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04609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对其中的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培养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注重示范、榜样的作用、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允许幼儿合理宣泄并“转移注意等方法来预防和矫治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心理因素 矫正方法 交往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困扰。因此,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攻击

2、性行为一般是指有意造成他人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会给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经常受到欺负的孩子情绪低落、恐惧、不肯上幼儿园。这些问题行为不是疾病,但是却给幼儿在学习、与人交流、适应社会等方面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轻者影响今后的学业、就业和生活,严重的诱导反社会行为。因此,早期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将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学家认为:36岁是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心理活动系统奠基时期,因此,对幼儿进行攻

3、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应从幼儿的心理活动入手。通过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找到存在的原因,才能有效地找到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和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共同帮助幼儿矫正已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幼儿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这一直是许多儿童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也是令很多家长苦恼的事情。有很多家长苦恼自己的孩子在和小朋友游戏的时候好打人,怎么教育都不行。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心理因素、家庭影响、教育因素、环境与传媒的因素等。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与心理因素有关。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研究一下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

4、一)、缺乏正确与伙伴交往的方法荀子曾说:“人之初也,不能无群。”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有与人交往的要求,是一种本能的需要。但是,如果孩子缺乏正确与伙伴交往的经验就容易在与伙伴交往时产生矛盾,容易表现为攻击性行为。造成了幼儿的交往方法的缺乏,主要原因有:1、.养育方式不正确不良的养育方式包括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幼儿“有求必应”;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形成了幼儿“虚高”的自我评价。同时成人过分的关爱、谦让使幼儿形成了类似“我要的东西,你就要给我”的不正确的心理。当与其他伙伴交往时,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得不到满足时,或者说,其他的小伙伴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时,就容易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在生活中经

5、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游戏中,欢欢在玩着堆积木,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发现房子的顶部需要一块三角形的屋顶,正巧,不远处的小朋友的房子里刚好有一块。欢欢什么也不说,就从小朋友的房子里拿出了这块三角形积木搭到自己的屋顶上。欢欢认为这块三角形屋顶是我需要的,就抢过来了。于是,两个小朋友就为争夺一块三角形积木抢起来了不良的养育方式也包括错误家庭教育的误导。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而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

6、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打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不良的养育方式也包括过随意训斥、打骂幼儿,给幼儿的生活带来阴影。如有些家长家教粗暴,喜欢采取打骂恐吓的方式,如对孩子说:

7、“你再不乖,就让警察把你抓走!”“你怎么这么笨呀,看人家潼潼多聪明。”等,会在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孩子始终处于惴惴不安状态,与人沟通交往时缺乏自信。溺爱和“虚高”的自我评价极易使幼儿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缺乏自信、过度依赖、倔强、适应能力差等不良品质或习惯,从而使幼儿缺乏交往动机,直至不愿交往。经常被打骂、训斥的孩子他会认为“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我也不喜欢其他的人”。当有其他小朋友主动地与他玩时,他会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往,更甚者表现为一手把别人推倒“你走开”不良的养育方式也包括过“大棒政策”。 “大棒政策”更加不能培养主动交往的幼儿,相反很可能给幼儿的交往造成终生障碍。使孩子也学

8、会了与人交往也运用“大棒政策”,也就是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与人交往问题。2、孩子性格胆小怕生如果家长从小过于保护孩子,生怕自己孩子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孩子与人交往时处处受到很好“保护”。这样像雨伞一样的“保护”会造成孩子凡事依赖的个性,也可能造成孩子在交往方面的胆小、不自信;这种胆小怕生表现为当家长没有在孩子身边时,孩子不愿去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不敢跟小朋友说话、做游戏,可能由于分离焦虑造成的畏惧、不自信,会往往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孩子无所适从,就可能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越来越胆怯。发生这种情形其实跟家长从小过于保护孩子脱离不了关系的。从小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与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3、.交往环境单一

