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48012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化学专题复习导航 电化学考点围绕两个重要的能量转化器原电池、电解池,定性和定量两个思维层次,综合运用金属非金属性质、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六方面相关知识,灵活解答“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三维问题,是理科能力测试的宠儿。本文从俯视知识的角度构建立体知识结构,从仰视能力的角度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从平视命题的角度扫描电化学考点。一、原电池、电解池知识体系整合图知识的可视化解决相似知识的干扰问题,更加简化、系统化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多变的角度拓展了思维的宽度、深度与活度。重点知识点拨1:具备H原电池的负极化

2、学腐蚀原电池的正极 电解池的阴极。(2)电极书写能力策略的运用:加减策略: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总反应式为两个电极反应式之和。若已知一个电极反应式,可用总反应式减去已知的反应式,得另一电极反应式。共存策略:因为物质得失电子后在不同介质中的存在形式不同,所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必须考虑介质环境。电解氯化铝溶液生成碱性溶液中Al3+不可能存在,产物为Al(OH)3;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不可能有OH-参加反应。得氧失氧策略:电极反应物得氧,在电解质为酸性时反应物中加H2O,电解质溶液为碱性或中性时加OH-;电极反应物失氧,电解质为碱性或中性时反应物中加H2O,电解质为酸性时反应物中加H+。中性吸氧反应成碱

3、策略:在中性电解质溶液中,通过金属吸氧所建立起来的原电池反应,其反应的最后产物是碱。(3)电极反应式书写程序归纳:定装置定电极定微粒定方向定顺序定反应。(三)计算能力:常见微粒间的计量关系式为:4e?4H+4OH?4Cl?4Ag+2Cu2+2H2O22Cl24Ag2Cu2H2O,pH=-lgc(H+)换算。三、盘点题型、实际应用(一)概念型例1(2012福建高考)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的K闭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Cu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电子沿ZnabCu路径流动C片刻后甲池中c(SO42-)增大 D片刻后可观察到滤纸b点变红色解析:K闭合时甲乙装置构成双液电池,用饱和硫酸钠溶液浸润滤纸构成电解

4、装置,从活泼性角度确定Zn为负极,铜为正极,a为阴极,b为阳极。Zn与b电极反应为氧化反应,阴离子向负极和阳极移动,铜与a电极反应为还原反应,阳离子向正极和阴极移动,电子不能流入电解质溶液中电子流动路径是错误的,甲池中硫酸根离子没有放电浓度不变,b为阳极,OH-放电,使得b附近溶液显酸性,不能使试纸变红。正确答案(A)。(二)比较型例2(2012山东高考)下列与金属腐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a中,插入海水中的铁棒,越靠近底端腐蚀越严重B图b中,开关由M改置于N时,CuZn合金的腐蚀速率减小C图c中,接通开关时Zn腐蚀速率增大,Zn上放出气体的速率也增大D图d中,ZnMnO2干电池自放电腐蚀

5、主要是由MnO2的氧化作用引起的解析:图a中插入海水中的铁棒发生化学腐蚀,靠近底端溶解的O2的浓度越小,与氧气接触少腐蚀程度较轻;图b中开关由M置于N,Cu一Zn作正极受到保护,腐蚀速率减小;图c中接通开关时Zn作负极,腐蚀速率增大,Pt作正极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图d中,Zn-MnO2干电池自放电腐蚀主要是由MnO2的氧化作用和Zn的还原作用共同引起的。正确答案( B )。(三)解释型例3(2012年北京高考)直接排放含SO2的烟气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2,在钠碱循环法中,Na2SO3,溶液作为吸收液,当吸收液的pH降至约为6时,需送至电解槽再生。再生示意图如下:

6、HSO3在阳极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当阴极室中溶液pH升至8以上时,吸收液再生并循环利用。简述再生原理: 解析:HSO3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阳极区,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6价硫酸根,依据得氧策略反应物中加水,电极反应式为HSO3+ H2O2e= SO42+3H+;HSO3SO32-+H H+在阴极得电子生成H2,溶液中c(H+)降低,促使HSO3电离成SO32,Na+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阴极室,吸收液得以再生。(四)书写型例4(2012年海南高考)已知:N2H4(1)+O2(g)=N2(g)+2H2O(l) H2= -534.2kJmol-1肼一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碱性电池,该电池放电时,负极的

