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5章第12节常用中医疗法及护操作之针法灸法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1270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第5章第12节常用中医疗法及护操作之针法灸法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最新:第5章第12节常用中医疗法及护操作之针法灸法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最新:第5章第12节常用中医疗法及护操作之针法灸法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最新:第5章第12节常用中医疗法及护操作之针法灸法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最新:第5章第12节常用中医疗法及护操作之针法灸法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第5章第12节常用中医疗法及护操作之针法灸法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5章第12节常用中医疗法及护操作之针法灸法文档资料.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目标说出毫针刺法、灸法的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叙述针刺异常情况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的措施。,第一节针刺法第二节灸法,第一节针刺法,针刺法包括毫针刺法、耳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掀针刺法、三棱针刺法、圆利针刺法等,临床上以毫针刺法最为常用,故本节重点介绍毫针刺法。,相关链接: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古器时代,人们就用锐利的小石片(即“砭石”)砭刺治病,这是最早的石针,之后又有骨针、竹针等,后来逐步发明了金属针具。,一、针具毫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通常用不锈钢丝制成,也有用铜、银、金等材质制成的。毫针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构成图511针具结构,图511针具结构,临床上

2、以粗细为2831号(注:号数越大,针越细)和长短为13寸者为最常用。短毫针 主要用于肌肉浅薄处腧穴或作浅刺之用;长毫针 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腧穴,作深刺或某些腧穴作透刺之用。,由于毫针针身比较细软,只有反复练习,达到一定的指力,才能顺利进针和随意进行捻转、提插等各种手法。常用练针方法有:纸垫练习和棉团练习两种(图512)。,二、针刺练习,图512练针法,图512练针法,最简便实用的练针法橡皮擦练针法,可以用橡皮擦的不同厚度练习针刺的力度和感觉,再教你一招:找一块橡皮擦练针,即可利用不同的厚度练习不同的指力,又能体会与人体肌肉组织相似的针刺感觉,简单,方便、实用。不信试试。,先用较短的毫针练习进针

3、、提插、捻转、出针等基本操作方法,短针操练较熟练后再练较长的针,达到一定的指力及掌握基本手法后,就可选取四肢部位肌肉比较丰满的穴位如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自行试扎或同学间相互试针。待针刺技术较为熟练后方能在患者身上进行操作。,三、针刺前准备,1思想准备针刺前应先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这样既可以减轻疼痛又可以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从而发挥更好的疗效。,2选择针具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形体肥瘦、体质强弱、病情虚实、病位深浅和所取腧穴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同时应仔细检查针具有无弯曲或剥蚀,针尖有无带钩,针柄有无松动,以免因针具损伤而出现针

4、刺痛苦和断针等事故。,3选择体位体位选择应以医者能够正确取穴,便于操作,患者感到舒适而能持久为原则。临床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6种。,4消毒针刺前必须对针具、医者双手、患者施术部位进行严格消毒。对针具的消毒方法:高压蒸气灭菌、药物浸泡消毒、煮沸消毒和75酒精消毒等。医护人员的双手和患者施术部位一般使用75酒精消毒。,四、针刺操作,1.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快速将针刺入皮下12分,然后缓慢送至应刺的深度(图513)。此法多用于15寸以下的毫针进针。,(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夹住

5、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上,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图514)。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3)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将针刺入(图515)。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浅表部位的进针,特别是面部腧穴。,(4)舒张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的中间刺入(图516)。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的进针。,2针刺角度和深度,(1)针刺的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一般为直刺、斜刺和横刺3种(图517)。,图517进针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成90度或接近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6、尤其是肌肉丰厚的腰、臂、腹、四肢部位的腧穴。,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或深刺的腧穴。,横刺:又称平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头面部的腧穴,有时透刺时也可用此法。,(2)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程度。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形体及所取腧穴部位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3)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3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

7、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采取的各种针刺手法。临床常用的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基本手法。以上两种基本手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我还知道:针刺手法除两种基本手法外,还有辅助手法和一些复合手法,辅助手法如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等。复合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等。,(1)提插法:,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将针由深层提至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图518)。操作时要求提插幅度相等,指力均匀,防止针身弯曲。注意提插幅度和频率不宜过大、过快,以防晕针、损伤血管和深部重要脏器。,图518提插法,(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捻动针柄而