9、 现在的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大于与同伴的交往。部分家长也因为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防止孩子被同龄伙伴抓咬,就禁止孩子与其他同伴交往,导致幼儿交往的机会被剥夺。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与情感发展的过程中:渴望与同伴一起活动,渴望得到同伴的承认与支持是交往的特点。但是,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缺少正常的交往环境,就会处处缺乏交往的基本技能,不会商量,不会谦让,不会主动争取朋友,从而直接影响幼儿交往态度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高。就是由于孩子交往环境的单一,很容易形成孩子性格胆小怕生,或者过于倔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与“以我为中心”形成了一种矛盾,于是容易表现在幼儿交往中的攻击性行为较多。如游

10、戏中,佳佳在玩着积塑片,在搭建吊车的过程中发现缺少一片红色的。正巧,邻座的洋洋手上拿了一个,佳佳什么也不说,从洋洋手上抢过那片红色的积塑片,洋洋立刻大叫:老师,他抢我东西佳佳也说“这是我看到的。”这样容易互相大打出手。(二)、模仿行为学习模仿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幼儿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模仿能力又很强,许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电影电视媒介、父母、同伴、周围人及中模仿而来的。因此,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键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信息源。1、从影视片、媒介、文学作品的启示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媒介等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

11、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幼儿平时特别爱看奥特曼、数码宝贝等有很多打斗场面的幼儿电视节目,时间一久,就开始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打斗动作,并在身边的同伴身上“实践”。研究表明孩子收看了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影片后,幼儿就会学会打斗,“攻击性”行为也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2、成人的“以身作则”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教育孩子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那么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在学校对同学都有攻击性行为。这些孩子往往把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同学身上,并用父母对自己的粗暴方式对待别

12、人,以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由于长期受父母行为影响,他们在对同学大打出手时,往往不考虑后果和严重性,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早已形成这样的定论:父母用什么方式对我,我就用什么方式对别人。很显然,这些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攻击别人已经成为解决矛盾的首选手段。3、向同伴模仿学习幼儿一生当中,玩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玩伴也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影响,孩子之间在一起相处时,会很容易出现相互模仿,打闹、抢夺等情况,幼儿在相处时,当发现有的幼儿通过打人、抢夺等方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时,其他幼儿也会模仿,用同样的方式去达到更多的目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5%的幼儿想玩同伴新颖的玩具时,会通过哭闹、打人等方法来达到目的。如,

13、有一幼儿本来很规矩,从不打人,由于他的好朋友是班里的调皮头,没事就打别人几下,或者能通过抢夺的方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幼儿无形中就学会了,当别人碰了他拼的汽车时,他便抬手打了那个小朋友。当他发现别的小朋友手上的那样东西也是他需要的,他就会以抢夺的方式解决。很显然,这样的抢夺只会带来“战争”。所以,同伴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三)、挫折的行为反应挫折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挫折对孩子来说,是使孩子产生受挫感,除了一些偶然发生的不愉快事情外,主要是父母或他人给予的拒绝所,或者成人的批评,孩子的创作成果被破坏等等,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挫折。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宣泄精神压力和

14、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当幼儿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生活中,幼儿常常表现为例1:家家在游戏中捣乱,受到老师的教育后,正坐在一张小椅子上,这时,旁边一个小朋友走过来说:“这是我的小椅子!”说完,就要搬走自己的小椅子,家家站起来就猛的一推,把小朋友推到了地上。例2:在游戏中,早早搭了一辆漂亮的汽车,兴高采烈的向小伙伴炫耀,旁边一个小朋友走过,不小心把汽车碰到了地上,小汽车散了,早早立刻嚎啕大哭,边哭边用拳头捶打着小朋友。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会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

15、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自尊,便采取攻击他人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保护自己。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因人而异。一般地讲,独立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则容易产生如回避、哭泣、寻求他人安慰等行为。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对挫折的各种各样的反应方式其中之一。所以,我们要合理的进行孩子受挫后的行为辅导。(四)、获取别人的注意大班的东东小朋友平时就比较调皮捣蛋,喜欢捉弄别人,大家知道他的行为后,都有意的少跟他玩了。可是,大家都不跟他玩,他觉得太无聊了。于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会有意地拍拍其他小朋友的脑袋;他有意的把别人的积木弄散;他也会故意扯女孩子

