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8744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福协办20xx33号文件政协县委员会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拳农村建设情况研的函要求,我乡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乡位于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北靠乡,东临县,南接子乡,西与毗邻。境内山高坡陡,平均坡度为30度以上。国土面积为274.3平方公里,边境线长8.25公里。共有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20xx年全乡年末总户数为3

2、221户,总人口为12607人(其中农业户2842户11941人),共有耕地面积12246.6亩(其中水田2135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

3、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上半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93万元,同比增10,其中出售产品收入128万元,占总收入的21 %,农民人均纯收入449元,同比增7。从农村经济收入比例情况看,第一产业总收入485万元,占总收入的77 %,同比增8。其中,农业收入180万元,同比增13;畜牧业收入280万元,同比增6;林业收入25万元,同比增25。第二产业收入54万元,占总收入的9 %,同比增8。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84万元,占总收入的14%,同比增10。外出劳务收入70万元,同比增9。上半年全乡粮豆播种面积18435亩

4、。 (四)“四个百万”工程健康发展,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四个百万”基地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四个百万”基础建设工作,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着力培育林果、畜牧两大产业。至20xx年上半年,全乡完成种植各类苗木37.1590万株,其中:种植核桃3520亩;种植漆树5192亩;种植草果11601.6亩(其中,20xx年发放种植4100亩);种植庭院经济1706.2亩。呈现经济效益的草果有170亩,每亩经济收入约2700元。依托境内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百万亩中药材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开发,按照国家“多予、少取、

5、放活”的方针,扶持农民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20xx年我乡规划种植重楼500亩,云黄连600亩,主要规划在江西三个村。坚持走“科技兴畜”的路子,结合实施边境乡镇项目建设,通过抓示范,群众的科学养殖能力和发展畜牧养殖的意识逐步提高。20xx年上半年,全乡大中牲畜存栏21460头(只),其中,牛存栏2798头,猪存栏12590头,羊存栏5903只;总出栏6201头(只),其中,牛出栏221头,猪出栏4200头,羊出栏1780只,实现肉总产量299吨,实现经济总收入280万元。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

6、校舍、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全乡现有中小学校30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含初中部和小学部),寄宿制完小1所,教学点28个。全乡适龄儿童1190 人,已入学1172人,小学入学率98.49%;残疾儿童22人,已入学14人,入学率63.6%;小学部在校生1353人,学年内辍学6人,年辍学率为0.44%;15周岁人口195人,授完小学教育193人,完成率为98.97%;适龄少年有592人,初中阶段在校 556人,初中及以上毕业8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27%;残疾少年16人,入学5人,入学率为31.3%;初中部在校学生462人,学年内辍学13人,初中年辍学率为2.81%。17周岁人口211人,

7、授完初级中等教育171人,完成率为81.04%。目前,全乡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99.76%。初中开设13个教学班,小学74个教学班。全乡有专任教师119人,其中初中42人,其中学历合格37人,合格率88.1%;小学77人,学历合格77人,学历合格率为 100%。全年共新建和扩建校舍850平方米。20xx年,“两基”工作顺利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第2页 通过省、州、乡检查评估,实现“两基”攻坚目标。 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举办科技培训25期,参训人员6245人次,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

8、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可见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乡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

9、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乡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

10、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11、滞后。 我乡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尽管近几年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其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

12、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三是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四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

13、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乡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农民知识化、村乡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乡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

14、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乡村环境;编修村乡规划,推进现代化村乡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加大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

15、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乡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

16、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

17、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乡村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

18、,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乡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可以是农村社区式,也可以是可分散村落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乡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

19、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在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

20、,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XX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于20*年出台了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引导和鼓励农民设立专业合作社。县农业农经等部门按照省、市、县 全

21、县合作社的“生命力、带动力、吸引力”进一步展现,吸引更多的农户成立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就了“一村一品”,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体现了“三农优惠政策”,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夯实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基础,并打开了农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销售成本,为农民带来了实惠。合作社在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和商标创建上得到相关部门的帮助,目前5个合作社有了注册商标,7个正在办理商标注册手续,5个正在办理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 (四)成效明显化。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强劲发展,得益于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县政府在20*年出台了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引导和鼓励农民设立专业合作社

22、。2018年初,县政府给每个典型示范合作社兑现扶持资金1万元,其他合作社均给予了1000元的补助资金;县农业农经、工商等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不收费、不年检等优惠政策,对专业合作社实行上门指导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但合作社规模效益较小,成员人数较少,全县合作社注册资本最多为660万元,最少只有1万元,绝大部分注册资本在10万元左右,合作社成员多数在10人左右,合作社规模效益很难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前期建设时,如设立固定的办

