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2163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在新时期,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挽救已经违法犯罪的青少年,预防其它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利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社区是城市管理体制的基础,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和就业的重要场所。社区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立足社区,可以把闲散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和问题家庭青少年等群体管理起来,扩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覆盖面;可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整合起来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社会联运机制。在社区中开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2、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力措施,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项重要举措。一、加强社区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针对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薄弱环节,结合青少年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以青少年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在社区中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宣讲教育,掌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开展形式多样、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各种互

3、动活动。如:结合“七七事变”组织青少年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爱我中华,不忘国耻”教育;以“青少年社会活动体验基地”为载体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强化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体验与认同;通过参与纪念日升旗仪式、“18岁成人仪式”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按照“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宪法、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交通、消防、禁毒等十几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采取上法制课和其它灵活多样的形式相结合,开展社区系列普法宣传活动;以社区青少年法制学校为依托,建立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同时结合青少年特点,开展青少年参与的法制实践教育活

4、动,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增强依法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和技能。同时,教育青少年在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运用正确方法寻求法律保护。加强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通过讲座、咨询、测试等方式为青少年提供科学的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使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心理承受力,避免由于对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认识不清而导致失常行为。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以“家长学校”为依托,开展各种家庭教育培训班、讲座、咨询等活动,帮助家长特别是年轻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家教水平,教育和引导家长走出溺爱、纵容子女或“棍棒教育”等误区,以自己的良好品行

5、当好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和监护能力,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把好家庭教育关,守住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提高家庭文明程度,杜绝家庭暴力,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强化社区青少年管理、服务,帮助、教育社会闲散青少年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创建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社区管理,教育和服务功能。社区居委会要因地制宜,建立青少年活动场所,争取有法制教育阅报栏、宣传栏、有图书室、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要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基层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组织的作用,组织教师和团员、青年及老同志参加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活动,开展普法教育和书法、音乐、体育等兴趣培训活动。对已完成义务教育,

6、无业在家的青少年,街道要配合家庭、学校、基层组织加强管理和教育,做好帮助教育工作。对外来务工青年,要有培训计划,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的劳动技能、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帮教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做到社区中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生活有人问,思想工作有人做,发生问题有人管,遇到困难有人帮。对残疾,下岗以及因父母服刑,吸毒而无法获得正常家庭监护的困难青少年,要开展“一助一”、“多助一”结对帮困有服务,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有不良好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制定社区结合帮教措施,安排专人开展结对帮教;矫治其不良行为;同时落实对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安置帮教措施,预防和减少

7、青少年重新违法犯罪。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加强社区青少年教育培训。学校的素质教育要向社区延伸,要面向社区青少年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科普知识,实用技能等培训活动;根据青少年的就业需求,社区要联合劳动、教育、工商等部门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开展各种活动,丰富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广泛形展球类运动,棋类竞赛、文艺演出等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青少年的休闲娱乐需求;要立足社区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楼道文化和家庭文化评比、表彰活动,调动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为”联合公安部利用社区各种活动阵地和宣传阵地,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向青少年介绍有关毒品

8、的知识,使广大青少年在活动中充分了解毒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历史和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危害,增强青少年拒毒防毒的意识。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青少年维权网络和社区维权热线,推行青少年维权工作例会制度,形成维权合力,及时有效地保障青少年的合法利益;通过举办社区青少年自护培训班,训练营、自护学校,帮助社区青少年掌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律援助等必要的自护知识和技能。三、净化社区环境,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加大社区环境整治力度。街道、社区要联合公安、文化、工商等相关部门,根据社区中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突出问题,密切合作,各抓共管,特别是对毒品,不健康“口袋本”图书,违规经营“网吧”,违规

9、经营歌舞厅等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清理整顿力度。积极配合做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整治工作。组织大中小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法制宣传,义务治安巡逻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少年开展告别“网吧”、“拒绝毒品”“远离赌博”活动,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力。社区是各类青少年群体聚集的地方,他们的不同需求表现在社区,他们的不同矛盾反映在社区,社区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努力发挥社区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未成年人为重点,立足于教育,保护和预防,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层基础工作,通过社区教育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明确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提高对是