16、的辫子弄哭女孩子谁受得了他这样捉弄别人呢?于是部分孩子会“反抗反击”,于是“战争”经常就这样爆发了。经常会碰到一些像东东这样的孩子,他们是“淘气鬼”, 在各种活动中影响集体,总是要老师去提醒和督促,一直都是那么引人注目。久而久之,当大家都“不理”他时,这些孩子的心中会出现一种失落感。于是,在活动中、游戏中,他们会用各种办法包括攻击性行为制造一些“小问题”,然后,让大家都关注他、注意他。两岁多的蒙蒙对身边的当当小朋友发生了兴趣,想跟他玩,可蒙蒙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星星的存在,于是蒙蒙举起小手用力朝当当“打”了几下。当当无缘无故挨“打”,心中恼火,奋起“反击”,“战争”于是爆发了。 像蒙蒙这样为了在到

17、与别人交往的目的,借助打人、推人、抓人等攻击性行为来表现自己,以引起他们注意的情况,大多发生在还不太会说话的孩子身上,也有一些年龄较大的幼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差,有时也会采用类似的方法。蒙蒙选择了一种不恰当的交往方式,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而当当也受心理发展水平所限,误解了蒙蒙的行为,从而引发了攻击性行为。 当一个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默许或赞同时,他的攻击性欲望也会有所增强。例如:当一个孩子偶尔几次使用攻击性行为抢别人的玩具成功后,他的这种行为在他的脑海里得到强化,他就会认为只要使用攻击性行为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希望别人注意他,当孩子的第一次攻击性行为引起老师的

18、注意时,也许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不够严肃等原因,让误认为孩子这样子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诸如此类的实例很多,这些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的目的都是孩子为了获取别人的注意。由于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他们渴求得到更多的别人的关注,渴求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部分幼儿会用攻击性这个行为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五)、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当受到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攻击性行为。也就

19、是说当一个被受攻击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害怕、懦弱等消极行为时,会强化具有攻击性行为孩子的欲望,这样会使得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这些懦弱的孩子。例如:当一个孩子偶尔几次使用攻击性行为抢别人的玩具成功后,他的这种行为在他的脑海里得到强化,他就会认为只要使用攻击性行为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特别是碰到胆小、懦弱的孩子,他会继续使用攻击性行为解决他所需要的事情,所以,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六)、仗着有家长“撑腰”会强化攻击性行为丁丁从幼儿园回家后,往往都会先在楼下的院子里玩一会儿。一天,丁丁哭哭啼啼地从院子里跑回来了,“王家哥哥抢我的手枪,还打我!”爸爸暴跳如雷: “没出息,

20、哭什么哭!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过了两天,丁丁得意洋洋地拿着个布娃娃回家。一会儿,邻居来告状了,原来丁丁抢了邻居家小妹妹的布娃娃,还把小妹妹弄哭了。爸爸当着邻居的面把丁丁臭骂了一顿,可是,邻居一转身,爸爸就拍着丁丁的头,赞扬他:“有种!好样的!”丁丁的攻击性行为就是爸爸的鼓励下产生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教育不当有很大关系。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亏,经常鼓励孩子在与他人产生矛盾时用拳脚保护自己。当孩子被人打而未还手时,常受到家长的责备,“你怎么这么笨呀,别人打你,你应该打他呀!”。由于家长的这种态度使儿童产生了一种攻击别人的合理感,尤其是那些在攻击别人时占了“便宜”的儿童,

21、深感攻击行为的“好处”,从而使他们的攻击欲增强,攻击性行为加重。家长更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打架打赢了,多有光彩呀“孩子你真棒,你打赢了!”。所以,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的听之任之就等于对攻击性行为的强化,如果有家长的袒护、纵容,就更是“鼓励”孩子参与攻击性行为了。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矫正方法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其他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而且还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发展:到青春期后,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问题;做父母后,会影响其子女的发展。对儿童攻击行为必须及时进行矫治。方法主要有注重示范、榜样的作用,培养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允许幼儿合理宣泄并“转移注意等方法