7、电极反应式为 。解析:根据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策略,原电池反应式=正极反应式+负极反应式 ,正极反应式容易书写O2+4e+2H2O=4OH(1),N2H4 + O2= N2 + 2H2O(2),(2)-(1)= 负极反应式,N2H44OH4e=4H2ON2。(2012年江苏高考)铝电池性能优越,Al-AgO电池可用作水下动力电源,其原理如图所示。该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铝为负极结合共存策略,电极的反应式为:Al-3e+4OH= AlO2+2H2O(1),AgO为正极结合失氧策略反应物加水,电极的反应式为:AgO+2e+ H2O=Ag+2OH(2),原电池反应式=(1)+(2)根据得失电子

8、调整化学计量数,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AgO+2NaOH=2NaAlO2+3Ag+H2O。(五)迁移型工肾脏可用间接电化学方法除去代谢产物中的尿素,原理如图电源的负极为(填“A”或“B”)阳极室中发生的反应以此为、 。电解结束后,阴极室溶液的pH与电解前相比将 ;若两极共收集到气体13.44L(标准状况),则除去的尿素为 g(忽略气体的溶解)解析:图形信息转化为书面信息,有H2逸出的阴极(Na+、H+)2H+2e-= H2,B为负极;电解池装置阳极室,阳极(Cl-、OH-)2 Cl-2 e-=Cl2,进料:“NaCl尿素溶液”,出料:“NaCl溶液和CO2、N2”, 出料口既没有Cl

9、2,也没有尿素,隐蔽反应Cl2氧化尿素,此时问题转化为氧化还原反应配平, CO(NH2)2+3Cl2+H2O = CO2+N2 +6HCl;质子交换膜允许H+通过, c(H+)保持不变,阴极室溶液的pH与电解前相比不变;CO(NH2)2与两极气体的关系式:(六)多池综合型(2012海南高考)新型高效的甲烷燃料电池采用铂为电极材料,两电极上分别通入CH4和O2 ,电解质为KOH溶液。某研究小组将两个甲烷燃料电池串联后作为电源,进行饱和氯化钠溶液电解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甲烷燃料电池正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分别为、。(2)闭合K开关后,a、b电极上均有气体产生其中b电极上得到的是 ,电解

10、氯化钠溶液的总反应方程式为;(3)若每个电池甲烷通入量为 1 L(标准状况),且反应完全,则理论上通过电解池的电量为 (法拉第常数F=9.65l04C mol-1列式计算),最多能产生的氯气体积为 L (标准状况)。解析:两个甲烷燃料电池串联后作为电源,进行饱和氯化钠溶液电解实验,(1)题与(2)题用前面知识结构能顺利解决电极反应式的书写,2O24H2O8e= 8OH,CH410OH8e= CO32 7H2O;电极判断和总电极反应的书写,H2和2NaCl2H2O2NaOHH2Cl2;电池甲烷通入量为 1 L,提供的电量为 CH48e4Cl2最多能产生的氯气体积为4L。2014-05-28人教网

11、下载: “会学习的教师不只要有一桶水,还必须是活水”的话让我想起了以前常提的一句话老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尤其是处于新课改第一年的我,对于很陌生的新教材“如何用?怎么用?用多少?”。新课改的亲身经历再结合研究生期间学习的相关新课改理论、新教育理念使我对于如何使用新教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首先,以课标为基准。新课改改变了以往一套人教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实施了一套课标三套教材的现状。最早实施课改的山东地区出现了三套新教材、一套旧教材同时教的现状,最后出现了教师累学生累的境况。在我们实施课改的第一年,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境况,教师对化学必修模块知识过多的扩充,导致了学生厌学化学的