23、公场所、流转土地,场地建设等,占用了大量资金,在后期的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和设备购置等方面资金严重短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企业法人,只能得到政府一些财政补助,想进一步向银行融资,当地银行无相关的具体扶持政策,制约了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 2、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尽管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给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宽松的发展环境。但具体到某一行业,能具体执行的政策就寥寥无几。例如在农产品初加工和流通环节上没有相应的可操作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并不明确,也无章可循,操作性不强,各合作社只能采取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无法开拓合作社的业务,进行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

24、对农民吸引力不是很大。 3、缺专门的监管。目前全县合作社鱼龙混杂,千种百态。有些合作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不完善;有些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会员权利、义务不明;有些合作社运作和管理随意性大,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合作社设立登记不规范,有证无牌,或是注册资金与实际出资不符。没有专门的服务机构监管,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制度、财务、合同、利益分配和风险调节等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隐患,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管理。 4、缺人才。目前全县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合作社的 2、注重具体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和弱势群体的联合,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因而它

25、的发展也就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政府应对合作社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兴办技术信息服务的项目给予支持,以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和对社员服务的能力。二要加强信贷方面的支持。金融部门应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帮助解决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境。三要实行政策优惠。可以对合作社在用电、土地使用、运输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使合作社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逐步扩展壮大。 3、注重人才培养。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经营管理者文化基础、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相对较弱,社员素质普遍较低,合作社很难跟上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节拍。这就要求政府部

26、门重视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既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加入合作社创业,更要加强合作社发起人、带头人的继续教育与培养,以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潜力。职能部门同时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使这些发起人带头人熟悉合作理论,灵活运用优惠政策,提高指导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工作水平,从而减少经营决策局限性,更好地引导广大农民参加并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 4、注重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要构建服务平台,为合作社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和发布农资、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以及为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企业之间交流合作架桥铺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要积极举办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产品发布会和知名品牌评选等活

27、动,为合作社宣传品牌、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5、注重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合作社的发展中更要加强和完善各种民主 关于我市生态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总结成绩和经验,揭示问题和矛盾,分析制约因素,研究思路及对策,确保20xx年建成生态市目标的实现,根据市政协的统一安排,我们第二调研组在市政协领导的带领下,于三、四月份重点对我市丁堰、桃园、如城、搬经、高明、江安等镇的生态市建设工作进行了视察调研,并考察学习了山东省荣成市的生态市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一)工作凸显亮点1. 谋划及时,规划

28、到位早在,我市即开始着手谋划生态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市环保局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生态市建设专题调研,形成了可行性报告。市政府委托苏州科技学院编制了如皋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围绕建成生态市的近、远期目标,明确了我市四大生态功能板块和六大生态建设主要领域,提出了32项重点工程,工程总投资达182.6亿元。在此基础上,各镇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对镇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并出台了生态保护子规划。如丁堰镇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编制的丁堰镇生态工业园规划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2. 组织完备,政策完善自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列入市“六城同创”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设生态市创建

29、办公室和相应的工作班子。于此相应,各镇各责任部门也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工作组,我们视察调研的几个镇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创建村(社区)班子具体抓的创建工作格局。上下联通、职责分明、政令畅通、相互协调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在我市很快建立。为有效推进生态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建设生态如皋的决定,市人大专门作出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市的决议,将生态市建设列入了法制化轨道。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性政策措施,如关于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以奖代补实施细则、如皋市基层绿色创建考核奖励办法、如皋市镇级污水处理

30、厂管网建设以奖代补办法等。3. 部署周密,宣传得力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市生态市创建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不间断的宣传造势。各镇如桃园、丁堰、高明、江安等纷纷利用广播、过街横幅、宣传橱窗和举办专题活动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全市上下形成了浓烈的生态市创建氛围。4责任明确,监管有效我市将每项生态市建设指标、重点工程按责任部门和时间结点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任务列入了环保目标责任状。市纪检监察、市“六城同创”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各镇在创建过程中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督查方式。江安镇成立了老干

31、部专项督查抽样组,对该镇的绿化造林工作进行专题督查。桃园镇整合城管、卫生、工商、环保、安全、建管等各个方面力量,对各项创建工作实行定期联合督查和管理。这些做法对巩固创建成果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二) 创建初显成效1抓住“水”字做文章,两大工程成效显著一是水环境综合整治成绩优异。截止去年3月,我市境内3000多条各级河道全部得到整治,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河道整治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在高明镇晓庄村、江安镇联络村等地出现的一批“底清、面洁、线畅、坡绿、岸净”的河道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河道整治的样板。二是以水为重点的镇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有14个