10、非的辩别能力,增强依法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和技能。同时提高青少年在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运用正确方法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集体合同及其履行难现象透析集体合同及其履行难现象透析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复杂和多元化,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多方因素呈现出对劳动者不利的现实条件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稳定劳动关系成为各级政府和工会组织共同的工作目标。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要求各类企业规范劳动用工,在建立劳动关系的同时签订劳动合同,这样就使劳动合同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第一个法宝,但对于集体合同,多数劳动者对其知之甚少,目前对此项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制度,只有一些工会组织在坚持建立和推行,对于这项工作,部分

11、机构、部门和一些职工并不是很理解。对于广大职工群众来说,集体合同制度就是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又一个利器。集体合同是当前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通行做法,它通过保障职工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双方建立企业、职工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企业和职工利益的平衡,达到双赢的目的,对此,(20xx年8月第1版)工会干部培训教程,系“十五”期间全国工会干部培训教材。该教程对集体合同做出这样的定义:“集体合同是指企业工会和职工代表与企业经营者以及双方的代表组织就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工福利与保险等事项经平等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劳动合同签订时,职工个人面对的是强大的企业,职工处

12、于绝对的劣势之中,因此劳动合同中存在一些(甚至是许多)不平等条约,有的甚至是违法条约;而集体合同的签订,是全体职工整体面对企业,职工方在谈判中并不处于太大的劣势,因此集体合同能够弥补劳动合同中的违法和不平等条款,从而进一步将劳动关系的调整趋于合理和稳定,从而达到了维护职工整体权益的目的。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在某些相关的法律中涉及了集体合同制度,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中国的集体合同制度,应当说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后,劳动部颁发的集体合同规定和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使我国的集体合同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集体合同法律制度的形成在我国虽然有10余年的历史,但是,关于集体合同制度的理论研究却滞后于实

13、践,错误的理论观点往往把实践引入歧途。据有关资料反映,目前我国签订集体合同的单位达50多万家,但是,集体合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流于形式也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一些企业的行政、个别工会组织将此作为一种糊弄上级检查和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敷衍手段,这实在是一种对人民不负责任,也是企业和职工共同的悲剧。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到目前为止,集体合同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并不多见。通过实际情况和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认为集体合同未得到全面履行的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充分。部分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集体合同的重要性,强调客观因素多,从主观上找原因少。有的说,签订集体合同是搞形式主义,没有实质意义;还有的说,大气候不好,企业

14、效益不好,文本规定再好也没有用。由于对集体合同认识上的片面性,致使这项工作出现松劲。文本不规范。有的地方或企业在签订集体合同时,一哄而上,“一个模子管一片”;有的文本没有从企业实际出发,导致集体合同文本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没有量化和细化;有的劳动标准性条款订的标准太高,需要与可能不符,不少文本对履行集体合同的法律责任不明确,致使集体合同文本的操作性不强。制度不健全。集体合同履约较差的企业,无一例外都存在与集体合同配套的平等协商、监督检查、违约责任追究等项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有的企业在集体合同签订后,一直没有对履约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有的企业只走过场,检查结果不了了之。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集体合同

15、违约处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企业本身对集体合同的违约责任就无从追究了。合同不兑现,又没办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也没有惩罚措施,使集体合同履行缺乏法律上、制度上的保证。改制不到位。目前企业改制力度加大,但由于企业改制程序不规范,改制不到位,对集体合同的履行造成相当大的困难。有的企业从破产到重组,历时一两年,生产处于停产状态,集体合同的履行就无从谈起了,有的企业改制后更换了法人代表,既不承认以前的合同,又不同意重新签合同,集体合同的履行就成为一句空话,还有的企业合同已到期,恰逢企业改制,这给企业不能及时续签提供了“理由”。效益不理想。有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包袱过重,资金短缺,产品销售不畅,或是企业决策失

16、误,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这就致使劳动报酬等集体合同的主要条款难以兑现,要么长期停发工资,至于其他的条款只要涉及到“钱”字基本上都无法兑现。针对在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履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如下对策:一是从思想认识入手。对集体合同制度的意义进行再宣传、再认识。从履行集体合同情况来看,集体合同履约难虽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是认识问题,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和职工对集体合同制度的目的、意义、性质、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一是要真正从法律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签订与履行集体合同的严肃性,树立违约即是违法的意识,增强集体合同的自觉性;二是要从讲政治的高度,