12、现状。国庆图画展中的一幅漫画中,学生看到满黑板的化学符号元素名称化学理论时头晕脑涨的图像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如何改变老师害怕学生吃不饱最后导致学生被填怕的现状呢?以课标为基准。作为教材的处理者我们不应该“教教材”而是要“结合课标用教材”,在教学中结合课标中的要求借鉴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包括对教学内容前后编排、对知识框架进行适当调整,对教学内容的难度把握进行调整,尤其是对于新教材中添加的内容难度的把握要严格按照课标的难度要求。例如在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常数、水解常数、溶度积等出现在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材中的科学视野中,而在课标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主题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

13、中对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常数、水解常数、溶度积都没有要求,只是出现“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科学视野栏目出现的相关内容只是对化学平衡理论在溶液中应用的简单介绍,以及电离平衡常数、水解平衡常数、溶度积的具体计算没有做要求,只是列举出常见物质的电离常数、水解常数、溶度积。我在处理这一内容时通过学生阅读相关表格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大小和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以及不同温度下常数的不同以加强化学平衡移动理论的理解。其次,适当增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课标版的三套不同教材首次都出版于2004年,使用期间有过不同层次的修改,但是大多对教材的内容修改较少,时代性较差一些。同时由于有单

14、独设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选修模块,这两模块将化学中与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单独编成选修教材,使得其他必修选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较少。尤其是高中理科所必修的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理论知识集中难度较大,而与日常生活关联较少。比较枯燥的化学理论学习减弱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从而降低学习化学的兴趣。教材内容的陈旧、日常生产生活中化学知识的缺乏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符合时代的高素质人才的总体目标相违背。化学要与时俱进,增加时代性生活性较强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文科生的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大量添加时代性、生活性的知识。例如在保护大气质量、垃圾资源化等相关内

15、容学习时,增加今年的哥本哈根会议、番禹的垃圾焚烧事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身边,同时使他们客观的科学的看待现代社会中的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在促进身心健康章节中添加保健品的相关内容,帮助其认识保健品的功效,帮助其培养健康的科学的饮食观。严格把握课标,弱化删除理论性较强大的内容,增加其与社会生活关联紧密的知识。例如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人教版的绪言中的有效碰撞模型理论、活化理论知识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对于仅仅学习完必修模块的学生而言理解困难难度较大。处理绪言时将其删除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适当用简单的有效碰撞模型理论、活化能理论知识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其知道活化

16、能的含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目标。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人教版教材化学平衡理论处理结束后,添加合成氨反应条件选择的依据,帮助同学理解化学平衡理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同学学习化学兴趣的同时,增添了人教版中忽略的课标所要求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弥补了三套版本教材中某一版本的不足。最后,借鉴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以及相关经验教训。目前我省的模块实施安排中理科高二第一学期学习化学反应与原理模块2学时,第二学期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原理两模块4学时。这三个选修模块理论性强相较旧教材增加内容多,教材内容难度的处理、时间的安排等都是困身处第一年课改前沿教师的困惑。同样的困惑在早先进入课改的试验区

17、都存在。随着课改试验区的增加,新课改省市的高考试题的增加,可以借鉴从而减少我们的困惑。分析2007-2009的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化学部分以及考试说明,化学反应与原理模块是理科高考必考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等其他选修模块是选考内容。新课改高考地区选考内容都只考查一道填空题,分值在20分以下。考察内容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为主,难度适中,尤其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考察内容。借鉴新课改地区的三年高考试题以及相关经验教训,对选修模块的处理建议如下。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结合必修模块的相关知识严格把握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在重点内容进行适当的难度加深。例如在盐类的水解内容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现状补充

18、电荷守恒、物料守恒以及适当添加质子守恒理论补充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新增加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教学处理,例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处理严格把握课标,以基础为主,弱化难点,适当降低教材难度。例如在第一节原子结构内容处理中重点讲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电子能级、原子轨道理论,弱化或者删除量子数等难度较大的内容。同时在晶体结构与性质章节中重点介绍各类晶体的性质,以及各类晶体的代表物的晶体结构与性质,而弱化晶胞、晶格等相关计算。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教学中,严格把握官能团决定性质这一主线,将琐碎的有机化学知识加以系统化。总的来看,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要严格把握新课标、与

