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517891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ppt(1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 及其控制,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目的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是企业安全管理中一项基础工作,是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依靠现代化科学技术来预防工业事故的具体体现。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为企业策划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危险源识别,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和状态,分析评估风险,明确控制的重点,采取措施消除、削减或进行个体防护,确保不发生危及员工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通过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掌握安全生产状况,明确改进目标,采取措施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生产和安全同步发展、使安全工作真正转移到预

2、防为主的轨道上来。,一.GB/T28001:2011标准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的要求与理解,4.3.1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必要控制措施的确定。程序应考虑: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还是由外界所提供)。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 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由本组织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组织及

3、其活动的变更、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更改包括临时性变更等,及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所有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及其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要求:,4.3.1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用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应:在范围、性质和时机方面进行界定,以确保其是主动的而非被动性的;提供风险的确认、风险优先次序的区分和风险文件的形成以及适当时控制措施的运用。对于变更管理,组织应在变更前,识别在组织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或组织活动中与该变更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

4、源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组织应确保在确定控制措施时考虑这些评价的结果。在确定控制措施或考虑变更现有控制措施时,应按如下顺序考虑降低风险:消除;替代;工程控制措施;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装备。组织应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的结果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在建立、实施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组织应确保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确定的控制措施得到考虑。,理解:,危险源及其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组织通过不断控制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来取得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充分识别危险源并正确评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等级并选择适当控制手段是职业健康安全

5、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基础和出发点。,考虑组织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不可接受的风险考虑需要优先采取的措施,对制定和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对体系运行控制及监视测量等要素的实施和运行、预防和降低风险、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控制风险的第一步要辨识带来风险的危险源,然后评价其给组织带来的风险程度,组织依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结果,来考虑风险控制的措施及降低风险的优先顺序,且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需要在程序文件指导下进行。危险源存在于人的状态和物的因素两方面。对于组织的危险源,具体可以考虑

6、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辨识:()组织的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组织的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活动等;()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这其中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分包商和访问者的活动;()作业场所内组织的内部设施,如组织所拥有建筑物、车床、电气设备等;()作业场所内由外部提供给组织的设施,如组织租赁的建筑物、电气设备等。,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应:()随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而改变,应依据其针对的范围、对象性质、以及时间变化来确定,以保证采用适当的、可操作的方法。()结果应提供组织的风险级别,依据风险级别得出组织不可接受的风险,进而通过目标、管理方案来消除或降低风险()不能脱离生产的实际情况,方法本身

7、及结果都要与实际的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相适应。()方法运用的结果能为组织提供其设备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要求信息,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培训需求信息,以及如何开展运行控制的技术和管理信息。(5)方法的应用效果和频次,要有必要的监测活动,从而保证方法实施的有效和及时。,二、重要的术语及理解,安全(引自GB/T 28001标准3.16)免除了不可接受的风险的状态。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指没有引起死亡、伤害、职业病或财产、设备的损坏或损失或环境危害的条件(引自美国军用标准MIL-STD-883C)。,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与工作相关的健康损害(3.8)或人身伤害(无论

8、严重程度),或者死亡的情况。事故是一种发生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死亡的事件,是造成不良结果的非预期的情况。未发生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死亡的事件通常称为“未遂事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主观上关注的是过程活动的非预期结果,在客观上这些非预期结果的性质是负面的、不良的,甚至是恶性的事故。,风险 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3.8)的严重性的组合。风险是对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损失)的事件而言,包括可能性和后果两个要素,缺一不能成为风险;可接受的风险 acceptable risk 根据组织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3.16)已被组织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

9、险。风险是否可以容许由组织判定;组织判定的依据是有关法律和其它要求及组织制定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危险源(引自GB/T 28001标准3.4)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3.8)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工作活动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因素)和(对物、人、过程和作业技术方法、监察与事故防范、设计、采购)管理(缺陷)几个方面(参见危害的根源或状态);当危险源具有造成损失的可能时便成为了风险;,本质上危险源是能量或有害物质的意外释放或转移,使人或物接触超过其组织或结构抵抗能力,或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干扰的状态,根据危