32、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并进入调度或试运行阶段,全市镇级污水处理厂规模在15005000吨之间。其中搬经镇污水处理厂采用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妥善处理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栅渣垃圾、沉沙及污泥等污染物,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出现,真正达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2紧扣“农”字下功夫,生态“三农” 初具规模一是田园整洁,农业生产环境优化,农副产品质量提高。在生态市和生态农业市等创建工作的推动下,结合新农村建设,我市着力推进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基地87个,面积83.62万亩,占可食用农产品面积的62

33、.8;已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6个,a级以上绿色食品38个,有机食品5个。建成花木生产基地20万亩。位于如城镇顾庄生态园内的兰花园、蝴蝶兰园、钱长草坪、花木大世界等花木生产基地已成为我市生态旅游中的亮点。生态农业的建设,使全市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99.68%。仅,我市就新增大中型秸秆还田机械220多台(套)、小型秸秆还田机械1200多台(套),设立秸秆收购点36个,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50多万亩,约占稻麦面积的35%,秸秆综合利用率已接近90%。去年5月,南通市政府在我市丁堰镇召开了南通市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会上演示的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最新

34、成果得到了省农机局及南通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二是家园美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目前全市农村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5万座,“卫厕率”达到83.03%。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4500多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农村村镇绿化率达到31.55%。与此同时,全市各镇(区)建设了垃圾中转站25座。“户收集、 村集中、镇运转、市处理”的收集处理机制及其长效管理机制正全面启动并不断完善。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桃园、长江、丁堰和高明等4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验收并已向国家环保部推荐,8个村(居)建成省级生态村,3个社区建成省级绿色社区,54个村获得南通市级生态村称号。二、存在的主要

35、问题和矛盾(一)、环境优美镇创建有待进一步推进1创建任务任重道远。“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得正式命名”是建成生态市的基本条件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市必须有16个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镇,而目前我市只有桃园等4个镇已经通过省级考核,还没有一个镇获得国家正式命名。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农村水体污染不容忽视。部分乡镇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滞后,少数企业偷、漏排污现象仍时有发生,污染水体环境;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此外部分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将生活垃圾及污水随意倾倒,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水体造成了污染。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

36、的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无害化处理率还较低。虽然目前市垃圾发电厂已建成投运,各镇也都兴建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收集转运设备和保洁人员,但真正将生活垃圾全数收集、全数运至垃圾发电厂处置的镇还不多,有的镇仍然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填埋,其远离镇区的村组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则更低。三是畜禽养殖污染及秸秆焚烧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规模畜禽养殖的布局还不够合理,针对畜禽散养户的户用沼气工程尚未成型,夏秋季节的秸秆焚烧现象在部分镇仍较严重。3部分镇镇区布局欠合理,镇郊及村庄环境欠整洁。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环境优美乡镇必须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但我市部分镇在镇区建设尤其是农民集中

37、居住区建设上,缺乏科学规划,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居住区地点分散,建设缓慢,既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对镇容镇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此外,镇郊及村庄环境仍热存在脏乱差现象。如部分镇第一批改厕工作效果不佳,群众意见较大;少数镇整治过的河道又出现了坍塌及绿化带遭破坏现象,废弃农膜等“白色污染物”在某些村居的田间地头仍随处可见。4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滞后,管理欠缺,普及率不高。我市各镇在人畜粪便资源化利用及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有不少方面有待改进,如大部分镇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建立起专职的能源管理机构。沼气后继管理服务网络不健全,沼气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秸秆的深度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技术

38、都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急需提高。大多数乡镇的清洁能源利用还停留在点的层面,未能形成规模。5不少镇环境保护氛围不够浓厚,部分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度还不高。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要求,乡镇及其所辖街道和各村均要有环保宣传的标语或橱窗,主要街道每公里不少于1个。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不得低于90。我市多数镇均未达到此项要求。部分化工企业密集的镇,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意见较大,因排污问题造成的纠纷时有发生。6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不足,长效管理难度加大。环境整治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将管护机制常规化亦需要不少的资金。资金问题一直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其长效管理的最大制约因素,特别是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39、,各镇财政收入难度进一步加大,这势必给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其长效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有待进一步提高1与生态市建设新标准差距较大。,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生态市新标准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80,而目前我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还不到40.2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水平相差悬殊。到目前为止,我市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经达标,而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还不到10。尽管我市已有15个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截至目前,真正形成生化污水处理能力的微乎其微。3镇区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镇污水管网的铺设正在进行,但进展缓慢,甚至尚未开工;二是同

