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老师《和时间赛跑》课堂实录南京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祖庆老师《和时间赛跑》课堂实录南京版.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源自于“自在乾坤张祖庆博客”和时间赛跑课堂实录(南京版)执教: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 张祖庆点评:杭州市教研室 钱正权第一板块 质疑问难 建构话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和时间赛跑(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赛字的写法),作者林清玄(板书:林清玄),林中小溪的“林”,清清浅浅的“清”,有点玄的“玄”。有人说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林中小溪一样“清清浅浅”,表面上一读就懂,但是仔细细品读,却又有点儿玄妙。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品一品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预习,将难读的句子或认为的重要段落多读几遍;在特别有感悟或者想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之后,教师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2、书写难写的生字。紧接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师:好,谁来提问?时间有限,我们只限提8个问题,大家要提有价值有质量的真问题哦。生:我想问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说不出的滋味”是什么意思?师:请同学拿起笔,在这句话边上打个问号。这位同学在班级里的学号是?生:34号师:好,请大家就在问号边上注上“34”,表示34号同学提出的问题。还有谁想提问?(以下环节,学生先后提出了如下问题)“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成功”?我想问,“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赢过了太阳“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为什么“或许明天飞
3、过这段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呢?为什么说“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但是却很有用”?“后来的20年,我一直受益无穷”,“我”受到了什么益?“明天还会飞过同样的路线,但你永远不是今天了。”为什么“永远不是今天了”?师: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回过头来,按照课文的顺序梳理一下。(教师按课文顺序再次梳理问题,并确认是哪个同学提的,请大家在边上注上该同学的号次。)第二板块:扣疑解“迷” 细品课文师:同学们,会提问题,很了不起;会解决问题,更了不起!大家提的好多问题啊,就集中在一个字上,什么字?(生:“谜”)。(板书:谜)如果把这个“谜”解开了,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你认为文章哪一段读懂了,这
4、个“谜”就解开了?生:第四自然段。师:好,请你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爸爸说了几句?你认为哪一句话就是我所指的那个“谜”。(学生读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下列字样)“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师:爸爸一共说了几句话?生(齐):4句师:认真地再想一想,哪句话是你认为爸爸对我说的那个“谜”?不要忙着举手。(学生说一、二、三、四句的都有)师:(把四位同学请上台)现
5、在台上站着四位同学,分别代表四句话,如果让你从这四位同学中选出一个领导,你认为应该选谁?认真研究课文,你就知道了。生:我选第一位同学为领导。师:为什么?生:因为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总起句,其他几句,都是爸爸这句话作出的说明。师:谁有补充或者反对?生:我也认为第一句。这是一个总起句,而后面都是爸爸对第一句话的阐述以及说明。师:你的用词非常贴切,“阐述、说明”,哪一句话是爸爸说的“谜”,现在懂了吗?生(齐):第一句(老师请其他三位学生回座位,说第一句的学生暂留在台上)师:你把这个“谜”再读一遍。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师:林清玄当时只有三年级,我们现在也是三年级。我们来猜猜看,爸爸这
