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小学六级下册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47569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小学六级下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教科版科学小学六级下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教科版科学小学六级下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教科版科学小学六级下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教科版科学小学六级下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小学六级下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小学六级下册教案.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科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 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

2、索宇宙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使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1. 放大镜【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过程与方法 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用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

4、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

5、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 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二、 放大镜的特点 1.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6、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教学反思 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

7、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略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 1.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

8、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9、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

10、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阅读第6页观察实 1.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

11、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五. 教学后记: 有趣的动物世界,生命的宝贵 奇葩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抓教学反思: 昆虫世界,非常奇妙。在三年级科学课上就曾用放大镜观察过

12、蝗虫、蚂蚁等昆虫,但本课的要求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要求较高。本课将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细微之处,来发现一些昆虫的奇特结构。 在观察前,结合媒体图片、文字等资料,先向学生介绍某些昆虫的复眼、足、触角、翅等值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部位,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能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观察,而不是随意的,漫无目标的,避免观察水平仍停留于三年级时对昆虫的观察。观察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通过比较,才能对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让学生将放大镜下的发现用文字表述记录下来,这样才能体现放大镜观察的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时,设计与现实差距还是

13、挺大的。学生观察昆虫很有兴趣,课堂秩序有些乱,对观察的目的应在观察前讲给学生,避免观察的盲目性。观察记录,有些学生不知道记什么,可见对观察目的不清,下次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这点。要想顺利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由于以往没有太多的积累,只能提供学生蚂蚁、蝴蝶的干制标本,苍蝇、蚊子、蜜蜂成长史标本,种类不够丰富,而且观察也不方便,使观察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

14、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我们除了介绍教材中的资料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通过播放某些昆虫的生活录像片断(这方面的资料还是蛮多,挺好搜集的),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报告。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对观察结果没有的规定。我想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这个活动的过程,活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过程和方法 1.用

15、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 2.再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界的美。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 2.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二、1.画

16、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页方框中) 3. 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

17、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三、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

18、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1.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的晶体 2.规则几何外形固体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所以评价时,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课我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初识晶体,引入课题”和 “自制晶体”这两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记录表展示和谈体会中我采取了口头表扬、自评、组评、展示等评价方式。让学生

19、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

20、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一、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 二、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

21、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倍左右。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世纪年代放大率提高到万倍。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

22、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板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1.肉眼看,希望2.放大镜看,好奇3.不同的放大镜组合看(两个凸透镜组合看,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23、扫描隧道显微镜) 教学反思: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界的人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结合起来造成了更大的工具,它就是显微镜的前身。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

24、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3.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

25、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

26、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教学反思: 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这就是洋葱的细胞。洋葱表皮是由细胞组成的,这是肉眼和放大镜无法观察到的,显微镜的发明将人们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微小的生命世界。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

27、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过程与方法: 1.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2.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3.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2.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3.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教学难点】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 教师演示器材:多种生物细胞及细

28、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物细胞观察 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在黑板上张贴洋葱表皮细胞的手绘图片,尽量细致,用于给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 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 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

29、胞。 5.交流我们的发现 (1)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2)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3)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 1.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

30、造养料。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 板书设计: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1.细胞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2.神经细胞有传导兴奋的作用 3.淋巴细胞有免疫作用 4.白细胞有吞噬作用 5.肌肉细胞有运动作用 6.叶肉细胞有光合作用 7.表皮细胞有保护作用教学反思: 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后,学生对细胞世界充满好奇,这节课又让学生学生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更多细胞,本节课以观察叶片表皮细胞气孔和叶绿体为主,为了让学生知道气孔和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表皮上共有的成分,我们准备了菜叶,树叶,葱等供学生制作标本。学生初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此外这项实验必须依

31、靠天时,选择阳光充足的天气。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理解。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过程与方法: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32、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

33、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 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

34、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4.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1)画下

35、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2) 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5.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2)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3)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板书设计: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微小世界和我们,水中的微生物(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图片), 微小世界和我们,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 能看清

36、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教学反思: 窗体顶端 上两课以观察植物表皮细胞为主,这节课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观察不同于植物表皮细胞的观察,微生物看似无形,也无法用放大镜直接观察到,这就对观察材料的准备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上课前,所准备的供观察用的水,应自己先进行一番观察,确定水中有微生物,不然会制约学生的课堂观察活动,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学校里有个小池塘,养着一些鱼,还有一些水生植物,因此这个观察用水的准备倒是不难,水中也有不少微生物可供观察,其中以草履虫居多。 主要的问题还是出现在观察过

37、程中。学生操作显微镜已比较熟练了,如果看到了活动着的物体,那必然是水中的微生物,但如果看到的是不会动的,又或者形态结构不像书中介绍的任何一种,那看到的是什么?是不是水中的微生物呢?对于这些物体,教师也不好回答,微生物种类繁多,而我们对水中的微生物的了解也是极其有限的,我们也无法确定学生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不是微生物。所以,也只能先让学生记录下画下所观察到的物体形态。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观察到的是否微生物,我告诉学生三种情况是可以排除的:一是水中的汽泡,汽泡的形状并不规则,但边缘明显,中间空白;二是过大的物体,在我们的显微镜下,是看不到占了一半以上视野的微生物的;三是移动载玻片而视野中却不动的物体

38、,那是镜头上的灰尘等杂物。这样就减少了学生观察出错的概率,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节课观察后的交流小结很重要。通过交流观察到的物体,通过阅读资料库中关于微生物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情况,认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作用,与其他生物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微生物也是生物。窗体底端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9、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回顾与总结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

40、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细胞 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

41、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m是纳米,um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2.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3.在展示汇报的过

42、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

43、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

44、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3)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4)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文秘知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