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15讲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15讲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5讲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等。,郑观应,2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二、康梁维新思想1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2代表作用:新学伪经考和是康有为的代表作,它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的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三、维新思想的传播1开办学堂: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2创办刊物:时务报
2、国闻报中外纪闻。3著书立说:梁启超发表,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4“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5组织团体:1895年成立强学会。,变法通议,6进行论战(1)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2)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3)影响: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教育制度,四、百日维新1提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发动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各地设立分会。3光绪帝重用维新人士: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准许专折奏事。4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1)变
3、法法令的颁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2)局限性在于,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应诏统筹全局折,设议院,五、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杀害“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1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2)戊戌变法是一次的政治运动。(3)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爱国救亡,光绪帝,理
4、解掌握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归纳概括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发展、达到高潮及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119世纪末,康梁维新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逐一弄清材料的含义。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C、D两项是革命派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答案】B,2(2009年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验)“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梁启超这段话指的是()A各地设立中小学堂B奖励创造发明
5、C准许官民上书方事 D准许设立报馆【解析】材料中“得直达于上”可以看出人民可以上书皇帝,改变了过去那种无法表达自己愿望的状况。【答案】C,一、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1898年,山东冠县的义和团在等领导下,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2)1899年秋,这场反帝斗争的火焰蔓延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赵三多,2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1)“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斗争。(2)“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带有
6、笼统排外色彩。,灭洋,3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1900年春,义和团挥旗北上,连克州县,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2)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改用“招抚”,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4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900年6月,义和团包围 和东交民巷使馆区;义和团在廊坊、杨村一带狙击敌人;义和团和清军坚守天津。5义和团运动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西什库教堂,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经过(1)1900年6月,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2)7月,大批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侵略军成立,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3)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
7、北京实行分区占领。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紫禁城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联军在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西摩尔,都统,衙门,2结果: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辛丑条约,归纳概括在义和团运动中,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及反映出的本质问题,分析说明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1巨额赔款成为中国人民长期的沉重负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清政府的税收机构,实际上成为替帝国主义收款的代办机关。2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帝国主义完全控制了京津地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使清朝心脏地
8、区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3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使馆区从此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反动据点。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控制之下,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的傀儡。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其目的是要摧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以实现其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企图,而清政府也从此完全变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5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目的是使之更适应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同时也标志着清政府的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6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
9、了在华权益。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1(2009年杭州模拟)日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史料中的“联军”指的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B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军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D抗战胜利后在华的美国侵略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由“入京之联军”、“大肆掠夺”并材料出自日本人之口,综合判断是八国联军。【答案】C,2.(20
10、09年北京西城5月)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作为外国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其主要目的是()A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开辟外国租界C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的反帝斗争D扩大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外国兵把守的东交民巷,【解析】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曾发生义和团和爱国清军进攻东交民巷事件,故在辛丑条约中,加入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并由各国派兵保护的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防范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以便更好地控制清政府,服务于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答案】C,一、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1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并第一次把政治主张同救亡图存的
11、实践结合起来,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2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破坏,变法很快归于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关系119世纪末,面对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农民阶级再次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一运动最初由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最早从山东爆发,迅速扩展到京津地区,迫使清政府默许义和团为
12、合法团体。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1900年西方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虽进行了英勇抵抗,但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后失败了。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从此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了。,2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是()A“自强之术,在于练兵”B“十万之豪富,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解题指导】A、C两项强调的是兴武备、与西方列强进行武力对抗的主
13、张;D项是强调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问题。B项强调的是经商富国以自强,是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具体体现。【答案提示】B,每年高考命题都是以教材重点内容为命题切入点,有效信息来源于教材,但对有效信息的处理和使用,又高于教材,体现了创新精神。本题的命题技巧,解答思路都颇值思考和借鉴。,(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卷)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解题指导】本题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租界”“地方当局”以及“本质上反映”
14、等信息。天津老城南门外出现“三不管”地带,是指租界和地方当局均不管理,由题干中的“租界”反映出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答案提示】C,随着地方自主命题地区的增多,一些突出考查地方特色的历史题目亮相了。所以,已经实行自主命题的地区,要用一些时间复习与本地区相关的、突出地方特色的史实,这样既认识了本地区的历史,又为高考做了扎实的准备工作。,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此史料是根据戊戌变法时期的运动形势绘制的一幅形势图,比较直观地反映了运动的形势。解读此类史料,首先要看图例:学会地点以()表示,学堂地点以表示,报馆地点以表
15、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学会、学堂、报馆及其所分布的地域,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地是维新运动的中心地区。,1百日维新期间,维新运动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君主立宪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答案】D,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轰动?【答案】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过程中,康有为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相结合,既利用孔子的名义,斥古文经为伪经,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又利用孔子的权威论证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
16、本主义的政治主张,又敢于向封建正统思想大胆挑战,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轰动。,义和团的“卡秋莎”,“卡秋莎”其实是二战中苏联生产的轨式火箭炮,后也有人把火箭炮叫作“卡秋莎”。义和团已有火箭炮。图中的火箭即是侵略者闻风丧胆的义和团的“卡秋莎”。这枚产于中国的火箭是1900年前后的产品,有一个45厘米长的铁质弹头,内装炸药,尾部是木制,涂上沥青,用热空气点燃。火箭能射出300多米外,若直接命中人体,就连神仙也回天乏术了。羊城晚报(1995年9月20日),1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经历了“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的变化,这表明()A义和团运动也有科学理论作指导B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最
17、主要矛盾C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深入D义和团不断变换斗争口号,导致斗争目标不明确【答案】C,2管形火器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该图对于我们评价义和团有什么帮助?【答案】南宋时发明的“突火枪”,是最早的管形火器。该图说明,义和团并不是绝对排斥或拒绝近代文明的。,一、选择题1(2009年高考上海卷)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18、,【解析】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词语“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分析上海办“赛会”的有利条件。“中西总汇”说明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江海要冲”说明商贸发达。【答案】B,2(2008年高考广东卷)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A康有为 B梁启超C严复 D胡适,【解析】根据“自戊戌以来”,排除D项,C项严复于1921年逝世;B项梁启超曾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A康有为先主张维新变法,在守旧派眼中是“太新”;后又反对革命,主张保留君主,成为“保皇派”,在革命派眼中是“太旧”。【答案】A,3(2008年
19、高考上海卷)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解析】D项中“好头颅六个凭空送”是指被杀的戊戌六君子。【答案】D,4(2008年高考全国卷)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题干中的有
20、效信息,本题的有效信息是题干中的时间“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战争中很多新式武器使用到战争中去,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故此梁启超才由此感想。【答案】C,5(2007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 BC D,【解析】“中英天津条约签字”这一图片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这一图片出现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答案】C,6(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21、()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解析】本题以中西文化碰撞为切入点,材料中涉及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之时,故选D项;而B、C项从材料中推断不出,A项冲突不可调和,结论不对。【答案】D,二、非选择题7(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
22、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戊戌变法的失败
23、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维新变法的基本历史史实,要求学生对该历史事件要全面地把握,针对题目要求在做题时需要注意。第(1)问,“根据上述材料”,因此在做题时必须对材料进行仔细分析,特别是关键句子如“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中国)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富强可驾万国。”可以较容易地概括出变法的背景。同时题目还规定要结合所学知识,因此解答题目要将该事件放在特定的大环境中将前后历史相联系,从而分析出甲午战败,中国危机加深这一考点来。第(2)问,是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题目要求是对材料进行概括,因此解题关键是对材料进行解读,明确关键语句的含义。,【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