6、句话到底想要告诉林清玄什么?生(四位学生依次回答):告诉林清玄不要浪费时间;我觉得爸爸要告诉林清玄,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能再回来了;只要是过去了的时间,就永远成为了过去,就不会再重复一遍了,这是谁都改变不了的规律。师:了不起,你们能把这个“谜”猜成这样,相当不容易。带着这样的初步理解,读这一段话。(生齐读。)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再去猜的话,也许大家理解得会更深入。看到屏幕上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也就是说时间把很多事物都带走了。(板书:带走)师:时间分别带走了什么呢?研究爸爸说的话,想一想:时间分别带走了什么?可以轻轻地读出来。(生轻声读)生:时间带走了昨天。师
7、:昨天。你说一个我板书一个。生:时间带走爸爸的童年。(师相继板书:昨天、童年)生:我觉得时间还带走了外祖母师:外祖母的生命(板书:生命)师:请同学看黑板,发现了什么?(手指向板书,用手势画圈演示)生:我发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昨天”比“童年”更加小,“童年”比“生命”更加小。师:那么,爸爸为什么先说带走了昨天,再说带走了童年,最后说带走了生命呢?我能否这样把爸爸说话的顺序给调一调,先说带走了外祖母的生命,再说带走爸爸的童年,最后说带走了昨天。这样说行不行?生:我认为不行的,因为昨天比童年的时间还要短,一个人的童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师:好!你发现爸爸说这一段话,先说短的时间,再说稍微长一点的时
8、间,最后说更长的时间。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生:我觉得爸爸说“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昨天是所有时间里事物稍微短暂一点的,童年时比昨天稍长一点的时间里的事物,而生命是比童年更长的,所以爸爸要这样说。师:理解得真好,还有谁有更深刻的理解?你说说看。生:我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师:为什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生:因为昨天的时间很短,那么童年的时间也许会稍长,一生比童年的时间还要更长的时间。师:是啊,你的理解真深刻!童年、生命都是由一个又一个昨天组成的。时间带走了很多个昨天;(教师在“昨天”两字外画圈)很多个昨天过去了,一个童年也过去了;(板画圈,圈住“昨天、童年”)长长的生命也就
9、过去了,(板画圈,圈住“昨天、童年、生命”)。时间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把人的一天带走,把人的童年带走,把人的生命带走了。相信再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一定会有别样的感触。师:谁来读爸爸说的这段话,把这份别样的感触读出来。(生读,语速缓慢,有点深沉。)师:你已经通过朗读走进了爸爸的心,我们一起读这一部分话,读出爸爸想要表达的意思。师(深情地引):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生(齐):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师:读得真好!根据推算,林清玄的爸爸当时在说这一番话的时候应该在40岁左右,也相当于张老师现在的年纪,我也很想把这一番话说给我的儿子听,说给你们听,好吗?(师配乐
10、深情范读第四自然段爸爸说的话,读毕师生鼓掌。)师:我在读这一番话的时候,你听出我把哪一些词语读得特别慢,特别轻?生:我听到老师把“永远”读得很慢。师:这里的“永远”出现了几次?生:3次。师:我还把哪一个词语读得特别轻,特别慢?生:再也。师:“再也”出现了几次?生:两次。师:两次。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些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永远、再也”,它能表达很微妙的感情。另外,这段话里还有一个字,反反复复地出现了六次,你找到了吗?生:“了”字。师:对!“了”,不要小看它啊!同学们,林清玄散文的玄妙就藏在这“永远、再也、了”看起来很平凡的词语。不相信,我们来对比着读读,试试。师:找一个同学和张老师合作朗读,我读左边
11、的,你读相应句子的右边部分,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听了同学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感觉? 左边为老师读 右边为同学读师:谁来说一说,我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同学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我觉得老师的朗读把“永远、再也”去掉之后,感觉很冷静,一点也不惋惜时间的流逝。生:我觉得同学的朗读,带给我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无助。生:我感觉把“永远、再也、了”去掉,没有父亲对孩子说话的深情了。生:老师的朗读,没有了句子中蕴含着的那种悲伤了。师:爸爸的话里蕴含着的仅仅是悲伤吗?生:我觉得父亲语重心长地想安慰林清玄,让儿子懂得时间流逝的无情后,才能忘记自己的哀伤。师:说得真好,
