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发展经济.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60033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发展经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济学]发展经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经济学]发展经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经济学]发展经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经济学]发展经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发展经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发展经济.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翠华镇农业经济发展分析(云南师范大学2012年)【摘 要】 翠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模式经济区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并有74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对于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就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2010年翠华镇人民政府对全镇农业经济作了前面的普查,掌握了大量科学、可靠、珍贵的基本数据,搞清了“三农”的基本情况。本文根据翠华镇人民政府2010年农业普查公报,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翠华镇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作简要分析。【关键词】 农业经济 现状 困难 建议一、翠华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一)地理条件。 翠华镇位于大关县境南部,总面积92

2、.39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324米,最低海拔700米。年均气温14.5,年均日照时数966.3小时,年均降水量991.3毫米,年均降雪8天,年均无霜期308天,年均风速1.3米/秒。 翠华镇是县城所在地,是大关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国道213线穿境而过连接南北,镇村公路50余公里,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镇境内商贸繁荣,城市功能健全,建有休闲广场、体育广场等大型娱乐场所,宾馆、饭店、歌舞厅、农贸市场和超市等经营场所众多,商品齐全,服务周到,是休闲购物的好去处。近年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开发房地产资源,房产业、建筑业十分活跃。 (二)农民素质。全镇总人口38806人,其中男性20296人,占52

3、.3%,女性18510人,占47.7%,农业人口28802人,占74%,农村劳动力站总人数的52%,劳动力中文盲占20%,小学文化程度占48%,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2%二、农业发展现状:(一)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0年全镇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比价比上年增长5.6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扭转了近年来不断下滑的趋势。烤烟种植面积28776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963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5394公顷。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为135.33万吨,比上年增产9.3万吨,增长7.37%,为历史最高年产量。其中,夏粮10.67万吨,增长23.1%;秋粮124.65万吨,增长6.2%。

4、水果产量达到9.5万吨,增产2.6万吨,增长38.1%,创历史新高。油料产量1.54万吨,比上年增长27.03%;甘蔗产量19.01 万吨,比上年增长5.88 %。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建立了优质苹果基地2.1万亩,实施优质蚕桑基地建设2万亩。以冬洋芋、反季蔬菜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达32.8万亩。畜牧、水产业生产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以家禽、羊、生猪、肉牛为代表的生态养殖业。全镇肉类总产量达22.25万吨,比上年增长5.04%。水产品产量2643.7吨,比上年增长29.4%。林业在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加大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力度的情况下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造林24.35万亩,其中

5、: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2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有新的改善。全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8142万瓦特,比上年增长0.11%;拖拉机9679台,增长1.51%;全年农村用电量23311万千瓦小时,增长8.4%,村通公路1144个,村通电话1061个。农田水利建设也得到继续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24千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56千公顷。年末拥有各种水库157座,库容达53065万立方米,年内解决农村人畜饮水11.86万人、6.68万头,比上年多解决1.44万人和1.06万头。(二)农业结构调整有成效(1)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食生产由于退耕还林和“两路”建设等因素减少了耕地面积,播种面

6、积为359950公顷比上年减少6600公顷,减1.2%。由于面积减少和受灾严重,粮食总产量为981812吨,比上年减1.7%。剔除种植面积减少这个因素的影响,今年全镇粮食生产是保产略减的趋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149公顷,产量达到23911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2.7%,实现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步增长,其中,花生种植面积9137公顷,产量达到11519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3%和5.2%,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幅均居油料作物的第一位。蔬菜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产业。随着“两路”建设工程的全面施工,大批筑路大军的涌入,为蔬菜提供了较大的镇场需求空间,农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扩大蔬菜种

7、植面积,增加产量,既满足了“两路”建设中民工的蔬菜需求,支援了“两路”建设,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4160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6.3%,比上年增长7.6%,蔬菜产量达到75369吨,比上年增长14%,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历史新高,镇场价格看好,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养殖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受第三季度镇场价格低迭的影响,农民从事养殖增收甚微。今年,猪肉产量达到173974吨,比上年增长4.4%,牛肉、羊肉、禽肉等畜产品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猪肉占肉类产量的93%。由于第三季度以来,猪肉镇场价格持续低迭,生猪价格每斤曾降到2.

