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中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4618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中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校园中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校园中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校园中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校园中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园中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中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校园中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袁廉兴(注;本教学设计获省教研室组织的全省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并收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程地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一书)一、教学设计的背景我们的学校就坐落在素有“珠江门户”之称的珠三角地区最高峰黄杨山的东南坡下,可谓山清水秀。黄杨山独特的地质(花岗岩山体)地貌(山地)植被(亚热带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理教科书。挖掘和整合其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特别是对高中地理陆地环境中有关知识的教学来说,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有很高的探索价值。二、教学设计的理念1、开展校本教研、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渗透乡土教育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

2、具体体现。2、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最基本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它既要求我们广大地理教师要对传统地理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也要求我们的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并从而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终生学习能力。3、新课标强调协作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地沟通,密切地协作和相互地支持,注重培养团队精神。4、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与传统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自主学习的场所和时间不再是固定的。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有助于学生获得发

3、展机会和展示自我的舞台。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观察和思考流水的外力作用过程及其结果;(2)观察土壤剖面图,了解土壤的形成和结构;(3)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并分析其形成原因;(4)观察岩石的风化现象,如球状风化和生物风化等,思考风化作用的原因及其结果;(5)了解校园内主要的植物群落,如有气根的榕树、酸性红土壤的指示性植物铁芒萁、喜光性植物马尾松等;观察植物的分层现象和“风旗效应”,并思考其原因;(6)观察地表水和地下水间的补给关系;并思考其原因;(7)观察山地的地形要素(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并思考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2、能力目标(1)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

4、践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掌握野外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学会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3、德育目标(1)培养和提高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培养和提高学生相互关爱和协作的人文精神;(3)培养和增强学生了解校园和爱护校园的乡土情感;四、教学准备在校园内选好教学线路和教学点,并结合新课标要求、课本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确定好各教学点中要具体解决的问题和可以迁移拓展到的问题。五、教学方法的选择实地观察法、对比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和集体讨论法。六、教学过程(按照下表中的顺序进行)七、教学总结 利用下一节课的课前几分钟,从以下二个方面来对本节课的课外探究性学习

5、情况进行简要的总结:一是课外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的组织纪律情况和合作精神,二是同学们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同学们在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提出表扬。八、教学后记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特别对开发建设校本课程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已经不能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唱独角戏、机械地照搬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我们老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节课我以我校校园作为教学的大课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路线、设计教学问题和活动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只是单纯地学习了课本知识,而且培养了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学到了更多的东西。老师也在这样的教学中得到了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