12、安慰在里边了,伤感在里边了,语重心长也在里边了,无奈无助也在里边了。用上“了”、“再也”、“永远”这些词语,传递的情感不同了。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清清浅浅,有点玄。这么好的文字,我们应该把它读好,记住。 (教师利用总分结构的段式特点,帮助学生记忆。五分钟后,全部学生会背了。)师:不到5分钟时间,整段话全部背下来,真能干!所以背书是有窍门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理解了这一段话,把握了这一段话的结构,品味了它们的妙处,背诵就水到渠成了。师:同学们,时间带走了每个人的昨天,时间也带走了每一个人的童年,时间也必将带走所有人的生命。时间把一切都带走了。(教师依次擦掉板书中的“昨天、童年、生命”,在大圆圈中
13、板书:一切)师:包括今天的会场,今天的这一堂和时间有关的课,也会被时间带走的。当时的林清玄听到爸爸的这一番话之后,他忽然明白了很多很多,他心里受到了触动。一起读文章第五自然段。(生齐读第五自然段)师:34号同学,现在请你起立,你说一说,为什么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滋味里边到底包含着什么?34号学生:我认为这滋味里边包含了他对外祖母的思念和心里的忧伤。师:很多很多,他说不出,你们认为“说不出的滋味”还有哪些?这滋味是生:我觉得这说不出的滋味还有对时间的畏惧。师:对时间的畏惧,敬畏。说得真好!你说。生:他当时也明白了爸爸说的道理,要珍惜时间。师:他已经默默地在心里想,一定要珍惜时间,这种种感觉
14、说不出。但是他朦朦胧胧地明白了,在他眼里,以前平平常常的事物,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继续往下读。生:(齐读第六段)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你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师:他看到鸟儿,又感悟到今天的鸟儿也不再是昨天的鸟儿了,读生:(齐读第七段)鸟儿飞到天空,明天它们飞过同样的路线,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师:6号同学请起立,你说说为什么“永远不是今天”了?6号学生:因为时间过得很快,飞过这条路线的鸟儿师:不再是昨天的鸟儿生:而是今天的鸟儿了。师:9号同学,你说说为什么飞过这条路线的“不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呢?9号同学
15、:因为有可能时间把老鸟带走了,飞回来的,可能是它的孩子了。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很平凡的事物中,今天是这样的,明天却不再是这样的,你能发现吗?你能仿照着课文第6、7段的写法写几句吗?拿起笔开始写(学生在淡淡的音乐背景中练笔,教师巡视指导)生齐读:“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生1:我看见老鹰飞上蓝天。它们飞得很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许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鹰而是小鹰了。生2: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皱纹渐渐地爬上了母亲的头,就知道时间把母亲的青春带走了。母亲,永远不再年轻了。(掌声)师:时间,把母亲的青春带走了。生3:我看到蜘蛛在织网,它们可真是
16、不屈不挠啊。可是到了明天,这一蜘蛛和这一张网也永远不是今天的了。或许明天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只新的蜘蛛和一张新的网。(掌声)生4:我看到叶子从枝头冒出,闪耀着翠绿的颜色,明天也许也会有许多新叶冒出,但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有一天,冒出这个枝头的是另一批新叶了,而上一批已经默默地掉落了。师: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啊!生5:我看见树叶在微风中摆动,明年它也会重新生长在这棵大树上,但永远不是今天的了,或许明年长在这棵树上的,不是这些树叶而是一些新的树叶了。生6:今天,张老师给我们上课课,明天可能也会有其他老师上,但这次是这一个老师,下次可能不会是同样的老师了。(台下老师掌声、笑声)师(沉吟一会儿):我
17、希望,我还能够给大家上课(掌声热烈,台下老师笑)。我明白了这位同学这句话中包含的意思:即便你站在同样的舞台上,上同样的课,也永远不会是今天的课了。今天的课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师:同学们,时间,就这样带走了一切一切,所以小小的林清玄当时心里要要怎么样啊?回到课文中,思考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现在说说看,为什么“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呢?刚才提问的同学回答:因为他开始知道这一天真的过完了。师:如果再不加把劲生:如果再不加把劲的话,明天师:谁能把这位同学没说出来的话继续补充完整。生:我认为,“我的小心眼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因为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时间将带走生命。生命是严肃的,