8、2元,到第四季度开始回升,目前,已经回升到2.93.0元。由于第三季度生猪价格的大幅下滑,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增收。(3)林业:主要林产品增产,镇场价格上扬,农民增收。今年我县主要大宗林产品木材、竹笋干受镇场需求旺盛的影响,产量分别达到6064立方米和41425百公斤,分别增长10.8%和26.1%。今年木材和竹笋干镇场价格上扬,农民得到实惠。2005年虽然全镇粮食歉收,但由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蔬菜和油料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加之主要林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我县农村经济仍然保持稳定增长。(三)农业科技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生物资源深度开发初见成效。在省厅及镇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天麻产业顺利地的完

9、成了四个方面的前期工作:一是天麻规范化种植(GAP)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二是天麻饮片炮制取得了研究成果;三是天麻系列保健品研制出了产品;四是加强了天麻种植的试验示范工作,带动了天麻产业区的发展。天麻规范化种植(GAP)研究,2002年在省厅立项,翠华通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实施,已完成了建立优质种源圃;完成了“两菌”的分离提纯和菌材的生产技术;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SOP操作规程编写进展顺利;初步总结出科学的病虫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案。云药现代化项目重要地道药材(天麻)饮片炮制研究项目的研究内容已基本结束。天麻片和天麻粉两种天麻饮片的规范化加工和工艺质量的研究工作,达到了项目实施

10、的预期目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进入了研究资料的整理、规范化加工工艺和质量标准的阶段。天麻产品开发有了研究结果。一是与云南白药集团合作成功地开发了鲜天麻原液、天麻超细粉,现在已投入试生产阶段;二是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天麻蜂蜜2003年2月投入镇场,反映较好。在8月昆明举办的“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三是与云南昆虫研究所合作开发的天麻保鲜技术,目前已投入最后的检验阶段,预计年底可投入试生产。科技示范带动了产业区的发展。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彝良县科技局进行了天麻规范化栽培试验示范,通过技术开发,采用杂交良种等最新天麻种植技术,先后在龙安、小草坝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天麻规范化栽培试验

11、示范推广项目已覆盖到了龙安、小草坝、龙海、两河、荞山等五个天麻优质产区的近3000户天麻种植农户。经初步调查统计,采用新的种植方式平均每平方米较传统种植增产1公斤左右。天麻种植农户采用新的种植技术种植的天麻近15万平方米,新增产值360多万元。天麻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为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四)农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2010年,翠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105元,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2010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69.17辆、缝纫机41.67架、电视

12、机85.58台,而且摩托车、电视机、照相机和洗衣机等现代耐用品也已走进农村普通百姓的家庭。目前,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生活质量正在逐步得以改善,消费结构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提高到2105元,且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食品消费下 降3.1个百分点,衣着和日用品等其他非食品消费分别上升了1.1和2.0个百分点,表面看变化并不很大,食品消费比重虽略有下降,仍占较高的比重,但从食品消费的内部构成看,已由主食消费占主导地位转变为副食消费占有很高比重,在2010年食品消费中主食仅占30.7,副食却占到了37.9。再从实物消费量来看,人均粮食消费量开始呈逐步下降趋势,而蔬菜、肉类

13、、奶品等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农民不仅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三、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成本高。目前,全镇水利化程度仅为27.5%,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06.8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29.6%,许多农田靠天吃饭,一遇久旱,就将不同程度受灾,尤其是二半山区更为严重。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品种较少,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无公害等需求;在区域布局上,没有规模,没有特色,基本上属于“小而全”和“杂货铺”,难以形成气候,在粮经

