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药学基础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1114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医药学基础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最新:中医药学基础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最新:中医药学基础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最新:中医药学基础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最新:中医药学基础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中医药学基础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医药学基础文档资料.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5.1 中医基础理论,15.2 四诊八纲,15.3 中药学基础知识,15.1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15.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15.1.1 基本特点,整体观 人本身 形体五脏(六腑)精神 生理、病理的基础 以经络沟通和联系 人与自然 人体生理、病理与四季、昼夜、地理、居处等相应,辩证论治 辩证根据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病 史等资料,在中医理论体系下运用 辩证纲领,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分析综合归纳证的过程。论治辩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证,施用不 同治法、选择适当方药对疾病具体 治疗过程。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15.1.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相互关联事

2、物或现象的相对属 性,或同一事物本身对立统一的 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用阴阳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统 一双方,解释事物发生、发展及 变化的哲学理论。,阴阳的特性,阳 事物动态、活跃、刚强等面的属性。阴 事物静态、沉寂、柔和等面的属性。,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用于治疗,用于诊断,说明病理变化,说明生理功能,说明组织结构,大体部位 内脏,阳气阴精、功能物质对立统一平衡,四诊资料分阴阳 辩证分阴阳,确定治则实则泻之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 补阳、补阴、阴阳同补选药 温热为阳,寒凉为阴;辛甘为阳,酸苦为阴,阴阳失调,平调阴阳,说明病理变化,发病 阳气、阴精正虚 阳邪、阴邪邪胜病理 偏盛 阳盛阴

3、病,阳盛则热(实热)阴盛阳病,阴盛则寒(实寒)偏衰 阳虚阴寒内生(虚寒见外)阴虚亢阳内生(虚热内热)两虚 阴阳互损导致 转化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离绝 死亡,阴阳失调,五行,(狭)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广)即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将自然界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以五行属性和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归类示例,经络,经络学说,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是运行气血、联系各脏腑组织官窍的通路,中医研究阐明经络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间相互关系学说,15.1.3 经络学说,阴经行于内、阳经行于外;

4、分别位于前、中、后 手太阴肺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小肠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足厥阴肝经,十二正经名称及流注次序,15.1.4 脏腑学说的概念、特点,脏象,脏象学说,指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外在征象,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征象,来研究内在的脏器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中医学说,五脏及功能,心 主血脉、其华在面,主神、其志 在喜,开窍于舌,其液在汗。肝 藏血,主疏泻,开窍于目、其液 在泪,主、筋,其华在爪。脾 主运化,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

5、鼻、喉为门户,外合皮毛。肾 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壮、老、已,主骨、生髓、通于脑,主水,主纳气,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两阴,司二便。,脏腑之间的关系 心,心与小肠 经络相连、病理互为影响,血液生化与运行 心主血、脾生化与统摄 心阳温煦脾运,心与脾,肾与心,肝与胆 关系胆汁来源、分泌和排泄,为表里脏腑,脏腑之间的关系 肝,肝与脾,脾与胃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中心,互为表里 生理病理互为影响 胃阳受纳喜润恶燥主降 脾阴运化喜燥恶湿主升,脏腑之间的关系 脾,肾与脾,肺与大肠 肺肃降与大肠传导互相影响,脏腑之间的关系 肺,肺与脾,肾与膀胱 水液气化关系 膀胱固摄开阖赖肾气化,脏腑之间的关系 肾,肾与肝

6、,全身 声音 寒热、汗液 按肌表胸腹 舌 气味 头身胸腹 脉诊 饮食口味 睡眠、二便 经带,望,闻,问,切,15.2 四诊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诊的意义,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与全身相互影响,外在的局部征象反映内在的病理变化,通过四诊可以收集疾病反映在各方面的症状、体征,为了解病因、病位、病性,即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应用四诊要求“四诊合参”。,望气色,15.2.1.1 望诊,意义 色定病位、病性 泽定脏腑精气盛衰、病情深浅重点 面部气血五色主病 红 主热(心)白 主寒、主虚、主失血(肺)黄 主虚、主湿(脾)青 主痛、主淤、主惊(肝)黑 主寒、主痛、主水、主虚(肾),舌尖,舌根,舌中,