18、在我的生命日历里,也许时间会是永远地,永远消失。(掌声)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无论是昨天、童年,还是生命,无论是落下去升起来的太阳,无论是在天空飞来飞去的小鸟,都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生齐读: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师:所以,林清玄要和时间师生齐:赛跑。 第三板块 深究拓展升华认识师:快速默读读文章最后三段,想一想,你从什么地方读懂了林清玄“一直和时间赛跑”,注意“一直”这个词语。快速浏览,找重点句,圈关键词,一会儿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回答。(生浏览,跳读,师生对话,理解作者用“和太阳赛跑、和西北风赛跑、和作业赛跑”的事例,写出“一直和时间赛跑教学过程从略)师:上面我们所说的,都是具体用
19、事例来说明“和时间赛跑”。其实还有一些语句暗含在文章里面,谁读出来了吗?生:我觉得“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也说明了林清玄一直和时间赛跑。师:记得这个问题是3号同学提出来的,3号同学,你能从这一句话读出他一直和时间赛跑了吗?3号学生:他因此“受益无穷”,我从这个“无穷”看出他经常和时间赛跑。师:说的好,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一点点,待会儿,你看了老师提供的资料后,一定会感悟更深。你先站一会儿吧。师:还有吗?你从哪里也读出了林清玄确实一直和时间赛跑?生: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生:我从“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但用途却很大很大”读懂了林清玄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师:好,让我们一起
20、去见证林清玄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出示:一直和时间赛跑的林清玄,林清玄,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师配乐介绍:10岁,立志做一名作家;17岁,发表第一篇作品;30岁,获遍台湾重要文学奖;57岁,写出了100多本著作。生命在继续,写作在继续。(紧接着,屏幕上依次呈现林清玄的作品封面:在云上林泉、清欢、玄想(画面最后定格在这三部作品的封面上,封面上方依次出现“林、清、玄“三个字师:同学们,一个写出了那么多好作品的作家,长什么样,你们想知道吗?生齐答:想师:闭上眼睛,我把林清玄请到屏幕上来。(屏幕出示林清玄的照片)师:睁开眼睛。生:啊?(台下老师和学生大笑。)师:你为什么嘴巴张
21、得大大的?生:因为,我还以为他他他,就是他秃头么!师:你的意思,他的脑袋应该很茂盛的(学生笑)。生:他长得太谦虚了(台下笑)。师:哈哈,总而言之,跟你心目中的林清玄相差太远了,是吗?生齐答:是师:同学们,2006年,林清玄来到浙江绍兴讲学的时候,一上台,全场爆笑。林清玄静静地对台下的老师说:“我知道你们想笑什么,你们一定在想,林清玄,怎么可以长成这样呢?”(师生笑)“但是,如果你们看了这一组数据,我不到57岁就写出了100多本书。你就明白了,我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稀少(教师用手摸自己的额头)。师:现在你来回答(指刚才还站着的学生),为什么说:“此后,一直让我受益无穷”?生:因为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22、经常赢过时间,所以他师:写出了生:100多本书师:写出了那么多的书,取得那么大的成绩,所以说“受益无穷”,是吧!(生点头)师:刚才那位同学,你说,为什么“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就能成功”,你能用林清玄的生平告诉大家吗?生:我觉得在每走一步的时候,稍微提前干以后需要干的事情的话,到后来,你会发现,一直这样下去,很多事情会快好几步的。师:是啊,就在不知不觉之间,做出了不起的成就。就像林清玄一样,虽然时间带走了一切,包括带走了他脑袋上原本茂盛的头发(笑),但是,他一直和时间赛跑,通过写作,留住了美好的一切。(板书:写作,留住)师:所以,林清玄要和时间赛跑,所以他深有感触地说生齐读:虽然,我知道人永远
23、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快好几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师:如果将来,我有什么可以告诉我的孩子的,我一定会说生齐读: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师:时间在不断地流逝着,这篇文章,林清玄写于30岁。到了40岁,林清玄对时间的认识又变了。4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散文,题目是和太阳赛跑。老师把有关的精彩句子摘录到屏幕上了,老师读黑色的字,咱们读蓝色的字,我们合作来朗读。师:到了40岁,可能说不出“跑赢太阳了”这样有豪情的话。生:但是,每天我起床的时候,对着镜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的影像说:“嗨!让我今天来为生命创造一点什么吧?”师:每天,都含着笑意
