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构架和基本范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构架和基本范式.ppt(2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讲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构架和基本范式一、社会学理论的特征1、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个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2、社会学理论:不存在共享定义,正如社会学的界定一样。,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讨论的就是人类的行为、互动和组织。马尔科姆沃特斯:由一些观念或陈述组成的一套图式或体系,作为对一组社会事实或现象给出的一种说明或说法。乔治瑞泽尔:是一组处理重要的社会论题、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经受过或者许诺要经受时间检验的观念的集合。,3、社会学理论的特征必须是抽象的,即必须与自己所探讨的社会实践相分离。理论通常
2、可以发展一些仅通行于社会学界的深奥术语而实现抽象。必须是主题化的。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专门主题。必须保持逻辑上的一致。理论的各个命题之间必须没有矛盾,而且,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能够相互演绎得出。,必须是说明性的。理论必须构成有关社会现象的一项命题或论点,能够说明这些社会现象的形式、实质或者存在状态。必须是一般性的。理论在原则上必须用于解释所要说明的现象的任何一种具体表现,并且能对其做出解释。,必须是独立的。理论绝不能化约为参与者自己就其行为提供的说明。必须在实质上是有效的。理论必须符合社会世界的参与者、社会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家对社会世界所掌握的知识,至少也必须存在能够将理论和别的知识体系勾联起来的“
3、转译规则”。,二、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途径社会学理论的建构一般有以下途径:1、提出或推进一套政治的或实践的研究规则。社会学家经常寻求展现社会真实的或真正的本质,以敞明改变它的各种可能。2、采取反对通行理论的态度。理论家致力于批判现存理论并且提供替代选择。3、对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智慧进行综合。通过对主要作品的阅读和解释,发现这些理论作品的共同特征与会同趋向。,4、吸纳具体研究的结论。5、只追求基本的形式特征。这方面的理论家寻求的是发现一种简单的、高度形式化的一组公理性(自明性)原则,能够用来说明所有的社会生活。如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六大基本命题等。6、寻求对重大事件的理解。社会学这门学
4、科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兴起的产物。每当有社会变迁的重大事件发生时,知识分子总是力图建构理论来加以阐释。,三、社会学理论的构架和基本范式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理论流派蜂拥迭出的历史。为了更好地把握各种假设不同、观点各异的社会学理论,长期以来人们就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划分这些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理论,纵观以往出版的各类有关社会学理论或历史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划分社会学理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学派归纳”方法。这是较早在社会学领域内流行的一种分类方法,它的分类依据是社会学家在阐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时所持观点的相似性。2、“理想类型”(ideal type)方法。
5、这种划分方法直接受惠于韦伯(Weber,Max)及其“理想类型”的概念。由于这种类型只是“理想的”,说明它只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因此这种分类方法只是为了方便地把握不同的理论及其区别而作的一种理论抽象。,社会学家的自我形象牧师 先知,自然主义理论的性质 人文主义,3、理论范式的方法。托马斯库恩(Kuhn,Thomas S.):“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范式的发展过程可以表示为:范式常规科学依法解题异例出现范式危机科学革命范式。乔治瑞泽尔(Ritzer,G.)认为可以在三种意义上使用“范式”概念。(1)用来区分科学家共同体或干脆用来区分不同学科,如物理
6、学和化学,或社会学与心理学,显然它们属于彼此不同的范式;,(2)某一学科领域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如18世纪的物理学和20世纪初期的物理学,经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的社会学;(3)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的亚科学家共同体,如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同一时期就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不同范式,在社会学或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由此,瑞泽尔认为: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是一科学领域内获得广泛共识的单位,可以用其来区分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或亚共同体。它能够将存在于一科学中的不同范例、理论、方法和工具加以归纳、定义并相互联系起来。,基于上述认识,可以说社会学是一门多重范式的科学,这一点,也得
