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现代教育技术讲义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8820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大现代教育技术讲义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石大现代教育技术讲义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石大现代教育技术讲义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石大现代教育技术讲义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石大现代教育技术讲义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大现代教育技术讲义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大现代教育技术讲义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章视听与传播理论学习目标1.了解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心理及其对画面构图的影响。2、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非线性效应和声音的定位机理。3、理解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4、了解传播的概念、类型和典型模式。5、理解教育传播的要素和过程,熟悉教育传播的方式及规律。3.1.1视感知规律1.人眼的视觉特性(1)视觉的光谱灵敏度光源的辐射功率是一个与视觉特性无关的客观物理量,但是人眼对辐射功率相同而波长不同光的敏感程度不同,如图31所示。由图中可知,人眼对波长为555nm(纳米)的绿光的灵敏度最高,在此两侧,随着波长的增加或减少,灵敏度逐渐下降至零,即在可见光谱范围之外,即使辐射能量再大,人眼也

2、是没有亮度感觉的。这是由于波长越短时人眼中的光学介质对光波的吸收作用越强,而波长越长时人眼感光细胞的敏感性越差。事实上,可见光是波长在380nm780nm之间的电磁波,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光不是一种波长的光,而是由许多不同波长的光组合成的。(2)视觉范围人眼的视觉范围是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亮度变化的范围,它在数值上等于亮度上、下限之比。(3)彩色视觉现代神经生理学证实,在人眼视网膜上存在红、绿、篮三种感色的锥状细胞,这是一类感光细胞,人眼的彩色视觉就是由这些感光细胞提供的三种彩色视觉合成的综合结果。(4)分辨力人眼的分辨力是人眼刚能分辨出被观察物体上相邻两点至人眼所张视角的倒数。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

3、力远比对高亮度细节的分辨力低,而且对于不同色调的细节,其分辨力也不一样,见表31所示。表31人眼对于彩色细节的分辨力细节色别黑白黑绿黑红黑篮红绿红篮绿篮相对分辨力100%94%90%26%40%23%19%由表中的数据看出,人眼分辨彩色细节的能力较差。因此,彩色电视系统在传送视频图像信号时,细节部分不传送彩色信息,而只传送黑白信息,即用它的亮度信息来代替,从而可以节省传输通道的频带。教学中黑板上应尽量书写白字或白板上书写黑字,以提高字体的清晰度,便于学生观看学习。(5)视觉惰性实验证明,人眼的主观亮度感觉是实际亮度出现后近似按指数规律上升的;当亮度突然消失后,人眼的亮度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近

4、似按指数规律下降。人眼的亮度感觉总是滞后于实际亮度的特性称为视觉惰性。人眼的视觉惰性早在电影技术中就得到应用。2人的视觉心理(1)心理趋合心理趋合是指利用人们的想象力去填充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2)画面均衡画面均衡是人们对画面表现主题的一种形式感觉,是产生画面稳定感的因素。(3)视觉重心人们习惯于从左边向右边观察画面,把注意力停留和集中在右边的物体上,这就是视觉中的右撇现象。3.视觉心理与构图构图是指在画面设计或电视拍摄过程中把被摄对象及造型元素加以有机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摄像构图的造型元素主要有线条、色彩、明暗、节奏等。视觉心理是画面构图的

5、基础,构图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视觉心理。(1)线条线条是画面构成的主要元素,任何画面都离不开线条。画面中线条的结构往往会使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线条结构与心理效应的关系如表3-2所示。表32线条的心理效应线条结构例子心理效应横线结构地平线、海平线给人以广阔、寂静、平衡和安定的感觉垂直结构林立的楼群、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经常代表生命永恒和权力给人以庄严、宏伟、尊严和刚强的感觉斜线结构倾斜的地平线、歪斜的旗杆给人以运动、变化、跳跃和不安定的感觉曲线结构人们的舞姿、蜿蜒的小道、山脉给人以柔和、优美、和谐和韵律的感觉圆形结构一轮圆月、飞驰的车轮给人以完整、圆满和圆润的感觉放射结构光芒四射的太阳给人以活

