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理学临床医学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1226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5.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生理学临床医学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最新:生理学临床医学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最新:生理学临床医学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最新:生理学临床医学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最新:生理学临床医学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生理学临床医学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生理学临床医学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文档资料.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Urinary System,前言(Introduction)排泄(excretion)途径:肺、肠、皮肤、肾肾的功能:排泄(代谢终产物、过剩物质)维持内环 境稳态(水、盐、渗、酸碱)内分泌:肾素、EPO、PGs、1,25-(OH)2-D3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的场所,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结构示意图,集合管(Collecting duct),肾单位分类:,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表1.两类肾单位的比较,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二)球旁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位于皮质肾单位,球旁细胞:入、出球小动脉 合成、贮存分泌肾素致

2、密斑:远端小管起始部感受NaCl,调节肾素的释放 球外系膜:入、出球小动脉和致密斑间具有吞噬和收缩等功能,(三)肾的神经支配,肾交感神经,肾小管,肾动脉,球旁细胞,重吸收,肾素释放,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血流量大:1200 ml/min,20-25%心输出量分布不均:大部分分布于皮质(94%)形成两套串联的毛血管网: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高-利于滤过肾小管周毛细血管网:血压低、胶体渗透压高-利于重吸收,(四)肾的血液循环特征,二.肾血流量的调节(regulation)(1)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无外来神经支配下,肾血流量在动脉血压一定波动范围内(80180mmHg)能保持相

3、对稳定。意义:一般情况下,保证泌尿功能正常进行,自身调节的机制:,肌源性机制 血管平滑肌的特性决定的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结构基础:球旁器 小管液流量 致密斑Cl-、Na+等离子转运颗粒细胞分泌肾素局部Ang-入球小动脉收缩 GFR,(2)神经和体液调节,1肾交感神经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 E、NE、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前列腺素、NO:使肾血管扩张。意义:紧急情况下,血量重新分配,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肾小囊,肾盂,肾小球滤过,肾小管、

4、集合管 重吸收与分泌,(原尿),(终尿),机械屏障,电学屏障,滤过膜的通透性(permeability)机械屏障(mechanical barrier):决定于:分子有效半径大小 结构基础:基膜(最重要)和裂隙膜孔径 半径2.0,自由滤过;4.2,不滤过 分子半径2.04.2nm,随半径增大,滤过量减少 电学屏障(mechanical barrier):(膜带负电荷)决定于:分子所带电荷 负电荷电中性正电荷,2.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定义: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值:125ml/min,180L/d 意义:

5、衡量肾功能的指标 GFR有效滤过压滤过系数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定义: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GFR/RPF)正常值:125/660100%=19%,3.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EFP)EFP=(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囊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压 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入球端 45 25 10 10出球端 45 逐渐加大 10 逐渐下降,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点:滤过停止 EFP=45(35+10)=0mmHg,滤过平衡:血浆胶体

6、渗透压在滤过过程中不断升高,最终滤过动力与阻力相等(有效滤过压0),有效滤过终止。,入球端,出球端,与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形成不同之处:,4.滤过系数(filtration coefficient,Kf)定义:单位有效滤过压驱动下,单位时间内经过滤过膜的滤液量。度量:Kf=k s滤过膜有效通透系数(k):正常时稳定 异常时增高或降低:多尿、少尿、无尿或蛋白尿、血尿等有效滤过面积(s):正常(两肾)约1.5m2 异常时减少:少尿、无尿,5.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滤过系数(Kf)-滤过膜通透性-滤过膜面积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滤过平衡点-肾小球血浆流量,滤过系数

7、(filtration coefficient,Kf)滤过膜通透系数(k):肾病滤过膜糖蛋白(电屏障)血浆蛋白滤过蛋白尿有效滤过面积(s):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 阻塞滤过面积滤过尿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大失血动脉血压降低(80mmHg)高血压晚期入球小动脉狭窄运动或应激交感N兴奋入球小动脉收缩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率,囊内压肾盂、输尿管结石或肿瘤压迫尿路梗阻囊内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血浆胶体渗透压肝、肾疾病血浆蛋白减少快速 i.v.大量生理盐水血浆蛋白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运动、缺血中毒性休克交感神经兴奋肾血浆流量血浆胶体渗透压