40、一镇不同村(社区)污水管网之间,各镇污水管网之间,镇区污水管网与城市污水总管网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尚未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其中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在我市顾庄生态园建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顾庄社区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的瓶颈之一。(三)生态建设亮点有待进一步包装、提升1生态旅游景点,缺乏管理,层次较低。内外城河风光带、顾庄生态园等既是我市生态市建设的亮点,又是我市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景点。但由于相关部门缺乏科学的策划及有效的管理,这些资源均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位于内外城河风光带中的文昌阁,本是一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特色景观,现却成为餐饮业经营场所,与周围景区环境极不协调。顾庄生态园的开发虽规划完备,

41、但实施进展不快,且园区内花木品种混杂、结构混乱、交通拥挤、竞争无序,整体形象亟待提升。2各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理仍需加强。在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过程中,我市各镇的镇容镇貌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围绕环境整治的各项长效管理体制也已初步建立,但长效管理的实绩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镇建立的专职保洁队伍人数虽多,但缺乏培训,素质不高;某些已通过省级验收的镇,镇容镇貌仍存在死角;不少镇村的垃圾房、公厕等环保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3生态建设亮点仍需积极培育。客观地说,我市目前生态市建设亮点还不多,现有亮点也还不够靓,要想培育出一批像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国肠衣城那样有层次、有特色、有现场、有资料、有推广价值的

42、典型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四)已有创建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1相关指数排名竞争激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是建成生态市的五项基本条件之一。目前全省各地都普遍启动了生态市(县)创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我市并没有明显的环境优势,主要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要使该项指标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任重道远。2部分指标极易倒退。在我市已达标的13项指标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稍有疏忽就很有可能出现倒退。如环境质量类指标、环境突发事件等。3软件资料不够完善。目前全市各镇及市级机关各相关部门均将创建的重点放在了硬环境的建设上,对已有软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则相

43、对滞后。尤其是某些镇缺乏完整的材料准备、收集、管理机制,疲于应付,一稿多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我市生态市建设资料的积累是极其不利的。三、荣成市经验荣成市被授予国家生态市荣誉称号。该市生态市建设中的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一)明确责任,广泛发动,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1完善机制,科学考核。在生态市建设中,荣成市各镇(区)和相关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制订了建设计划、目标任务和行动方案。市政府按照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把它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各镇(区)、各部门生态市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科学分析和评价阶段性工作成效,不断提高生态

44、市建设水平。2深入发动,全民参与。自启动创建以来,荣成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对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举行了“建设生态市万人百米长卷签字”及生态市建设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基层举办村干部生态市建设知识培训班8期,利用农村香期发放材料3万多份。在镇区主要街道、公园、居民小区等场所制作了固定性标语,增设了宣传橱窗,通过宣传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二)全面开展,强势推进,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水平1大力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上,荣成市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2万吨、一级生化处理与芦苇湿地处理相结合的

4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81。大型企业也采用不同的方式建设了各自的污水集中处理厂。 在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建设了有效填埋面积7.6万平方米、使用年限10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渗滤液集中处理均达到了规范化要求。2持续改善新农村生态环境。一是加强农村环境建设。该市依据统筹沿海与内陆、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构筑了辐射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框架。主干街道硬化村庄比例达到65,新建农村新型住宅30万平方米,建沼气5000多户。另一方面抓好农村污染防治。创立了“测土、配方、供肥和施肥技术指导”一条龙式的科学施肥模式,全市测土施肥面积达86万亩

46、,降低化肥使用量3040。同时,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上,该市先后建成了市农业良种场中型沼气工程、嘉盛乳业秸秆青贮养殖工程等示范项目,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3全面开展“绿色荣成”建设。荣成市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工作来抓,构筑沿海防护林联网补带工程、农田公路林网建设、山区退耕还林建设的“一带二网三区”生态屏障工程。每年都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美化工程。广泛开展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城区绿化总面积132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2,人均绿地面积25.5平方米。(三)立足长远,科学发展,努力提高生态经济质量在生态市

47、建设中,荣成市积极引入生态经济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1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该市制订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基地为示范带动,开发生产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特种果蔬;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与农民延长产业链条;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化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2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荣成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围绕打造特色旅游业,该市牢固树立“生态文化”的理念, 依托特色旅游景点,吸纳各类社会资本,精心打造了以秦汉历史文化、中日韩友好交流文化为主题的寻根朝拜游;以休闲度假、观光游乐为主题的滨海生态游,构筑起了“点线面”齐头并进的“一带四区九单元”的旅游产业格局,旅游综合收入近50亿元。 四、对策及建议针对我市生态市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学习、借鉴山东荣成市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市今后生态市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多管齐下、夯实基础,充实创建财力1拓宽环保资金投入渠道。一是用好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扶持我市环保设施、生态保护等基础性、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建议市政府设立以下三项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