10、险源在事故本身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各种能量源和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该类危险源在事故时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反映了可能发生事故的规模和后果,包括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生理、心理)等。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水、蒸汽、电、运动中的机械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是指物质本身具有某种危险特性,当受到摩擦、撞击、震动、接触热源或火源、日光暴晒、遇水受潮、遇性能相抵触物品等外界条件的作用,会导致燃烧、爆炸、中毒、灼伤及环境事故发生的危险化学品。,第一类

11、危险源具有的能量越多,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越严重。相反,第一类危险源处于低能量状态时比较安全。同样,第一类危险源包含的危险物质的量越多,干扰人的新陈代谢越严重,其危险性越大。,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可以列举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如下:a.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炉、发电机、变压器等);b.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c.能量载体(蒸汽、电、水、风、热(泠)媒等);d.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等;e.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等;f.危险物质,

12、如各种有毒、有害、可燃烧爆炸的物质等;g.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h.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带电物体、蒸汽、热(冷)媒等)。,伤害事故类型与第一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该类危险源的出现破坏了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使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主要是:1)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设施完整性等)2)人员失误3)管理缺陷4)发生事故的间接原因温度、湿度、风雨雪、照明、视野、噪声、振动、通风换气、色彩,危险源的三个构成要素: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13、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危险源与事故的关系: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时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破坏了

14、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使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的难易程度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第二类危险源是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出现的人物环境方面的问题,其辨识、评价和控制应在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第二类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比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更为困难。,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这两个因素结合,事故或事件就会生,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3.6)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识别: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找出所有与组织所进行的活动有关的危险源 2、定性:对所识别的危险源进

15、行分析并确定其类别和特点,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3.21)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评估:确定危险源导致的风险的大小或严重程度 2、考虑:现有控制措施的适宜性 3、判定:对比安全要求(法律法规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要求)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 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按以下4类物质的品名(品名引用GB12268-90危险货物品名表)及其临界量加以确定 贮存区重大危险源 确定方法与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基本

16、相同,只是因为工艺条件较为稳定,临界量数值较大,,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a.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b.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c.表3 活性化学物质名称及临界量,d.有毒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控制能量使不至发生意外释放,控制能量载体使能量不至达及人体,由于

17、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一类伤害;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第二类伤害,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能量类型与伤害,干扰能量交换与伤害,危险源系统论,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前者在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后者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实际上,第一类危险源在

18、企业客观存在并在设计、建造时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控制措施,事故预防的重点在于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从系统安全的观点来看,使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限制措施失效、破坏的直接原因,在于人、物、环境三个方面。,人失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人的不安全行为可被看作是人失误的特例,也可能造成物的故障,物的故障:指由于性能低下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故障状态。物的故障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环境因素: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故障或人失误。,例

19、如,合错了开关使检修中的线路带电;误开阀门使有害气体泄放等。尤失误也可能造成物的故障,物的故障进而导致事故。例如,超载起吊重物造成钢丝绳断裂,发生重物坠落事故。,例如,电线绝缘损坏发生漏电;管路破裂使其中的有毒有害介质泄漏等;压力容器的泄压装置故障,使容器内部介质压力上升,最终导致容器破裂。,例如,潮湿的环境会加速金属腐蚀而降低结构或容器的强度;工作场所强烈的噪声影响人的情绪,分散人的注意力而发生人失误。企业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或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可能引起人失误。,三、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危险辩识与风险评价的基本步骤及要求,基本步骤,编制一份工作活动表,其内容包括厂房、设备、人员和程序,并

20、收集有关信息,辨识与各项工作活动有关的所有危险源,考虑谁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在假定计划的或现有控制措施适当的情况下,对与各项危险源有关的风险做出主观评价。评价人员还应考虑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一旦失败所造成的后果。,判断计划的或现有的职业安全卫生措施是否足以把危险源控制住并符合法规的要求。,编制计划以处理评价中发现的、需要重视的任何问题。组织应确保新采取的和已有的控制措施仍然适当和有效。,针对已修正的控制措施,重新评价风险,并检查风险是否可容许。,一、划分作业活动 常用的划分作业活动原则和方法如下: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划分作业单元1)对工艺方案、总体布置及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对系统影响等