24、,来与宇宙时空的无情、与岁月生命的多变,共同运转,那么在大化中,也会有江上明月,生:山间清风,岸边垂柳,那样的美景,不断地映现。师:我,宁与微笑的自己做搭档,不要与烦恼的自己同住。生:我,要不断地与太阳赛跑,不断穿过泥泞的田路,看着远处的光明。师:这是林清玄在40岁时候对时间的感悟,你们感悟到了吗?(很多学生点头。)师:恭喜你们,你们已经提前成熟了(台下老师笑)!同学们,老师今年40岁了,但在时间面前,我依然困惑。因为困惑,我去读一本关于时间的小说。当我读完了这本小说,我更困惑了(台下笑)。师:这本书就是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在我心中”,是这本书中最关键
25、的一句话。这句话,也许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思索。下课!(实录整理: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 陈素萍 2011.11)一堂始终关注学生“学”的语文课钱正权 学生成长是语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成长,须在语言发展中提升精神世界。读了实录,感到这样的要求做到了。始终关注学生“学”是本课的主要特点。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质疑释疑一条线。 深入地阅读课文是从让学生认认真真提问题、“建构话题”开始的。老师让学生提了8个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涵盖全文的主要内容,利于学生全面而有深度的学习。(可惜这些问题中没有一个是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不急于回答,把它作为阅读的向导。语文课程标准里讲,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对
26、话的过程。对话需要话题,话题从哪里来?话题当然可以由老师提出来,现在大多数老师是这样做的,但最好还是由学生提出来。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好处很多:它能激励提问者积极主动地在阅读中思考,在探究中学习;教学有了真实的起点,即便于从文本的未知处或疑惑处入手;提问更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 质疑释疑像一条经线贯穿着教学过程。学生提的8个问题有主次之分,当突破了首要问题之后,余下的问题迎刃而解。如34号同学问的“说不出的滋味”是什么意思?这“滋味”里边包含着对外祖母的思念和自己的忧伤,还有对时间的畏惧等等。学生提的所有问题,随着教学进程一一有着落,一一有回音。这样做是对学生学习的尊重,折射出先学后导、顺学而导的教
27、学理念,其教学效果的“生成”也显而易见。突破重点见真谛。 重视学生提问,教师是学生提的问题的细心“管理者”。像一位尽职的仓库保管员,对问题按课文内容顺序作了梳理,并一一记上提问者的学号。释疑从何处着手?第五自然段开头有句话:“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它针对第四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这样,由解“谜”切入,“品”课文顺理成章。 怎么“品”这段话呢?品的层次分明,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第一步,在这段话中找出写这个“谜”的是哪一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是总起句,“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有必要先品它的含义。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它告诉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因为“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
28、能再回来了”。第二步,再品这段话的表达顺序。这段话先说短暂时间(昨天),再说较长时间(童年),最后说更长时间(一生)。这个顺序不能颠倒,既是内容合乎逻辑的理解,又是表达形式的领悟。第三步,转而指导朗读。学生把“这份别样感触”在读中表达出来。有了内容与表达形式的理解和领悟,学生情感起了变化,读得语速缓慢,有点深沉,有些感伤。第四步,顺势深入品读词语。读的那种玄妙感,是哪些词语在发挥作用呢“永远、再也、了”。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在句中有还是无,对比着读,就会感到玄妙所在了。第五步,积累语言。利用总分结构的段式,这段话学生仅花五分钟就会背了。读写结合有新意。 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结合屡见不鲜。本课有何新
