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春期孩子的教育.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春期孩子的教育 孩子长到十一二岁,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生理发育开始成熟,心理发展趋向成熟,他们开始从更多的方面和更深的层次上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逐步实现社会化。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亲身体验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巨大变化,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困扰着他们的身心。这些矛盾是:(1)生理成熟前倾,心理成熟滞后,二者发展不同步的矛盾;(2)过高的自我评价与客观的社会评价下一致的矛盾;(3)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与经济上的不能自立,生活上不能摆脱对家长的依赖的矛盾;(4)对他人的过高要求与过低的自我要求的矛盾;(5)要求尊重的成人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行为模式幼
2、稚的矛盾。(6).心理上的闭锁性与渴望理解和关心的矛盾。上述矛盾反映了孩子从父母的监护下摆脱出来,形成独立人格的痛苦过程。有的父母不理解孩子内心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孩子反抗父母的情绪困惑不解,看到孩子表现无礼,以为孩子学坏了,用粗暴的态度企图压服孩子,这样做是极端有害的。要知道,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个体是生物学意义的第一次解放。然而,他还不能彻底脱离父母的监护,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求自立于社会,产生到外部世界抗争的动机,这是第二次解放,它比第一次解放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这种抗争被家长的强制所压服,孩子未能从青春期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那么,孩子的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将受到阻碍,适应社会和自立
3、于社会的能力将得不到适当的发展,有的甚至因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长期得不到调整而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许多患精神疾病的成年人,究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青春期受到的不良教育和不良刺激。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其心理状态是矛盾的又是脆弱的,他们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比较薄弱的。尽管他们有要求独立的愿望,却又渴望父母的理解与关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创造健康的家庭生活的心理气氛,对完善青少年的人格,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日本学者对这种家庭生活的心理气氛归纳为五个条件:(1)从家庭的支配中获得适度的解放,父母和子女关系适应孩子的发育情况而变更,在心理上应近似于朋友关系。(2)父母应适应社会。面对现
4、代社会,父母应更好地适应。在生活态度方面,父母与子女间的世代差异不能过大。父母与子女在心理上的背反,感情上的对立,虽然由于年龄不同是不可避免的,但父母方面应尽量缩短这种距离。(3)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楷模。青少年虽然要求从家庭中独立出来,但在无意识中,仍受父母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且,他们依照父母的夫妻生活的实际情况,描绘着自己将来的结婚生活和家庭生活蓝图,并形成了异性观和结婚观。父母幸福的夫妻生活,是使青少年形成理想状态的基本条件。(4).家庭要有稳定感。如果家庭没有稳定感,青少年的感情生活就会受到根本性的损害。他们在家庭以外的活动中陷入情绪上的不稳定时,希望家庭是他的安息所。(5)能使青少年产
5、生适度的自信。他们由于对自己家庭的自卑感,不愿意把朋友带回家中。另外,家庭的生活态度和成员的态度,应以不使青少年产生过度的自卑感为好。(大众文化与青少年教育第29页)许多中年家长,面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当他们的权威第一次受到十一二岁的孩子挑战时,他们无论如何不愿意相信,那些不中听的话会从他们一向视若宝贝的儿女嘴里说出来,当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这种挑战时,他们的愤怒便本能地表现出来,打骂压服的事便经常发生了。同时,他们与子女的关系也紧张起来。为了使困惑得到合理的解释,多数家长是愿意接受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建议的。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孩子也是一样,人们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然而,教育青春期