8、上升滤过平衡点靠近入球端,有效滤过段滤过尿少,31,A,C,毛细血管长度,囊内压,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有效滤过压,入球端,出球端,mmHg,重点内容,尿的生成三个基本过程肾的血液供应的特征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管球平衡)肾小球滤过率、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复习思考题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有血尿、蛋白尿,说明滤过膜的屏障作用破坏,但为什么又有少尿?2.肾病综合征有大量蛋白尿、此时肾小球滤过率有何变化?3.肾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全身动脉血压会升高,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有何变化?为什么?,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肾小囊,肾盂,肾小球滤过,肾小管、

9、集合管 重吸收和分泌,(原尿180L/d),(终尿1.5L/d),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重吸收(reabsorption):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选择性)包括小管液中99%的水、100%的葡萄糖、氨基酸及不同量的Na+、Ca2+尿素等。分泌(secretion):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 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包括肌酐、H+、K+等。,转运方式被动转运:扩散、渗透、易化扩散、溶剂拖曳主动转运:原发性:质子泵、Na+-K+泵和钙泵继发性: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转运途径,跨细胞转运途径细胞旁转运途径,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方式:,葡萄糖氨基酸,二、肾小管和集合管

10、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1.Na+、Cl和水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等渗性重吸收 重吸收量:约70%机制:前半段(2/3):Na+与葡萄糖或氨基酸同向转运 Na+与H+逆向转运(Na+-H+交换)Cl不被重吸收 后半段(1/3):NaCl细胞旁路途径 水:渗透,髓袢:重吸收量:NaCl约20%,水约15%特点:水和盐重吸收的分离,有利于尿液的浓缩和稀释,髓袢升支粗段:Na+-K+-2Cl同向转运,呋塞米(furosemide)可抑制此转运体,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量:NaCl约12%,水不等(可调性)机制:主动转运 远曲小管始段:Na+-Cl同向转运(对水不通透)噻嗪类 远曲小管后段与集合管:主

11、细胞:Na+通道(+基侧膜钠泵)受醛固酮调节 集合管:水孔通道(aquaporin)受血管升压素调节,噻嗪类利尿剂,(-),远曲小管始段:Na+-Cl同向转运,远曲小管后段与集合管:主细胞:Na+通道(+基侧膜钠泵),2.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近端小管 约80%重吸收 与泌H+(Na+-H+交换)有关 以CO2的形式单纯扩散,优先于Cl 受碳酸酐酶(CA)催化 髓袢升支粗段 HCO3重吸收机制与近端小管相同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闰细胞主动泌H+(H+泵),近端小管细胞泌H+是保留碱储备,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泌H+是排酸。,lumen epithelial cells ISF,乙酰唑胺,远端

12、小管和集合管(闰细胞),H+HPO42-=H2PO4-H+NH3NH4+,两者不易透过管腔膜进入细胞而留在小管液中,是尿液酸碱度的决定因素。,3.NH3的分泌与H+、HCO3转运的关系 NH3的分泌 部位:肾小管各段、集合管 来源:谷氨酰胺脱氨基 机制:单纯扩散(脂溶性)意义:泌NH3具有调节酸碱平衡的重要意义 慢性酸中毒可刺激NH3分泌,肾小管泌NH3与转运H+、HCO3的关系,分泌1 NH3和1 H+,可回收1 Na+和1 HCO3调节酸碱平衡:促进排酸,增加机体的“碱储”,4.K+的重吸收和分泌 重吸收(reabsorption)近端小管65%70%,髓袢25%30%,分泌(secret