8、使针在腧穴内反复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图519)。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度左右。捻转幅度、频率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腧穴的部位等具体情况而定。注意不能单向捻转,以免针身被肌纤维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图519捻转法,4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亦称“针感”。得气是机体对行针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得气时医者针下有沉紧感,患者针刺部位产生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经气”感应。得气与否不仅直接关系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5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而确定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治疗方法。补法:是指能扶助人体正气,使低

9、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泄病邪,使亢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采取适当的针刺手法达到“得气”后,以激发经气,起到补虚泻实,恢复机能阴阳平衡的目的。临床常用的几种补泻手法见表511。,表511常用针刺补泻手法,6留针与出针,留针是指进针得气后将针留置在腧穴内一定时间,以延长和增加针刺作用。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30 分钟。留针是为了便于间歇行针(每隔35分钟1次)或持续行针。对进针施术后得气不明显者,通过留针以待针下得气,称为“留针候气”;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论。,留针,

10、出针时,先以左夹消毒干棉球(不能使用酒精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缓缓提至皮下,然后将针拔出,并用棉球压住针孔,以防出血。注意:不要猛拔,出针后要核对针数,以免漏针,病人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出针,5、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症状患者突然头晕目眩,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四肢发冷,脉象细弱,甚至出现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原因多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当,针刺操作手法过重等引起。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并迅速将针全部拔出,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予糖水或温开水饮即可恢

11、复。重者除指压或针刺人中、合谷、百会、关元、内关等急救腧穴外,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其畏惧心理;饥饿、过度劳累、大失血者,不宜针刺;尽量采取卧位,选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操作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神色变化,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切不可远离病人。,1)晕针,晕针案例,一王姓农民,体瘦,患风湿多年,双下肢疼痛,屈伸不利,每遇阴雨天加重。一暑天艳阳高照,患者要求医生为其针灸治疗,医生让患者坐在太阳下一边晒太阳,一边为其针刺,当针刺阳陵泉进行行针时,患者突感头晕,继则面色苍白,医生知是晕针,便立刻出针扶患者进屋休息,并冲一杯糖开

12、水让患者喝下,约10多分钟后,患者精神好转,面色红润。此因患者体虚,加之在暑天太阳下暴晒,并施以针刺,故而发生晕针。,2滞针,症状行针时或留针后,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等均感困难。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局部肌肉痉挛;或手法不当,单向捻转,以致肌肉纤维缠绕针身;或进针后患者移动体位均可出现滞针。处理因精神紧张而致者,可嘱患者精神放松,稍延长留针时间;或用手指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揉按,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缓解痉挛。因手法不当,单向捻转而致者,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因体位移动引起的滞针,则须恢复原来的体位,待针松动后即可出针。预防对于初诊患者或精神紧张者,要做好解释

13、工作,消除其顾虑。行针手法要轻巧,尽量减少针刺疼痛;捻转时幅度不宜过大、频率不宜过快,避免单向捻转,进针前患者要选取适合的体位,以免针后移动体位引起滞针。,3弯针,症状针身弯曲在体内,针柄倒向一侧,提插、捻转困难,患者感到疼痛。原因医者行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快,或因患者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处理发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可顺着弯曲方向缓缓将针起出。如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则应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以防断针。预防医者行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适当,避免进针过猛、过快。患者体位要舒适,不要随意改变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

14、应防止受到外物碰压。,4断针(即折针),症状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部分针身残留在患者体内。原因针具质量不佳,或针身、针根有剥蚀损伤,针刺前疏于检查;或因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致使肌肉强烈收缩;或留针时患者体位改变较大;或弯针、滞针未能及时正确处理。处理出现断针后,医者首先必须沉着冷静,并嘱患者不要惊慌乱动,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折断处针身尚有部分露出皮肤之外,可用镊子钳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可用手在针孔旁按压皮肤,使断针暴露体外,用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手术取出。预防针刺治疗前要仔细检查针具,对不合要求的针具要剔除不用。针刺时切勿将

15、针全部刺人腧穴,应留部分在体外。避免行针手法过强、过猛。如行针过程中发现弯针,应立即出针。对于弯针、滞针应及时处理,不可强行硬拔。,5血肿及出血,症状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而皮肤呈青紫色;或针孔出血。原因 针刺时损伤血管或刺破血管,也有因针尖弯曲带钩,损伤血管者。处理少量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紫者,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青紫肿胀疼痛较重,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以促进局部瘀血吸收消散。针孔出血者,可用干棉球揉按腧穴片刻,即可止血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针刺时尽量避开血管行针。在血管丰富部位或有较大血管部位行针手法不宜过重,不宜采用提插法。出针后立即用消毒棉