7、到了大多数社会学家的认同。1975年,瑞泽尔出版了社会学:一门多重范式的科学一书,明确将社会学中各种流行的理论划分为三种基本的不同范式:(1)社会事实范式。(2)社会释义范式。(3)社会行动范式。,1998年,澳大利亚社会学家马尔科姆沃特斯(Waters,Malcolm)在现代社会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分析框架。他以“主观的客观的”和“个体论的整体论的”两组理想类型,划分出了建构主义、功利主义、功能主义和批判结构主义四种社会学理论范式。他试图在这样一种分类构架下,论述社会学理论自经典时期始,经由现代时期到当代的全部发展。,个体论的说明的角度 整体论的,各构成性要素的性质 主观的
8、客观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主观的/个体论的),它寻求的是理解个人的和主体间的意义和动机。人被看作是有资格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行动者,他们积极主动地创造或建构着社会世界。(1)建构主义在古典时期的代表是两位德国理论家:齐美尔和韦伯。(2)建构主义在现代时期的代表是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学(3)建构主义在当代或后现代时期的代表是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客观的/个体论的),它寻求依据对个人利益及其手段的明确计算来解释人的行动。(1)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来源于古典经济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马歇尔,他提出了理性主义社会学
9、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效用(utility),用它来说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又据此提出了经济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 效用递减定律。马歇尔的思想被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所吸收,帕累托 第一次阐述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个人满足的追求能否发出集体性的安排?并由此奠定他自己作为一个真正的社会学家的地位。,(2)功利主义社会学在现代时期的发展形式是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交换理论大师霍曼斯认为:从寻求实现各自目标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当中,可以形成稳定的、制度化的关系;个体在与其他行动者相隔绝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实现需求的满足的。(3)功利主义社会学在当代的表现形式是
10、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和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二者探讨的是这样一个共同问题:如何才能说服理性的个人去投身可能需要他们个人支付代价的集体事业。,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整体论的/主观的),考察各种社会安排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由一个至高共享的规范体系所限定的各项功能要求。人被看作是宗教和文化的遵奉者,没有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支持,他们就不能生存下来。(1)功能主义起源于19世纪英国 社会学家斯宾塞。但功能主义的最重要的奠基人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他非常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强调社会整体层次的需要必须通过其内部组成部
11、分的相互作用来满足,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共有的规范(他称之为集体良知)模式来维持的。,(2)功能主义在20世纪中叶的显著发展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m)。帕森斯认为,如果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想继续存在下去,它就需要一定类型的结构发挥功能性的作用,结构变迁的方向是由文化内涵即社会的共同规范体系所决定的。(3)功能主义在当代的表现是亚历山大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neofunctionlism)。亚历山大在总结传统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主义新的内容取向,即冲突取向、互动取向、批判取向和变迁取向等。,批判结构主义(critical structu