22、。(一)、注重示范、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既然儿童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那么同样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者应当提供合作互助的榜样,通过模仿加以学习,通过强化而去形成固定的适应社会的正确行为模式。1、父母自身的以身作则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往往来自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对你笑;你对他好,他对你好!”,父母就是一面时刻立在孩子眼前的镜子,孩子们常常是通过“照镜子”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修改”自己的言行的。例如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攻击别人或者打骂孩子。有些家长喜欢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

23、子挨打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他人身上,就逐渐形成攻击行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注意自身的修养,一言一行都要给孩子做好表率,这样孩子才能跟在父母后面学习他们的优点,摈除自己身上的缺点。2、树立孩子心中的偶像形象给孩子树立好的行为榜样,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呆在攻击性不强的孩子中间,慢慢会变得平和,不那么爱攻击。但是,不是把他放在许多比他弱小的孩子中间。如果那样的话,他会欺负小弟弟妹妹,而成功的体验又会使他更富有攻击性。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教师或者家长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

24、幼儿知晓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如,想给东东等攻击性强的孩子树立他心中的偶像形象时,首先要注意观察他特别崇拜的是那些形象,如:警察、消防队员、军人、主席、总统等等。知道他崇拜的形象后,想办法让他当“偶像”这样的英雄。如东东特别崇拜“警察”这一形象,于是就让他多了解警察,让他知道“警察”不但很英勇,更喜欢帮助别人,警察抓坏人干好事是为人民服务的,绝不会欺负身边的朋友。在那之后,东东没有再拿着玩具枪对着其他的幼儿“砰砰”开枪,而是友好地说:“我是警察,我有枪,我会保护你们的!”可见,榜样对于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当幼儿对事物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时,成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榜样示范极其重要。(二)、培养

25、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同伴交往是孩子人际交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孩子平等、合作、互助、分享等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更是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基础,能帮助孩子学会合作,懂得宽容,学会自我管理。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攻击等表现。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怎样去培养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呢?1、要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日常中,家长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阻止幼

26、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在游戏空间相对狭小,游戏玩具种类和数量又相当有限时,幼儿间的相互争夺现象就会比较突出,也容易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改善条件,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活动材料,安排合理的活动场地,并与幼儿共同制定活动的规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有助于从客观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老师重新安排教室的区角,幼儿活动空间的安排比以前更合理,各种不同的玩具和积木也放在对应的篮子里。可能有个别小朋友虽然还是会占着自己喜欢的积木不让其他幼儿玩,但不会故意跑去干扰别的幼儿玩玩具。在相对宽敞的空间,“攻击性”行为

27、出现的次数也会相应减少的。2、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作为家长,要经常找机会带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可以经常去同学家或有孩子的朋友家串门,也可以请他们来家里玩,为孩子创设一个与伙伴交往的氛围,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交往能力,获得别的孩子的友谊。同时可以指导孩子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可提醒孩子请亲友家的孩子来一起玩。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更要讲表示欢迎的话,消除他的恐惧心理,还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东西招待他,拿出好玩的东西给他玩。这点,我儿子做的就很好。只要来了小朋友,他就会拿出自己的玩具让他们玩,好东西让他们吃,因而,小朋友们很愿意来和他玩。他的篮球经常借给同伴玩,现

28、在还在同伴家里呢! 3、培养孩子的交往兴趣,增强与别人交往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交往兴趣,增强与别人交往的自信心。要经常鼓励孩子主动与别的孩子打招呼,一起玩游戏,一起分享玩耍的快乐。孩子如果怯生,可以先缓解他的紧张感,让他身心放松,慢慢地由不熟悉到熟悉。同时要经常暗示孩子,只要你主动、友好地与别人相处,别人就会喜欢和你做朋友,以此来增强他的自信心。4、培养孩子具有与人相处的良好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善良真诚、乐于助人等与人相处时所具有的心理品质,同时要学会欣赏别人、善解人意,这样,孩子的心胸才会变得开阔,朋友也会越来越多。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作为家长,我

