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黄石市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60977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决方案]黄石市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解决方案]黄石市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解决方案]黄石市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解决方案]黄石市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解决方案]黄石市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决方案]黄石市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方案]黄石市十二五规划.doc(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打造大园区与优化空间布局以园区开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大力调整优化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打造大园区。(一)大力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依托黄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发展平台和政策优势,做大做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统筹推进以“三园一带”(黄金山、大冶城西北、阳新城北工业园和沿江经济带)为重点的园区建设,形成特色突出、设施对接、政策共享、联动发展的园区开发建设格局。到2015年,全市8个省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1、全力开发建设黄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坚持国家级开发标准,努力建设大产业的承载区、大园区的先导区、大城市的中心区,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端服务业发展区,成为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增长极、全国最具活力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3%以上,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0万人。(1)黄金山新区。按照工业新区、城市新区、生态新区的发展定位,由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转向以产业项目建设为主,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做好项目落地工作,加快推进产业、企业、项目向园区内集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以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适度发展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劳

3、动密集型产业。到2015年,入园规模以上企业突破300家,建成现代工业集聚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区;建成20平方公里起步区,东扩南延30平方公里,实现与黄石市区的全面融合,并与大冶经济开发区一体化发展。(2)团城山及花湖片区。全面提升团城山区域服务功能,建设全市政治、文化中心和金融、教育、商务等高端服务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支点。控制现有工业企业空间扩张,不再布点新的工业项目。发挥场馆、公园和文教单位优势,积极推进商务、科技、文体、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业态水平。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加快花湖综合物流区发展。2、统筹推进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1)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

4、按照“区划不变、市县共建、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封闭运行、明确职责、利益分享、共赢发展”的原则,由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阳新县政府共同建设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完成港区1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启动15平方公里的建设区,建成现代港口、现代物流和对外开放的承载平台。(2)大冶经济开发区。在推进劲牌工业园、罗桥工业园集约集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城西北工业园,完善2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产业,与黄金山工业园联动发展,建设科技型、生态型、环保型工业新区。(3)阳新工业园。优化城北、城南和富池工业区的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城北工业区重点

5、发展以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和以宝加公司为依托的制鞋产业,同时发展轻纺、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富池工业区以发展医药化工产业为主,打造鄂东医药化工产业园。(4)黄石港工业园。建设以中小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科技含量较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形成跨江发展的桥头堡。(5)西塞山工业园。按照重化工业聚集地的功能定位,在保护长江岸线资源和水环境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特钢、能源、新型建材、医药及精细化工等四大主导产业,规划建设模具钢产业园、化工产业园,承接相关产业转移和集聚,实现与黄石新港(物流)工

6、业园的联动发展。(6)下陆长乐工业园。依托大冶有色公司、东钢公司等大型冶金企业,积极推进铜、钢产业链延伸,打造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废气、废渣、废液以及烟道灰等工业“四废”的综合利用,壮大循环经济规模,建成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7)灵成工业园。依托产业特色和基础,引导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模具钢、装备制造及其延伸产业,打造以特钢模具加工和成套装备制造为特色的工业园区。(二)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功能分区和区域发展要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生态布局,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聚集。1、工业布局按照集聚产业、突出特色和“企业出城、项目进园”的要求,以工业园区为主体,以长江经济带和交通干线为依托,相应布局产业集

7、聚区和集群,推进形成“一核二带多板块”的经济发展格局。专栏3:工业布局一核: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二带:沿江经济带,主体包括黄石港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和富池工业园四个园区;沿路经济带,主体包括106国道、武九铁路和大广高速沿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多板块:主体包括大冶经济开发区、阳新城北和城南工业园、下陆长乐工业园区、铁山有关产业园、大冶灵成工业园。2、服务业布局突出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和金融集聚区建设,全面优化服务业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两大商贸区、三大物流园区、五大特色旅游区”。(1)两大商贸区胜阳港中心商贸区。该区域包括颐阳路湖滨大道芜湖路黄石大道围合范围,重点打造特色商业