16、球按压针孔。,附:针刺法的操作评分标准,第二节灸法,一、工具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为基本材料。将艾叶晒干,放在石臼或碾槽内捣碾令细,筛去粉末去其粗杂部分,剩下的柔软纤维即是艾绒。艾绒气味芳香,易于燃烧而不起火焰,热力温和持久,易于深透肌肤。从而能发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等作用。临床上为了治疗和施术的方便,常将艾绒制成艾炷和艾条。,灸法种类很多,但以艾灸最为常用。,二、灸法的分类及操作方法,1、艾炷灸,将纯净的艾绒捏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进行施灸(图521)。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图521艾炷灸,(1)直接灸,即将艾炷

17、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图522)。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留有瘢痕,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瘢痕灸,又称化脓灸,临床常用小艾炷。先在施灸部位涂少量大蒜汁,然后放置艾炷点燃,待艾炷燃尽,除去灰烬后,易炷再灸,一般灸59壮。灸后约1周局部皮肤可形成无菌性化脓灸疮,3040天愈后留下瘢痕。故灸前须征得患者同意。此法用于治疗哮喘等顽固性疾病。,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多用中、小艾炷。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增加粘附性,然后放置艾炷点燃,不待燃尽,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5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2)间

18、接灸,又称隔物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图5 23)。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隔垫物,以发挥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临床常用的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等。,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数孔,置腧穴上,上面再放艾炷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以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此法多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泄泻和风寒湿痹等。,隔蒜灸:,用蒜片如上法施灸。此法用于治疗肺结核、瘰疬等。隔盐灸:用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至证候改善为止。此法多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中风脱证等。,隔附子

19、灸:,在厚约0.8cm的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上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于腧穴上点燃施灸,以皮肤红晕为度。此法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尿、宫寒不孕等病证。,2艾条灸(艾卷灸),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或艾卷进行施灸的方法。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图524)。其中温和灸和回旋灸多用于治疗慢性病;雀啄灸多用于治疗急性病。,3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须施灸的病证(图525)。,4温灸器灸,温灸器又称灸疗器。是用金属或胶木等物质经过加工制作而成,其形状有平面式、长腰式、香炉式、圆筒式等不同。施灸时,将点燃的艾绒、艾条或药用炭棒放入温灸器内,置于应灸

20、的部位熨灸,达到局部温热潮红为止。本法患者乐于接受,可用于妇女、小儿及惧怕灸治者,因此,目前应用较多。5.其他灸法:如灯火灸、天灸等,临床应用较少。,三、注意事项,1灸法是一种温热刺激,适应范围颇广,和针法一样,各科都有它的主治病证。总的原则是:里、虚、寒等阴性病证多灸;表、实、热等阳性病证少灸。但有些实热证、急性病,如疔痈疮毒、虚脱、厥逆等,也可用灸法。,2颜面部、五官、大血管处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3施灸的程序一般是先上部,后下部;先背腰部,后胸腹部;先头身,后四肢。4使用艾炷大小、壮数多少或艾条熏灸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及施灸部位而决定

21、。艾炷一般为35壮或57壮,艾条灸一般为1015 min。,5施灸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炷翻滚,火星落下,烫伤皮肤和衣物。未用完的艾条,应插入火筒灭火,以防复燃。6直接灸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间接灸如局部灼伤起泡。轻者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涂龙胆紫药水,用消毒敷料加以保护,以防感染。,目标检测B1型题:A、直刺B、斜刺C、平刺(横刺)D、上刺E、下刺1、腰、臂部腧穴进针应()2、头面部腧穴进针应()3、脊柱两侧腧穴进针应()A、瘢痕灸B、无瘢痕灸C、隔姜灸D、温针灸E、艾条灸4、灸后化脓的灸法为:()5、灸后皮肤充血有红晕,但不化脓的灸法为:()6、属于间接灸的灸法为:()A1型题:7、进针法包括:()A、舒张进针法B、提捏进针法C、夹持进针法 D、指切进针法E、以上均正确8、名词解释:(1)行针(2)得气(3)留针(4)间接灸9、叙述两种行针手法的操作过程。10、叙述晕针、滞针、出血(血肿)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