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word文档.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4645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时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word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2课时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word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2课时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word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课时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word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时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word文档.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标要求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

2、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课标解读“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

3、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本课时要求学生能够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1)说明静脉血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静脉血就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2)说明动脉血流经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将运来的营养物质供

4、给组织和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将它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动脉血就变化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肺泡与血液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思考,概括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总结肺泡适合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重点难点重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难点气体的扩散作用。教学准备澄清的石灰水,干净的玻璃管,烧杯,香水,广口瓶;P

5、PT课件。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分析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中的数据分析,明确这种变化是因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对于其他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教师可以用喷洒香水来讲解扩散作用的过程。肺泡与血液的其他交换过程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教师同时要讲解交换完成后血液发生的变化,为以后学习血液循环打下基础。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导入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了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

6、换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发生的变化。认真听讲,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内容。气体扩散的原理讲述: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小结: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续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阅读教材P45“想一想,议一议”: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讨论以下问题: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1.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过渡: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

7、化?它是怎样发生的呢?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展示模型:肺泡的结构。提问:肺泡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播放动画: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提问: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并画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图。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渡: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提问: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认真阅读,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回忆呼吸作用公式)一样

8、的过程。1.观察、思考。总结: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2.认真观看,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学生画图。3.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线粒体中被利用的。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

9、内容。对学生的表现给以评价和鼓励。指导学生讨论课后练习,给予点拨、帮助、引导。互评和检查这两节课的学习情况,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板书设计第2课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一、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1.肺泡数量多2.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3.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很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反思本节课(1)以学生比较熟悉的饭菜香来说明气体的扩散作用,学生易理解;(2)观察模型并画肺泡结构图有利于理解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材中虽然没有对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做相应的介绍,但是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做适当的补充还是有必要的。 探究点一肺泡适于交换的特点情

10、景展示 问题探究 如图是人体的肺泡,有哪些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思考交流 _归纳提升 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肺泡特点课堂速记_ 探究点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如图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在此过程中,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如何进行交换的?思考交流 _归纳提升 1.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1)气体交换过程:肺泡内氧气含量较多,扩散到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扩散到肺泡内,完成了气体交换。(如图所示)(2)气体交换的结果:血液中氧气增多,肺泡内二氧化碳增多,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2. 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外的毛细血管里,在这里又发生了一次气体交换,结果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被利用,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扩散到血液里。课堂速记_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