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尚书心得感悟.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44408 上传时间:2021-01-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尚书心得感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尚书心得感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尚书心得感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尚书心得感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尚书心得感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尚书心得感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尚书心得感悟.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尚书心得感悟 尚书心得1夏商周距今已经是4000多年,因为这部书,才会使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风貌。尚书这部书记录了尧舜禹及其之后的商周时代的大事记,里边的典故后世阐述的很多。比如牧野之战,周公辅成王。里边的战争动员场景描写详实,很有身临其境感。中国最开始的文学是在史学中孕育的,文学主要记载当时的政治新闻。尚书经过孔子的编纂,到了汉代跻身到儒家十三经的行列,足见该书的文史价值。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时代,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相得益彰,很多学术思想和学术著作蔚然可观,尚书战国策春秋等这些书籍的创作背后,显示了当时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文学和史学创作,着眼于客观的政治立场的需

2、要,是以务实的姿态来著书立言。我觉得这样的精神才是最为今天的人们所应该去借鉴和学习的。尚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文集,是记言体的史书,这样的题材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当时人物的说话语气、神态,对后世的读者理解是大有裨益的。尚书心得2自从两年前开始读尚书,我对此书的兴趣一直不减。有朋友问我,尚书不是很难读吗?你怎么看得津津有味?难道你全都能理解吗?我摇摇头,对他说,并非我古文很好,而因为难易是相对的,古人曾道“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尚书文辞尽管古奥,但是如果你对照着注释,仔细思索,反复诵读,还是能够粗粗地读通一部分的。正如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不可能全部都理解。著名史学

3、大师顾颉刚先生在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尚书之后叹道:我只读懂了一半的尚书。长期以来尚书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着重于义理训诂。而一些史学家则将其当作史书看待,正如“六经皆史”的口号,虽不至于“六经注我”的程度,也成了他们研究中国历史的必备材料。朝”的记载是正确的。更为可贵的是它们(包括费誓吕刑秦誓等)记载了西周尤其是周初重要的历史事件,成为了可靠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华夏族千年一贯的民族心理(比如儒学等)几乎都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社会大变革中找到回溯点。许倬云先生曾说:“有关西周的史料,比之商代及春秋都远为贫乏。”(西周史前言)要了解西周时代,必须读尚书。甚至可以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必须读尚书。尚书

4、心得3读完尚书易解颇觉其为一部治国之书,该书为记言之文,记载了君王治国的成功经验,也有失败之教训,透露出很强的儒家治国理念。书有虞书 四篇, 商书五篇, 周书上七篇, 周书中七篇,周书下五篇,共 28 篇。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述治国之方法;一类为誓词,即作战前告 军士之词。治国思想一、治国思想首先可从两个不同的对象来看,即官和民官:(一)首先是官吏的选拔1,选官之标准以德为首。德有九, 皋陶谟记载“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官吏“须抑制刚克之臣, 推崇柔克之人” ,选官应以正直之臣为辅佐“其弼直,惟动丕应” 。如尧帝认为 共工巧于言而常

5、邪僻,故虽有功而不用。 “天命有德,五服五章”2,选官应知人,须广求贤才。 “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离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 (广天之下,至于海内众民,万国众贤,共liuxue86为帝臣,帝宜善举之) 皋陶。在多士中亦可看出广求贤才之义,君王以多方之士为用, “惟我 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惟以王家为敌,而不敌殷之多士)。 ”3, 选官须知人,亦须善任。发挥人之长处,将其安排在最合适的职位,发挥最大的用处。如尧典中记载的尧任用官员即为如此。命禹治水,命益掌山 泽,命伯夷坐秩宗,命夔典乐。(二)其次是官吏的考核。官吏的任命须有考察期,看其是否能胜任。如舜对禹之考察为期三年, “帝曰:格!