6、的孩子,只要把握住这个时期孩子最突出的心理矛盾,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还是可以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的。如果把千差万别的种种方法加以概括和提炼,那就是了解、理解、尊重、信任和宽容。具体说来,就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难言的烦恼;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用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孩子,避免无端的强迫、命令、压服和打骂;信任孩子的言行信任孩子能独立自主地做出正确判断;宽容孩子因幼稚、不成熟缺乏经验,缺乏毅力和自制力而犯错误,做错事,或者把可以办好的事办砸了。 斯普兰格在青年心理学卷首写道:“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象青年时期那佯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
7、了。”他说:“没有任何人会象青年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象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必须善于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而沟通的前提条件是互相尊重,家长处于主导地位,应当主动创造与子女进行心理沟通的氛围。如果家长能有这样的意识,即把自己当作领导者,把孩子当作受自己领导的下级,把自己平时在工作单位对上级领导要尊重和信任下级干部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对自己的自我要求,那么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一定会调正好的,一定会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孩子有什么话都敢与你说,都敢对你讲,你就取得了教育孩子的主动权。有一位教育青春期孩子颇有成效的家长
8、在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时打了一个比方,我以为是非常恰当的。他说:“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如同放风筝,没有绳子或绳子太短,风筝没有一定的活动自由,风筝是放不起来的,风筝绳子必须有一定的长度,风筝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自由飘动,风筝才会放得有声有色。然而,放风筝的人决不可以大撒手,一旦撒手,失去控制,风筝就会随风飘去,最后必将跌落下来,摔个粉身碎骨。”这位家长的寓意深刻的比喻,值得每一位初中生家长深思。青春期是动荡不定、迷惑和苦恼的时期,同时是希望无穷。情感强烈的时期,是引起社会关切、个人极端痛苦的时期,也是心情矛盾、喜怒无常的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过:“处在青春期阶段的男女,言论和行为,互相矛盾,变
9、化莫测,并不奇怪。他们在成长,在塑造成人期的性格,不停地在体验自我,要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以,容易冲动,尽管他们也知道冲动不好,应该克制,在公众面前不愿亲近父母,但他们内心的隐私,还是只想向父母倾诉;表面上在处处模仿名人,私底下却又想标新立异,另创一套;有时表现急公好义,乐于助人,为社会、为他人,无私地做奉献,但有时又显得自私自利,冷酷无情,一心一意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毫不顾及集体的利益。” 青少年时期较容易冲动,也喜欢处处模仿名人,想要标新立异 有位教师在一所高级中学,找了几位高一的学生谈心,要那几位学生谈谈他们最近的心理活动,毫无例外,这些学生心理都很矛盾。 有个男生说:“我近来心情很
10、苦恼、很矛盾。因为,在内心深处,常有些欲望,一些冲动,在燃烧,在折磨自己,想尝试,不太敢,想克制,又克制不住。” 有个男生说:“也许我这个人精力太旺盛,总想找个机会,去亲自尝试一下人生各种酸甜苦辣,去实际做些事情,那怕是发泄一下也好,而不愿只听一些不着边际的空谈。” 有个女生说:“不知为什么,现在我经常做一些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事,被别人看成神经质,喜欢装模作样,自己难以理解,一点也不愉快。” 对处于心情不定、常自相矛盾阶段的青少年,要理解他们,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不要横加干涉,一点看不惯,就动辄斥骂,不妨顺其自然,听其自便。他们好活动,就让他们去动,喜欢孤单的,内心有种种隐私的,暂时也不要多过
11、问。青少年在什么情况下,内心渴望别人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又不愿让人窥其内心隐私呢?这是件困难而又微妙的事,父母再聪明,也难掌握,那又何必太操心,反而使儿女不高兴呢?对儿女的反常行为,暂时容忍,并不是表示赞同,正如医生从不拒绝病人的要求,哪怕感到它不合理,只因为他们是病人,但绝不鼓励也不赞许。暂时的容忍,就是在尊重理解儿女的个性和心情基础上,再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有效的帮助。避免当众嘲弄青少年子女 青少年对自身的缺憾是非常敏感的。所以他们很不喜欢别人抓住他们的缺憾开玩笑,不管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如果连父母也嘲弄,那更会在他们内心造成严重的创伤。做父母的,要时刻注意,不要叫子女外号,诸如什么:“