13、ion)部位:主要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机制:主细胞(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刺激因素:细胞外液K+浓度 醛固酮分泌 小管液流量 酸中毒时则K+分泌,(Na+-K+交换和Na+-H+交换相互竞争),K+分泌的动力:由于Na+的重吸收造成小管内负电位Na+泵活动:在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的主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小管液中的K+浓度机制:与Na+的重吸收有关,称Na+-K+交换,受醛固酮调节,5.钙的重吸收和排泄70近球小管(20%跨细胞,80%溶剂拖曳)20髓袢升支粗段9远球小管、集合管重吸收(跨细胞主动转运)1尿中排出调节:甲状旁腺激素(PTH):重吸收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血浆PH值(代酸:

14、重吸收;代碱:重吸收),6.葡萄糖的重吸收 葡萄糖(glucose)部位:近端小管(主要前半段)重吸收量:100%,机制:随Na+吸收而产生继发性主动重吸收,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一定范围(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血浆葡萄糖的浓度称为肾糖阈葡萄糖最大转运率=葡萄糖吸收极限量:当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所有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到饱和,则尿糖浓度随血糖浓度升高而平行增加。男性375mg/min;女性300mg/min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近端小管Na+

15、-葡萄糖同向转运体的数目有限),氨基酸(amino acids):与葡萄糖基本相同,青霉素、酚红在近球小管分泌至小管液中。,其它:,第四节 尿液的稀释和浓缩,尿量与尿液的渗透压(1)尿量正常尿量:1500(1000-2000)ml/day多尿:2500ml/day少尿:100-500ml/day无尿:100ml/day,(2)尿液的渗透压根据体内水情况而发生相应改变:501200 mOsm/(kgH2O)体内缺水:高渗尿(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尿被浓缩,补充机体缺水。体内水过多:低渗尿(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尿被稀释,排出多余水分。意义:维持体液平衡和渗透压恒定,血浆渗透浓度:300 mOsm

16、/(kgH2O),1.尿液的稀释(dilution),原理: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条件:抗利尿激素(ADH)释放减少,小管液为低渗液。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体内水过多(如大量饮水)尿崩症(ADH受体缺失),原理: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条件:髓质高渗梯度的建立为浓缩尿的必要条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体内缺水(如大失血、出汗),2.尿液的浓缩(concentration),尿浓缩和稀释的主要受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水重吸收的影响。水重吸收动力:髓质高渗梯度 决定因素:对水的通透性(受ADH的调控),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机制逆流倍增 逆流系统:U

17、形结构,溶质或水的单向通透,Na+,Na+,Na+,H2O,H2O,H2O,髓袢、集合管的结构:与逆流倍增模型相似,肾逆流倍增的条件和特点:U形髓袢 肾小管各部通透性差异,肾小管各部对水、钠和尿素的不同通透,髓袢在形成肾髓质渗透梯度中的作用 外髓:髓袢升支粗段 主动重吸收NaCl 内髓:集合管释放尿素 及尿素再循环,髓袢升支细段 重吸收NaCl,直小血管特点:与髓襻平行,对水和溶质高度通透作用:维持肾髓质内高渗梯度营养内髓,其作用与血流量关系密切。机制:逆流交换,直小血管,直小血管在维持髓质高渗梯度中的作用,逆流交换机制,作用:维持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将多余的溶质和水份送回体循环。,肾髓质渗透梯

18、度的建立以及ADH的存在是尿液浓缩的基本条件。形成肾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基础:髓袢(逆流倍增系统),直小血管维持髓质高渗递度,小 结,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1.影响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的因素 如高效利尿剂2.影响尿素再循环的因素 如营养不良、老年人蛋白质代谢3.髓袢的长度及近髓肾单位的数量4.直小血管血流速度过快过慢均不利于渗透压梯度的维持而影响尿浓缩功能5 ADH的分泌和作用,复习思考题,1.肾脏在酸碱中毒时起什么作用?2.为什么说近端小管重吸收是必需性重吸收?3钠泵在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中有哪些重要作用?4为什么说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是调节性重吸收?有何重要意义?5.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哪一部分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