12、ralism)(整体论的/客观的),追溯潜在物质结构的长期发展过程,以及这些结构对个人、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人被看作是他们在社会经济和历史方面的定位(location)任意摆布、操纵和扭曲,使他们真实的自我发生畸变。,(1)批判结构主义古典时期的代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中,可以发现两条彼此相关的社会学思想脉络:第一条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作为其基础的物质关系结构的历史;第二条是,人类就其本性而言,是富于表现力和创造性的,但是这一真实的本性却被物质生活历史重压扼杀了。物质生活历史既重新塑造了普遍的观念,又重新塑造了个人的意识。,(2)批判结构主义在现代时期的代表是法国的结
13、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前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条脉络,认为个体行动者可看着是由历史之线操纵的木偶,没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后者考察的重点在于意识形态的建构方式、意识形态支配意识的方式,以及抵抗意识形态的方式。,3)批判结构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是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和沟通论(新马克思主义)。前者的代表有福柯(Michel Foucault)、德里达(Jacque Derrida)等人,后者的主要代表是德国社会哲学家哈贝马斯(Habermas,J.)。,社会学理论范式及其发展核心 理论 同派学科主张 范式 阶 段(方法论与说 经典 现代 当代 明模式相同)行动 建
14、构主义 韦伯 符号互动论、现象学 结构化理论 文化人类学 齐美尔 常人方法学 历史学 系统 功能主义 斯宾塞 结构功能主义 新功能主义 达尔文生物学 涂尔干 生态学理性 功利主义 马歇尔 交换理论 理性选择 行为心理学 帕累托 公共选择 新古典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结构 批判结构主义 马克思 批判理论 沟通论 结构主义语言学 恩格斯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后结构主义 文化研究 精神分析学,行动(agency):是一种主体性的行动,包括主体赋予其行动的意义及其行动的原因或者动机。(agent 与agency,非actor 与action)理性(rationlity):指理性的行动,即行动总是具体明确地
15、旨在实现一个知觉意识的目标。结构(structure):指在直接感受到的经验之下潜藏的各种社会安排所体现出来的模式。系统(system):指集体性的社会安排,表现为整合成整体的形式。,第二讲 现象学社会学一、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舒茨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出发,借用E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概念与方法深入地研究现象所具有的意义,精辟地论述了一门有关主观意义的科学社会学在方法论上是如何可能的,从而成为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1、韦伯的影响舒茨的整个理论是在继承和批判韦伯有关社会学的方法的论述基础上进行建构的。在继承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舒茨从几个方面对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进行
16、了批判。,(1)韦伯在界定“社会行动”概念时,只强调了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但并没有充分考虑这种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所产生的复杂影响。(2)韦伯在考虑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时,只是把他们看作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二者之间的真正区别。(3)应该扬弃韦伯对“观察式理解”和“动机性理解”的区分,代之以“直接经验世界”与“遥远世界”的区别。(4)韦伯关于行动的动机的论述含糊不清。他把动机区分为两种:意图动机与原因动机。,(5)舒茨认为,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仅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行动,因为前者才是社会行动的样板。2、胡塞尔的影响没有胡塞尔的现象学,当然就不会有什么现象学
17、社会学。(1)胡塞尔对社会世界的一般取向成为舒茨思考的出发点。(2)胡塞尔对意识的本质的看法也为舒茨所借鉴。,(3)舒茨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也是批评性地继承的。二、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思想1、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1)赋予行动以意义行动与行事的区别意义构造手头的库存知识,(2)主体间性的理解含义:行动者通过一种“彼此交换视野”(reciprocity of perspectives)的能动过程而达到的彼此主观状态的理解。两种情况:没有沟通意图的理解与具有沟通意图的理解。,对意义的把握: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之间。两种世界:直接经验的世界(理解主观意义)与匿名的世界(理解客观意义)。(3)社会