29、们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如朋友摔到了应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应帮着去寻找等等。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如果家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愿望,教给他们的交往技能,对孩子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5、鼓励、支持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孩子的集体观念。在集体这个大家庭里,更能培养孩子的的同伴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鼓励孩子多参加班集体的活动,为班里多做一些事情,和同学、老师搞好关系,形成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1、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在交

30、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阿姨好”、“叔叔好”、“伯伯好”等,告诉孩子只有懂得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也才肯把心爱的玩具给他玩。对孩子在活动中礼貌语言用得好的时候要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强化孩子的礼貌行为,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懂礼貌的孩子人见人爱,更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愿意与之交往。2、帮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启发儿童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反思其攻击性倾向。人与人是不同的,不同的生活经历决定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想法,需要站在同伴的角度思考问题,体谅同伴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最好。自己不愿干的事情一定不要强加给

31、别人,多为他人着想,别人才会更乐于为你做事。例如:他打人、推人、抢夺等攻击性行为,我们还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儿童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3、帮助孩子树立同学都是平等的意识。使孩子认识到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但作为同伴,大家都是平等的,需要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互相理解。只有平等待人的人,才是人们最喜欢的人4、培养孩子倾听同伴讲话的习惯。倾听是现代社会人们日常交际的一种基

32、本能力,也是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专心听别人讲话,是我们给予别人的最大赞美,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耐心地听同伴把话说完,并带着微笑,不时点头表示赞同或认可,等同伴说完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有的孩子善于“抢嘴”,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这是不利于与同伴交往的,应引起我们家长的注意。5、培养孩子发现同伴身上亮点的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这有助于和他人交往。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请孩子谈谈他同伴身上有哪些优点、特长,使孩子意识到同伴交往也是一个向同伴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同伴间应当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四)、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虽

33、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如果教师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如:杰杰的“攻击性”行为使他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其他幼儿常常出于害怕而疏远他,而杰杰又想跟大家玩,但又常常控制不了,发生攻击性行为。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老师尽量不要在其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例如:当他带了自己的一本书到班上的时候,老师

34、可以专门请他作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讲书里的故事和他所知道的知识;当他自己完成一幅画时,老师夸他画得好,让全班幼儿向他学习。通过种种办法,使他感受到自己的友好可以贴近其他幼儿,在班中得到其他幼儿的关心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杰杰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释放冲动的情绪,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慢慢地会越来越少发生攻击性行为了。其实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不能用太多的说教和空洞的大道理。幼儿其实很单纯、很有爱心,我们成人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真正了解幼儿,与幼儿一同感受身边的每一件事,培养幼儿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好习惯。对于那些在活动中比较莽撞、冒失的幼儿,我们要多加提醒,做事之前要想想怎么做恰当,怎么做不好,养成遇

35、事心细、讲礼貌的好习惯。让幼儿从小学会爱自己、爱别人,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五)、允许幼儿合理宣泄并“转移注意”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加以纠正。年龄再小的幼儿,都有想发泄情感的时候,所以允许幼儿合理宣泄,同时也要教孩子用适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 “转移注意”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即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时,这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孩子的注意,以缓解孩子的情绪。不良情绪往往是暴力攻击行为的导火索。当孩子遇到烦恼挫折时或者当幼儿情绪紧张和怒气冲冲时,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情绪,例如可以带他去跑步、玩球或玩简单的跳棋,适当

36、的“转移其注意”并以消耗其“能量”。 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成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也可以按照孩子性格特征,培养幼儿的文化兴趣,如绘画、音乐等,以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引导孩子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也能逐渐转移其攻击性行为。思想觉悟的提高是消除不良行为的可靠措施。(六)、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应建立一定的联系。当幼儿园或者家庭想要对儿童采取一些改善其行为的措施时,可以让另一方进行配合,还可以掌握儿童的详细动态,便于开展工作。教师和家长都应该起榜样作用,言行

37、一致,以身作则,做儿童的表率。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时,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犯错,必须要求他道歉。家长也可以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例如:可设法让他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总之,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只要与老师一致,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形式是多种多样,我们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首先要注意在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纠正工作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1 何伟健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2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原因及其预防与矫治3 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