8、街和东风路、原一轴和大众乐园三个商业区块,全面提升业态水平,强化市域商贸中心地位。磁湖西岸商务区。该区域主体位于团城山杭州东路和桂林南路两侧。包括文化半岛、磁湖西岸金融集聚区、现代商贸区三个区块,承载市域和团城山黄金山地区商务服务功能。(2)三大物流园区棋盘洲物流园。依托棋盘洲水、公、铁联运的综合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大进大出的工业品、原材料、燃料及进出口贸易产品的中转物流基地,建成以港口物流和临港产业为特色,集公路、水运和铁路交通运输为一体,多功能的长江中游区域物流节点和辐射鄂东赣北皖西的综合物流中心。花湖物流园。依托大广、沪渝高速交汇,地处黄石、鄂州、黄冈

9、三市交界的独特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黄石地区,面向鄂州、黄冈等广大腹地的以农副产品、日用品等为主的商品物流市场。罗桥物流园。依托罗桥公路、铁路运输优势,为冶金、建材、煤炭、矿石和装备制造、家电、食品饮料、日用品等产业和产品提供物流服务。(3)五大特色旅游区环磁湖都市休闲旅游区。以磁湖风景区为主体,突出休闲旅游、时尚娱乐、观光购物功能,统筹推进团城山公园、华新水泥旧址、汉冶萍高炉旧址、黄荆山森林公园、大众山公园等旅游景区建设,打造山水黄石的城市名片。青铜文化旅游区。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冶遗址公园为主体,以大冶中心城区及陈贵、保安等旅游名镇为依托,与保安湖湿地旅游区、雷山风景名胜区等山水旅游以及红三

10、军团建军旧址等红色旅游联动发展,打造青铜文化旅游品牌。东方山大旅游景区。以东方山风景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主体,与东方水库熊家境度假村、铁山矿冶文化风情旅游街联动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宗教和矿冶文化旅游品牌。神舟?端午民俗文化旅游区。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端午节?西塞神舟会”推介和外延建设为重点,统筹建设西塞山风景区、道士袱民俗风情区以及龙泉湖景区,形成新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阳新生态古民居旅游区。以仙岛湖风景区为主体,以七峰山、半壁山、网湖等生态景区和兴国镇、龙港镇、王英镇等旅游名镇为依托,发展湘鄂赣革命烈士陵园、龙港“小莫斯科”等红色旅游,实施古民居保护和开发,打造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综合

11、旅游区。3、农业布局依托产业基础和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五大农业产业板块、四大农副产品加工园。(1)五大农业产业板块。以白沙、浮屠、大王、太子、三溪、龙港、排市、金牛、还地桥、茗山、陈贵、灵乡、刘仁八、保安、金湖等15个乡镇为主,建设优质粮油生产区;以兴国、浮屠、白沙、排市等地的特色蔬菜生产区,率洲、河口、韦源口等地的精细蔬菜生产区,王英、枫林、龙港等地的山野蔬菜生产区为主,建设集中连片的特色蔬菜生产区;以江北、茗山、大箕铺、浮屠、陶港等地的良种生猪繁育,陈贵、灵乡、还地桥、大王、太子等地的三元猪养殖为主,以陈贵、茗山、还地桥、金山店等地的肉鸡肉鸭养殖为主,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区;以黄金湖、河口、舒

12、婆湖等地的螃蟹养殖,宝塔湖、东风农场等地的名特优水产养殖为主,建设集水产养殖、苗种繁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区;以国道、省道沿线低丘岗地香樟带,大冶、阳新西南部油茶木本油料林带,富河南部吴茱萸带,大金省道沿线及大冶南部山区湿地松、毛竹和把竹带,河口苗木花卉、大冶中心苗圃、灵乡中心苗圃、陈贵省级苗圃苗木花卉带,南部低丘岗地柑橘带为主,建设绿色经济林特区。(2)四大农副产品加工园。推进劲牌系列农产品加工园、黄金山食品加工产业园、棋盘洲粮油物流加工园、陈贵还地桥畜禽水产品加工园等四大产业园建设。4、生态布局开展环境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全市自然生态资源分布状况和生态建设要求,改善生态环境,