18、世界的结构直接经验的世界间接经验的世界,2、生活世界的结构(1)生活世界含义生活世界的交往:主体间性生活世界的本质:同感现实人的基本特点:自然态度,(2)社会现实问题生活世界的多重现实性日常生活现实感的产生日常生活超验感的产生现实感和超验感的关系,(3)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手头的库存知识普通人库存知识的形成普通人库存知识的特点库存知识的四个基本意涵库存知识发挥作用的形式A、类型化B、关联性,(4)科学知识的构造科学世界是一个“准现实”社会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生活世界的科学构造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假定A、关联性假定B、适当性假定C、逻辑一贯性假定D、相容性假定,小结:舒茨认为,社会学可以只把我们
19、关于社会世界的直接经验作为其经验对象,这种直接经验是通过感觉材料获得的,而感觉材料就是一系列的现象。现象学社会学因此而得名。这种把日常生活活动的“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领域的努力,代表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路向。舒茨的理论观点与方法论无疑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启发和借鉴。,第三讲 常人方法学常人方法学的主张有两个主要倾向:一是社会学应该是对日常生活的研究;二是社会学本身也是一种日常活动。一、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渊源1、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胡塞尔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及其现象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常人方法学。舒茨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应用于社会科学,更为直接地为常人方法学提供了研究的
20、主体和理论基础。,2、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中存在一种规范秩序;它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一致性理解,通过内化过程,使成员得以共享这种规范秩序(normative order);当社会成员按照它规定的规则行事时,就产生了社会中稳定的事实秩序(factual order)。这一“规范内化模式”的核心要点是三个命题:(1)稳定的社会秩序依赖着行动者在行动时遵守规范(norm)或规则(rule);(2)规范或规则是社会独立于个人预先决定的;(3)对于维持一种社会秩序来说,关键在行动者的意识中被内化的道德性规范。,加芬克尔则认为,社会秩序或者更确切地说,社会中存在的较为稳定的行动结构不是社会行动
21、者亦步亦趋地遵循预先确定的规范的产物,而是一个永无止境、正在进行的权宜性成就。(1)一再出现的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权宜性努力的成果或成就(accomplishment achievement);(2)规则与其说是先于行动,作为行动的蓝图或规定发挥作用,不如说是在行动之后,是使行动成为可说明的、可描述的一种工具;(3)如果说的确存在社会秩序的基础,那也是认知性的而非规范性的。这种基础不是僵硬的“物”(thing),而是一种过程(-ing)。,3、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认为,意义的说明在于用法,人们只有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常人方法学对行动意义的分析,尤
22、其是谈话分析。此外,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游戏”中必须一定规则,否则词与句子的意义就没有依循,因而失去意义,但规则不是决定性的。同样,加芬克尔认为规则并非决定性的,它只具有认知意义也就是使行动成为可说明性的。,二、常人方法学的基本思想1、对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1)行动的权宜性(contingency)常人方法学关于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的第一个发现是行动的权宜性,即行动者的行动并非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根据场景条件,依赖自身“永无止境”的努力完成的。,(2)行动的局部性(setting)指行动是在场景中组织而成的。其有三个特点:首先,任何社会行动都处于一个场景之中,这是行动
23、的空间局部性;其次,在任何特定的场景中,场景本身就是行动的一部分,和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成果”;第三,局部性行动具有“局部的索引性”。,(3)行动的可说明性(accountability)实践行动的某些部分可以被参与者或旁观者向他人描述、报道,可以被看到、被谈论,并因此为成员所理解,成为可认识的行动或实践。,(4)行动的索引性(indexity)索引性表达在常人方法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其特点有:用于索引性表达的词,不是特指的,需要阐释或联系上下文,其含义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索引性表达都不是很精确的。索引性表达永无止境。,(5)行动的反身性(reflexivity)反身性或反思性是社
