内外两圈。生活时背面为橄榄青褐色,疣的基部呈白色;腹面颜色较浅。干制品背面黑褐色,腹面灰白色。白底辐肛参体壁厚,是热带海域的一种广栖性食用海参。黑乳参:又称为乌尼参、乌

6、乳参、乳房鱼、乌圆参、猪婆参等,为海参科动物。产于我国台湾、海南和西沙群岛,是热带海域出产的重要食用海参之一。黑乳参体宽而厚,两端钝圆。两侧各有几个大的乳房状突起;腹面管足多而密集。口小且偏于腹面。生活时全体为黑色,腹面色泽较浅。干制品常有白色污斑,肉为青棕色或青色,半透明。乌尼参体大肉厚,品质很好,但骨片较多。光参:又称瓜参,俗称海茄子,为瓜参科动物。我国产于浙江及其以南海域。形似刺参,皮细肉质薄,表面光滑有小皱纹。通常灰褐色。体壁肉制,表面柔滑。黑海参:又称乌狗参、克参、黑狗参、黑参等,为海参科动物。产于广东、海南及西沙群岛。体呈圆筒形略扁,前端略细。背面疣足小,腹面管足较多,排列无规则。

7、生活时全体黑褐色,或带褐色,表面常粘有细沙。其外皮较厚而硬,肉质很薄,质量不佳。海地瓜:又称香参、茄参、南参、乌虫参,为尻参科动物。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体略呈纺锤形,末端逐渐变细。体壁十分光滑,稍透明。背部为棕黑色,腹部为浅棕色。肉质软糯但较薄,味也较差。玉足海参:又称荡皮参,也称为乌虫参、乌参、红参等,为海参科动物。产于我国福建南部、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和西沙群岛,是南海最普通的一种食用海参。体呈圆筒状,前端常比后端细。背面散布少数疣足,腹面管足较多。生活时全体为黑褐色或紫褐色,腹面色泽较浅。其肉薄质次,干制品的涨发力较小。子安辐肛参:又称石参、黄瓜参、白石参、子安贝参,为海参科动物。我国主

8、要分布于西沙群岛、海南海域。为南海重要食用海参。体呈椭圆形。背面隆起,表面光滑,有稀疏的管足;腹面平坦,。生活时背面褐色到黑褐色,并有不规则的灰白色横斑,腹面颜色较浅。干品体长扁圆形,背部浅黑色,两侧下沿及腹部均为白色间带黄色;无肉刺,背部有疣状突起,腹部有粉状石灰质层(图5-97)。(二)海胆纲烹饪原料海胆为海胆纲动物的通称。1、形态特征为:1)身体呈半球形、心形或薄饼状;2)壳上生有许多能活动的长棘;3)壳由20列相互嵌合的骨板组成。较窄的为步带区,其上有许多小孔;较宽的为间步带区;步带区与间步带区相间排列。口位于腹面中央,肛门位于背面中央。雌雄异体。一般生活在岩石的裂缝中,少数穴居泥沙中。常见的有马粪海胆、紫海胆和大连紫海胆等。2、品质鉴定:海胆的可食部分为海胆黄,即雌性海胆的生殖腺。在生殖季节,几乎充满整个体腔。此时雌性的生殖腺为黄色至深黄色,质地饱满,颗粒分明,品质最好。3、烹饪运用:海胆可以生食,也可以熟食。生食时取新鲜海胆洗净,把腹面口部撬裂,露出海胆黄,用小匙舀出,直接食用。熟食可将洗净的海胆煮熟,蘸姜汁、醋、芥末等佐料食用;也可取海胆黄与蛋类、肉类合炒,或氽汤、或拌上面粉油煎,还可与鸡蛋拌匀后放回海胆壳内蒸。另外,海胆黄可用盐和酒腌制成海胆酱,一般作高级调味性发酵食品应用,既可生吃,也可熟吃,可用于面条、氽汤、拌姜丝、拌小菜以及西餐烤面包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