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8253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3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文档资料.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问诊的临床意义:(一)是了解疾病全过程的主要手段。(二)是收集自觉症状及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的唯一途径。(三)是掌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线索的重要来源,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问诊的方法:(一)态度和蔼,严肃认真(二)语言亲切,通俗易懂(三)围绕主诉,全面(重点)询问(四)适当提示,避免诱导(五)危重病人,抢救为先,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包括六方面:一般情况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婚姻、职业、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是进一步询问的出发点,也是实施辨证论治的必要资料。,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2、,主诉(一)定义:记录病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二)要求:语言精练,用一、二句话加以概括。一般描述13个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主诉(三)意义:进一步问诊的基点和中心;为识别病因、病机提供主要线索;为病名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如胃脘痛既是主诉,又是诊断的病名。,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现病史(一)发病情况:发病的具体时间,可能的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作过何种处理等。(二)病程演变:按发病的时间的先后顺序,询问其病情演变的主要过程。(三)诊治经过:询问病人患病后至此次就诊前受过的诊断及治疗的全部经过。(四)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其内

3、容丰富,单列一节讲述。,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既往史(一)平素健康状况(重点掌握体质类型)(二)既往患病情况(患过的传染病、重病,预防接种,手术史,过敏史等),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个人生活史(一)生活经历:出生地、经历地、居住及工作环境,是否到过疫区等。(二)精神情志:性格特征,情感经历,当前精神状态等。(三)饮食嗜好与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烟、酒、茶嗜好,作息时间,运动、劳作等。(四)婚姻生育:对成年患者应问婚否、结婚年龄、配偶健康状况,妇女还应问月经史、产育史及带下等。,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家族史 询问家族成员(追溯三代)的有关病史(传染病、遗传病及已故成员的死亡原因)。对诊断某些传染病和遗传

4、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癫痫、高血压、肥胖等有一定诊断价值。,第三节 问现在症,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问寒热,寒热的概念寒怕冷恶寒怕冷较重,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亦不缓解。畏寒怕冷较轻,添加衣被或近火取暖有所缓解。恶风遇风觉冷,无风或避风即不觉冷。寒战严重怕冷,以致全身颤抖不已。,问寒热,寒热产生的机理实证:寒邪侵入,多致恶寒(阴盛则寒);热邪侵入,多致发热(阳盛则热)。实证寒热取决于病邪的性质。虚证:阳衰失于温煦,多见畏寒(阳虚则寒);阴虚而

5、致阳偏亢,亦可发热(阴虚则热)。虚证寒热取决于机体的阴阳盛衰。,问寒热,问寒热的内容1.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的外感表证的主症。恶寒重发热轻,兼无汗、头身痛外感风寒(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兼口渴、咽干痛外感风热(表热)证发热轻而恶风,兼自汗、鼻塞、喉痒外感风邪兼表虚(伤风证),问寒热,2.但寒不热:病人仅感恶寒而不发热的症状。常见于里寒证。新病突然恶寒,肢冷或寒战,肢体或脘腹剧痛寒邪直中实寒证久病经常畏寒,面色晃白,肢冷踡卧,神疲乏力阳气亏虚虚寒证,问寒热,3.但热不寒:病人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症状。常见于里热证。(1)壮热:高热(39摄氏度以上),恶热,面赤,渴饮,大汗里实热证。(2)

6、潮热:每天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3)微热:长期低热,多在37oC38oC之间,或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阴虚、气虚、气郁、血虚、血瘀见于内伤病及温热病的后期。,问寒热,阳明潮热(日晡潮热)热度较高,日哺热甚(申时下午3-5时),兼腹部硬满疼痛拒按、便秘、苔黄燥,常见于肠热腑实证,为热邪与燥屎互结,腑气不通所致;湿温潮热(午后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热,久则灼手),午后热甚,兼呕恶、脘痞、身重、便溏不爽、苔黄腻,常见于湿温病,为湿遏热伏所致;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潮热)热度不高,午后或入夜热较甚,五心烦热或骨蒸,伴颧红、盗汗、咽干、舌红少津,见于阴虚内热证或温病热入营血。,问寒热,4.寒热往来:

7、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1)伤寒少阳证(2)疟疾,问汗,人体阳气蒸化津液,泄出于腠理体而为汗。问汗的情况可以测知阳气的盛衰和津液的盈亏。,问汗,(一)表证辨汗1表证有汗:兼恶风发热、头痛、脉浮数风袭表虚证。兼发热恶寒、微渴、咽痛、脉浮数风热表证。,问汗,2表证无汗: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风寒表实证寒主收引,腠理致密,汗孔闭塞。,问汗,(二)里证辨汗1.里证汗出:(1)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兼气短、乏力、畏寒、脉微弱阳虚证、气虚证。(2)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汗自止,兼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咽干燥、脉细数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证。(3)大汗:汗出量多势急。(4)战汗:病人突然恶

8、寒战栗,继而全身发热汗出。多为外感热病中,邪正斗争激烈欲驱邪外出的转折点。(5)黄汗:汗出色黄如柏汁而粘衣湿热交蒸,问汗,大汗 蒸蒸汗出,量多不止,兼发热,烦渴,脉洪大里实热证邪热内盛,迫津外泄。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兼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不规则,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阳证阳虚不能固津,津随气泄 病势危重,汗出如油如珠,兼发热、烦渴,呼吸气粗、脉细数疾亡阴证阴液大亏,虚热迫津外泄,问汗,战汗转归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呼吸均匀邪去正安向愈 汗出热不退,烦躁,脉来急疾,呼吸急促邪胜正衰恶化,问汗,2里证无汗:阳虚无力蒸化津液或津血大亏,汗源缺乏,见于久病虚证,问汗,(三)局部辨汗1.头汗:仅头部或头颈

9、部出汗。兼发热、烦渴、苔黄、脉数等上焦热盛兼发热、身重、倦怠、纳呆、腹胀、苔黄腻中焦湿热兼头晕、目眩、气短、活动时加剧、脉虚气虚不固头额冷汗不止,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问汗,(三)局部辨汗2.半身汗出:病人身体一半(患侧)不出汗,另一半正常出汗风痰、瘀血、风湿阻滞患侧经络,或兼气虚见于中风后遗症、痿病、外伤截瘫、痹病等。3.手足心汗:经常手足心出汗过多阴虚内热,阳气内郁,中焦湿热等。4.心胸汗多: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5.阴汗:下焦湿热。,问疼痛,疼痛产生机理“不通则痛”:邪气阻遏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不荣亦痛”:正虚(气血不足,阴精亏损)脏腑经络失养亦痛。,问疼痛,问疼痛的内容 部

10、位、性质、时间、病史、兼证、程度、喜恶。,问疼痛,询问疼痛性质的重点在于辨别虚实、寒热的病性: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痛处拒按实痛;久病疼痛,痛势较缓,时痛时止,痛处喜按虚痛;冷痛喜暖,痛处发凉,遇寒痛剧寒痛;灼痛喜凉,痛处发热,遇寒觉舒热痛。,问疼痛,(一)问疼痛的性质1.胀痛痛处伴胀满感气滞或火热上攻常发于胸胁、脘腹、头部。2.刺痛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血瘀常发于胸胁、胃脘、腹部。3.重痛痛处伴沉重感湿滞或肝阳上亢常发于头、四肢、腰部、关节。,问疼痛,(一)问疼痛的性质4.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刀割有形实邪闭塞气机或寒凝气闭心胸、胁下、胃脘、腹部、腰部。5.灼痛痛有处伴灼热感而喜凉火邪窜