21、综合方面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宜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作业单元;2)将具有共性危险因素、有害因素的场所和装置划分为一个作业单元。以装置和物质特征划分作业单元1)按装置工艺功能划分;如气分、聚合等2)按布置的相对独立性划分;3)按工艺条件划分作业单元;4)按贮存、处理危险物质的潜在化学能、毒性和危险物质的数量划分作业单元。如原料罐区、成品罐区。,应准备一份业务活动分类表,用合理且易于控制的方式对业务活动进行分类。业务活动的可能分类方法包括:1按场所分类(例如办公室、车间、仓库等,按建筑物或场地划分);2按生产或提供服务的各阶段分类(如原材料和产品的接收、贮存、传输、装运、石油化工生产各个工序)

22、;3按特定的作业活动(如叉车运行)及计划活动(装置开停工、检、维修);4紧急时的修缮、救急及消防;5不经常发生的情况。,收集业务活动的信息,各项业务活动所需的信息可包括下述内容:正常开展的工作:其期限和频度;开展工作的场所;经常/偶尔执行任务的人员;受工作影响的其它人员(如参观者,承包商和公众);人员已接受的任务培训;为完成任务而制定的书面工作制度和/或持证上岗程序;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可能用到的电动手工具;制造商或供应商对于机械、设备、电动手工具的使用和保养说明;可能要搬运的材料的尺寸、形状、表面特征和重量;,材料须用手移(搬)动的距离和高度;用到的服务(如压缩空气);工作期间用到或遇到的

23、物质;用到或遇到物质的物理形态(烟气、气体、蒸气、液体、粉尘/粉末、固体);所用或遇到物质危害明细表的内容和建议;与所进行的工作,所使用的机械、设备,所用或遇到的物质有关的法令、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被认为合理的控制措施;事后监测资料:从组织内外以信息形式获得的与正进行的工作,所用的设备、物质相关的意外事件、事故以及疾病的经历;与业务活动有关的任何现有评价的发现。以下“化工行业安全评价所需资料一览表”可作为石油化工企业识别危险源与评价风险所需资料的参考。,所谓危险源辨识(Hazard Identification)就是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的工作。应依据收集的作业信息,再按照四大类别:人的不安全行

24、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和管理缺陷,分别进行危险源的细化辨识。辩识与各项业务活动有关的所有危险(常规和非常规(如周期性或临时性的设备装置维护、启动或关停等)作业活动,工作场所内所有物料、装置和设备(不论这些物料、装置和设备是本组织提供的,还是由外部提供的)所带来的危险)。考虑谁(包括本组织、供方/承包方、外部来访人员)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二、辩识危险源,(1)物质的危险性辨识与分析:生产中的原料、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以及贮运中的物质分别以气、液、固态存在,它们在不同的状态下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险特性,因此,对物质的危险性的辨识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

25、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辨识。(2)生产过程的危险性辨识:在进行危险源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防止出现漏项,宜按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管理措施等八个方面进行。危险源的识别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如上所述,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第一类危险源是内因,所以危险源辨识应从识别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各种能量源和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做起。石油化工企业中典型的第一类危险有:有易燃物质存在、有热源(包括引起烫伤和冻伤的危险源)存在、有火源(包括流动火源)存

26、在、有富氧存在、有压缩物质存在、有毒性物质存在、人员、物料和车辆在厂区的流动、蒸气云等 可以按划分的作业单元(如车间或装置),识别所处理的物料(或能源)的名称、性质、数量,对照GB 18218-2009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判别是否为重大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主要是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统计,化学工业和石油工业危险因素分布如下:,美国职业健康安全署颁布的29 CFR 1910.119提出了十四个工艺安全管理要素,可参阅SH/T6230-97石油天然气加工工艺危害管理。以下内容可以作为石油化工企业识别与管理第

27、二类危险的参考。,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往往不是单一的,而且常常有多项危险相关联。因此,在辨识过程中应对相关危险、有害因素按以下要求进行辨识。1)必须辨识危险物质(能量)覆盖的范围,凡是在此范围内均处于危险之中;2)要辨识出危险能量的损害特性,有的只对人员产生伤害,有的可能对人员和财物均产生损害,有的对环境和生态条件产生长期的损害,或者是三者均有。,1、工厂选址问题,主要应考虑工厂所处地理位置是否:易遭受地震(震断层地区和基本烈度9度以上的地震区)、洪水、海啸、泥石流、滑坡(厚度较大的III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雨雪、冰冻、风暴沙尘、高风速、雷电高频发等自然灾害;能源(包括水源)供应是否