14、比例上,全镇粮经比例为81.5:18.5,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农业比较效益低,直接影响了农民增收。 (四)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不畅,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全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在76万人左右,实际可以输出人员在100万人左右;输出渠道单一,大多是亲朋或邻里结伙外出;技能差,大部份外出务工人员都是从事重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待遇低;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不强,被克扣工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很多农户除靠外出流动打工增加收入外,没有其他办法增加收入。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吸收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力度不足。 (五)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镇场竞争力。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全镇干部中仅有种

15、植业技术人员1440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051人,林业技术人员912人,水利技术人员325人;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传统农业中,对农产品加工、营销研究不够,新科技项目难以开花结果,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镇场占有率不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仅为35%,影响了农民增收。 四、几点建议(一)、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生产力发展落后,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等客观实际,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抓住国家实施稳键的财政政策,国债资金重点向农村、农业结

16、构调整、向西部地区和生态环境建设倾斜的机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项目的落实,集中力量抓好一批交通、水利、电力、农业科技示范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二是要把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要健全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对天气的灾害性预测预报,实施人工影响天气,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四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特点、经济条件和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着力抓好高产稳产农田建设。五是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搞好农业适用机械的改进和推广,不断提高机械作业水平。六是要坚持经

17、济、生态、社会效益兼顾,继续搞好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作,加快重点小流域的治理,并与开发相结合,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把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发展、扶贫攻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结合起来,充分考虑退耕农民长期的生计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七是要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大力发展林、牧、矿基地,搞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八是要按照农业法的规定,确保农业科研经费,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

18、、动物防疫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技术推广、节水灌溉等项目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集中资金,捆绑使用,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示范、引导、支持、保护、调控”的作用,合理采用无偿、有偿、贴息等方式,增强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九是各类金融机构要把增加农业投入作为重要职责,改善经营,调整信贷结构,提高用于农业贷款的比重。要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四)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镇、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对乡镇、村和县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机制,严格兑现奖惩;突出抓好宣传引导,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宣传群众身边

19、外出务工致富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引导更多农民外出务工;积极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镇的联系,争取结成劳务输出对子,开展劳务协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劳动力技能培训,使外出务工人员掌握一定的技能,增强维权意识,更好地适应外出务工的需要。 (五)稳定传统产业,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粮食、烤烟、畜牧是翠华镇三大农业传统产业,一旦有大的闪失,就会使农民收入减少。一是畜牧业。畜牧业产值在全镇农业总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2010年,全镇畜牧业产值1419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7%。抓畜牧业发展必须注重“三化”,即:品种良种化,加大黄牛冻改技术推广力度,加强优良猪种的引进,提高养猪效益。发

20、展产业化,扶持养殖大户,培育营销大户,创办示范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防疫制度化,及时组织开展好春、秋两季防疫和重大动物疫病防疫,保证防疫密度;全面实行动物产地检疫和免疫标识制度,规范镇场秩序,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二是粮食产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是农村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广优良品种,办好示范样板,抓好规范化种植,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三是烤烟产业。全镇烤烟必须稳定3万亩以上的种植面积,同时要进一步优化布局,向适宜地区集中。要抓好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大力推广漂浮育苗、宽行窄株、啤酒瓶定位环形施肥等技术,扩大地膜烟种植面积,狠抓培育壮苗、集中移

21、栽、田间管理等工作,提高烟叶质量。(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进入镇场经济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一是要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目标,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遵循镇场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切实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放在当前整个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虑。二是要以区域优势、比较优势作为结构调整的立足点,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扩大烤烟种植规模,打好烤烟产业的攻坚战、保卫战和铲除杂劣品种的歼灭战,

22、增加马铃薯、蔬菜和优质水果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魔芋、花卉、药材等产业。三是要把畜牧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大力发展以猪、牛、羊、鸡为主的主导畜禽产业。要突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切实抓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检体系、草料生产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四是要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继续推行和完善合同契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五是要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距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基础产业建设为方向,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武装和现代生产要素的组合,使农业发展实现科学化、工业化、集约化、镇场化和社会化,