19、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借鉴课改高考地区的高考试题以及其相关经验教训,很好的使用新课程的教材,改变过去教教材,以教材为本的旧的教学理念。 浅谈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教学的衔接枣阳鹿头中学 杨少山在新课程改革的试验中,我们地区化学学科选用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是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基本概念。本文拟以教学中使用人教版教科书帮助学生建构“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知识体系为例,探讨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教学的衔接策略。 1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在必修和选修教科书中的出处化学1(必修)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 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三

20、章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第三章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2 .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在必修和选修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 2.1 在化学1(必修)中的呈现方式化学1(必修)中“离子反应”一节包括“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在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在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也能导电之后,引入了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

21、,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由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入;接着通过实验2-1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SO42与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然后通过实验2-2和4组酸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最后通过实验2-3总结出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知识的呈现顺序为:酸碱盐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导电酸碱盐是电解质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电解质(由于没有出现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其中的电解质

22、仅指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可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2.2 在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呈现方式“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在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没有安排专门的章节,而分散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一章。本章包括4节,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首先是通过实验3-1使学生明确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再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并存在电离平衡。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通过水的离子积的导出,使学生加深对弱电解质电离的理解,找到溶液发生酸碱性变化的本质。第三节“盐类的水解”,首先

23、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发现”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一般规律;然后通过组织“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电离平衡的理论,寻找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使学生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形成水解平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与问”栏目设置了“在认识水解反应原理的基础上,你对高中化学必修课中所学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无新的认识?”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成弱电解质”是离子反应发生的一个条件;最后通过“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分析了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原因及其利用。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首先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形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概念,然后通过“思考与交流”和实验3-3、3-4、3-5,引

24、导学生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相关理论。其中,第一、二节是学生在化学1(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离子反应”认识的基础,第三、四节能使学生认识到离子反应在生成弱电解质、生成沉淀等方面的特点或条件,但教科书除了在第三节通过“学与问”让学生体会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的条件以外,而没有出现其他明显的提示和说明。知识的呈现顺序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密切相关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其规律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是盐类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了弱酸或弱碱(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生成弱电解质);难溶电解

25、质存在溶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可表现为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弱电解质)。其中,括号内的知识在教科书中是隐性的。 3.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学习要求 3.1 化学1(必修)中的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化学1”的“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下有关的内容标准是,“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结合课程标准对其他知识的要求,“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在“化学1”中的要求是,知道电解质(仅指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

26、或生成水。 3.2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要求课程标准设置了6个选修模块,选修4是“化学反应原理”,其“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主题的内容标准如下表:内容标准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2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3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4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5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仔细研读以上内容标准,其中没有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提出明确要求。但由于在“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主题之前有化学平衡

27、的知识,在该主题中又有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所以此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知识已经在“化学1”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其中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应该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弱电解质,由于离子反应也可以达到化学平衡而不趋于完成,所以生成的沉淀和弱电解质可以不是更难溶或更难电离的物质。 3.3 2007年高考新课程标准化学考试大纲中的要求2007年高考新课程标准化学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其中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有“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明确要求。由于“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也涵盖了“化学1”和“化学反应原理

28、”,因此,依笔者的理解,其要求应该高于“化学1”,达到“化学反应原理”的层面。 4.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教学策略 4.1 正确把握必修和选修的分层要求和递进关系化学1(必修)是基本要求,包括:(1)电解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是离子反应(仅要求强电解质);(2)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反应前后离子浓度发生了变化;(3)复分解反应是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其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反应结果使反应物离子的浓度减小或生成物离子的浓度增大;(4)有水或溶液参加的置换等氧化还原反应也是离子反应,反应结果也使反应物离子的浓度减小或生成物离子的浓度增大(如:Cu2ZnCuZn2、2Na2H2O2N