28、充足(至少保证有消防管网和应急电源;工厂周边公共消防设施支援的能力是否充足;是否有高湿度、温度变化显著等气候问题;是否会遭遇邻近危险性大的工业装置影响;工程地址和水文气象条件是否良好等;,交通是否便利,邻近公路、铁路、机场等运输设施,紧急状态下人和车辆能否疏散至安全地;对机场、电台等使用有影响的地区;国家规定的历史文物、生物保护和风景游览地区;城镇等人口密集的地区。,相对于工厂的环境应考虑如下方面:工厂位置是否选在孤立地区或依据主导风向置于社区的下风区;工厂的高建、构筑物是否留有一定的间距;工厂的出入口是否设在交通繁忙或事故频发地区;临近工厂是否会释放有毒、易燃性气体或放射性物质,若有,工厂位

29、置是否设在社区的上风区;厂内是否有积聚毒性或易燃蒸气或液体的低洼地等。有关工厂选址问题可参考工厂的定位、选址和布局的安全问题。,2、工厂布局问题,主要应考虑:工艺设备和贮存设备是否过于密集,昂贵设备是否过于集中,是否留有足够的空地把工艺单元可能的火灾控制在最小范围;有显著危险性和无危险性的工艺装置间的安全距离是否足够;对于极为重要的单系列装置(不能替换的装置),是否保留足够的空间或用其他方法进行防护;锅炉、加热器等火源与可燃物工艺装置之间距离是否太小;是否有地形障碍等。可按GB 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SH3093-99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判别装置间距是否符合防火和工业卫生要求。

30、,过程区与主要罐区、不同过程单元间是否有交互危险性,其间是否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可参见工厂总平面图)水、电、气(汽)等公用工程设施是否可能因其它装置事故直接受到影响;是否设置防水设备避免因各种原因使装置界区内浸水;装置邻近公路、铁路时是否考虑了外界影响;道路设置是否考虑了发生事故时能方便地接近装置施援;在装置的边界和出入口是否安装监视设施。各区域布局应考虑的问题可参考化工厂设计和操作安全和工艺装置的设备布置,3、结构问题,主要应考虑:支撑物、门、墙等是否为防火结构,门的开关方向是否正确;电气设备是否有防护措施,特别是处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下电力装置是否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主要

31、通道是否设置障碍物;防爆通风换气能力是否充足;控制和管理的指示装置是否有防护措施;设备结构及其强度是否满足要求,装置基础是否牢固等。,4、对加工物质的危险性认识,依据所收集的资料,按GB1648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编制所识别物料的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识别所处理物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毒害性和危险性,以及这些物料在装置中混合和在催化剂作用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如流动、相变、反应或分解、释放气体产生压力、放热或吸热、混合或分层、膨胀或收缩等)所导致的危险;识别所处理的气体、粉尘等在其工艺条件下导致的爆炸危险;识别因误操作、控制不良而使工艺过程处于不正常状态时的物料和产品可导致的

32、危险。物质性能可参见有关反应物料和工艺特性的资料。,按SH3047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识别作业单元内外不符合标准要求可能带来的危险和危害,需要考虑:收集生产作业环境有毒有害物质容许浓度的相关国家标准、GBZ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和作业单元实测数据,职业危害(温度、湿度、噪音等)的监测数据、必要时尚需收集厂平面图、常年风玫瑰图、处在上风方向作业单元可能释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容许标准及与本单元的间距,按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参考化学工业存在的职业危害识别作业单元是否存在安全危险和职业健康的危害因素。,5、化工工艺问题,通常导致事故的石油化工工艺问

33、题表现在:(1)对过程物料的危险性识别不足过程物料可以划分为过程内物料和过程辅助物 料两大类型。过程内物料是指从原料到产品的整个工艺流程线上的物料,如原料、催化剂、中间体、产物、副产物、溶剂、添加剂等。过程辅助物料是指实现过程条件所用的物料,如传热流体、重复循环物、冷冻剂、灭火剂等。应汇编出过程物料的目录,记录下过程物料在全部过程条件范围内的有关性质资料,作为过程危险识别和评价的重要依据。过程物料所需的典型资料如下:,a.一般性说明资料 物料名称和别名、分子结构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物理状态、纯度、外观、气味或味道、腐蚀性、主要用途、危险性和防护措施、污染因素等 b.基础物性资料 蒸气密度、相对密

