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旧版对比解读PPT文档.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0502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旧版对比解读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旧版对比解读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旧版对比解读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旧版对比解读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旧版对比解读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旧版对比解读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旧版对比解读PPT文档.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5年8月27日,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同时废止。新版指导原则同旧版一样分四部分内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新旧版主要变化在第一、二部分。,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新增“放射、超声等影像结果”为细菌、真菌性感染依据。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1、新版删除“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

2、要开展药敏工作”,与住院病人统一为“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2、新版提出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是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先前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与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新版中增加了“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

3、一步诊疗措施”。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无变化),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1、提出品种选择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2、给药途径中,增加了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并列出了可先给予注射给药的六种情况。3、给药次数中,删除了旧版中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的“重症感染者例外”这个注释;词汇“消除半衰期短者”被“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替代。六、联合用药的指征内容:1、旧版的“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2、

4、举例说明联合用药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联合中,删除了“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面,旧版分手术和内科、儿科,新版分手术和非手术,因为外科除手术患者预防用药外,还有非手术预防用药。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1、非手术用药的基本原则:旧版仅仅提出了预防用药的原则,而新版进一步明确了其目的预防特定病原菌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这样新版,更加明确预防用药需要针对性,譬如清洁手术通常是针对金葡菌等 G+菌选择预防用药,而不需要覆盖 G-菌。2、应针对一种或两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的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

5、种细菌多部位感染。,3、非手术预防用药指征:旧版仅提出了心衰、昏迷和休克等患者,不宜常规使用预防类抗菌药物。而新版明确了这些患者不应用的预防类抗菌药物种类。即心衰、昏迷、休克的患者在排除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并不具有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并将不适应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的患者。4、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新版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方案提出了明确的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如艾滋病患者 CD4 细胞计数 200/mm3 者,器官移植受者预防肺孢菌病时推荐选用 SMZ/TMP 等等,但对于其他不同情况由于涉及患者基

6、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1、手术预防用药目的:旧版包括了术后可能出现的全身性感染,而新版则强调预防用药目的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可以说术后可能出现的全身性感染并不是预防用药能够避免的。2、强调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3、考虑预防用药的情况中,增加了感染高危因素: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4、旧版对手术分三类,而新版将手术分四类,

7、分别为清洁手术(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类切口)、污染手术(类切口)和污秽-感染手术(类切口)。,5、明确了四类手术切口的定义:清洁手术(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清洁-污染手术(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起感染,通常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污染手术(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感染的手术,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污秽-感染手术(类切口):在术前即以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6、新增抗菌药物在围手术

8、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内容: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 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G-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

9、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旧版仅提出了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但未给出详细具体的推荐,而新版在其基础上将手术类型全面细化。在I类切口的管理上,旧版推荐的抗菌药物为一、二代头孢或头孢曲松。新版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可能的污染菌,预防用药推荐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旧版对-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新版只提到头孢菌素过敏情况下如何选药,(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说明不推荐使用青霉素类药物预防手术切口部位感

10、染。,7、预防用药的方法与时机时机: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开始给药由旧版术前0.52h改为“皮肤、黏膜切开前0.51h内或麻醉开始时”;8、预防用药追加原则:术中追加一次抗菌药物的条件改为“手术时间超过3h和(或)失血量超过1500ml和(或)超过药物半衰期2倍以上”。超过半衰期2倍以上为新版。9、预防用药的疗程:新版指出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心脏手术不超过48h,且明确提出“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h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10、新增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的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原则,并列出了特殊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11、(支架植入术、封堵术、射频消融术、栓塞术等),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新增)1、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2、建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团队 3、制定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 4、制定感染性疾病诊疗指南 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6、信息化管理,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1、明确提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是抗菌药物管理的核心策略。2、重新定义了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其不但是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小,价格相对低的抗菌药物,而且应是已列入基本药品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

12、菌药物品种。3、明确了指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的基本原则。4、提出二级以上医院按年度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5、新版着重突出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并首次指出了可以考虑越级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几组情况:感染病情严重者;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者;已有证据表明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与要求 1、抗菌药物品种、品规数量要求:青霉素G可不计入品种内。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占比 3、抗菌药物使用率 4、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5、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 6、

13、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情况(新增):疗程24小时的百分率、时机合理率和品种选择合理率 7、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比(新增)8、静脉输液使用率(新增):所有药物,不单指抗菌药物,包括门急诊和住院。9、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袋(瓶)数(新增):所有药物 10、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四、病原微生物检测 1、首次给出符合质量管理标准的临床微生物(科)室应具备的六个基本条件:检测项目涵盖细菌、真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寄生虫等;配备相应的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流程规范;正确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形

14、态学检查、分离、培养、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先进技术,做好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的鉴定工作,及时报告结果并加以正确解释;定期参加国家或省、市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微生物室间质控;符合生物安全管理有关规定。2、明确了临床微生物(科)室应按照所在机构细菌耐药情况,设定重点监测耐药菌,定期向临床科室发布耐药警示并协作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新增注重综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内容,强调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于医院管理科密切合作,指定各类医院感染的预防制度等。新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培训、评估和督查项目:加强各级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培训;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科学设定控制指标,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反馈与

15、干预(通过监测-反馈-干预-追踪模式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持续改进);加强监督检查。,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新增一些临床常用的或近年来上市的抗菌药: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米诺 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 青霉素类:法罗培南 单环内酰胺类:氨曲南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甘氨酰环素类:替加环素 环脂肽类:达托霉素 恶唑烷酮类:利奈唑胺 多粘菌素类,小标题“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改为“糖肽类”,增加替考拉宁 小标题“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改为“林可酰胺类”小标题“甲硝唑和替硝唑”改为“硝基咪唑类”,增加奥硝唑 抗结核分枝杆菌药中加入利福喷丁 抗真菌药增加吡咯类(伏立康唑)、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制霉菌素 增加多粘菌素类 删去“抗麻风分枝杆菌药物”在各类抗菌药的叙述中,增加抗菌药的耐药率数据,增加PK/PD参数,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旧版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改为“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增加了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血流感染 侵袭性真菌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