17、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认识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三是要从工会“生命线”的高度,认识集体合同是工会赖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二是抓住续签机遇。提高集体合同的质量,为履行好集体合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督促集体合同履行兑现的同时,要抓好到期集体合同的续答,抓住集体合同续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集体合同文本,建立平等协商制度。续答的集体合同的内容一定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企业能办到又不违背有关法律规定的就写进去,使其具有可行性;能量化、细化的尽可能量化、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职工意见比较强烈和集中的,可形成单项集体协议,使其具有针对性。职工下岗分流和再就业措施,应作为企业续签集体合

18、同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步实施,逐步到位。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监督检查,是保证集体合同全面履行的重要环节,凡是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都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的组织机构和有关制度。企业内部每年至少进行两次集体合同检查,检查人员可由平等协商代表参与,也可由职代会专门委员会担任,还可由党组织、职工代表和行政有关方面负责人一起参加。检查的内容和重点,主要是集体合同劳动标准量化和事关了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些条款。如劳动报酬、养老保险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与基本生活保障等兑现情况。监督检查的形式,可采取开座谈会、查看资料、听汇报等。监督检查的结果以及集体合同履行、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要向职代会报告。通

19、过检查,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下一个阶段推行的集体合同制度和责任目标。困难企业要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并扭亏增盈、解困脱贫的目标、措施、责任列入集体合同内容。要结合集体合同续答,建立和规范相关的制度。集体合同即将到期的可早作准备,对前一轮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提出续签的意见,为下一轮集体合同是否及时续签,平等协商机制是否健全等等,作为企业评先的一个条件。版权所有四是加强平等协商制度建设。平等协商是与集体合同制度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一项劳动的法律制度,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平等协商是签订集体合同的法定程序,也是保证集体合同质量的关键环节。集体合同能否履行与平等协

20、商机制是否健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下大力气加强平等协商制度的建设。企业工会要定期不定期就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劳动报酬的确定以及休假、保险、福利、安全卫生等等,都要与职工进行平等协商。凡是集体合同履行进程中或在协调企业劳动关系过程中发生的个别性、临时性问题,可通过企业和职工双方参与平等协商的首席代表及其委托人个别协商加以解决。特别是新经济组织,可先把平等协商机制建立起来,逐步加以完善。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演变的新趋势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的中国趋势报告会马上就开始了。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清华大学XXX教授为我们做报告。XXX教授从在80年

21、代中期开始从事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工作,并成为国内社会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现代化一书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学术成果奖,90年代初他的学术兴趣逐步转向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提出了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对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进行了宏观的描述和具体的研究,其中有一篇有代表性的论文是改革以来的社会的变迁,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第二届成果科学奖。进入90年代后,学术的兴趣转向社会学说的变迁,90年代中期开始又进行口述社会史的研究工作,并且写了过程、实践分析和三代中国学家-农民交流实践的形态,这本书成为口述社会史的理论指导,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XXX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社会学家之

22、一,下面我们用掌声欢迎XXX教授给我们做报告。XXX:各位上午好!感谢本次报告会的主持人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探讨我最近正在研究的问题,题目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的新趋势。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大概在前三四年,当时中央的几个部委几乎同时接到一个研究题目,就是应当如何看待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历史的方位。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改革如果从70年代末算起,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5年。在25年时间里,中国的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25年当中,不同阶段社会发展方向是有明显的变化的。我们走了25年后,社会究竟走到了哪一步?从历史上它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方位?现在是到了应当给一个回答的时候了。我们讲的这个题

23、目是我们的连续报告之一,是当中的第三个报告,这个报告是从20xx年底开始写,到现在勉强定稿,今年会发表出来。第一个报告是我和北京大学的一些同事合写的,题目是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发表在1994年第二期中国社会科学上。那篇论文是为研究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接着在1998年,我们又发表了一个报告,是我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做的,叫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的社会结构和隐患,发表在1998年战略环境第五期上。这个报告主要从社会结构的各个角度,对发生在9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进行反思和重新探讨。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如何超越当时的意识形态的对立,探讨一种能够走

24、出这种对立的新的解释框架。这篇报告发表以后,在国内外引起比较大的反响。国外还专门为这个报道召开了研讨会。今天我所讲的题目是我们最近写的第三个报告,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演变的新趋势。这个报道最核心的思想,可以用一句化来概括,90年代以来一个与80年代有着很多不同的、新的社会正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出现,并开始定型化。这个报告的一些最基本的想法曾经在去年1日1日的南方周末上发表过。这几年,每年的1月1日南方周末都会给我一个版。当时,那个题目是叫一个新的社会的出现。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第一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社会和80年代有重大差异。我们甚至可以说,90年代中国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同于8