6、泼、奔放的感觉(2)色彩色彩是构成彩色画面的基本要素。根据人们对不同色彩的心理反应或联想,可把颜色分为冷色性和暖色性两大类。色彩的个性以及人们长期的生活经验体验,会使人们产生各种联想,并赋于色彩一定意义的象征,色彩的心理效应如表3-3所示。表33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类型联想物象征意义蓝色天空、海洋崇高和深远绿色田野、春天生命与和平红色血、火革命、危险与暴力黄色丰收的金秋富有、高贵与欢乐白色白云纯洁图像色彩鲜艳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美感,而色彩的和谐平衡和匹配更有利于形成知觉,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并进一步促进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可见,为了达到和谐的色彩布局,也有诸多必须遵循的心理学因素

7、,如对象和背景的色相不能过近,视觉需要有相应的补色进行平衡等。(3)明暗明与暗是构成视觉材料的最基本因素。明暗在画面上可以形成黑、白、灰三种基本的色调形式。当画面中的色调以白、深灰、浅灰为主时,称为高调,若以暗灰、深暗灰、黑为主时,称为低调“,介于高调和低调之间,以深浅灰、中灰、淡暗灰为主的,则称为中间调。(4)视觉节奏画面的视觉节奏是指把画面中特征相近的物体和构图要素加以归类、结合,以各种形式不断重复,形成视觉上的节拍,取得和谐的效果。视觉节奏与自然界里各种周而复始的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同样是一个有秩序的进程,提供可靠的格局。只要建立起一定的节奏,便能预见某种情形的连续出现,它能引起视

8、觉快感并激发和丰富人们的想象力。3.1. 2听感知规律L人耳的听觉特性人对声音的感知有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主观听感要素。人的主观听感要素与声波的声压、频率和频谱成分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1)响度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声压相同而频率不同,感觉的响度也不一样。(2)音调音调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觉。(3)音色音色是人耳对声源发声特色的感受。2 .人耳的非线性效应前面讨论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均存在着人耳听感方面的非线性效应,除此之外,人耳还存在着对声音信号进行各种非线性加工的特殊功能,如在人耳受到强烈声音刺激时非线性加工能产生保护性的听感反应;不

9、同乐音的组合产生新的音乐形象即和声;对电声系统非线性畸变指标、环境噪声的影响都可降低要求;能把某些缺损的声信息在大脑中自动地完整化起来。下面主要讨论人耳听感方面的一些非线性效应。(1)人耳的掩蔽效应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存在时,其中的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盖另一个声音,这种现象称为掩蔽效应。(2)鸡味酒会效应人耳对掩蔽声有相当的容忍能力。鸡味酒会效应(CockTai1Effect),就是在纷乱的酒会现场,人们照样能听出其中某个人的声音来。(3)颤音效应人耳同时听到两频率相近的纯音时,会产生差频似的颤音感,这是构成配乐的生理心理基础。(4)哈斯效应当内容相同的两个音相继到达人耳时,仅当第二个音

10、延迟时间达到3550ms(毫秒)后,才会感受到有延迟音出现,即哈斯效应。而当延迟声超过50ms时就会产生回声感,这种听觉的延迟效应是混响和立体声的心理学基础。3 .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1)双耳效应人耳主要是靠双耳效应来进行声音定位的。(2)耳廓效应人耳的轮廓结构比较复杂。当声源的声波传送到人耳时,不同频率的声波会由于耳廓形状的特点而产生不同的反射。反射声进入耳道与直达声之间就产生了时间差(相位差),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为耳廓效应。耳廓效应对声音定位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对频率较高的声音。正是由于耳廓效应,有时凭借一只耳朵也能对声音进行定位。以上有关视听觉的认知规律要素,在教学实践中都有着具体

