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改版.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016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改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改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改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改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改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改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改版.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年级科学教案科学教案(三年级上)所在学校 教 师 年 级 三年级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教学准备: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教学过程:1、引入。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

2、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

3、流。(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6、后续研究。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2、校园的树木一、教学目的1、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情感。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高矮等。4、鼓励学生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情感三、教学难点:描述树

4、的形状、粗细、高矮等。四、教学准备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照片。五、教学过程1、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3、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4、对

5、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5、作业。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3、大树和小草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比较大树和小草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现实中体验情感。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现实活动过程。(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观察。(2)对大树和小草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比较大树和小草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现实中体验情感。二、 教学难点:(1) 按一定的

6、内容和顺序进行观察。(2) 对大树和小草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三、 教学准备1、不同形状,高度,粗细的树的图片。2、小草的图片3、学生记录纸。四、 教学过程1、 引入。今天上节课已经研究了树,这节课来研究比较一下树和小草2、 小组交流、统计。 图片上的大树和小草有什么区别3、 观察狗尾草或任意一种草。把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小组讨论用简图的样子把它画下来4、 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5、 比较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把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记录在纸上6、 作业:同学自己回家观察一棵树和一棵小草,把观察到的记录在纸上。第四课时 观察水生植物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水生植

7、物样子和他们的生长条件,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现实中体验情感。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现实活动过程。(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观察。(2)对树和草等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进行比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水生植物样子和他们的生长条件,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现实中体验情感。教学难点:1) 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观察2) 对树和草等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进行比较。教学方法:学生自己观察,小组交流讨论教学准备1、找几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浮萍。2、狗尾草作比较用3、树的图片作比较用教学过程一、 引入。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大树和小草,这些都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来观察一下生长在水中

8、的植物,看它们跟陆地上的植物有什么不同。1、 把水葫芦和浮萍放入水槽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2、 小组开始讨论水葫芦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教师指导)3、 学生思考水生植物的生长条件,教师提问,对学生的想法加以指导,肯定4、 小组成员继续观察,找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区别作业:学生课后可找来其它水生植物进行研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第五课时 植物的叶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现实中体验情感。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现实活动过程。(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观察。(2)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比较观察和测量。3、获取一些叶的

9、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现实中体验情感。教学难点(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观察。(2)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比较观察和测量。教学方法1、学生自己动手捡树叶2、小组合作交流探索教学准备1、学生捡来的树叶带到学校。2、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3、学生记录纸。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前面我们研究了大树和小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叶子。 2、小组交流、统计。 一共捡了几片树叶?有几种树叶? 小组有几种树叶?(学生写好统计记录) 3、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把数量最多的一种树叶拿出来。 你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 你

10、根据什么,才说另外的树叶不是同一种树的叶?4、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观察。问:这么多的树叶,你还想研究什么?(1)颜色的观察: 如果有人问植物的叶是什么颜色,你该怎么回答?给你的树叶按颜色排列顺序好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排的。(2)形状的观察:给你的叶按形状的不同分类。介绍一下你的分法。(3)叶的大小观察:拿出最大的叶和最小的叶。怎样来描述这一大一小的叶?学生用方格纸来比较叶的大小。(大的几个方格?小的几个方格?)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叶的大小?(4)比较新鲜叶和落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5、作业: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是否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请把你的观察记录下来,拿到学校小组讨论。第六课时

11、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植物的变化,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现实中体验情感。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现实活动过程。(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观察。(2)分类对植物的花,叶,干等进行观察比较。3、学习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过程。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植物的变化,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现实中体验情感。教学难点(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观察。(2)分类对植物的花,叶,干等进行观察比较。教学方法1、带领学生在校内进行观察2、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学生课后可到校外去观察了解更多植物的变化。教学准备学生记录纸。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上节课有同学来告诉我发现了树叶有

12、绿的和黄的,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引导学生注意植物的生长变化)2、学生想观察植物哪一部位的变化,自己制作观察记录表格。3、按照观察意愿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4、教师引导学生想出一些方法来观察不同的植物和不同植物的部位。比如观察叶子可以看它颜色的变化,还可以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5、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判断,从中得到区分植物变化的知识。问:1、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2、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总结用什么方法可以辨别出植物的变化过程。作业 选择一种植物观察它们在秋冬季节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中。第七课时 植物的共同特点教学目标

13、 1、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2、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3、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

14、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

15、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植物的共同特点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寻访小动物教学目的1、引导

16、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2、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难点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教学方法调查法,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会想到哪些动物?如果说:“大动物”我们会想起哪些动物?如果说:“小动物”我们又会想起哪些动物?我们一般是怎样来划分“大动物和小动

17、物”的呢?2、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我们到校园里观察小动物, 会去观察哪些地方呢?估计能观察到多少种动物呢? 教师板画(准备好的卡片)学生说一种,教师画(贴)一种。在我们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小动物栖息和活动的地方?九月里如果让我们进行一次寻找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留意哪些地方?学生回答不全面、不完整,教师补充。让我们再来估计一下:我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来观察?我大概能观察到多少种小动物?我们全班有多少同学能认真完成这项活动。我们全班一共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3、观察和调查的方法。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寻访活动的计划的讨论。主要任务:了解九月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其他任务:各小组和个

18、人自定。计划:关于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分工,调查记录的选择或设计等。(让学生自由组合,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等,交流汇报后,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调整、指导和启发)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或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如:关于一些不知名的小动物的记录问题。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问题。还有同学和老师提出的其他问题。4、观察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讨论: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从安全考虑,我们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关注和爱护小动物。讨论:从爱护小动物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寻访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什么?5、作业。在1周左右的时间里交

19、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第二课 蜗牛(一)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教学目标】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4、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

20、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

21、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

22、、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第三课 蜗牛(二)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教学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2、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

23、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

24、: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第四课 蚯蚓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2、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

25、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

26、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

27、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第五课 蚂蚁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教学目标】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3、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

28、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29、。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

30、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第六课 金鱼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教学目标】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3、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

31、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32、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

33、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2、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

34、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

35、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

36、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教学目标】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4、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

37、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38、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第2课 谁更硬一些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教学目标】

39、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3、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4、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5、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

40、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

41、题方) 活动提示: 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

42、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

43、语定性描述材料。 3、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4、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5、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

44、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