25、0年代社会的新的社会。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就是刚才讲了的历史定位问题。我们过去讲改革以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或者讲改革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我们总是有一个基本的坐标,就是改革的坐标。我们讲这个问题的时候,经常用的一种说法是改革前、改革后,改革以来,我们基本上以这种的论述的方式,这对不对呢?肯定是对的。改革造就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改革前和改革后的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样一种定位的方式有问题的。为什么?当我们说改革前、改革后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改革前是这样,改革后是那样,那么也就是说,改革后大体上是一个和改革前不同的一个东西。当我们

26、说改革以来这句话的时候,在很多程度上改革以来我们似乎朝着一个特殊方面沿直线在走。所以,这种历史的坐标,如果说改革后相对于改革前发生的变化的时候,是一个问题,就是使我们对改革以来这一段的内部差异,在不同的时期呈现的趋势,对在25年中发生的一些重要的转变、甚至是一些重要的逆转,不大明白。这样也就会对于一个新的变化的趋势,以至于对这些新的变化趋势和新联系的、新的问题、新的社会挑战都不敏感,甚至在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产生简单化的倾向。就是从这种一个角度考虑,我们用一种非常明确的方式提出9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和80年代的改革以来是很不同。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非常值得重视的新趋

27、势,它展示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逻辑,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这样的一些东西,很大程度上是80年代不曾有过的,甚至呈现了和80年代相反的趋势,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谈具体变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会看得出来。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一点,90年代和80年代是非常不同的一个时代。90年代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于80年代的一个新的社会。第二个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一个新的社会,我们要怎么看待?有人更多把它看作是一个过渡的阶段,是转型的阶段,或者是过渡中的现象。但是在这个报告中我们要提出一点:这不是一个过渡中的现象,也不仅仅是一个转型的现象,而我刚才说它是这样一个和80年代的有着很大不同的新的社会似乎正

28、在开始定型化,这已经开始成为一个稳定性的东西。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80年代的时候,如果一个朋友一年时间没见面、两年时间没见面,甚至几个月没见面,你都要问现在在干什么。他以前可能是工人、干部,几个月不见他可能就是一个小老板了或者什么,做得很不错。但是,我们现在想一想,在我们社会生活当中最近这几年的时间,这个现象不能完全说没有,但是这样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说明这样的一个结构已经在开始固化下来,开始定型化下来。我们开玩笑地说,这个社会到现在,像贫富的问题,谁去穷人、谁是富人?到我们这个年龄了,现在还没富起来的,我看是够呛了,但是90年代初的时候都不能说这样的

29、话,90年代初你几个月不见,他可能去搞房地产去了,他马上就发起来了,现在这个现象越来越少见了。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在经过了20多年的变化之后开始定型了,社会结构开始固化下来了。虽然我们的社会和美国相比还是一个发展非常快的社会。而美国到现在之后,我开玩笑说你们这样的社会是没有什么变化的社会,我说一个社会发展的快不快就一个标准,就是你在一个高楼上能不能看到一个吊车。你在广州也好,北京也好,只要是在中国的大城市,你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几部吊车轰轰烈烈的进行建设,但你要在美国看到一个吊车非常的不容易。为什么?美国那是一个已经定型下来的社会,而我们这个社会仍然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们可以想想哪怕到今后10、2

30、0年的时间,无论怎样,这种变化仍然会以很大的规模在进行。尽管如此,我们基本的框架、制度的框架从90年代中期以后慢慢的开始定型了,今后这种变化还会发生,这个变化更多的不是发生在基本框架的层面上,是已经是在开始定型化的社会框内部进行。我们进行了25年的变迁,这个社会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到现在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眉目出来了。这是我为什么要强调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个社会结构变化的新的趋势的一个最基本的意思。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一些新的趋势,有利于澄清我们这些年来在思想理论界所存在的种种混乱现象。比较关心思想理论界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在最近10来年,思想理论界一个重要的争论,甚至其他的理论往