13、构建“一区两轴五环六片”为重点的综合生态体系,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专栏4:生态布局一区:黄石主城区生态绿地,包括磁湖、青山湖和青港湖组成的“三湖”,以及“峰烈山马鞍山大众山、黄荆山月亮山廖家岩、尖林山东方山长乐山”三个楔形林地;两轴:长江生态走廊和富水生态走廊,包括长江景观带和长江、富水流域防护林;五环:环磁湖、大冶湖、保安湖、仙岛湖和网湖等五大水体保护区和林网;六片:包括东方山、黄荆山、小雷山、黄坪山、七峰山、大王山等六大森林片区(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将市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三大主体功能区,贯彻落实适应主体功

14、能区要求的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建立政绩考核和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进发展。专栏5:主体功能区划重点开发区(国家级):黄石各城区、大冶市区(含东风路街办、东岳街办以及罗家桥街办、金湖街办)、阳新城关和十个中心镇(大冶市的陈贵、灵乡、还地桥、保安、金山店和阳新县的富池、韦源口、龙港、浮屠、白沙);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沿江和沿路两大经济带。限制开发区:阳新县(省级生态型限制开发区)、市域粮油主产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蓄滞洪区、基本农田。四、建设大城市与完善基础设施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

15、完善功能、集群发展的原则,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完善以交通和市政设施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遵循城镇发展规律,推进大城市建设。(一)构建城镇发展的新格局推进城镇体系建设,明确城市发展导向,合理确定各城区功能和产业发展定位,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1、形成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按照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构建以“一个中心、一个副中心、十个中心镇、一百个中心村”为支撑的市域城镇体系,形成结构合理、有序推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一个中心。加快推进大冶市区和黄石城区的对接和融合,逐步形成以“团城山黄金山”和大冶中心城区为双核,

16、以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和铁山区为紧密层的网状组团式特大城市格局。一个副中心。以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为目标,以阳新县兴国镇区为核心,以莲花湖为中心,全面推进阳新新城区建设,构建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良的中等城市格局。十个中心镇。推进大冶市的陈贵、灵乡、还地桥、保安、金山店和阳新县的富池、韦源口、龙港、浮屠、白沙等10个中心镇建设。大冶、阳新按照镇级市的要求规划建设23个人口5万以上、有较强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的重点中心镇,使之逐步成为县(市)域城镇体系的重要支点和经济发展的副中心。优化城镇布局。重点推动城镇向长江和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沿线集聚和发展,形成“两带三群”的集镇发展格局,即:河口韦

17、源口黄颡口富池等城镇组成的沿江城镇带,大王大箕铺等城镇组成的大冶湖南岸新农村示范城镇带;以陈贵灵乡、浮屠白沙、还地桥保安金山店为主体的三个城镇群。2、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格局以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为目标,将大冶湖以北涵盖黄石和大冶城区的近500平方公里的区域纳入大城区规划,推进“南向融合、东西开拓、环湖建设、沿江发展”,进一步拉开大城市发展格局。到2015年,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建成人口过百万、建成区面积过百平方公里的“双百”城市。加强“南向融合”。重点建设黄金山新区,发挥其作为黄石城区、大冶城区以及阳新的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建成大容量集聚人口和产业的新

18、城区。加快发展大冶城区,坚持优化老城、发展新城、北向对接、西向发展,进一步加强与黄金山新区、团城山和下陆的相向发展和全面对接,到2015年,形成西至大广高速,东至宝山路大冶湖,南至河金公路,北至大广高速连接线大棋路的空间框架,建成区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万。实施黄石城区和大冶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衔接协调机制,统筹黄石城区和大冶城区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实现空间形态、功能组织、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同城化发展。实施“东西开拓”。坚持产业、基础设施同步跟进,着力推进城市沿江东向发展,加强沿江水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重点发展以西塞山工业园、棋盘洲物流园为载体的临江临港经济,推进河

19、西地区与中心市区、阳新沿江一体化发展。西向推动铁山区与大冶还地桥的对接,实施交通等基础设施、园区建设和生活空间的联动发展。推进“环湖建设”。加大对磁湖保护和建设力度,完成环磁湖生态廊道和景观建设,实施水体保护修复工程,发展文体休闲旅游等公共服务。着眼未来,推动城市发展由环磁湖向环大冶湖推进,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监管、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切实做好大冶湖的规划、保护和开发,加强环湖区域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着力“沿江发展”。大力整治城区沿江环境,完善城区沿江交通和景观生态建设,展现“江南明珠”风貌。在城区下游大力发展临江工业和临港经济,形成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加强与江北地区