24、会过程最基本的特征。人们在理解、描述社会互动结构的过程中形成社会互动的结构,这种现象就叫反身性现象,这种性质就叫反身性。反身性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当我们解释定义某一情景,我们同时就在创造该情景,使它显得确实、合理和有意义;其二,这样,行动者给予其行为的说明就成为那行为的一部分,它建立和维持着一种那行为是正常的和例行公事的感觉。,2、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首先,传统社会学用科学理性来研究并不具有科学理性特征的、由日常生活态度支配的实践是否可行?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否将“日常生活态度”的人偷换成了“理性选择”的人?其次,传统社会学实际的研究也并未遵循“科学理性”的态度和程序,在表面的科学程序之下运用的是
25、和日常实践一样的假设、态度和推理过程。事实上,在思维方式上社会学家与普通人并无差异。,第三,传统社会学反思意识的缺乏。传统社会学家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理论的潜在基础是与日常生活一样的世俗理性假设,反而认为自己那些陈述是根据科学理性建构起来的,因此优越于日常生活。,3、常人方法学的方法论准则(1)方法论的反思性要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对社会学本身的反思。其二,要求所有方法必须有助于揭示实践活动的反思性属性,同时要求研究者必须采用非个人的方法论,即遵循“常人方法学无差异”原则。,(2)“方法论的适当性原则”。常人方法学提倡因地制宜地采取研究方法,使方法和研究对象统一起来,而不是将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固
26、定模式套用在各种不同的经验环境中,否则就会导致“使现象消失”的后果。(3)描述性的研究取向。常人方法学的目标在于社会学描述,即它要求研究者直接观察,并直接参与到环境中去。,4、常人方法学的“破坏性实验”(1)研究目的加芬克尔广泛引用舒茨对日常生活构成预期的分析,尤其试图表明破坏视角互易性的基本假定的行动将导致某种迷惑、愤怒及各种恢复情景的企图。其目的在于破坏正常秩序,借以观察社会现实如何得以建构的过程,也即正常的社会秩序如何得以维持的过程。,(2)研究条件首先,情景结构是构造的,以便被研究对象不将其当作一实验、游戏、骗局或玩笑;其次,对象没有充分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来重新构造现实情景;再次,对象
27、没有获得帮助以形成新的界定。,(3)四类例示破坏关联的一致性;破坏立场的可交换性;破坏互动关系资格的知识作为普通交流方案的构成预期;破坏“众所周知”是真实社会世界中行动的正确基础的理解这一构成预期。下面举一例证:,(一天晚上,夫妇俩正在看电视)丈夫:我有些疲劳。妻子:你是什么样的疲劳?是身体上的、精神上的,还是有点无聊?丈夫:我也不太清楚,我想大概是身体疲劳吧。妻子:你是说筋骨疼呢,还是肌肉酸?丈夫:我想两者都有吧。不要太真眼钻牛角尖。(又看了一会儿电视)丈夫:怎么所有的旧电影中都有这种铁床架?妻子:你是什么意思?你是指所有的旧电影,还是指大部分旧电影,或者是指这一部旧电影呢?丈夫:你是怎么回
28、事,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妻子:我希望你能讲得更清楚一点。丈夫: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别捣乱了。,5、谈话分析(1)谈话分析的理论目标及其特征理论目标:详尽理解谈话互动的基本结构。即通过对谈话本身结构与组织过程的分析揭示“互动得以产生与理解的程序与预期。”,基本目标:第一,谈话分析是经验对话。谈话分析关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于互动与交往的语言对话;第二,谈话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谈话分析关注话语之间的关系而非谈话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谈话作为一实践活动。它是成员不断发展的成就;第四,谈话是自我组织环境的谈话;第五,自然主义的方法论。谈话分析关注尽量保持与反映谈话过程本身。,(2)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分析到
29、制度性谈话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来,谈话分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分析转向制度化领域的谈话分析。制度化谈话分析的代表人物:萨克斯、谢格洛夫、吉弗逊等人。制度性谈话分析的内容:制度化场景中的谈话分析,如教室、法庭、新闻采访、医生病人之间及其他制度化互动形式中的谈话分析。,举例说明。制度性谈话分析的特征:包括某些对谈话互动的制度性限制,并不可避免地涉及成员的互动策略与制度性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论: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制度化环境中,人们的谈话行为都受谈话轮次形式系统的制约,并且轮次形式影响了不同谈话者常规性互动的范围。因此,制度性谈话分析与日常生活谈话分析之间依然有着内在的连贯性。
30、,6、工作研究(1)工作研究的关注点将社会工作活动本身当作从社会角度组织起来的现象,将诸如科学研究、数学推理、艺术创造过程等当作从社会角度组织起来的实践活动来研究。(2)举例说明,(3)研究结论和意义结论:不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一种实践活动,都以生活世界为其意义基础。意义:开启了一个新的社会学研究领域,在此之前普通工作(包括科学工作)由什么组成的描述问题从未作为一个描述任务被提到过。,三、常人方法学的影响及其评价1、来自主流社会学的批判(1)宏观与微观秩序问题在常人方法学看来,既不存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划分,也不存在宏观实践与微观实践之分。无论是产生宏观结构的社会实践,还是产生微观结构