11、的指导意义。3.1.3经验之塔理论20世纪40年代,美国教育家戴尔(EdgarDale)从教学实践的研究中,总结了一系列视听教学的方法,出版了视听教学方法(Audio-VisualMethodsinTeaching)一书。由于他把各种视听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概括为一个经验之塔去系统地阐述,因此有人称之为经验之塔理论。该书是一本经典著作,对于视听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经验之塔理论已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指导开展教育技术实践方面,具有显著的意义和作用。1 .什么是“经验之塔口戴尔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按抽象程度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如图3-1所不。图31戴尔的经验之塔2 .基本观点(1)塔中

12、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但并意味获得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段,或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划分阶层,只是说明各种经验的具体与抽象的程度。(2)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首先给学生丰富的具体经验。学生只记忆一些普遍法则和概念,没有具体经验作支撑是不行的。(3)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概念可以作推理之用,是进行思维、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基础,因而可以指导进一步的实践。把具体的直接经验看得过重,使教育过于具体化,而忽视达到普遍化的充分理解,那是很危险的。

13、(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直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象。(5)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3 .2.1传播的概念和类型1 .传播的概念传播(communication)原指通信、传达、联系之意,后专指信息的交换与交流。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远古的生物进化,到当代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无不涉及到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广义的传播可理解为大自然中一切信息的传送或交换,包括植物、动物、机器、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本课程中只讨论狭义的传播,主要指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14、,而且又分为人的内在传播(或称自我传播)、人与人的传播。2 .传播的类型每个人都可一分为二,成为一个主我(D与另一个宾我(Me)的对立统一体。平常一个人的自言自语、自我思考、自我安慰、自我剖析等等,都属于人的内在传播的范畴。而人与人的传播,是指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传播通常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类型,如图33所示。图33传播的类型3 .2.2传播模式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都毫不例外把传播过程分解成若干个要素,然后用一定方式去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

15、多样的研究传播过程的模式。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1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威尔(HaoldLasswell)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5个问题:Who?(谁?)Say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从什么途径?)Towhom?(对谁?)WithwhatEffect?(取得什么效果?)这就是著名的5W模式。2 .香农一韦弗传播模式香农和韦弗(ShannonandWeaver)提出的一个传播模式如图3-5所不。3 .贝罗传播模式贝罗(DBerlo)传播模式如图36

16、所示,该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4 .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德国的鲍尔海曼(P.Haimann)与赫尔马弗朗克(H.Frank)提出的课堂教学系统六维空间结构模式如图37所示。整个六维坐标系表示出影响课堂教学的六大因素,它们是:B教学系统怎样施教?L用什么教材施教?M一一用什么教学媒体施教?P对谁施教?S在什么情况(环境)下施教?Z为什么(目的)施教?这一模式明确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六大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关联、互相制约构成教学传播过程。该模式清晰表明,在教学系统中要适当

17、控制这六大要素才能优化教学过程。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未能表示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3.2.3教育传播1 .教育传播要素在教育传播中,构成传播系统的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和通道、环境等。(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传播系统中具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要素,是系统中教育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控制者,如学校中的教师、社团中的指导者、学生家长等。(2)教育信息信息是教育传播系统的主要要素之一,是指以物理形式出现的教育信息。(3)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对象,一般说就是接收教育信息的学生。(4)媒体和通道在教育传播通道中,教育传播媒体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教育传播媒体就是载有教育、教学

18、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各种教育、教学材料,如标本、直观教具、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课件等等,都属于教育传播媒体。(5)传播环境教育传播环境是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内容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各种自然物、人工物等等,都是教育传播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中影响较大较直接的有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社会信息、人际关系、校风、班风、电、光、声、色、空气、温度等。2 .教育传播的基本方式根据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传者的关系结构,可以将教育传播分为以下四种方式:(1

19、)自学传播(2)个别传播(3)课堂传播(4)远程传播3 .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由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通过信息的控制,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通道传送;接收与解释;评价与反馈;调整再传送。如图34所示。4 .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教育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要取得良好的教育传播效果。教育传播效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传播过程完成之后,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教学效率、教育规模等。研究发现,教育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须遵循一些原理或规律,其中利用媒体进行传播的几个主要原理为:5 1)共同经验原理6 2)抽象层次原理7 3)重复作用原理8 4)信息来源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