20、的交通、城建、产业、生态互联互动,推进跨江发展。3、推进城区协调发展黄石港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基础和资源优势,着力建设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形成以商贸流通、交通、金融、旅游、文体和商务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在优化布局、疏散人口、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和生活品质。西塞山区。建设特钢产业集聚区、全市商贸和旅游业的重要支点、山水宜居城区。大力推进沿江开发,重点建设以重化工业为特色的西塞工业园,形成加快沿江地区发展的企业密集区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通过棚户区改造、地质灾害治理和黄荆山北麓整治、月亮山地区改造,形成新的城市景观和宜居生活环境。下陆区。充分发挥处于城市几何中心

21、的区位优势,打造中心城区,建设中部地区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基地、全省佛教旅游名胜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与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对接,规划、建设好峰烈山区块,建设与团城山融为一体的、环境良好的新城区。依托东方山景区建设,全面整治区域环境,形成旅游热点。推进铜、铸管和轴承等产业集聚和改造升级。铁山区。坚持发展“一主两翼”,建设矿冶名区、旅游新城,成为大冶铁矿的发展基地、东贝公司的配套产业基地和重要的铝型材加工基地,建成以特钢、模具钢、铝型材加工为主体的金属制品产业集群、矿冶文化旅游的目的地。4、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四城同创”。巩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成果,建成全国卫生城市;建成全省、全

22、国环保模范城市;建成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优化城区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优化城区空间,促进城区生产和生活空间分离,逐步完成黄石港城区、西塞山主城区、老下陆区域中小工业企业的迁移和异地改造。严格控制中心区域建成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和建设规模,有序疏散黄石港、西塞山等老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向团城山地区和黄金山新区转移。统筹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大力推进旧城区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建设,基本完成各城区的城中村搬迁改造。拓展公共服务空间,按发展需要建设城区市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公安、社区、民防等公共服务设施,坚决制止房地产项目挤占公共设施和空

23、间的现象。着眼长远,认真研究、推进解决市外贸码头、华新4、5号窑、新冶钢东钢、老电厂影响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问题。强化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加强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的衔接,促进城乡规划与生产力布局的有机融合;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科学编制控制性详规,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建设城市规划展示馆。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进城管体制改革,建立城管综合协调机制,构建大城管格局。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完善监督考评体系,推进管理中心下移,统筹协调解决城市违章建筑、占道经营、背街小巷和市场周边环境脏乱差以及马路扬尘、油烟扰民等突出问题,实施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工程,建立渣土专营

24、密闭运输制度。建设“数字城管”,优化城市管理流程,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加大城管执法力度,综合运用市场、行政和法律手段,基本解决城区停车难、入厕难等突出问题。(二)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以强化交通通道建设和枢纽作用为重点,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导,大力推进以水路、公路为主体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客货运运输枢纽建设,促进交通建设、管理、养护和服务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布局协调、衔接顺畅、能力充分、绿色安全”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进程,打造辐射鄂东赣北皖西的综合交通枢纽,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由“总体适应”向“适度超前”跨越。1、公路建设强化黄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地位,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

25、,以国省道干线为主体,以农村公路为基础,全面覆盖城乡的大路网。构建“三纵三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进一步完善国省道公路网,新增国省道干线388公里,总里程达到949公里,全面覆盖所有建制乡镇,形成较高密度的国省道高等级免费公路网。已有国道基本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已有省道全部达到二级公路标准,路面铺装达到高级;将重要的县乡公路优化整合提升为国省道,新调整的国省道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专栏6:“三纵三横一环”高等级公路网三纵:建成大广高速黄石段,规划建设黄石阳新、麻城阳新高速公路;三横:已有的沪渝高速和鄂东长江大桥,建成杭瑞高速黄石段,规划建设黄咸(黄石棋盘洲咸宁)高速及棋盘洲长江大桥;一环:黄咸高速