31、的社会实践,本质上都是成员或行动者不断发展的权宜成就。可见,常人方法学并没有解决宏观与微观秩序问题。,(2)能动结构问题常人方法学并没有直接提出能动结构问题。能动结构问题即个体理性与社会结构性制约问题。常人方法学认为,传统社会学忽视了个体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个体理性与创造性,社会实践是个体主观、能动地建构过程,而不是社会行动者遵循预先确定的规范亦步亦趋的产物。但对个体理性的强调,使常人方法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个体主义的困境。,2、常人方法学的影响与发展首先,常人方法学思想日益为主流社会学家所吸收并接纳。其次,常人方法学的影响已超出国界,引起世界各地社会学界的普遍关注。,小结:常人方法学由加芬克尔创
32、立。加芬克尔的早期研究确立了常人方法学的基本研究领域和方法论基础,其后的常人方法学的各种实际研究与理论探讨都始于他的基本见解,并将之引申到各个方面。常人方法学给人不乏灵感和启示,但由于它将太多的精力用于向传统社会学挑战和进攻,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低层次的理论:若干理论性的洞见,引导着经验性的探究。它让人们感到某种新鲜,但终因缺少一般社会理论而显出其窘状。故此,常人方法学的发展面临挑战。,第四讲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分析一、吉登斯的生平与学术生涯1、通向学术圣殿之路1968年,吉登斯刚满30岁,他就开始构思自己的结构化理论研究设计计划:首先,在系统清理的基础上,对欧洲思想传统中的核心要素进行
33、批判性的重估;其次,对现代生活中制度的各个重要方面进行具体的描述界定;第三,切切实实地探究人类学层面上的问题。,2、积极进取的多面手(1)对经典思想的清理(2)结构化理论的建构(3)对欧洲现代性进程的考察(4)对后现代性的分析(5)社会学学科普及方面吉登斯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两大方面,即对西方社会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评性总结以及对现代性社会的创造性论述。,二、吉登斯思想的对象与源泉1、作为批判对象的几股思潮(1)实证主义 吉登斯反对将社会科学比拟为自然科学,在方法、预设、目标等方面做不切实际的设想。他认为,由于人具有反思性,因果法则不可能具有像自然科学中那样的解释力。而即使在自然科学当中,观察、解
34、释与理论的立场之间也是有着必然相关的。,(2)功能主义吉登斯认为,社会再生产不能通过诉诸自存系统的“需要”完成自我解释,所有的再生产都具有或然性和历史性,并最终落实到具有能动作用的行动者的实践当中。社会学应该关注行动者本身和他们的行事理由。另一方面,行动者的认知能力始终是有所限制的,要考虑到行动的未被认识到的条件和行动的意外后果。,(3)进化理论吉登斯认为进化历史观存在四大危险:A、单线压缩。指进化论思想家将广义进化压缩为狭义进化论,以欧洲的社会进化情况说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状况。B、对应压缩。指的是想象在社会进化各阶段与个体人格发展各阶段之间,存在一种对应的关系。假定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反映在
35、人格发展的复杂程度上。C、规范错觉。指将那些优势力量(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等同于一个进化等级中道德上的优越性。D、时间歪曲。指“历史”只能撰写为社会的变迁,将“历史”与“历史性”混为一谈。,2、丰富多样的思想库(1)现代语言哲学,尤其是维特根斯坦、温奇等人的著作。(2)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学。(3)戈夫曼的符号互动论思想。(4)自我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埃里克森、莱恩等(5)解释学。伽达默尔等。,(6)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德里达等。(7)批判理论。哈贝马斯等。(8)马克思主义。(9)当代时间地理学和城市区位地理学。(10)福柯。(11)海德格尔的思想。,
36、3、社会理论的批判指向(1)对社会学这一学科的考察吉登斯认为,社会学的知识表面上来看缺乏积累性,范式化程度较低,但决不能因为这一点,说这一学科不成熟,不如自然科学更“科学”。对此我们可以沿循以下思路展开考察:在社会学中,理论不是严格受事实决定;专家知识和常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高度互渗的;理论知识存在“自证预言”或“自我否定预言”的效应。,(2)社会理论的批判欲求社会理论的四重批判:A、知识的批判:内在于所有知识发展过程中的集体参与性;B、实践的批判:社会科学的双重解释所造成的常人与专家之间的双向启迪、批判。C、意识形态的批判:对社会科学的结论在社会生活中实际所发挥的权力作用有清醒的自我认识;D
37、、道德的批判:社会科学家在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同时,在努力把握“是怎样”的同时,完全可以对现状作出带有伦理意义的判断,即积极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社会学想象力的三重形式首先是历史学视野。通过历史的回想,我们可以在观念上重构失去的世界,从而对现代世界保持一种批评的目光;其次是人类学的洞见。在地理、文化的多样性面前,我们会摆脱社会进化理论带来的优越感,重新发现自身的局限和其他也许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大肆扩张之下趋于灭绝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的内在魅力;,第三是在现实的清醒认识之下,对未来丰富可能性的向往。只有这样,社会学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自身的批判力量。,三、吉登斯思想的基本态度1、研究工作的自我定
