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学法指导.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48061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除法学法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分数除法学法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分数除法学法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分数除法学法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分数除法学法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数除法学法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除法学法指导.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同学们学习“倒数的认识”这一节的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明确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就可以说:是的倒数,是的倒数,和互为倒数。从倒数的意义中可以看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把一个数说成是倒数。如在上例中,不能说是倒数,也不能说是倒数。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因此,除了可以直接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得原数的倒数外,求其他数的倒数时,要先把这个数化成真分数或假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如求的倒数,要先把化成假分数,再把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得的倒数是。再如,求0.7的倒数,

2、要先把0.7化成分数,再把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得0.7的倒数是。三、知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正确书写格式一个数与它的倒数之间不能用等号连接,只能用叙述的方式说明。如求的倒数,应该写成:的倒数是,而不能写成:。四、明白“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的道理根据倒数的意义可知:1只有与1相乘,积才是1,所以1的倒数是1;根据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可知:因为,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仍是,所以1的倒数是1。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积都是0,所以0没有倒数。五、会应用倒数的知识解题填空:( )( )( )0.6( )。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用倒数的知识来解答可得出其中的一种答案,且解答较为简便。可以假设这个等式的得

3、数为1,根据倒数的意义可知:括号里要填的数分别是已知因数的倒数。所以括号里可填的数分别是。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最终实现“乐学”,这是老师努力的方向。下面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在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一、分数除法意义的学法指导 分数除法意义的学习要建立在整数除法意义的学习之上,利用迁移和类比法让学生自己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开课,我利用课本上的例一创设问题情境:我的一同事出国给我带回来3盒糖果,每盒糖果重300克,你能提个什么问题?并且让学生说

4、出这道算式的意义,还让学生根据这道除法算式写出两个乘法算式来,着重问:这两道算式是怎样写出来的,这其实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一个复习。接着问,如果将100克改写用千克做单位,你还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一般都会列出算式,即 3, 3, ,关键是从整数除法的意义到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迁移,说出每到算式的意义,因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没有变,所以意义也不难说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一个因数的运算,就是分数除法。新知的学习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复习铺垫对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和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努力实现以旧迎新促迁移,引导学生重新获得新的认知结构。二、分数计算法则的

5、学法指导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数学课堂的学法指导,不能停留在给学生介绍几种学习方法上,而应站在构建学法指导模式的角度上,从整体上开展学法指导。在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这节课的计算法则教学中,利用直观画图帮助理解,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推导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画图理解,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 ,列式是 2= = 。还可以这样,将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的 ,即 2= = = 。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容易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数学知识有它严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师根据新知识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的链接点进行教学,学生

6、将新知内化,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产生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三、练习巩固应用学法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数学新知的理解掌握,必须经历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的阶段,这是数学学法形成的重要一环。知识的获得并形成自身的技能,必须通过练习达到,我安排了一系列的练习,层层递进,步步拓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在这节课的巩固练习阶段,我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将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两组习题,特别是平均分成3份,看学生的反应如何?与上面平均分成2份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规律?进一步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不仅注意层次和坡度,同时也十分重视练习题的思考

7、性与趣味性,进一步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数学教学要以学法指导为宗旨,融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法一旦掌握,学生就拥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遨游大海如虎添翼。分数除法教学反思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3,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法1:3 = 0.93 = 0.3(米)(把

8、分数化作小数,然后再计算)法2:3 =()(3)=(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法3:3 = =(米)(因为把整块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占了整块的,所以直接乘以)法4:3 = = (米)(把分子平均分成3分,分母不变)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 3=(米)与3=(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9、我把例题改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每件衣服要用米,能给几只小猴子做衣服?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3(只),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把改为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米换成1米,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后面的数的倒数。最后总结:同学们,从这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

10、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教师教的快乐,教的放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首先,备课时要深入细致,对所学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引路作用,又不能照本宣科,只停留在教材上,要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充实,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诱导学生勇于钻研、积极思维。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以长者自居,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见解因超出自己的“计划”而加以制止,甚至挖苦,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平等地与

11、之商讨问题,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对勇于大胆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同学,不管其见解是否有理,都应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尊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再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经过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创见”。这样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又可弥补我们备课中的不足,从而得教学相长之益,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分数除法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教材的第一课时安排了分数除以整数,第二课时分数除以整数的练习题,第三课时是一个数除以分数,

12、第四课时是自主强化部分的分数除以分数,每一课时后面的练习相对单一,都是跟例题差不多,聪明的学生做的太轻松,基础差的学生也是不动脑的“照葫芦画瓢”,效果不佳。通过进一步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调整了教学内容,重新安排了例题,把一、三、四的教学内容合并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二课时进行综合练习。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

13、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 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改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每件衣服要用米,能给几只小猴子做衣服?有了第一题的基础,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

14、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把改为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米换成1米,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后面的数的倒数。最后总结:同学们,从这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教师教的快乐,教的放心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

15、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

16、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2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于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的圆”和“欣赏人文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

17、源泉。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除法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

18、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二

19、说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三说教学过程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

20、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一)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

21、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

22、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8/38/34=()8/32/3=()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分数除法解决问题1学法指导在传统观念禁锢下老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依赖学生问题也自然显现出来:没有学会独立学习没有摆脱对老师依赖数学课本学生了解世界窗口和工具可数学老师总有意无意地挡住这个窗口甚至整节课也没让学生翻过书没有意识到必须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工具这样学会学习又从何谈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