12、矮冬瓜”、“竹杆”、“肉圆”等;也不可当着别人,大谈儿女童年时期幼稚的表现,可笑的往事,例如,说他们常尿床,爱啼哭,太淘气,喜欢吃零食,胆子太小等。儿女大了,要把他们当大人看待,他们讨厌再提那些往事,应该满足他们这方面的要求。培养子女的自立精神 青少年都渴望自立。父母应该尽量满足及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而不可处处挡在他们前面,替他们出主意、作主张,子女只能听话、服从,而不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做他们想做的事。这样做只会造成子女对父母严重的依赖心理,既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也会使子女日益对父母不满和对立。一个聪明的父母,明智的做法应是:子女越自立,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少,就应高兴,就该鼓励。子女面临生活、学
13、习重大问题来询求父母意见时,首先得鼓励他们: “你自己是怎样考虑的?” “首先你应该拿出主张。” “你自己选择吧!” “你所做的事,我相信会令我满意的!” 不过,这并不表示父母就可以放任不管。因为假著在子女生活中,遇到有关子女成长幸福的关键问题父母就应有明确的意见和主张,但不是强加于他们,替他们决定,而是在鼓励子女自主自立的前提下,让他们自觉接受父母的意见。纠正子女的错误需注意方法 有些父母自以为他们都是对的,而对子女做事的方法总是看不顺眼,总是不觉得满意。于是成天绷着脸来教训、纠正子女。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父母与子女间的冲突,子女们不喜欢说教,不愿接受改正,而往往态度倔强,使你无法接近他,无
14、法教导他,他们认为即使错了,也要一错到底,绝不接受纠正。 所以,不注意方法就收不到纠正子女的效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子女的过错表示同情。然后提出你的看法,并解释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这样既不易使子女产生敌意,也使他们易于接受你的观点而去改正错误。不要侵犯青少年子女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与人说的话,同样的,子女也有很多不愿意让父母知道的事。因此,父母尽量不要去侵犯青少年子女的隐私,诸如:翻他们的抽屉、看他们的信件、听他们打电话,都是不恰当的举动,因为这将导致他们的怨恨,他们会恨父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一个大女孩说:“我母亲真是的,总喜欢打开我的抽屉,偷看我的信件,我真希望她不要这么做。”
15、一个大男孩也抱怨说:“我自己的书桌。衣柜就让它乱好了,这样我还容易找到自己的东西。可是我母亲总是擅自到我屋里整理我的书桌、衣柜,这简直是侵犯到我的隐私。我希望她只要整理自己的房间就够了,别管我的事。” 再者,父母也不应对子女的社交生活管得过严或过于关切,例如:看见女儿跟某个男孩交往,就神经兮兮,问这问那,“你怎么认识他的?”、“他是什么人?”、“你们在一起讲了些什么?”等等,也不管女儿愿不愿意回答。父母不要认为应该与子女毫无间隙,对他们的事应该都知道的清清楚楚,这将使他们产生排斥的心理。正确的作法是要与他们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并且要尊重他们的私生活,要帮助他们逐渐脱离父母,去过独立的生活。很多
16、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怎么越大越不听话?是啊,这些家长不知,他的孩子已进入青春期。进入青春期 的孩子的确不那么听话,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开始筛选大人说的话,但由于孩子涉世不深,这种筛选过程难免 失之偏颇。不少家长困惑,怎样才能使孩子顺利地渡过青春期?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笔 者拙见,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走进孩子的世界 走进孩子的世界的前提是了解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变化。孩子上中学后,身高明显增加,性机能 日趋成熟,男女生都会出现第二性特征。此时的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的生理变化,珍惜自己 的性特征。另外,孩子的脑和神经逐渐发育,情绪易波动,感情十分脆弱,此时需要家
17、长和老师配合,适时引 导和帮助。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孩子进入初中后,开始有了成人感,希望别人把他当大人看待,自 我意识有了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起来,但能力不强,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开始意识 到两性关系,萌发着性爱和恋爱的需求;人际关系逐渐频繁,渴望找到与自己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相一致的 朋友,但不善于把感情与理智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家长指导帮助,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思想,了解了孩子所 思、所好、所行,才能走入孩子的世界。 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要想走入孩子的世界,首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如何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呢? 1.端正心态,平等待之。不少家长的“家长意识”特别