34、度、熔点、沸点、溶解度和互溶性、粘度、粒度及其分布、临界参数、膨胀系数、表面张力、Joule-Thompson系数等。,c.易燃性资料 闪点、着火点、燃烧极限、自热、蒸气压、介电常数、电阻、粉尘爆炸 性质、火灾中的毒性热分解产物等。d.反应性资料 高速量热、差热分析、撞击实验、热稳定性、热分析试验、爆炸引起的爆炸扩散、自燃性等。e.毒性资料 毒性危险等级、卫生标准、最大允许浓度、半致死浓度或半致死剂量等。,f.暴露作用 吸入或食入危险、呼吸刺激、皮肤刺激、眼睛刺激、皮肤或呼吸的敏感度等。g.放射性资料 放射性测试,。、中子射线暴露及其危害等。这些性质一般在物质安全技术说明书或化学物质标签中应予

35、表述清楚。,(2)对过程潜在危险的识别不足应充分收集工艺过程所涉及的有关化学反应动力学数据,确定过程物料在所有过程条件下的有关物性,鉴别一切可能的化学反应,考虑预期的和意外的化学反应及其可能的危险,识别有危险的副反应和石油化工工艺过程本身具有潜在危险,以及为了特定目的加入物料的过程是否会增加危险。包括:,1)有潜在危险的过程 a.爆炸、爆燃或强放热过程;b.有粉尘或烟雾生成的过程;c.在物料的爆炸范围或近区操作的过程;d.在高温、高压或冷冻条件下操作的过程 e.含有易燃物料的过程;f.含有不稳定化合物的过程;g.含有高毒性物料的过程;h.有大量贮存压力负荷能的过程。,2)反应过程的危险性反应过

36、程常因反应条件的微小变化而偏离预期的反应途径,应充分评估反应过程的危险性 a.识别潜在的不稳定的反应和副反应(如自燃或聚合等)是否会因反应物的相对浓度或其他操作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危险。b.识别混合、反应物和热源的低效配置、操作故障、设计失误、发生不需要的副反应、热量、反应器失控、结垢等引起的危险。,c.识别副反应是否生成毒性或爆炸性物质,是否会有危险垢层形成。d.识别物料是否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变潮,表面粘附形成毒性或腐蚀性 液体或气体。e.识别所有杂质对化学反应和过程混合物性质的影响。f.识别结构材料与过程物料的相容性及可能导致的危险。g.识别过程中危险物质(如可燃物、毒性中间体)的积累可能导致

37、的危险。h.识别催化剂行为(如老化、粉碎、活化、再生等)可能导致的各种危险。,3)有潜在危险的操作 常见的有潜在危险的操作:a.易燃或毒性液体或气体的蒸发和扩散;b.可燃或毒性固体的粉碎和分散;c.易燃物质或强氧化剂的雾化;d.易燃物质和强氧化剂的混合;e.危险化学品与惰性组分或稀释剂的分离 g.不稳定液体的温度或压力的升高。,4)区别间歇过程和连续过程应识别间歇过程单元设备过程物料的持有量、暴露时间、泄漏量、操作者介入作业现场时间、劳动强度大小、操作者急性或慢性中毒途径、操作者在生产准备过程和后处理过程可能涉及的危险危害等。大型石油化工过程设备多样化、复杂化、自动化、管道化以及大量化学物质处

38、于工艺过程或贮存状态,高温、高压、易腐蚀、长周期等生产特点,容易导致管线破裂或设备损坏,含有大量易燃或有毒气体、液体泄漏或瞬间释放,存在燃焼、爆炸和人员中毒的危险。,此外在提量生产、改扩建时应考虑过程规模、类型和整体性是否恰当;考虑偏离正常操作或缺乏工艺异常情况检测时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及对此采取的适当预防措施;考虑工艺流程、工艺条件、设备、操作人员等发生变更时可能导致的危险。考虑设施是否可靠,备用设备或紧急贮存装置配备是否足以满足事故状态应急需要。考虑排水系统是否能够满足一旦易燃液体泄漏可以立即排离加工单元,导入蓄污池。考虑装置是否具有抗污染的能力,如消防蒸汽管线与正常蒸汽管线是否隔离开、是否消

