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九中国重阳节孝亲敬老主题班会PPT模板1.pptx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373289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19.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历九月九中国重阳节孝亲敬老主题班会PPT模板1.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农历九月九中国重阳节孝亲敬老主题班会PPT模板1.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农历九月九中国重阳节孝亲敬老主题班会PPT模板1.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农历九月九中国重阳节孝亲敬老主题班会PPT模板1.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农历九月九中国重阳节孝亲敬老主题班会PPT模板1.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历九月九中国重阳节孝亲敬老主题班会PPT模板1.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历九月九中国重阳节孝亲敬老主题班会PPT模板1.ppt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阳节介绍中国孝亲敬老传统孝亲敬老从我做起,重阳节介绍,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也叫“重九”,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介绍,重阳节介绍,【关于重阳节传说一:求

2、寿说】,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重阳节介绍,【关于重阳节传说二:辟邪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毕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

3、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

4、,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重阳节习俗,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

5、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赏秋,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登高,重阳节习俗,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

6、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赏菊,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饮菊

7、花酒,中国孝亲敬老传统,中国孝亲敬老传统,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中国孝亲敬老传统,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

8、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中国孝亲敬老传统,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

9、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中国孝亲敬老传统,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

10、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乡是周天子及诸侯都城四郊的基层组织单位,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相传天子有六乡、诸侯有三乡。举行乡饮酒礼时,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礼遇,他们不仅受到晚辈的伺候,还依年龄而别,年龄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越丰富。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在于正齿位,序人伦,尊老敬贤,敦睦乡里。周代朝廷对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实行优惠政策。,中国孝亲敬老传统,历朝廷也都注意从正面导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推行其以少

11、胜多的统治政策。,我国历代的法令都有类似的规定,凡需赡养老人者,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同时都把“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我国的儒学伦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孝亲敬老从我做起,那么,现在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做好自己的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尊重、关心、照顾长辈推而广之,尊重、孝敬所有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养老,在物质生活上照顾赡养长辈敬老,在精神生活上真正敬重长辈尊老,用学业上的进步让长辈感到欣慰。报恩,将孝敬长辈的爱心推及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常问好、讲礼貌,让长辈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长辈省心;求上进、求正道,让长辈放心;勤学习、苦钻研,让长辈开心;遇难了、勤商量,让长辈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长辈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讲学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