6、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尧典同时官 。 吏之考核须赏罚分明。 “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观其志,考其事, 报其劳) 皋陶” 。“工以纳言,时而扬之,格则承之庸之,丕则威之(纳言,善则称扬之,正则进用之,丕则罚之) 皋陶 。民:(一)为政者的治国思想:顺民,保民为政者顺承天命以治民,应通晓天与民之关系,以顺民为根本理念, “达于 上下,敬哉有土” 康诰中亦阐述尚德保民。 “不敢侮寡(二)治国目标:安民安民之具体要求即“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平安) ,四曰攸好德(遵 行美德),五曰考终命(老而终其性命)洪范皋陶谟则阐述了安民之具 ” 。 体方法。 “皋陶曰:都,

7、在知人,在安民”天叙有典之下,安民之道也。 “五典, 五惇,五服,五章,五刑,五用”二、重视刑法,但须“刑以宽”尧典中“象以典刑,流宥五刑(以流放之法宽宥五刑之罪人) ,鞭作官刑(官中之刑用鞭) ,扑作教刑(掌教之刑用扑) ,金作赎刑(赎罪用金) ,眚灾 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很明确的体现了法当用,刑须宽。 皋陶谟中安民之道则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即施用墨,劓,剕(也作腓),宫,大辟,但用刑须谨慎。吕刑周穆王之初,滥用刑罚,乱而无功。及吕侯为相,告穆王制定刑律,采用中刑。 “告以当谋敬刑,折狱之方法,惩贪赏中之旨。 ”康诰中说“克明德慎罚”武王尚德慎行而有天下。 “王曰

8、:呜呼!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即用法之原则 “原情定罪,真心保民,用刑之权集于王,尽心断狱,依法行刑” “破坏治安者 当刑之,不孝不友者当刑之,不循大法之官亦当杀之,大弃王命之诸侯亦当征 讨之” 。酒诰 亦体现了法治思想, 殷人号酒, 周公戒之,故命康叔宣布戒酒之令, 并告以戒酒之法, “司暴掌宪市之禁令,禁其属游饮食于市者,若不可禁,则全 部逮捕送到周京,我将杀之。 ”梓材为周公告康叔治殷之法,其中亦有法治, “肆往,奸宄,杀人,历人,宥;肆亦见厥君事、戕败人,宥”则是告以法当宽。三、

9、以德治国康诰其文第四段即阐释以德化民。“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亟,我其不怨,惟厥罪无在天,亦无在多,矧曰其尚显闻于天”(今民不安,其心未定,屡导之犹未和同,天其诛罚我,我其不敢怨之。罪不在天, 亦不在多,何况尚显闻于天。意谓不能怨天,当行德教)。 “敬哉,无作怨,勿用 非谋非彝弊时忱” (无作怨于民,不用不善之谋,不法之事,丕则敏德,于是敏 行德教也)召诰第四段亦述勉王敬德恤民, “王敬作,不可不敬德” “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肆惟王其疾敬德”皆强调德之重要。 四、勤政无逸 作为君王应勤于政事,不要贪图享乐。官吏也应该去除安逸之思想。 无逸篇最为集中的体现了该种思想。

10、 “成王年壮,周公恐其安于逸乐,荒废政事,所 以告诫成王,劝其不可逸豫”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则知小人之逸” 。酒诰中也可看出勿逸豫之思想。这里可将酒看做逸豫之代名词,殷人嗜 酒为古之帝王作出了勤政之榜样, 尧典末写道“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舜勤众事而野死,深寓勤劳众事之意。皋陶谟 “慎厥身,修永思”言不懈也。 “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岁”则是说有国者莫效逸游,当戒其危,日日变化甚多也。康诰 “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 ”言毋苟安而好逸乐,乃安民矣。第二部分则

11、为誓词, 尚书中誓词有甘誓 汤誓 牧誓 费誓秦 誓 。从此看出誓词的典型格式为首叙讨伐之理由,次叙作战之安排。尤以甘 誓 汤誓为代表。甘誓先陈述对方之罪行“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因对方之有罪,使战争变为正义之战,替天行道,鼓舞士气。接着即言战争之安排,如牧誓中对于战事之安排“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 乃止齐焉,勖哉夫子! ”较为特别的为秦誓 ,该篇为秦穆公悔过之词,告于军中,悔己待士之失,而思能容人之善。尚书心得4自从两年前开始读尚书,我对此书的兴趣一直不减.有朋友问我,尚书不是很难读吗?你怎么看得津津有味

