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神(吴占民).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384096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与神(吴占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形与神(吴占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形与神(吴占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形与神(吴占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形与神(吴占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与神(吴占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与神(吴占民).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艺求道形与神,p p t:吴占民,形与神,最早出自“以形写神”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指名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一、形与神的解释,庄子从人的角度论述庄子在人间世、德充符中描写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兀者叔山无耻、哀骀它庄子笔下的这些残疾、丑陋之人,都因内在的精神充实而洋溢着光辉,它揭示了美学的一个事实:事物外形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和虚假性;它又揭示一种,二、从写形到传神,思想:外形美丑并不重要,根本在于内在精神,即“德有所长形有所忘”。

2、精神超越外形,外形因精神而超越自我,外形之丑,反而能更真实、更有力地表现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美好。可以说,庄子笔下的这样一批独特地形象,是中国文化中第一批“超形得神”的形象。但庄子本意并不是塑造一个艺术化的形象而是用来强调由于懂得了自然无为之道,,这批虽然形体丑陋残缺却具有精神人格的美,更加得到人们的爱慕。,品藻人物风气,品藻人物的风气可溯源于古代中国人对于人格美的爱赏与追求。孟子在鼓吹“浩然之气”的时候,又指出这种内在人格精神美通过人的外部形体而表现出来。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声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宗族乡党的鉴定和名士品评成了各界人士,特别是知识

3、分子在升迁提拔时的最主要凭借。,品评之风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魏晋时期官僚选拔制度由汉代的乡举里选代之“九品中正制”,把各地人物分为九等,供政府选用。此时随着儒家思想的崩溃,老庄玄学清淡盛行,人物品藻的内在知道精神为之一变,以自然秀美为高、雕琢华丽为下。潇洒自由、清奇飘逸风貌成为一代美得思想。,人物品藻活动由重在道德、操守、儒学气节转而为重在人的才情、气质、格调、不是人的外在节操,内在精神成了主要标准。导致“重神”意识风行,晋以后论人必言神情风貌,刘义庆容止篇提到:“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

4、人,此乃英雄也。”,刘邵人物志九征谈到:“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之精神,则穷理尽性”。品藻篇说:“弘治肤清,卫虎奕奕神令。”,类似记载甚多,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于“神”的欣赏和重视。热衷于这种生活艺术的知识分子,在社会动乱的压力下,又纷纷投身于诗、书、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因此便很自然的把一套观察方法、审美态度、哲学观念带进了文学艺术领域。,王羲之,书 法,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以谈斯道已!”书法的要旨在于“通灵感物”,在于作者自我精神情感的表现。,王献之,优雅的情趣、潇洒的风神、自由的心灵,成诸内而形诸外,

5、凭抽象流畅的书法而得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唐张怀瓘书议评王献之书:“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绘 画,上古绘画主要是以叙事或者记人来表现艺术价值的,他们或是巫术的一部分,或是葬礼的一部分,其主要价值不再与本身的艺术性。顾恺之在大家绘画的基础上,指出人物画的核心在“传神”,指出形似及动势、服饰的刻画皆围绕并服从于这个核心。,千百年来,这一理论始终有力的指导者中国绘画的创

6、作和欣赏,并被文化的其他方面所吸收,成为文学及其他艺术的共同财富。“传神说”成为中国艺术不可动摇的传统。,二、从以形写神到以形驭神,主张“传神说”的,在如何处理形与神这一组矛盾时,也发展成为两种倾向:一种强调以形为基础,以“以形写神”为口号,相对而言,这一倾向较多的尊重外界客体的形式;另一种强调神的主导地位,以“以形驭神”为口号,相对而言,这一倾向更多地尊重客体的内在精神以及创作主题的内在感受。,第一种倾向对于形的重视,第一种倾向,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传统,特别是在人们还不具备准确把握表达对象形象的能力的情况下,对于形的重视是不可避免的。在早期,先秦韩非子和汉代张衡、晋代陆机可为代表。,在唐宋

7、绘画中出现了写实主义的一派,特别是在宫廷绘画中更是如此。五代的黄荃所画花鸟犹如真实的花鸟一般工细。这样一批画家,力求在造型上获得性的真实自然,同时在艺术上扣紧理想的神采。,第二种倾向以形驭神论,他同样可以上溯到先秦诸子及汉代个大家。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东来和兴盛,中国思想界就形神关系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神不灭论”占了上风,而这一唯心主义思潮恰恰推动了艺术领域“以形驭神论”的兴盛。这曲折的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精神现象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处于苦难中的中国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同。,自宗炳之后,“以形驭神论”一发不可收。以后的中国绘画界的重要画家、理论家都持这一观点。,参考资料:中国艺术学、百度百科、中国知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