29、a2OHH2)。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是较高要求,包括:(1)强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2)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其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弱电解质;(3)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也存在反应限度的问题,也可以达到化学平衡(包括水解平衡、沉淀转化平衡等),所以离子反应产物中的沉淀和弱电解质可以不是更难溶或更难电离的物质;(4)离子反应还有氧化还原反应(包括电极反应)、配位反应等,反应结果都有离子浓度的变化。4.2 在必修教学中结合教材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认识化学1、2(必修)是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

30、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并为高中阶段后续选修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所以,教科书的编排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体现了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新课程精神,使化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相对弱化,而联系社会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相对加强。为了使学生建构起符合必修要求的“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知识基础,在化学1(必修)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两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再结合第一章第二节中物质的量浓度的知识分析离子互换型反应的结

31、果会使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离子浓度发生变化,然后在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置换型离子反应的条件和反应前后离子浓度的变化,并注意在以后章节以及化学2(必修)的学习中灵活运用,使学生形成“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概念,并在运用中实现巩固,为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进一步建构打下基础。4.3 在选修教学中整合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科学素养,为具有

32、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的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虽然学科的基本结构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扩展和加深而逐步改变和完善,但“学科结构”必然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具有一定的收敛性。所以相对于必修课程,选修教科书在注意与人类生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保持联系的前提下,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相对增强,体系也较为完整。但由于课程标准在选修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部分没有明确的“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

33、内容标准,人教版教科书也就没有设定相应的章节。而2007年高考新课程标准化学考试大纲恰恰又把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规定成为必考内容。为此,教学中我们应该按照知识螺旋上升的规律和课程标准的隐含要求,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一章的最后增加“离子反应”一节,像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那样,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在渗透于其他章节的基础上,运用化学平衡等理论进行“系统”的探究,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对完整的“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知识体系,以达到选修教学的较高要求。妙解化学平衡题 一、特征法对题干和选择支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隐含信息,得出正确判断的方法。例1在一个不导热的密闭反应

34、器中,只发生两个反应: a(g)b(g) 2c(g);H0,进行相关操作且达到平衡后(忽略体积改变所做的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等压时,通入惰性气体,c的物质的量不变B等压时,通入z气体,反应器中温度升高C等容时,通入惰性气体,各反应速率不变D等容时,通入z气体,y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妙法点拨:看题设的特征再看选项,题设不导热的密闭反应器,选项研究恒容和恒压下的变化,这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和化学计量数有关,前一个反应化学计量数不变,压强对它没有影响,等压时,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压,后一反应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前一反应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的物质的量变化。答案(A)。

35、二、假设法当某一可变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种可能时,假设该因素处于某种情况,并以此为条件进行推理。例2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mX(g)nY(g);H=Q kJ/mol。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mn BQ0 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小D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妙法点拨:横向观察表中数据可知,当温度不变,将容积的体积扩大1倍时,假设平衡不移动应该为0.5mol/L、0.6mol/L、0.65mol/L,而平衡后的生成物Y的浓度大于原来的1/2,说明降低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6、,即m小于n。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Y的质量分数减小;纵向观察表中数据可知,当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生成物Y的浓度是增大的,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是吸热反应,即Q大于0。答案(B)。三、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各个事物或现象,以揭示它们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解题过程是寻找联系和区别的过程。例3相同容积的四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同样的可逆反应:2X(g)Y(g)3W(g)2Z(g)起始时四个容器所装X、Y的量分别为:甲(X:2mol,Y:1mol)乙(X:1mol,Y:1mol)丙(X:2mol,Y:2mol)丁(X:1mol,Y:2mol)在相同温度下,建立