7、舌边,望舌,心肺,肝肾,脾胃,肝胆,正常舌淡红舌、薄白苔,1质体柔软、活动自如、色淡红、胖瘦适中、濡润2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根厚、前薄、边尖无3与季节变化相应,望舌质,色 淡 虚证(气、血、阳)寒证 红 热证(虚实里热)绛 热盛(邪热)瘀斑 瘀血蓄积 青紫 热极、阴寒、淤形 老、嫩、胖、瘦、裂刺态 萎软、僵硬、震颤、歪斜、短缩、弄舌,苔质 薄 病轻浅、表证;久病正虚 厚 病深重;食浊停积 润 津未伤;滑为水湿痰饮 燥 津已伤 腐 食积;胃肠湿热 腻 湿热内盛;食积痰饮 剥 常人;胃阴不足 无 正伤恶化;胃气阴两损,苔色白 表证;寒证;黄 热证;里证 灰黑苔 病重,望舌苔,听声音发声 语言

8、呼吸呕吐 呃逆 咳声嗳气 太息声高气粗响亮有力 阳、热、实时短急促反之 阴、寒、虚,15.2.1.2 闻诊,嗅气味口气 汗气 痰气涕气 大便 小便矢气 白带臭(腥)热酸 食腥 寒无味 虚,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与睡眠,九问久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须问经带产,迟数闭绷该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寒热,汗,疼痛等,15.2.1.3 问诊,饮食,睡眠,经带,两便,按肌表、胸腹、手足、腧穴、脉象,15.2.1.4 切诊,脉象 脉搏的速率、部位、强度、节律、形态 在切诊时表现出的征象方法 寸口诊法 清晨一分钟 三部九侯常脉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一

9、息四五至、节律均匀、和缓有力,脉,左:寸心 关肝 尺肾右:寸肺 关脾 尺命浮(举)、中(寻)、沉(按),15.2.2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相兼、夹杂、转化、假象,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阴阳辨证,15.3 中药学基础知识,四气学说五味学说用药禁忌给药途径煎煮法服药法,1 性能,含义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功能寒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热温祛寒、温里、助阳,1.1 四气(四性),减轻或消除(阳)热证,减轻或消除(阴)寒证,收敛固摄 治滑脱病证 清热泻火、燥湿解毒 治热证、实证、湿证 补益、和中、缓急、调和 虚证、拘急疼痛、调和诸药 发散表邪、行气活血 表证、气滞血淤证

10、软坚、泻下 有形实邪、大便燥结,1.2五味,1 性能,酸,苦,甘,辛,咸,淡涩,配伍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药饮食禁忌;病情禁忌;药食特有禁忌。,2 禁忌,人参,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元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酸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服药饮食禁忌,一般:1生冷 2不易消化 3粘腻 4刺激病情:热病禁忌辛、油炸 寒病禁忌生凉 胸痹禁忌肥肉、脂肪、内脏、烟酒 阳亢禁忌辛热助阳品 脾胃虚弱禁忌炸、腻、冷、硬、不 易消化品 肿疡皮肤病禁忌腥及刺激品,15.3.4 给药途径,传统 口服、皮肤、其他 吸入、舌下、黏膜表面、直肠注射 皮下、肌内、穴位、静脉,15.3.5 煎煮法,器具 主用陶瓷器 其次搪瓷、不锈钢器皿方法 水淹药2 cm,冷水浸泡20-30分钟 先武火20-30 min 后文火10-15 min 一剂2-3煎 依据药物采用合适煎法,15.3.6 服药法,时间 根据胃肠、病情、药物特性 多少 一剂2-3次/日,病急频服冷热 温服 特殊:热服发表、寒证 冷服热证或真寒假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