29、意呢?学生写前齐声朗读中心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写是读的延续和深入,写是读的移情体验。“老鹰飞上蓝天”“皱纹爬上妈妈的额头”“蜘蛛织成新网”“枝头冒出新叶”等,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联想身边寻常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时间在飞逝。这又为第五板块理解作者“和时间赛跑”作了铺垫。写又有写本身的任务,从课文中习得语言表达形式,应用于表达实践。学生较成功地迁移了第6、7两段的写法。 写的交流本质上是思与想的交流,是智慧的交流,更是语言的交流。语言的粗疏或者精致,就是思想的含混或者缜密。交流的任务既要互相启迪共同分享,又须发现问题指导矫正。学生写,不是会写了再来交流,而
30、是不会写来交流学习写。写的困惑,不在思考要表达的内容,而在于组织和运用要表达的语言。假如对学生写的句子在语言上择要做些适当评价,那学就更踏实,课也就更完美。 一堂关注语言风格的好课 赏张祖庆和时间赛跑一课转引自 幽香无痕的博客( 最近,有缘听了张祖庆老师和时间赛跑一课。在他后来的讲座中,以及很多老师的评论中都提到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体现出来的“生本思想”。的确,生本重要,是根基,也是方向。但问题是如何在“生本思想”的观照下,实现语文教学价值的最大最优化。 对于这堂课,很多老师觉得,张老师的这种理念体现在教师的“隐遁”,学生的“彰显”。诸如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在问中学,以学生之问统领课堂
31、等等。诚然,这看法有道理。但对此,本人有些愚见。窃以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或者模式,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于永正老师在多年前就使用过了(当然,究竟是否为于老师首创,我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于老师早就用过这招了。)因此,这并非张老师的创新,而是一种继承和延续。 那么,在我看来,张老师课体现“生本思想”观照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什么地方呢?诚如题之所言,关注文章语言风格,是张老师此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在其教学中做足了这方面的功课,在无形中让学生初步习得了驾驭这种风格的能力。在47自然段的教学中,这种教学尤为明显,其教学步骤大致有以下几步: 一、浸润和理解 此步骤在语文教学中常见,但在这堂课中,张
32、老师借此实现了感受林清玄散文风格的第一步。在第四自然段教学的第一步骤中,张老师基本是以:爸爸说了几句话?哪句是一个谜?时间带走了什么?这三个问题贯穿教学的,在问题的引领下,在思维的冲突,碰撞,交汇中学生读懂了语言的意义和结构。无形中渗透了林清玄散文清晰,理性的风格。 二、点拨和引导 在学生明晰了语言的意义和结构之后,张老师用自己的范读,引发了“老师的朗读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思考。在教师的这一点拨和引导下,发现“再也”、“永远”、“了”这些词反复使用了,这是对林清玄散文语言风格之文字符号的特殊性的点拨,由此,张老师把学生引向了一个陌生却富有重要意义的崭新领域。 三、对比和体悟 接下来,张老师采
33、用师生分读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在体验中,感受有“再也”、“永远”、“了”这些词的语言跟没有这些词的区别,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生发切身感受,从而渗透散文大师林清玄语言风格自然、细腻、温婉、隽永的特质。从语言的表象符号文字,揭开了语言风格的神秘面纱,这是张老师的课给我的一大收获。 四、朗读和内化 然后是对5,6,7自然段的朗读。有了体验,有了理解,有了感受,再加上画面的衬托,音乐的渲染,朗读的功能被艺术化,学生心灵被同化了,对语言的感觉被同化了。这就是对语言风格的无声吸纳。 五、迁移和表达 “拿起笔,仿照第6,7节写一写,还有哪些事物跟昨天不一样了”。这是对林清玄语言风格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在运
34、用中我们嗅到了这种语言风格的气息,听到了学生充满灵性的思考。“月亮、路线、花、铃声、溪流、小鱼、玉树”都和昨天不一样了。总之,因为生命的介入这种语言风格被活化了。 六、拓展和丰富 在张老师后面的教学中,我还看到他拓展了林清玄在和太阳赛跑一文中的一些句子,我想这可以算作是本堂课中张老师对于语言风格教学的尾声,播一颗种子在课堂,收一片绿荫于课外。 凡上种种,让我鲜明地感受到张老师对于语言风格的敏感和深层的把握。所以,我想说,其教学是根基于语言风格基础上的语文教学,正是凭借着这一点,在课堂上能够鲜明地看到学生扎扎实实地发展。因为我相信在这种语言风格的调养中,学生必定受到了作家精神世界的观照,得到了人文情怀的滋润,同时也获得了语言格调的熏染,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视野,提高了语言的驾驭能力,从而实现工具和人文的双赢。 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张老师正是凭借着语言风格这一个教学载体体现“生本思想”,实现语文教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博友“幽香无痕”老师对这节课的解读,关注到了语言风格,这我和的设计初衷是一致的。转帖于此,与钱正权老师的点评形成互补和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