12、?难道你全都能理解吗?我摇摇头,对他说,并非我古文很好,而因为难易是相对的,古人曾道尚书读后感 / 读尚书有感自从两年前开始读尚书,我对此书的兴趣一直不减.有朋友问我,尚书不是很难读吗?你怎么看得津津有味?难道你全都能理解吗?我摇摇头,对他说,并非我古文很好,而因为难易是相对的,古人曾风雨稍歇,水淋淋的石板闪着一片薄光.树上的枝叶东仰西俯精疲力尽.地上有零落的花瓣.草叶都挂着亮晶晶的水珠,连草丛里的蛛网也挂上了三两光点.天地间寂静无声,只有四面八方淅淅沥沥的微雨,隐在岁月的深处,无边无际有无休无止.稻草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13、,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是的,经历始皇焚书以及历史的冲刷,尚书的很多卷已经亡佚.汉初有29篇,为伏生所传,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发现古文写定的尚书,称古文尚书,比今文多十六篇.后经兵火,其书不传.东晋初,梅赜献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唐孔颖达以它作为底本写成尚书正义,南宋后编入十三经注疏.后有人考证其中的二十五篇是伪作.我们讲师授课时说,一般认为虞书是真的.尚书中的*古奥,你可以看一看名家的注疏:孙星流的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梦家的尚书通论,顾颉刚的书,还有刘启舒的尚书校释译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4、!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文字雅致,用词简约,现在看来有些艰深.“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意为“(先秦时期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由儒家可以想到孔子,孔子写了论语,论语是关于学习与习惯的,因此可以写学习.关于学习论语的感发. 或写孔子为了仁的思想而去阻止战争的勇敢举动. 就写儒家经典大学尚书的话难度太大了,古代有句话叫“河出图,洛出书

15、”,河图很可能就是易经的最早版本,而与之齐名的尚书更是即便古代也很少有人能读懂的了.所以我建议是从简单的入手,例如史记、汉书这样能粗略的了解那个时代,当然诗经这类也不可少.这样循序渐进的话很好. 不过真要读的话,买本古汉语词典,应该问题不是很大的. 还有就是尚书曾经有过很多版本,考证上传的对汉书的真伪的辨证很多.曾经有“盗版”故意写些让人难懂的话. 也可以联系下专门研究的学者或者网站.发电子邮件应该是可以的.战国时亦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属少府,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 在汉宣帝时期权势就已经很高,汉书盖宽饶传记载,担任卫司马的盖宽饶向尚书尚书心得5自从两年前开始读尚书,我对此书的

16、兴趣一直不减。有朋友问我,尚书不是很难读吗?你怎么看得津津有味?难道你全都能理解吗?我摇摇头,对他说,并非我古文很好,而因为难易是相对的,古人曾道“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尚书文辞尽管古奥,但是如果你对照着注释,仔细思索,反复诵读,还是能够粗粗地读通一部分的。正如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不可能全部都理解。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在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尚书之后叹道:我只读懂了一半的尚书。长期以来尚书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着重于义理训诂。而一些史学家则将其当作史书看待,正如“六经皆史”的口号,虽不至于“六经注我”的程度,也成了他们研究中国历史的必备材料。更为可贵的是它们(包括费誓吕刑秦誓等)记载了西周尤其是周初重要的历史事件,成为了可靠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华夏族千年一贯的民族心理(比如儒学等)几乎都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社会大变革中找到回溯点。许倬云先生曾说:“有关西周的史料,比之商代及春秋都远为贫乏。”(西周史前言)要了解西周时代,必须读尚书,甚至可以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必须读尚书。尚书心得编号_5bc78ee1af5ef50cda959488889ec11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党团建设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