18、强,希望孩子绝对服从家长的意志。虽然他们尽量 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但孩子仍然“不听话”。为什么?因为他们忽视了孩子心灵上的需求。孩子希望父母 视他们为大人,尊重他们的人格与意志,希望父母与他们交流思想。可有的家长说:我的确总在与孩子交谈, 为什么不奏效呢?原来,这些家长忽视了交谈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即语言方式。一般家长通常用教训式或单向 式谈话,诸如:“你应该”“必须”“人家的孩子你却”等等。孩子呢,听时点头,离时抛 在脑后,因为这种单向灌输式的谈话,无法触及孩子的心灵,无法引起孩子的共鸣及让孩子获得内心体验。倘 若父母用“我觉得”“你觉得”这种句型进行交流,孩子就会体验到父母对他的尊重,从父
19、母与他商 量的口气中体验到自己的人格价值所在,孩子就乐意向父母敞开心灵之扉。 2.不回避谈性知识。不少家长对孩子触及到性关系的问题避而不答。其实这种因封闭造成的神秘感,反会 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甚至产生越轨的行为,这大可不必。如:某等家长也同其他家长一样常带孩子参加婚礼, 不同的是这位家长善于把握时机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针对孩子曾提出过的性知识问题则从人类进化的生理 角度,从婚姻的基础、人生的价值实现的角度去阐述。既淡化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帮助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世界 观和人生观。 3.要熟悉孩子的爱好。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必须与孩子有共同语言。要能谈出孩子熟悉并很想了解 的话题,进而拓展开来,
20、引导深化。如:某一学生因违反校纪校规受到了纪律处分,家长得知气得打骂孩子, 可孩子仍屡教不改,越陷越深。怎么办。该家长自查自省,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平静下来后平视孩子,发现 孩子身上确有很多闪光点。当换位思考时,发现孩子心灵深处是孤独的。孩子没有说话的朋友,在父母面前要 么点头,要么不吭声。是不是孩子也苦于不被父母理解呢?这位母亲决心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世界,为了寻 找共同语言,她放下外国文学,捧上了金庸、古龙、梁羽生;收起了古典音乐,换上了“四大天王”,不明白 的地方还请教孩子。孩子先是吃惊,后感到母亲是真诚的,便手舞足踏地向母亲讲起课来,其眼神不再是愤怒 、平淡的,而是单纯温和的。渐渐孩子
21、与母亲的话题越来越多。孩子不断地将看到的新书推荐给母亲,母亲也 将名著推荐给孩子。意外地收获是孩子也迷上了世界名著。可见,平等不仅使人易于交流,而且易于互相影响 。 三、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1世纪的人才标准之一就是要有协作精神。九十年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数是特保儿,家庭的特殊地位 滋长了孩子孤傲自私的性格,势必会影响今后的发展前途。所以,家长一定要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首 先要教孩子学会做人。即做一个在利益冲突面前能先替他人着想的人。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是父母,这就要培 养孩子遇事替父母着想的习惯。只有能替父母着想的人在外才可能替别人着想。其次,要给孩子一个开放的空 间。鼓励孩子与
22、同学交往,团结互助,舍得让孩子“吃亏”。当然,也要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心理,学会说“ 不”。当落后的学生对孩子发出不正当邀请时,孩子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并且有巧妙拒绝的能力。 四、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1.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家长常当众羞辱孩子,这是万万做不得的。孩子一旦无廉耻之心,十头牛都 难以拉回,教育会显得苍白无力,孩子就会自暴自弃。 2.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如:甲乙两个学生本次考试都由原来的50分上升到60分。不同地处理评价方 式结果明显不同。甲家长一见此分叹呼:“唉,才进步10分,真笨!”乙家长满面笑容:“嘿!又进步了10分 ,不错,再努力10分就是中等生了。”结果,甲再考试仍然
23、不及格,因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及格了也没有用 。乙下次考试真得了70分。前者是从否定到否定,孩子看不到希望。后者在肯定中否定,逐步提高要求。于是 孩子在父母的认可及赞赏的快乐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适当地布置孩子一点工作,让孩子承担一定的责任,虽然有了压力,却会让孩子体 验到被尊重、被重视、被认可的快乐,其心理语言是“我行,我能行”。信心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能力也 会在干中提高。 综上所述,孩子进入青春期,不仅需要父母物质上给予某些帮助,更需要父母在精神方面给予鼓励,在心 理上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这就要求父母掌握一点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倘若能在孩子