38、位(1)吉登斯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现代社会究竟是如何变迁的?现代社会的变迁有什么特殊性?用什么方法认识这样的变迁?,(2)对研究工作的基本认识在理论的基本分析层次方面,应融合当代哲学的最新进展来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实践的本质。在理论的建设方针方面,提倡理论的多元取向。在理论具体分析对象的背景方面,主张紧紧围绕现代性的扩散过程以及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日趋激烈的知识环境中,把握现代社会的变迁。在理论的自身旨趣方面,主张深入探讨“双重解释学”(double hermeneutics)的问题。,(3)区分了社会学和社会理论社会学只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并不是人类社会整体研究的一门通用学科。,2、对社会学
39、发展的反思(1)对20世纪社会学发展的基本态度以帕森斯为代表的所谓“正统共识”,包含了功能主义、自然主义、客观主义三大预设取向,在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这些知识上的分歧也同时带有政治成分。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新的理论视角能够突破重围,取得昔日“正统共识”所享有的地位。,(2)社会学史上存在的四大预设 社会学学科建设的预设:自然主义。社会学产生的背景预设:保守思潮。社会学对社会的预设:自成整体。社会学研究的基础预设:以共识为基础。吉登斯为自己设定的任务是破除这四大虚设,重新思考社会学史,而批判的前提是捍卫理论的多元主义。,(3)社会学理论的新变化首先,强调人的行为的主
40、动性和反思性;其次,重视语言和认知能力在社会生活的阐明过程中的作用;第三,不仅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而且认识到,即使是自然科学本身,纯粹的经验主义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3、结构化理论的整体品格(1)对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关系的看法反对社会科学家进行纯思辨的探求,主张社会理论首先应阐明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经验性的研究和进行形而上层次的哲学探讨应能够相互借鉴。社会理论应该关注社会生活中更具“本体性”的特征。重新构造有关人的存在与行为、社会的再生产与转型的概念。,(2)社会分析的两种形式制度分析:是暂时悬置行动者的技能与自觉意识,集中考察作为反复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的规则与资源的制度。策略性分析
41、:是暂时悬置对在社会层面上不断再生产出来的制度的分析,集中考察行动者是如何反思性地监控自身的行为,如何利用规则与资源构成互动。,(3)反对二元对立,提倡结构二重性认识论上的问题以及“正统共识”的三种取向,都与一些虚设的二元对立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把这种二元对立(dualism)改造成二重性(duality),即在研究中注重考察协调人的能动作用与结构要求。,4、社会学方法新规(1)社会学的研究主题社会不是一个预先给定的客观现实,而是由社会成员的行动创造的。创造社会的行动必然需要表现出专门的技能。(2)人类行动的限制行动者不能自由地选择如何创造社会,而是受限于他们无法选择的历史位置的约束。,结构具
42、有约制人类行动和促成人类行动(为其提供资源)的双重能力。社会学考察的焦点就是结构化:通过行动构成结构而行动又被结构性地构成的过程。人的行动或结构每一个都包括三个面相:意义、规范、权力。,(3)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家不可避免地会基于自己的经验来理解社会生活,其实也应该支持这一必要性。社会学家必须让自身“沉浸”到他们所分析的情景中去。,(4)社会学的概念形成概念形成包括一种双重解释学。社会学家必须警惕:当他们自己的概念开始运用于日常生活时,不要降低了概念的精确性。概括地说,社会学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的元语言重新描绘社会场景,验证社会是人类行动的产物这一原则。,四、结构化理论基本原则的展开1、结构化理论
43、的目的(1)结构指的是循环反复地卷入社会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要素,包括各种规则和资源。(2)二元论指彼此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的两个相互依存的现象。(3)二重性单个现象共时的两个方面。,(4)结构二重性是指结构对行动者的行动同时具有“促动性”和“约制性”。结构的促动性使得行动能够利用结构行动,即结构是行动的中介;结构的约制性使得行动只能以结构的方式行动,即行动被结构化或结构是行动的结果。这样,行动与结构交互地嵌套,结构化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规则和资源(结构)在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中被用来形成互动;另一方面,在这种互动中,这些规则和资源(结构)同时得到再生产或者转化,即产生新的结构。,因此,社会系