39、除了烃类泄出物渗入正常蒸汽的任何可能性、是否采用隔离方法避免压缩空气被过程污染等。,(3)对作业单元爆炸能量的估计不足应根据热力学研究来确定爆炸能量。比较简便的方法是采用火灾爆炸指数法来识别评价作业单元的危险;(4)对作业单元区域工艺设备、管道布局的缺陷可能导致的危险识别不足有关石油化工单元操作危险可参见石油化工主要的单元操作及其失误可能导致的危险,生产过程的危险性识别可参见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生产作业环境危险性识别可参见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有关化工装置布局的安全考虑可参见工艺装置的设备布置。,(1)各种单元操作时对物料流动不能进行良好控制;(2)产品的标示不完全;(3)风

40、送装置内的粉尘爆炸;(4)废气、废水和废渣的处理;(5)装置内的装卸设施。,物料输送可能因为以下问题导致危险的发生:(1)各种单元操作时对物料流动不能进行良好控制;(2)产品的标示不完全;(3)风送装置内的粉尘爆炸;(4)废气、废水和废渣的处理;(5)装置内的装卸设施;(6)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在储存运输中的不当处理,,6、物料输送问题,7、误操作问题,误操作的定义 导致或可能导致(实际结果并未发生)人员伤害、可靠性降低(如负荷损失)、用户、企业或第三方经济损失(包括设备损坏)、企业形象受损的

41、操作行为或疏忽。从表象看,误操作直接由操作者工作失误造成,但失误可能由很多原因,有必要对失误的要素构成加以界定。误操作应由操作要素之和、组合的不安全操作因素及行为后果构成。误操作的分类 误操作分类一般是根据误操作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划分:恶性误操作 对操作现场的人员和设备可能构成伤害或损害等严重影响的误操作;一般误操作 不造成严重后果的误操作。,导致误操作的原因 导致操作失误的原因有心理、生理、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大体可分为感知环境信息的失误,处理信息的失误,输出行为的失误等。误操作的典型原因(1)忽略关于运转和维修的操作教育 职工缺乏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对操作系统的操作要求、物理化学特性、工艺流

42、程研究不透彻,未执行取证上岗制度,操作工不熟悉工艺(现场)流程或检修规程,不懂设备性能,盲目操作,遇到紧急情况判断不准,甚至随意删改安全操作规程,是导致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2)没有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 管理上未能及时发现并补救工艺流程设计上的缺陷,致事故隐患。对于操作容易出错的作业,未建立并执行流程动改复核制度,现场监护不力,措施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误操作等;,(3)开车、停车计划不适当 未依识别开停车的危险来编制计划,未就可能的危险作出必要的控制预案,致操作不当发生事故;(4)缺乏紧急停车的操作训练 缺乏应急训练与准备,调度指挥和操作工在紧急情况下,特别是防误操作装置监视与操作

43、失灵的情况下,如何作业的知识和能力不足,以致停车失误导致事故;(5)疏忽大意、习惯性违章、违章动火 违章指挥,动火审批不严,在易燃易爆的化工装置区域内进行焊接与切割作业、使用喷灯、电钻、砂轮等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赤热表面的临时性作业未受监控;(6)变更未纳入管理,变更监管机制不力 对操作人员、设备、工艺流程、工艺技术等变更未实施危险分析和审批制度;(7)没有建立操作人员和安全人员之间的协作体制 企业安全氛围差,职工未将反违章视作自身安全的需要,未能 与安全员建立相互信任和协调机制,违章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制止,“三不放过”原则未能很好坚持,未能将事故“举一反三”从中吸取教训,出了误操作事故往往考核

44、力度不大,只注重直接原因,未追究有关管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例如,电气作业误操作大致有:发受令不规范(1)通话不互报单位、姓名,不讲普通话;(2)操作发令前不讲清操作意图、目的,尤其是涉及二次回路方面的内容;(3)发令内容和汇报内容不复诵;(4)正式令和预发操作任务含糊不清;(5)不使用标准术语。操作票填写不规范(1)不遵守安规一张操作票只能填写一个操作任务的规定;(2)操作票漏项,审票人责任心不强,过分相信填票人,而填票人又依赖审票人来把关;(3)在接到调度令后不及时填票,直到操作前几分钟才草草填写,使其正确性得不到保证。,操作前的检查工作不规范(1)操作前对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不清楚,没有按模