24、的青春期为孩 子在世界观与人生观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会对孩子的终身产生极大的影响。 青春期异性交往的七种误解亲爱的同学,你的父母、师长在对待“如何处理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可能有以下几种误解,你不妨了解一下,然后推荐给他们读一读。误解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与异性交往是长大以后的事。这种说法听起来颇有道理,事实上却自相矛盾。一方面,它把学生看作一种职业,认为这种职业的本职工作是读书,做其他事都有不务正业之嫌。这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另一方面,它又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能去做异性交往这类只有大人才能做的事。这两方面的看法显然是矛盾,而且它们都不成立。首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成长,而不只是读书
25、。成长包括很多方面,如身体的发育、社会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智力的进步、道德品质的培养等等。读书求知主要涉及智力发展,只是成长的一个方面。学生上学与工人上班有本质的不同:工人上班要制造产品,在特定地岗位完成特定的生产任务;学生上学的基本目的却是发展自己,不只是“学好数理化”那么简单。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天地。学会与人交往,包括与异性交往,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它也是学生学习的任务之一,是一门意义重大的功课。这门课不在升学考试的科目之列,却会考人一辈子。其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会与异性交往,达成异质社交性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按
26、照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自然进程,一个正常人从初中开始就需要学习建立异性友谊。因此,与异性交往并非是“长大以后的事”。相反,如果真的等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才开始学习与异性交往,很可能就会因为缺乏锻炼而成为这方面的“困难户”。误解二:中学生还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条件。这一看法的潜台词是:与异性交往是一种很特别的任务,须要准备好特别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不能通过与异性交往本身的锻炼来形成。这实际上是在将异性交往神秘化,把异性交往划为禁区。它可能成功地阻止了一些青少年的尝试行为,但是,它同时也加重了青少年在异性交往方面的心理负担,给青少年达成异质社交性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碍。不错,青少年确实还
27、不成熟,在与异性交往时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人的心理成熟不可能靠坐等得到,与异性交往的技能也只能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提高。事实上,一个没有学会与异性交往,没有达成异质社交性的人很难说是一个成熟的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习与异性交往时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误解三:与异性交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这种说法是很多家长和教师反对学生与异性交往的主要理由之一。他们往往举出不少事例来说明此观点的正确,诸如某某人因为“早恋”而没有考上大学之类。其实,如果仔细推敲,他们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许多与异性交往而影响学习(主要是影响考试成绩)的人,真正的原因并不十分散了精力,而是承受不了巨大的
28、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又往往来自教师或家长对于异性交往的过敏反应。精力不是一个静态的固定的东西。一个人在某个时期的经历大小或多寡,有很大的伸缩性,而且受到情绪的强烈影响。心情不好时,人们往往无精打采;心情愉快时,人们就会浑身是劲。研究发现,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因此,与异性交往本身并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相反可能还有积极作用。当然,在与异性交往时,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遇到某些挫折,影响人的情绪,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并不多,只能算作特例,而非常态。根据特例去反对与异性交往是不可取的,症如不能因噎废食一样。在一些名牌大学里,有不少只会读书考试,
29、不善与人交往,尤其是不会与异性交往的学生,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很高,一些人最终因为情感问题而痛苦不堪,前程尽毁。成功的教育应该兼顾智力提升和社会性发展,而不是将二者对立起来。误解四: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为“早恋”,使中学生犯错误。“早恋”可能是最容易让家长和老师神经过敏的字眼。可以说,在一些家长和老师身上存在“早恋恐慌症”:一看到两个男女学生单独在一起,就怀疑他们“早恋”了。一怀疑他们“早恋”,就如临大敌:一方面把他们打入“另册”,当作“问题学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控制其负面影响,害怕他们起了坏的带头作用,使“早恋”流行蔓延。在这种心态左右下,不知制造了多少冤假错案?妨碍了多少青少年的身心发