26、大冶金湖至阳新棋盘洲段棋盘洲公路大桥沪蓉高速官窑至散花段鄂东长江大桥大广高速鄂州花湖段至大冶金湖段。2、港航建设发挥黄石作为全国主要港口的地位和作用,全力振兴黄石水运。重点建设棋盘洲新港区,完成一、二期工程并形成生产能力,成为鄂东组合港的龙头,与武汉新港互动发展。按照节约集约利用长江岸线的要求,修编黄石港口规划,适时启动棋盘洲港区三期工程,实现港口吞吐能力翻番,推进港口运输系统、报关通关和运输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完善港区功能,再造一个黄石新港城。配套建设大冶湖、兴国、富池等码头作业区,发展专业化泊位、社会化营运,合理有效配置港口水运资源。着力实施长江航道以及富水、大冶湖航道疏浚及建设工程,改造提

27、升入江口船闸等级,打通内河入江口,形成以“一江两河”为骨架、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航运网。构建港口集疏运网络,完善公路、铁路连接线,实现铁公水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加快区域岸线资源整合,促进港口资源的集约利用,逐步关停黄石城区内的散货码头,规划搬迁黄石外贸码头。3、铁路及航空建设建成武黄城际铁路和武九客运专线黄石段,实现铁路运输客货分离和城市之间铁路客运公交化,提升黄石在全国铁路东西通道中的地位。争取黄石在国家铁路网南北大通道布局中进入有利位置,积极争取规划建设的京九客运专线过境黄石并设立站点,贯通铁道南北通道。加大地方铁路建设和布局调整力度,调整黄石铁路线网及站场布局,规划实施主城区铁路线

28、网改造和山南铁路既有线扩能改造,逐步拆除铁黄支线铁路,新建山南铁路延伸线和新冶钢连接线,全市新增铁路90公里,铁路总里程达到381公里。规划预置机场和机场快速通道选址,积极争取发展航空。4、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强公路枢纽、铁路客货运站、物流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配套,提高集疏运能力,努力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对接”。重点建成团城山、尹家湖两个“零距离换乘”综合客运枢纽站,续建罗桥公铁换乘高速客运枢纽站,规划建设兴国公铁客运枢纽站,建成铁山、花湖、大冶南、阳新浮屠四座一、二级客运站,成为城乡交通一体化的枢纽节点。依托物流园区、港口、货运站场和信息系统建设,

29、构建城际快速公路货物运输网络、省际铁路货物运输网络、国际水路货物运输网络,优化运力结构,形成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货物运输枢纽。5、公共交通建设坚持公交优先,形成多层次、集约型、一体化、换乘方便的城市公交体系,着力解决“出行难”问题。优化公交网点布局,基本实现城市公交线路、站、点全覆盖,加强公交停车场建设,规划建设谈山公路枢纽场站,建成西塞山、峰烈山、黄金山等3座停车场。积极发展低碳公交和智能公交,推动油电、气电混合动力和纯动力公交车使用,建设公交电子站牌服务系统。规划公交专用道,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在中心城区和人群密集路段,启动建设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缓解人车混行、交通拥挤的矛盾。合理组织

30、交通流,强化道路交通功能管理,改进交通管理和控制,促进城市交通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公交事业,实现黄石城区大冶城区公交一体化发展,积极促进农村班车进城、公交客车下乡,对有条件的乡镇逐步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构建城乡公交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客运网络。(三)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政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1、加快城市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黄石城区组团间的快速道路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大冶城区和黄石城区间的交通融合,强化连接阳新城区的交通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500万平方米。专栏7:黄石城区路网建设重大工程沿江道路贯通工程:

31、实施黄石联海集团至西塞上窑段沿江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贯通中心城区沿江道路;河富大道建设工程:延伸河西大道,建设河富大道,实现黄石城区与阳新沿江城镇带的对接;黄荆山北麓沿山道路建设工程:提升山北出行能力;黄思湾隧道复线工程和月亮山隧道建设工程:强化中心城区与黄金山南北多重对接;宝山路、圣明路路延伸工程:形成与山南地区及大冶湖地区的多重对接;下陆、铁山路网改造建设工程:实施东方大道二期、长乐大道及延伸段、东景路延伸、苏州路延伸(与发展大道对接)和铁山106国道铁贺线(跨火车站)立交桥建设,改善下陆区、铁山区路网结构。2、加强电网建设。充分发挥黄石电网作为鄂东电网负荷中心和供电枢纽的作用,建设结构合