45、拟图核对设备的运行方式;(2)未认真审核上一班移交的未完成操作票,未认真核对调度令和操作票;(3)操作前不核对保护定位,不检查保护压板;(4)检修过程配合检修人员的操作以及检修完工后的送电操作,未到现场检查。操作过程行为不规范(1)未执行逐项打钩、复诵的操作程序,造成操作漏项;(2)唱票和核对设备铭牌时,未一字一句地核对,和尚念经有口无心;(3)操作人没有独立操作意识,监护人叫怎么做就怎么做,起不到相互监督作用;(4)独自一人无监护操作,走错间隔;(5)无票操作,操作后补写操作票以应付检查,使操作票流于形式;(6)接地前未先验电或验好电未“立即”接地,常发生验完电过一会或去别处转一圈后再来接地

46、。违反“防误装置管理规定”的行为失误(1)过分信任“五防”装置,即使装置功能存在不足,仍以此代替操作票进行操作;(2)按规定操作中发生疑问应弄清情况,履行有关手续后方可解锁操作,但仍存在自行解锁,走错间隔的事故。,8、设备缺陷问题,(1)因选材不当而引起装置腐蚀、损坏;(2)设备不完善,如缺少可靠的控制仪表等;(3)材料的疲劳;(4)对金属材料没有进行充分的无损探伤检查或没有经过专家验收;(5)结构上有缺陷,如不能停车而无法定期检查或进行预防维修;(6)设备在超过设计极限的工艺条件下运行;(7)对运转中存在的问题或不完善的防灾措施没有及时改进;(8)没有连续记录温度、压力、开停车情况及中间罐和

47、受压罐内的压力变动。,对与各项危险源有关的风险作出主观评价,评价现有(或拟定)控制措施情况下的风险(考虑在特定危害中的暴露频次、控制措施失败的可能性、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潜在后果及其严重程度),即考虑控制的有效性及一旦失败所造成的后果。,3)确定风险,风险,GB/T28001标准3.14条款对风险(risk)的定义是: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3.8)的严重性的组合 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是风险度(R),等于事故发生的概率(L)与事故损失严重程度(S)的乘积.R=LS 由于概率值难于取得,常用频率代替概率,这时上式可表示为:,如何确定风险,发生频率,管理现状,后果

48、严重性,=,可能性,风险,管理措施,员工胜任程度,安全设施,综合考虑,设备现状,风险度的确定,后果严重性,风险度,=,可能性,D,LE,C,=,暴露的频率,安全设施,管理措施,员工胜任程度/设备设施现状,违反法律法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故,公司形象,综合考虑,选择最高,发生的可能性,4)确定风险是否可承受,风险可分为:不可接受的风险 重大风险 中等风险 可接受风险 轻微风险 判断计划的或现有的控制措施是否足以控制危害并符合法律的要求。,可容许,不可容许,判定准则,注意区分危险源重要度分级和可容许与不可容许风险的概念。评价风险的承受状态,是针对所有危险源,而不是仅针对高等级的危险源(重大危险

49、源)。风险是否可容许,与危险源的等级无直接关系。,危险源的等级是由危险源的自然性质决定的,只要生产流程或工艺的改进、设备的更新或改造、材料的替代等没有发生变化,其等级相对稳定,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这是组织在从生产流程设计之初直到正式投产前必须进行的工作。这种评价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组织实际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状况。风险是否可容许,不仅要考虑组织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更要考虑其动态性。因此第二种评价方法是在组织正常运行以后,辨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以便制定并实施改进计划,持续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的有效方法。,风险评价的原则,1科学性:必须依据科学的方法、程序,以严谨的科学态度

50、全面、准确、客观地进行工作,提出科学的对策措施,作出科学的结论。2系统性: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具有独立功能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对生产系统而言,系统构成包括人员、物资、设备、资金、任务指标和信息六个要素。3综合性:风险评价涉及人员、物资、设备、资金、法规、环境等各个方面,评价方法难以用单一的方法完成,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4适用性:系统分析和评价方法要结合企业实际,不能千篇一律。评价方法既有可操作性,也要有实效;既讲科学性,也要方法简单;注重实效,风险评价的限制因素,鉴于目前人们掌握的有关信息不全,对事故的认识程度不足,以及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当前应用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文秘知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