30、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异性交往的动机多种多样,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谈恋爱。即使是一对一的男女约会,也不能与恋爱划等号。两个男女学生单独在一起,可能是在讨论学习问题,也可能是在交流对一些事情的看法,甚至可能是在讨论怎么样才能避免“早恋”。虽然青少年还不成熟,容易冲动,但是,他们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能力,在恋爱问题上一般会相当慎重。如果说有一些中学生真的“早恋”了,他们也可能是被教师和家长逼上梁山的。“早恋”是成人世界制造的一个标签,一些人拿着这个标签到处乱贴。例如,如果两个男女学生关系很密切,经常在一起,那么我们本来应该给他们一个“异性友谊”的标签。然而,不少教师和家长从来就不相信有“异性友谊
31、”这么回事,于是他们就会不由分说贴上“早恋”标签。一旦被贴了这个标签,这两个学生就有嘴难辩,外界的压力可能迫使他们真的恋爱起来。如果青少年真的“早恋”,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早恋”的学生也不是坏学生。“早恋”是一个心理现象,而不是道德品质错误。对“早恋”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不应该孤立、打击,而应该更多地关心和引导。误解五:中学生谈恋爱成功率很低,中学生与异性交往没有什么好处。对于中学生谈恋爱的成功率,肯定没有任何正式的权威的统计数字。这个成功率往往是由中学教师总结出来的。他们的根据就是自己的经验他们教过的学生中,有多少人“早恋”,其中又有多少人最终没有结为夫妻。这种统计方法显然是有问题的,
32、因为一些被教师贴上“早恋”标签的学生其实并没有谈恋爱,他们不存在成功与否的问题。这种思考的逻辑也是不成立的。首先,恋爱的成功与否不能只以结婚与否来衡量。如果一次恋爱使双方都得到成长,它就是有价值的。初恋的成婚率可能很低,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初恋没有价值或没有必要。其次,“早恋”的成功率低也不能作为否定异性交往的理由。相反,这一点倒可以作为要加强异性交往的理由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多做一些工作,引导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他们将来的恋爱和婚姻就会更顺利,更成功。误解六:与异性交往是少数学生的行为,“好学生”不应该仿效。前面已经提到,与异性交往是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正常需要,所有发育正常的中学生都会自然地产生
33、这方面的需求。但是,由于中学生被灌输了对异性交往的很多偏见,他们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压抑自己的需求,不敢作出相应的行为。一些学生则用“地下活动”的方式来与异性交往,不敢让老师和家长发现。这样的境况对学生们正当的异性交往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一个学校真的只有少数学生对异性交往感兴趣,我们就不得不怀疑它出了什么问题。误解七:如何处理异性关系不需要别人指导,到时自然就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与异性交往是一个全新的领地,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资料表明,在社会风气十分开放的美国都有相当一部分大中学生把与异性交往当作一个难题。在观念相对保守,而且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充满偏见的中国,不难想象青少年在这个方面的问题和
34、困难更多。据一些心理咨询专家反映,我国青少年来电来信所寻求帮助的问题中,与异性交往有关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解剖青少年10大心理问题【一】 考试焦虑学生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种种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都显示,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记者特别选取青少年中最常见的10大心理问题,希望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早诊治。考试焦虑症个案“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莉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
35、。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应对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这时,父母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小贴士所谓“考试焦虑”,是指由考试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生理上的紧张,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脑一片混乱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紧张则大多以担心的形态呈现,例如:担心考试时自己有一