31、往以它为背景,就是所谓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对立,现在这两派打得不亦乐乎,实际上两派到现在不仅仅是学术问题,已经是变成了相互的攻击。为什么?这里面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来看待90年代以来这个社会新出现的问题,关键是我们怎么看。一个问题在于当我们去观察90年代的新出现的问题、新的挑战的时候,我们所用的工具有相当一部分是在80年代形成的,为了分析80年代新的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比如说左和右,改革和保守等等。用这样的工具和概念来面对90年代的问题已经远远不够了,或者说很大程度上已经过时了。由于我们的争论,仍然使用80年代的工具,结果就造成了一系列混乱。当时在第二个报告中有一个问题讲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基于这个

32、基础上,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形成一个新的框架来看我们正在形成的新的社会?对这样的新的社会最早产生社会定型化的感觉是在1993年到1994年的时候。当时中国有一句话:微观不好宏观好,除了年纪太小的朋友之外,年龄稍微大一点的都知道这句话。我记得我当时到浙江的时候,和一些企业家一起吃饭,他们就提出这个问题,怎么解释这个微观不好宏观好?就是说,你看一个一个的企业,看到它的经济情况非常不好,东西生产出来卖不出去。他有很萧条的感觉,市场的情况不好。但是什么叫宏观好?我们每年宏观经济增长的数字非常好,按那个数字仍然是很高,8、9。从理论上说,这个宏观不就是由这个微观构成的吗?那为什么会微观不好宏观好?要解决这个

33、困惑人们自然会想到一点,就是我们的宏观的数字有问题。比如说亚洲银行对中国的GDP要先扣掉两个百分点来算,比如说你增长8,我就划圈,你就增长6。我回到北京之后,就找能够掌握中国宏观经济状况的权威朋友,问他说中国宏观数字当中有多大的水分,他说有差不多两个百分点,和世界银行的差不多。即使是减掉这两个百分点,觉得还不够。你8减去2还有6,还不错。这个微观和宏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大的差呢?当时我们没有把他当作一个新的逻辑,新的社会来认识。产生这个认识已经是10年以后的。再往后一点,到了1995年、1996年、特别是到1997年的前后,微观不好宏观好演变成高增长下的普遍的萧条感。这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很

34、多的,但这个时候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产生了很强的要过紧日子的感觉。当时我曾在中国经济时报有一次开会,曾经吵过半天怎么看当时经济的问题。当时经济学强调说,主要是产权的问题,经济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是产权的问题。我们反驳说产权问题是重要的,现在决不不仅仅是产权问题。现在的不景气,或者企业经营不景气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国有企业上、民营企业上,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你生产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卖不出去。现在我在大街还经常看到跳楼价,出血价、开天价,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我记得我在人民大学教书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一个女同事给我打电话,跟我说她在早市上买了一条裙子,15块钱,质量还好,她说怎么能便宜到这样,论布料也

35、不够布料钱,论工钱,也不够工钱,这个东西怎么能便宜到这样。我不知道广州的市民是什么感觉,1997年、1998年、1999年这段时间我把它叫做高增长下的普遍萧条感。特别是一部分市民,开始产生过紧日子的感觉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到了20xx年前后时候,另外一个东西我们就能够看到了。20xx年是中国经历了经济增长率年年下降之后,第一次出现反弹,GDP增长达到8,这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的。但这一年,我们看一看社会的状况,在GDP8的情况下,是非常不利。贫富差距的问题没有什么改变,而且出现恶化就业的问题没有好转,社会治安的问题没有好转,还在恶化。这和我们80年代不一样。8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逻辑,经济每增

36、长一步,社会的状况就会随之好转,由此我们可以理解80年代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匮乏、贫困、经济发展水平低造成的,当时只有一个经济政策就行了;只要经济增长了,社会的状况就会发生好转。但是20xx年这一天就象征着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经济的增长已经不能带来社会状况自然的好转。这可以理解中央为什么对社会政策这一块给予相当的重视,就是因为现在需要一个独立的政策。经济的增长已经不能自然的状况好转,需要有一个办法长它好转。怎么把经济增长的成果怎么转化为社会进步的现实的问题。最近这几年,从上到下已经开始重视社会政策,这是一个基本的背景。然后,再往前都就觉得问题还不仅如此。到了20xx年20xx年、20xx年经济增加