44、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这成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标志性观念。(5)社会学理论的任务 就是考察行动是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件下被结构化,同时,行动又是如何通过本身的作用将这种结构化的特征不断地再生产出来。,2、反思性的行动“流”(1)吉登斯对“行动”和“行动者”的界定强调社会行动者在日常行动当中表现出的技能和资格能力,以及对行动过程的反思性监控。同时,人的行动是作为一种绵延、一种行动流而发生的,即行动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即使说行动是有目的的,也不等于说行动由一系列单个分离的意图、动机或理由所组成。,(2)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
45、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而是在时空维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3)行动的三个过程行动的反思性监控(reflexive monitoring of action)。行动的反思性监控是指在行动者的活动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行为的目的性或意图性。行动的理性化过程(rationalization of action)。行动的理性化过程意指具有资格能力的行动者在行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通晓”行为根据的能力,当被问及时能够不太困难地提供自身活动的理由。,动机激发过程(motivation)。指潜藏于行动之中、促使行动发生的提供动力的过程。它包括行动者的取向倾向、动机安排或生活目标。行动的上述三个过程复
46、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的有意图的行动。,(4)行动流图式未被认识到的行动条件 行动的反思性监控 行动的意外后果 行动的理性化过程 行动的动机促发过程,3、例行化的日常生活(1)意识的三个层面话语意识(discursive consciousness):是行动者借助语言,以例行的方式维持对行动的理论性解释的意识。实践意识(practical consciousness):是对行动意义的理解,这些意义以不言而喻的方式保留在行动者的心中,构成了一种关于如何在世界中行事的“实践意识”。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指行动者在认知和动机激发过程中受到抑制的意识。,(2)本体性安全系统许多行动背后
47、的基本力量是无意识的一连串过程,以求在同别人的互动中得到“信任感”,这些过程可定义为行动者的本体性安全系统。(3)例行化的日常生活涵义:我们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表面上看来纷繁复杂,但在各种凸显出来的突发性或特殊性事件之外,更多的是为我们所熟视无睹的惯常经验。正是他们所具有的惯常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以一种不言而喻的方式体验着它们的。,作用:例行活动的顺利实现不仅对社会实践的再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制度化形式的构成至关重要,而且对行动者构成并维持健全的人格机制、维护自我认同起着显著的作用。,4、结构二重性的各个维度(1)结构的定义指的是循环反复地卷入社会系统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要素,包括各种规则与资源。规
48、则(rule):是行动者在各种环境下面理解和使用的“可归纳而得的程序”。规则可分为规范性规则(normative rule)和解释性规则(interpretative rule),前者指的是在一个情景下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后者指的是在一个情景下毫无疑问地具有正确性的知识库存和知识构架。,资源(resource):是行动者用来处理事物的工具。资源可分为配置性资源(allocative resources)和权威性资源(authoritative resources),前者指的是在权力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物质资源,包括自然环境以及各种人工制成品,其源泉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后者则是指在权力实施过程中的
49、非物质性资源,其源泉是一些人相对于另一些人的支配地位。,(2)结构二重性的各个维度结构模态互动吉登斯认为,结构化包括三个“模态”(即条件或中介),它们将结构的面相和与之对应的互动面相连接起来。随着行动者利用每一结构化模态去构成其行动,就再生产出了相应的结构面相。,表意,支配,合法化,理解,手段,权力,沟通,约制,规范,当行动者彼此沟通时,依靠的是相互理解的意义框架,即位于实践意识内的知识库存当中的类型化。在此过程中,他们再生产出表意规则(解释性规则),后者将符号与现象、符号与符号联系起来。与之类似,当行动者控制他人或容忍受制于人时,依靠的是资源手段,由此再生产出支配与屈从的结构。最后,当行动者
50、对他人的行为实施约制(包括接受或拒绝)时,依靠的是规范(恰当行为的规则),并在此过程中再生产出合法化的结构。,(3)制度及其产生与分类制度(institution):制度指的是深入而持久地嵌人时间与空间,并通过规则与资源建构社会系统的持续性的实践活动。制度的产生与分类:在不同背景下,行动者参与互动所侧重的模态也各不相同,以至再生产出的制度也将呈现出特定的特征。因此,假如行动者主要依靠资源手段产生支配结构(D),理解次之产生表意结构(S),最后是规范产生合法化结构(L),这样,他们的行动就再生产出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依此类推,人类的行动还可以再生产出符号与话语(文化)制度、法律与约制制度。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