36、大堆题目不会写、担心考坏了被父母责骂等。解剖青少年10大心理问题【二】 强迫症个案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应对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
37、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小贴士强迫症是一种通过仪式化行为来减轻内心焦虑的精神疾病,病患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想法,出现不得不做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里的某些想法、冲动、情绪等,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青春期孩子逆反的源头:父母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倔强了!想让孩子这么做他偏那么做!不想让孩子那么做他偏与你唱反调!孩子为什么逆反?其实,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也是导致孩子逆反的重要原因。父母唠叨不休一些父母唯恐孩子不听话,遇事就反反复复地唠叨个没完,一会儿让孩子注意这
38、,一会儿又让孩子注意那,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时还喜欢揭孩子的老底,把孩子过去的“劣迹”统统翻出来,一一地数落给孩子听,大有不把孩子搞得灰溜溜誓不罢休的意思岂不知,正是这些做法造成了许多孩子的逆反!当孩子过多地接受了重复不断的教育内容时,他的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自然的屏蔽,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更为不利的是,如果家长经常采用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听烦了、听腻了,变“麻木”子。即使他明白家长说得十分有理,可能也不乐意听、不乐意照着做了。父母提出过高要求一些父母很少考虑孩子的能力、年龄和原有基础等因素,盲目地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
39、、不切实际的要求。例如硬性地规定孩子考试成绩一定要“双百”,至少也要在班里位居前三名;一味地要求孩子多学知识:今天强迫孩子参加这个补习班,明天强迫孩子去上那个辅导课,琴棋书画样样都不能缺这些强人所难、拔苗助长式的做法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日久天长,当孩子感到心力交瘁、再也无法承受这些压力时,他们就会奋起以言语或者行动来反抗。不顾孩子的意愿一些父母为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能“成龙成凤”,在安排孩子的学习内容时常常盲目跟风,互相攀比。舞蹈、钢琴、绘画、外语、书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但却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实际兴趣和爱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孩子对家长
40、一厢情愿安排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心甘情愿地去学,他是肯定学不好的。这时家长倘若再摆出长辈的架势采取高压政策逼孩子就范,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孩子专制粗暴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这些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个性较温顺的孩子经常会屈服于父母的淫威,但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因此而变得胆小、懦弱和自卑;而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则会产生与父母对立的情绪,并不时地以反抗的形式来回应家长。最终逆反成性!对孩子过分溺爱一些父母从来都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即使孩子犯了
41、错误,仍然对孩子过分迁就。长此以往,孩子会想当然地认为,犯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也不会批评自己,由此而会养成不允许别人批评、指正的习惯。不言而喻,当父母想对其进行管教时,被宠坏了的孩子,自然不服管,只会对抗!逆反! 9个学习好习惯(1)提前预习的习惯张磊和安小娟现在是北京市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同班同学。张磊的数学成绩好,而英语成绩不大好;安小娟恰好相反,她英语成绩好,数学成绩差。班里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张磊和安小娟都被选为代表介绍他们各自的学习经验。张磊性格腼腆,不好说话,但是他的发言还是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张磊说:我的学习经验其实也没什么,无非就是提前看看书。老师说:提前看书?那