37、仍然在快速增长,这是没有错的,但是这时候,分析家就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每年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这个经济增长和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也就是说,社会当中大多数人没有办法中经济增长中受益。这个其实只要算一下数字就可以算出来,我们现在8-9的经济增长,我们社会当中至少2/3的人从中几乎得不到好处,这一点不夸张。你把除了一部分农民会受益外,大部分农民无法从中受益,你把他从中去掉;城市中下岗的人你把他去掉,这个经济增长和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当中多数人已经不是这个社会经济增长的受益者,这只是问题的一面。从另外一面来说,如果没有每年8-9的增长,很可能社会的状况要恶化,

38、大多数人的状况会恶化。从这里我们看到很大地方、政府两难的现象。我也一次和一个区区长的聊天,他好象心事重重的,他说你现在给我说什么我都没兴趣,我只有一条,把几个千万的招商引资完成,要不我的区长当不成了。我们看到各级政府为了保证8、9的增长,都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这里了。政府正确应该搞政治,不是搞经济建设,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不把精力放在这儿,不维持8、9,很可能农民的状况就会恶化,失业下岗的人数就会增加,地方政府也是处于一个很两难的状况。你把精力在放经济上,虽然经济增长上去了,但对大多数人没有好处。你不放在上边,社会的状况会恶化。从刚才我们说,微观不好宏观好一直到这一块我们叫经济增长的悖论恩,给了我

39、们一个启示,我们现在回头后去看所谓微观不好宏观好,不仅仅是部分统计数字的问题,它真正的问题在从微观不好宏观好那开始到高速增长下的大萧条,最后到经济增长的悖论。它表明我们在进入90年代以来的新的社会这个新的社会一系列新的逻辑在生成。刚才所说这样的一些变化都是新的逻辑的表现,我们说90年代以来或者说90年代中期以来,到现在我也不敢确切的说真正的变化是9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了这是不合适的。很模糊的说,我们看到从90年代到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发展的新的社会。我们讲的第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新的社会的到了。第二个大的问题是,这样一个变化发生的背景或者说在背景当中用哪些因素对它起了作用,或者说在什么的背景下形成

40、了这个新的社会,然后在这个背景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个背景当中,我特别强调的是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有我们平时关注得比较多的,也有我们平时关注比较少的,甚至是完全忽略了。对我们关注的比较多,我们讲清楚一些。在背景中,起码有三个因素起了作用。第一个因素是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生活必需品大家知道是柴米油盐,我们生产中必需的东西。在生活必需品时代也就是说生产和消费主要是围绕这些东西来进行的;耐用消费品大家都知道是房子、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而到耐用消费品时代就是整个生产和消费主要围绕耐用消费品来进行的。这个变化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这个事大家太习以为常了,都没有把它

41、当回事,也就忽视了它对中国社会最近这些年来的变化起的非常多作用。我们好好的在生产必需品时代为什么要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呢?我们很可能因为忽略这个问题,而不能对其他的问题产生一个正确的了解。比如说有一个问题困扰我们这个社会起码有7到8年的时间,它叫做内需不足,市场疲软。最近这几年我们很多问题出这上面。辛辛苦苦9、8,大家知道你得有一个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达到这样的经济增长?40的固定资产的投资,37将近40的进出口增长,还不能达到7.8、7.9。为什么?这个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刚才说的这个因素。但经济学研究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的问题包括报纸上的文章,估计不下十万篇。但中国的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究竟

42、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它就是什么性质的东西?这里没有一篇说清楚的。为什么这就在于忽略了这个背景。刚才我们讲为什么这个背景会被忽略,因为他太普通、太司空见惯、太不足为奇、太理所当然,没当一回事,但它非常的重要。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过去我们是柴米油盐,现在是房子汽车,我们一个基本的感觉现在不是挺好的吗?你过去为柴米油盐而奔忙,现在为房子汽车,不是挺好的吗?是挺好的,没错,从个人来说一点问题就没有。但是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上来说,要完成这个一般转型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上个世纪的30年代,在西方发生一场经济大萧条。我们看小说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当时中国的上海都受到了影响。30年代经济大

43、萧条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中学的时候就学过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就是说这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的资产过剩危机。这个解释对不对,对,但等于什么也没说。为什么?在经济大萧条发生的时候,资本主义已经存在几百年了,为什么以前没有发生危机,你不是说是周期性吗?30年代后到现代又六七十年过去了,你不是说他是周期性吗?它为什么没有出现像30年代大萧条那种经济危机?怎么就这一次?现在回过头去看,问题已经很清楚了。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就是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西方可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面临着这样一个转型,要转过去。但是,转不过去就跟我们今年一模一样。当时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把牛奶倒到沟里去,前几天

