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上学期知识复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449495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物理上学期知识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一物理上学期知识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一物理上学期知识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一物理上学期知识复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一物理上学期知识复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物理上学期知识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上学期知识复习.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一物理必修一 知识复习,直线运动(第一章、第二章)相互作用(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章),知识框架,直线运动,基本概念,时间与时刻,路程与位移,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速率 平均速率,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质点、参考系,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基本规律,推论,运动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 v-t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 v-t图象,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说明: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观察结果往往不同。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运动情况的描述尽量简化,使解题显得简

2、捷。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考系,参考系,1.时刻(某一瞬间):时间轴上的点表示时刻 2.时间间隔(一段时间):时间轴上的一条线段表示时间间隔,例1:在时间轴上找到 1.前2s 2.第1s内 3.第2s初 4.第3s末,时间与时刻,(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质点,学5.科网,任何细小的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任何静止的物体都可以 看作质点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一个物体可否视为质点,要看所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定。参考系必须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1.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的物理量,用从起点到终点的

3、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2.路程:,位移和路程,3.一般,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速度,3.方向:,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或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1.物理意义:,2.定义式:,即运动方向,与位移x 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平均速率 速率,3.方向:,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的变化率),4.注意:若a、v 同向,则为加速运动;若a、v 反向,则为减速运动。,1.物理意义:,2.定义式:,与速度变化量v 的方向相同,加速度,平均速率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是矢量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时,速度可能为零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

4、越大加速度减小,速度一定减小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速度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可以为负速度变化的越多,加速度就越大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速度为零,加速度就一定为零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运动的速度减小,位移一定减小平均速率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在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可看作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速度变化的方向为正,加速度的方向可能为负平均速度即为一段时间内初末速度的平均值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可能越来越大自由落体运动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是初速度和末速度之和的一半,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注:在应用公式的过程中应注意各个物理量的正负号】1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a是恒量(不变)2.运动学基本公式:,3.几个重要推论:(1)连续相邻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推广通式:(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与这段位移的初、末速度的关系:无论在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中,恒成立(图象法证明),(4)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1)1s末、2s末、3s末ns末的瞬时速度之比1:2:3:n2)1s内、2s内、3s内ns内的位移之比 1:4:9:n23)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1:3:5:(2n1)4)通过1m、2m、3m所用时间之比5)连续相同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三、

6、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v0=0 a=g)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注意:(1)满足六个比例关系(2),3.竖直上抛运动:初速度不为0,只受重力(a=g)4.竖直上抛运动规律:上升和下落回到抛出点的时间相等 上升的最大高度落回抛出点速度(时间、速度的对称性),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分类,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效果,力的运算,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正交分解法),力的应用,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平行四边形定则,整体法,隔离法,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条件:F合=0,力,力的概念

7、: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使物体产生形变,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力学中的三大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速度,弹性形变、非弹性形变,非接触力,接触力,重力,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吸引力的一部分),大小:G=m 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弹力,弹力产生条件:两物体接触 接触面发生形变,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 产生原因:由于施力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常见的弹力:弹

8、簧的弹力、绳的拉力、压力和支持力,几种常见的弹力,弹簧的弹力大小遵守胡克定律F=k x,弹性限度内,轻绳、轻杆、轻弹簧的区别,沿绳,不一定沿杆,沿弹簧轴线,摩擦力,滑动摩擦力Ff,静摩擦力F静,接触且接触面粗糙、有弹力,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Ff=FN,0 F静Fmax,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摩擦力说明:(1)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可以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2)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3)滑动f(或最大静f)跟压力成正比并和接触面的性质有关;静f在未达到最大f时不跟压力成正比【注:计算摩擦力时,应

9、先判断是静f还是滑动f】,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物体只有重心受重力作用,其他部分不受重力作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先有弹性形变,后有弹力不接触的两物体间不可能发生相互的弹力作用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惯性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有摩擦力就必定有弹力没有摩擦力就一定没有弹力摩擦力和弹力的方向一定垂直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可以分解为下滑力和对斜面的压力。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物体间的压力增大时,静摩擦力有可能不变,力的合成与分解,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合力范