32、理、运行安全可靠、高效低耗、供电能力强的一流电网。重点建设以500千伏磁湖变电站、西塞电厂、黄石电厂为中心的220千伏放射与单环网相结合的骨干输电网架,加快110千伏变电站布点,稳步推进66千伏系统的升级改造。重点加强各工业园区、开发区电网建设。加强城镇照明和背街小巷路灯建设管理。3、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和给排水能力。市区综合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大冶、阳新达到50年一遇。推进供水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各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供水设施,新建西塞山水厂黄金山供水加压站和东方山供水系统。加快城区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提高供水管网的安全可靠性。增强城区排渍能力,加快河口、西塞、黄思湾等片区排渍工程和长乐山、铁山

33、排洪港渠建设,完善内湖水循环体系,控制内湖水位,扩容抽排泵站,完成黄石市区排渍泵站电源双回路改造。4、加强城市绿化景观和公园建设。加快建设改造沿长江、环磁湖(青山湖)和东方山、大众山、黄荆山、月亮山景观带,改造城市主干道景观。推进城市公园建设和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老城区、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和住宅小区绿化覆盖率。专栏8:黄石城区公园和环磁湖景观带建设城市公园:新建儿童公园,扩建团城山公园,建设黄荆山森林公园、大众山公园(植物园)、鹿獐山公园、骆驼山公园、柯尔山公园;环磁湖景观带:磁湖南岸景观、东南片景观、磁湖西岸二期景观、磁湖北岸三期景观、团城山湿地公园和杭州东路沿线景观。5、提高天然气覆盖率和

34、城市供热水平。加快城区供气管网与省级黄大高压管线连接,完成城区天然气管道、气门站、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城市居民使用天然气气化率达到60%以上,扩大企业、出租车和公交车用气面。实施黄石电厂热电联供管网延伸工程,实现向黄石港、胜阳港、陈家湾和团城山地区工商业用户和居民供热。五、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新农村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发展水平。(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一主三化”,发挥特色和优势,明确发展定位,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培育

35、中小企业群体,发展民营经济,壮大产业规模。支持大冶市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县(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加快发展机电制造、新型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文化旅游产业,争创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排头兵。支持阳新县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建设承接产业转移、脱贫致富的示范区和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三基地一乡一区”,即以小曲原酒和油脂加工为主的中部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车用、船用轴瓦为主的中部地区重要的机械制造生产基地,辐射鄂东赣北皖西的区域性港口物流基地,中国油茶之乡和鄂东地区红色生态旅游风景区。(二)全面推进村镇建设和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村镇建设。集约发展,超前安

36、排,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培育发展中心镇,建成产业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新型小城镇,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动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向小集镇、中心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在城镇发展中规范农民建房,整治违章乱建行为。积极推进省级示范镇灵乡镇和浮屠镇、市级示范镇大箕铺和大王镇新农村试点镇建设。继续推进全市15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7个市级示范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四两”(“两减”、“两清”、“两治”、“两创”)工程,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及污染物治理,以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为重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农村环

37、境整治“四清五建六改”工程,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保护和恢复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改变农村能源结构,严把环境准入关口,防止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水利设施(1)中小河流综合治理。以保障防洪安全,促进航运发展,实现水资源及岸线、洲滩、江砂资源的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加强综合治理,科学有效管理河道,重点实施黄石江滩防洪综合整治工程、阳新富水下游水利血防工程以及大冶湖大港、铁三港、三溪河等8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推进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实施重点区域山洪防治工程。(2)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编修和完善重点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水库控制水位度汛调度方案,