23、确保农村经济繁荣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六是要结合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试点进程,抓好一批现代农业的示范园区,以点带面,全力推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八)统筹城乡发展。1,按照以人为本、给农民过名待遇和统筹城乡制度重新的原则,强化农民的权益保护、优化农业和农村的经济运行环境,家快推进与城镇化、与农业花和农村发展相关的制度创新。加快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与此相关的城镇福利保障制度,形成包容农民工的城镇管理制度和城镇文化氛围。以强化农民权益保护、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为主线,家快土地征用制度和城镇房地产制度的改革。以维护农民工权益为中心,加强对城乡劳动力时常

24、建设的支持和监管,加快城乡劳动力时常的一体化进程。加快财政体制、乡镇体制的改革,积极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取消乡镇财政,并将其同软化对于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考核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成果,全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2,按照“多予、少取、防活、协调”的原则家大投入、郑和资源、突出重点,促进农业和农村支持政策的体系化建设。进一步家大财政支农的力度,促进财政支农政策的体系化建设。把加强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强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的重点。整和资源,突出重点,加强监督,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与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3,积极促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

25、、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的良性互动,加快乡镇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融入现代工业体系的步伐。重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高技术对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导向作用,通过促进乡镇企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改造,加快乡镇企业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进程。基于综合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城乡产业分工的深化,发挥城乡结构调整和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乡镇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促进产业群和产业基地的成长为重点,积极实现乡镇企业发展思路的根本性转变,为统筹城乡发展培养新的生长点。4,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博爱长制度的改革,逐步探索农村社会事业以改革促进发展的有效方式。5,以提高农民生产能

26、力为主线,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政治化程度。6,从增强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农业、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出发,将推进城镇化与强化城镇群的功能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统筹城乡的发展规划体系,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重要抓手。(十)坚持开发式扶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搞好扶贫开发工作,是做好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是要进一步解决好认识问题,全面理解农村小康的内涵,充分认识农村小康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强化总揽意识,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大力度,加快发展。基础较好的乡、村要以小康示范乡村建设为突破口,抓好完善、巩固和提高;基础稍差的要进

27、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我加压,坚定如期达标的信心和决心,着力落实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强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进步。二是要坚持扶贫开发与科教扶贫相结合,真正把扶贫开发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准,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自我发展。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把优秀的技能和实用技术送到贫困地区农民手中。三是要继续做好区直机关定点挂钩扶贫工作,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献爱心和社会救助、“光彩事业”、“希望工程”、“拉手扶贫”等扶贫济困活动。四是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连片开发,

28、集中攻坚”的思路,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贫困村的地理条件、资源优势、贫困户特长,逐村逐户落实脱贫项目、扶贫资金和脱贫措施,切实加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五改”工程建设力度,为有效开发自然资源,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创造条件。五是要千方百计提高扶贫项目地经济社会效益,组织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对生存条件极差的村,要采取多种途径,实行易地开发扶贫。六是要把改善农村卫生环境,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作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坚持预防为主,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特别是重大疾病的预防工作,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卫生技术队伍建设

29、,保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七是要继续搞好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创建“基本无多孩村”和“先进计生服务所”等活动,转变群众落后的生育观念。要切实抓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的落实,使带头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扭转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被动局面。八是要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十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班子的凝聚力

30、和战斗力,对于巩固基层政权、保持农村稳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一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一是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干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要加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改造和教育,使广大农村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权力观,继续发扬艰苦奋斗、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对滥用职权、违规违纪的,要坚决查处。三是要把对农村基层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结合起来,健全适合农村基层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提高村级干部的待遇和报酬。坚决制止各种打击报复村干部的行为,为村干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结束语:农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翠华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翠华农业发展的现状、困难的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索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创新,开拓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