10、围:F1F2F F1F2,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特殊情况:1.相互垂直的两个力合成2.夹角为,大小相等的两个力的合成3.夹角为120 的两个大小相等的力的合成,说明:(1)合力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分力;(2)当合力一定时,增大分力之间的夹角,分力变大;当分力一定时,增大分力之间的夹角,合力变小(3)当两个分力的夹角不变时,增大其中一个分力,合力的大小不一定增大。,力的平衡及其应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1)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的合外力为0或物体的加速度为0 推广:n个共点力的作用下使物体平衡,则任n-1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n个力等值反向(2)解题方法:合成法

11、、正交分解法(3)分析动态平衡问题:判断在平衡状态下几个力的夹角变化过程中某些力如何变化。方法:函数表达式法和 力的三角形法 作图法 相似三角形法,力的平衡,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牛顿第二定律:F=ma,牛顿第三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超重与失重,连接体问题,图象、临界与极值问题,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意义(1)运动状态的改变(即速度的改变,产生加速度)是受到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物体不受外力时处于静止或匀速直

12、线运动状态 拓展:如果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惯性1)概念: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2)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运动状态或是否受力无关。3)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惯性的大小意味着改变该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运动定律仅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1.内容、表达式(注意当F、a都取国际单位时,K1)2.性质(1)矢量性:大小、方向(2)瞬时性:力与加速度瞬时对应。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3)同体性:F、m、a对应同一物体、同一时刻(4)独立性:每个力都可以产生各自的加速度,物体的

13、实际加速度是每个加速度的矢量和3.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 关键在于求加速度a力和运动联系的桥梁,三、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表达式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3.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四、超重和失重1.定义:2.实质:物体本身的重力(即实重)不变,只是拉力或压力大小(即视重)发生变化3.超重和失重仅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无关;完全失重(a竖直向下并等于g)此时,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凡是与重力有关的仪器不能使用。,a向上,超重;a向下,失重,1.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两块完全相同的木块AB,在水平推

14、力F作用下运动,用FAB 代表A、B间的相互作用力().A.若地面是完全光滑的,则FAB=F B.若地面是完全光滑的,则FAB=F/2 C.若地面是有摩擦的,则FAB=F D.若地面是有摩擦的,则FAB=F/2,BD,2.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末速度为v,则这段时间内的位移()A xvt/2 B xvt/2 C x=vt/2 D 无法确定,3.以20m/s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制动后能在2m内停下来,如果在汽车以40m/s的速度行驶,则他的制动距离应该是()A 2m B 4m C 8m D 16m,B,C,4.汽车从甲地由静止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丙地,乙地

15、是甲丙两地的中点,汽车从甲地匀加速运动到乙地,经过乙地的速度为60km/h,接着又从乙地匀加速运动到丙地,到丙地时的速度为120km/h。求汽车从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50km/h),5.某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加速度为a1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了t1时间后改为加速度为a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t2时间后停下。则物体在全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6.一个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运动起连续而通过三段位移的时间分别是1s,2s,3s,则这三段位移的长度之比是?平均速度之比是?,7.一个物体从塔顶上自由下落,在到达地面前的最后一秒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则塔顶高为多少?,8.一根杆

16、长1.45m,从某一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在下落过程中,杆通过一个2m高的窗口用时0.3s,则杆的下端的初始位置到窗台的高度差是多少?,B,9.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的拉力作用,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l1、l2、l3、l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10.如图所示,物块A放在倾斜的木板上,木板的倾角为30和45时物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恰好相等,则物块和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多少?,11.如图所示,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两端分别系着物体A和B,物体A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已知物体A的质量为m,物体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tan),滑轮的摩擦不计,要使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求物体B的质量的取值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