23、何学习都学习者自主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交互作用有意义接受学习自主建构有意义发现学习也自主建构前者认知机制同化它引起认知结构量变;后者认知机制顺应它引起认知结构质变在学习过程中既没有绝对接受学习也没有绝对发现学习总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外界信息(包括课本)并用自己已有知识与经验去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意义因此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自己赖以学会学习文本;一个好数学老师不在教数学而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1以“疑”导读以“疑”导读就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

24、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好习惯例如 “什么样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强调“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

25、3个典型例子学生举出了:11215312通过以“疑”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广阔性以“动”带读以“动”带读就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面、写一写在各年级应用题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例如“画平行线”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画图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和书上画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问题还可以提出来 “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

26、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以“议”促读以“议”促读就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侧面用不同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例如 “乘法分配律”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认识和看法有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两个数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

27、几个数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不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以“比”引读 “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以“比”引读就通过比较知识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系统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重点对知识间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基础例如“分数与除法”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受分数意义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孩子分得34块而不14块于我让学生比一比“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几分之几?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28、?”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意义、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题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灵活运用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比的意义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253页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

29、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

30、生喜欢关心的奥运话题出发,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一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

31、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

32、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从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开始,从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入手,通过让学生联想、猜测、观察、类比、对比、类推、验证等方法探讨“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由于在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学新课时对这些知识做了一些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事实也证明,成功的铺垫有利于新课的开展。学生通过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通过类比,很快地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一来节

33、省了很多的时间,二来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识。整节课无处不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时不渗透着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不论是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语言描述,还是对化简比的方法的总结,都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脚印。同时采用讲练结合、说议感悟、对比总结、质疑探索、概括归纳的方法,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注重练习题的设计,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练习题的设计应强调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容易进入陷阱的题目,在这些小陷阱中,让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例如:当学生得出“

34、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时,我马上出示:尝试:(1)、4:5的前项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 )(2)、如果3:2的后项变成10,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该为( )这两题,如果学生会完成了,这个基本性质也理解了。再如:我出示的例1中的3道例题,把学生在化简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错误全部呈现了出来,学生第一印象的掌握,有助于今后的练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快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是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又常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因此本节课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35、,引导学生用一系列的猜想来提高兴趣,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有了兴趣做支撑,后面的新课学习就积极主动。总之,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力求使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但课中也存在遗憾,在以后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知识点和概念上表述更准确。比的应用教学反思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节课想顺利的进行真的很难。因此在教学前面的知识的时候,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时候就会水道渠成。一、

36、情境引入,切入课题: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

37、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

38、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完圆的认识一课,自己感触颇多。虽一月有余,但情景历历在目。一、自己课的关注点。1、 概念教学让学生准确的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至关重要的,更要把握住概念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是数学

39、科学性的体现。例如:我们备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半径的概念。着重强调了站在圆内、圆上、圆外的不同。为了渗透圆是一种点的轨迹的集合,我引导学生可以把站在圆上的四个学生看成四点,全校一千七百名学生都可以看成一千七百个点。也为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埋下伏笔。2、 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我自认为很重视这一过程,不匆忙的走过场,因为我是在给学生上课,不是在给老师上课。)我重视了半径,直径概念的生成。也即抓住了圆这一部分的根。3、 正确的处理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理念。教学中我也预设了几种方案。但学生的发言也让我应接不暇。彭敏的利用折叠证明直径是半径的2倍,简洁易懂。钱

40、莹总结性的发言让人击掌叫好。修尚某的发言尽显个性。平等的与学生相处,做学生的朋友,宽松的教学气氛就会显现。二、深思处:1、课堂应不受四十分钟的限制。由于半径、直径的生成耽误了时间,探究圆的特征时时间不够充裕,处理上太过潦草。因为时间的限制,于高潮处戛然而止,每每感到遗憾。2、 课放到什么程度。王主任会上说的出示了圆以后就让学生放手讨论,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的观点我不敢苟同。概念的生成过程那么重要,没有教师的合作,引导,组织。我还真不知道如何把握。3、 提问的程度的把握问题。因为半径,直径的生成过程耽误了时间。即学生说的多了,挤占了圆的特征的探讨。如何处理我也存在疑惑?4、 灵活运用课件的能力有待提

41、高。对于我这样的计算机文盲,也该增加时间扫盲了。三、再度设计。1、把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更加强调。画曲为直的思想在圆面积讲时有些晚。讲周长时就可以渗透。(曲线长变成线段长)2、把本节课改成两节课。第一节解决圆与其它图形的不同,圆的半径,直径问题。第二节解决圆的特征及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让学生创作。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初步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反思归纳”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培养“做

42、数学”的能力。教学后留给我很深的思考: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了本节课创新的舞台,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维,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过程显然对他们更适合。有些问题虽然可以独立思考加以解决,但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把不同的思维加以整合,并不断的加以补充、完善,这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训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上的许多发言就是如此,有时候一个人说的并不完整,但经过补充,修改后就大不一样了,系统而完整,并且富有创造性,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成长也是必要的,有利的。在学习中,他们必须学会合理分工、与人交流,倾听发言等等,这

43、些正是老师希望他们学习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许多平时并不合群的学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跃,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知道,这时候他们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组中的一员,他们会积极的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团结在一起,而在获得肯定和表扬后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样的珍贵,学生会因此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去。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人人是可造之材,只要引导正确,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节课上很多方法是那些中差生提供的,他们虽然在计算、表达、理解上有一定的问题,但他们生活经验并不缺少,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想出巧妙的方法他们一样出色,教师在此时趁热打铁的教育将是最好的契机了。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都给我提出了课题,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