37、平衡时,X或Y的转化率大小关系为AX的转化率为:甲丙乙丁 BX的转化率为:甲乙丙丁CY的转化率为:甲丙乙丁 DY的转化率为:丁乙丙甲妙法点拨:将起始时情况作如下排列: 甲与乙比较,甲相当于在乙的基础上再增加X的物质的量,甲中Y的转化率大于乙中Y的转化率,但X的转化率要小于乙中X的转化率;同理分析甲和丙,相当于在甲的基础上再增加Y的物质的量,丙中X的转化率大于甲中X的转化率,但Y的转化率要小于甲中Y的转化率;同理分析乙和丁,丁相当于在乙的基础上再增加Y的物质的量,丁中X的转化率大于乙中X的转化率,但Y的转化率要小于乙中Y的转化率;乙和丙比较,相当于在增大压强。由于正方应是体积增大的可逆反应,所以

38、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X或Y转化率均降低;故X的转化率甲丙乙丁,同理得Y的转化率:丁丙乙甲,答案(A)。四、极端法将研究的对象或过程向极端状态进行分析,使因果关系变得明显,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例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X2(g)+4Y2(g)2Z2(g)+3Q2(g)的反应,其中X2、Y2、Z2、Q2的起始浓度分别是0.1molL1、0.4molL1、0.2molL1、0.3molL1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是Ac(X2)=0.15 molL1 Bc(Y2)=0.9 molL1Cc(Z2)=0.3 molL1 Dc(Q2)=0.5molL1 妙法点拨:可逆反应的特点是给定条件

39、下反应进程的限度性,所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可能是0,将反应物X2、Y2按化学计量数全部转化为Z2、Q2,Z2、Q2分别为0.2molL1、0.3molL1,再加上原有的浓度,Z2、Q2的极限浓度是0.4molL1、0.6 molL1,同理将产物Z2、Q2按化学计量数全部转化为X2、Y2,X2、Y2分别为0.1molL1、0.4molL1, 再加上原有的浓度,X2、Y2的极限浓度是分别为0.2molL1、0.8molL1, c(Y2)=0.9 mol/L已超过极限浓度,答案(B)。五、估算法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有时也没必要)进行精确地运算和判断, 而只能依赖于估算。 实质上是一种快速的近似计

40、算, 它的基本特点是对数值作适当扩大或缩小,从而对运算结果确定一个范围,或做出一个估计。例5将1molCO(g)和1molH2O(g)充入某固定容积的反应器中,在一定条件下CO(g)+ H2O(g) CO2(g)+ H2(g)达到一定反应限度时有2/3的CO转化成CO2,在相同条件下,将1molCO(g)和2molH2O(g)充入同一反应器中,当反应达到同一反应限度时,混合气体CO2的体积分数可能是A22.2% B28.2% C33.3% D37.8%妙法点拨:因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没有变化,无论如何进行总物质的量是不变的,由于反应的可逆性和移动性,生成的CO2 最多不能达到1mol,最少不

41、低于2/3,CO2的体积分数介于2/91/3之间。答案(B)。 六、差量法依据化学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之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正确找出“理论差量”,是“差量法”的解题关键。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例6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0.0%,与反应前的体积相比,反应后体积缩小的百分率是A16.7% B20.0% C80.0% D83.3%妙法点拨:设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L,则其中生成的氨气的体积1L20.0%=0.2L。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反应后气体体积缩小率答案(A)。七、三段法化学平衡计

42、算的一般格式,根据题意和恰当的假设列出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例7一定温度下,反应2SO2O2 2SO3,达到平衡时,n(SO2)n(O2)n(SO3)234。缩小体积,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n(O2)0.8mol,n(SO3)1.4mol,此时SO2的物质的量应是A 0.4mol B 0.6mol C 0.8mol D 1.2mol妙法点拨:原平衡体系中SO2、O2、S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a、3a和4a,缩小体积平衡向右移动,O2的转化量为x再次达到平衡时,n(SO2)=20.3mol-20.1mol=0.4mol。答案(A)。八、整体法整体法研究化学问题时,暂且避开局部细节或单个因素的纠缠,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或整体结构作某种整体处理。例8如图所示,当关闭K时,向A中充入1mol N2、3mol H2,向B中充入2mol N2、6mol H2,起始时,V(A)V(B)aL。在相同温度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两容器中各自发生下列反应:N2(g)3H2(g)2NH3(g) H0,达到平衡()时,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