42、么请你说具体点,你是如何提前看书的?张磊说:每个周末,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后,我都会拿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浏览数学课本后面没有讲过的内容。有同学按捺不住地问:后面的内容老师没有讲过,你看得懂吗?张磊说:不懂就对了!其实许多问题是似懂非懂。每次,我都把不懂的问题提前勾划出来,这样下周听老师讲到那些我不懂的问题时,我就特别细心地听。安小娟也似有所悟,且会心地笑了。原来她的英语学习经验与张磊的学习经验不谋而合,她说:我学习英语的方法,与张磊学习数学的方法,有相似的地方。我也是每周末把下周要讲的英语课文和练习提前看一遍,把不熟悉的单词查出来,把陌生的课文提前大声读两遍。如果哪个地方发音不太准确,就
43、标记个符号。老师总结他们共同的经验就是:提前预习,心中有数。培养方法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一般是对三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的。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孩子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必须由父母来指导。针对课本(主要是英语、数学、语文)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则需要孩子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孩子往后看书,那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2)细心观察的习惯下面是一个叫胡永菁的小学生的一篇作文小白鸽中的片断: 小白鸽的头部两侧长着一对圆圆的
44、红色小眼睛,浅灰色的眼皮像一层薄纱,随着眨眼睛的动作极快地拉下,又极快地掀起来。小白鸽的嘴巴是淡粉色的,上面的一半长,下面的一半短。嘴巴的上头是隆起的两朵花鼻,上面各有一个小洞,那就是鼻孔。小白鸽全身的羽毛都是白色的,仔细观察,各处的羽毛并不相同。头上的羽毛又细又短,摸一摸,滑溜溜的。背上的羽毛厚厚实实、层层叠叠,整整齐齐排列着。肚上的羽毛蓬松柔软,像刚弹过的棉絮,要是摸一摸,还热乎乎的!翅膀上长着又长又硬的翎毛,能象折扇一样打开,真好看! 这个作文片断,胜人处在哪里?是文字好吗?文字当然好,但是,这不是关键和根本,关键和根本是,这位胡永菁同学有着非凡的观察能力。非凡的观察能力,是学好作文、学
45、好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好多父母以为作文都是语言文字问题,其实,孩子平时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是写不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设想一下,如果这位同学在生活中没有仔细观察小白鸽,能够单凭一些美好的形容词儿来写出上面的文章吗?所以,功夫在诗外,功夫在观察。培养方法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孩子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是笼统地看大概。 观察要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引导孩子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
46、孩子说说杏与桃有何异同。其次,课堂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比如,让孩子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让孩子边观察边思考:1.你能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吗?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其实,这些都是非常良好的观察训练。(3)勤于动笔的习惯陈小斌一家要出门旅游,车已经来到家门口,小斌却往家里跑。爸爸问他干什么去?陈小斌说:我要带上我的笔记本!一会儿,小斌拿着一个硬皮的小笔记本跑下楼来。陈小斌这样的笔记本已经积攒了五个,卡片也积攒了不少,全都
47、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陈小斌有一个习惯,就是善于动笔。读书要动笔。如果是自己的书,他会在书的边沿批阅文字,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是借阅的书,他会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批阅或者摘抄。如果出门浏览,他兜里总要装个小本本或者卡片,把看到的新奇的风物、景致、自己的感想,都用三言两语一一记录下来。即使看电视、读报,陈小斌都不会忘记,把一些新奇的词句、事情摘录下来。学校里开运动会,小斌是宣传员,他兜兜里揣着一个小本本,空闲时间,他把一些精彩的瞬间,观众各种各样的反应,都摄进了他的笔记本。作文课上,陈小斌的文章往往最丰富;班会上发言,小斌的话最有说服力;出墙报,小斌是最好的编辑。培养方法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孩
48、子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是做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假以时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几个字,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甚至符号,之后是一句话,再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的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4)质疑发问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