38、加强重点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继续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老化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的高河、三里七、红峰、祝家庄、沙嘴等11座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3)大型灌溉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实施重点涝区治理和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抗灾水平。实施阳新富水泵站、大冶红旗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提升富河两岸、大冶湖流域的灌溉排涝能力。(4)蓄滞洪区建设。完成网湖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和围堤建设工程,提升防洪标准。2、农村交通设施。全面提高县乡公路路面铺装率和道路等级,重点改造县通乡公路,建设乡镇与高速公路互通连接线,继续实施通村公路连网和村组公路硬化改造,将通村公路向农林渔场和小型休

39、闲旅游点延伸,重点支持新农村示范区、试点镇和贫困帮扶点的公路建设。坚持统筹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协调发展,积极实施农村“渡改桥”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客货运输,推进农村交通设施的安全改造。3、农村电网。重点对供电半径大于15km的农网、电压难以保证的农村边远地区,加快建设35千伏电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可靠的电力服务。4、农村安全饮水。做好饮水水源地保护利用规划,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重点做好王英水库、大冶保安湖等水源地保护,扩大农村集中供水覆盖范围,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村人口全部饮用安全水。5、农村广播电视。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采用多种技术方式实施

40、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为偏远的农村地区提供公益性有偿服务,全面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进一步巩固无线覆盖成果,为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提供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四)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与社会救助“两轮驱动”的方针,创新扶贫方式,加大扶贫投入,建立全覆盖体系。1、搬迁(移民)扶贫。按照“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居住在边远山库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特困人口,继续分阶段实施人口迁移,完成2000户搬迁,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继续抓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工作和小型水库移民扶助工作。2、老区

41、和贫困地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老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以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继续在大冶市、阳新县76个贫困村、老区村中开展整村推进扶贫,高质量地完成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老区村的发展项目。(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1、统筹制订城乡发展规划。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将农村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管理新体制。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按照区域空间管治的要求,对农村建设提出引导和控制措施。2、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为重点对象,积

42、极探索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缴费方式灵活、可流动转移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以大病统筹为重点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规模,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新农合参保(合)全覆盖。3、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劳动者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加快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体制性障碍,解决好农民工就业、居住、就医及子女上学等突出问题,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利用再就业资金、支农资金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政策扶持机制和管理机制,实现城乡劳动者在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方面的同等优惠。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制

43、度。加快建立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为主、多功能、多种培训的综合实训基地,加大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每年培训农民工总数不低于4万人,逐步形成农民培训与转移有机结合的服务体系。六、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环保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以节约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重点,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

44、1、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加强共伴生矿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矿石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为重点,开展尾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实施尾矿生态型战略储备,积极发展煤矸石发电和尾矿尾砂、冶炼炉渣中有价金属的再选回收,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效率及资源化储存能力。以再生金属及废旧轮胎、塑料、汽车、家电等为重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支持建设再生资源工业园和废钢、废杂铜、废铝交易市场,支持废旧汽车、家电拆解利用企业发展,形成回收、加工、交易一条龙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体系,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2、发展循环经济

45、。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建立绿色经济统计、跟踪和评价体系,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鼓励企业发展循环型生产模式,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渣、灰、气、液、余热、余压等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建设循环型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范围,实现可回收资源在企业间和产业间的再循环,建设下陆长乐、黄金山、西塞山等3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立体循环种养殖模式。积极倡导与循环型发展方式相一致

46、的观念体系、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建设循环型社会。3、发展低碳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低碳技术及产品产业化,减少高耗能产业带来的结构性能源消耗。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合理消费煤炭,加快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探索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创建黄金山省级低碳经济示范园,争创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建立排污权交易中的碳排放市场,引导企业运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开展碳交易。大力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围绕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工业企业节能、生态造林等方面储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鼓励和倡导低碳

47、生活方式,增强市民减排意识,推进低碳型社会建设。4、节约能源。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着力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关闭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加强对重点企业能耗的监督检查,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实施燃煤工业炉窑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改造、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八大重点

48、节能工程及一批节能技改项目。推进节能型社会建设,抓好农业和农村节能、民用和商用节能,实现社会节能常态化。5、节约用水。坚持“开源、节流、涵养”三位一体,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契机,积极推进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完善鼓励节约用水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阶梯式”水价,着力抓好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和城市生活节水三个环节,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和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节水技术、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6、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积极抢抓黄石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市机遇,大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土地管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