44、我们的河北就牛奶卖不出去了,倒掉了,和当年一模一样。当时,美国30年代发生的事情跟我们现在的基本差不多。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转型转不过,于是爆发了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在经济大萧条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然后很快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创造了新的需求,促使社会完成了转折。我们回过头来看西方在两次世界大战爆之间干了什么,可以说就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了从生产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这个消费时代的转型之所以这么难,就是因为你要完成从这个消费形态相适应的消费模型向那个消费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模式的转移。你在不同的消费时代的时代模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你回家,菜也齐了,锅也烧上

45、的油也热了,准备下锅了。一看一点酱油没有,你做菜不放酱油就不好吃。怎么办?这时候你用不着太多的思考,你口袋有那钱就毫不犹豫地去买,就是你没有钱你也得去买。为什么?没有酱油不好吃,如果是盐的话就更得去买了。所以这个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有几个特点,数量多但单价低,而且价格是没有弹性。如果要买一栋房子的话,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了。它首先数量少,单价高,买房子,你不但要用你现在挣的钱,就是现金,还要用你以前挣的钱,甚至还要用你将来挣的钱,就是按揭。然而,你怎么买这一套房子,可能还有一系列的选择,是买别墅呢,还是买公寓呢?买公寓是买两间的呢,还是买三间的呢?是买市区的呢,还是买郊区的呢?是买新房呢,还是买二

46、手的呢?是现在买呢,还是过一段再买呢?是全额付款呢,还是按揭呢?你会有这么一系列的选择。但是选择怎么做就不是你自己的事情了,而是你必须要有特定的制度背景。比如说,你搞按揭,交了首付之后还要按揭20年,一个月交5000,大家想想,这是你自己能决定的吗?你自己做不了这样的决定。为什么?你必须得依靠制度才能做这个决定,起码要看你自己的就业状况如何,收入水平是如何,你必须有一个预期。但是这个预期仅仅靠你自己是不行的,你还得考虑你的就业环境是什么样的,你说我坐轮椅,我可以让轮椅倒着走,别人做不到但是你能够做到,但是你还得有市场,你得根据市场的状况去判断。所以和耐用消费品相适应的消费模式的形成需要特定的社

47、会制度和市场结构的调节。他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和结构相调节呢?你看看30年代西方在经济大萧条当中干什么你就知道了。30年代经济大萧条大家更多的知道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涉等等,其实有几点大家平时很少注意到,就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这是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时候西方国家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儿。我们一说到社会保障、说到福利国家的时候,总会有一个想法,就是什么时候应当搞社会保障,什么时候应当搞社会福利?那总得说经济繁荣、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政府的钱都多到花不出去的情况下就搞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大错特错!西方的社会保障绝不是在它经济状况好的情况下搞的,是在它经济条件最差、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搞的,就是在经济大萧条

48、的时候搞的。如果你没有社会保障,人们就不买你的东西。前几年前,改了还没有搞的时候,象我们这么大年龄的人几乎都在嘀咕,特别是年轻人嘀咕得更厉害。大家知道马上要房改了,要多少钱?不知道!知道将来孩子要上学、要花钱,但是要花多少钱?不知道!再往后想,你老了总得病吧,等你老了得病了,医疗保险还有没有,到底起多大作用?你得掏多少钱?不知道!然后到时候老了有没有养老金,有多少,够不够生活呢?不知道!问了无数个都是不知道,就是说你对生活没有办法产生明确的预期,怎么办呢?就尽量的存钱。所以中国现在的消费率已经下降到50左右,达到历史的极点。为什么要靠进出口?国内生产的东西没有市场。为什么?首先是大家不花钱,所以前几年经济疲软的时候,我国的经济学家老是在说老百姓有几万亿的存款,你就花了吧,哪怕花一半社会经济不就不疲软了吗?但是他不知道,那是老百姓保命的钱,老百姓他也知道攒这点钱有用吗?不见得有用,但是有点儿总比没有点儿强。所以我们就看到我们经济生活当中一个非常要命的现象,就是储蓄迅速的增长。我记得好象是在1997年、1998年,在两会之前,中午快吃饭的时候局长出来说统计数据刚出来,但问题是怎么解释这个数字。这一年我们通过工资总额的方式(工资总额是除了农民工这一块以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