11、络或阴虚火旺常发于咽喉、口舌、胁肋、脘腹、关节。6.冷痛痛处伴冷感而喜暖寒滞脏腑、经络或阳虚失温头、脘腹、腰背、四肢、关节。,问疼痛,(一)问疼痛的性质7.隐痛疼痛轻微而绵绵不休精血亏损或阳气虚弱不足常发于头部、脘腹、胁下、腰背。8.掣痛(“引痛”)痛处伴牵掣感或一处痛连及它处寒凝、肝风或筋脉失养胸背、少腹、四肢、头颈。9.酸痛痛处伴酸楚乏力感风湿阻络、气血不畅,或肾虚、气血虚腰背、四肢、关节、全身。,问疼痛,(一)问疼痛的性质10.空痛痛处伴空虚感精髓、气血亏虚,脏腑失养头脑、胃脘、小腹、胸胁。11.窜痛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移动气滞,风邪为主的行痹胸胁、脘腹、关节。12.固定痛痛处固定不移瘀血

12、,湿滞或湿邪为主的着痹关节、脘腹、胸胁、头部。,问疼痛,(二)问疼痛的部位1头痛:头 项病在太阳经前额痛病在阳明经头侧痛病在少阳经头顶痛病在厥阴经,问疼痛,(二)问疼痛的部位2胸痛:多属心肺的病变3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胁胸下及胃脘两旁的部位。4脘痛:多与胃、脾、肝胆病变有关。胃脘上腹中部(鸠尾下、脐上)。,问疼痛,(二)问疼痛的部位5腹痛:大腹痛(脐周部)病在脾胃。小腹疼痛(下腹中部)病在肾、膀胱、大小肠、胞宫。少腹痛(小腹两侧)病在肝经、大肠。,问疼痛,(二)问疼痛的部位6背痛:病在肺、心、脊柱、督脉、手足太阳经。7腰痛:多与肾虚、腰椎、督脉、胞宫病变有关。8四肢痛:多与局部关节、肌肉

13、、筋骨、经络病变有关。,四、问头身胸腹不适,头身胸腹不适 是指头身胸腹除疼痛以外的其他常见症状,如头晕、胸闷、心悸、腹胀等。,四、问头身胸腹不适,(一)头晕 指自觉头脑昏沉晕糊,甚者感到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不能睁目。,四、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头晕而重,如物缠裹,胸闷呕恶,苔腻脉濡痰湿阻遏清阳;头晕面白,神疲心悸,动则加剧,脉细舌淡气血亏虚;头脑昏沉,记忆减退,遗精耳鸣,腰膝酸软肾气不足,髓海空虚;头部外伤后头晕刺痛,经久不愈,面唇紫暗瘀血阻于脑络。,四、问头身胸腹不适,(二)胸闷 自觉胸中滞塞、满闷不舒痰湿阻肺,心阳虚衰,心血瘀阻,肝气

14、郁结,四、问头身胸腹不适,(三)心悸指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可分为:惊悸:若心悸由惊骇而作,或心悸而伴惊骇的表情。怔忡:若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达脐腹,不能自持。,四、问头身胸腹不适,(四)胁胀胁下一侧或两侧胀满,似有物支撑的感觉,称为胁下胀满,简称胁胀。多由肝胆气机郁滞或肝胆湿热内阻所致。,四、问头身胸腹不适,(五)脘痞指胃脘阻塞窒闷、气机不畅的感觉。脘痞实证多因痰湿、水饮停滞于胃;虚证多责之于脾胃气虚。,四、问头身胸腹不适,(六)腹胀指腹部膨胀不舒如物支撑的感觉,甚者腹形亦增大。脾、胃、肠、肝、肾等脏腑气机受阻皆可致腹胀。其常见病机有气滞、寒凝、湿热、食积、燥屎、

15、水停、气虚等。若腹部胀大如鼓,而四肢瘦小,肤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称为“臌胀”。多因肝、脾、肾等脏功能失调,滞气、瘀血、湿热、水饮、积食、寄生虫等邪结聚腹中所致,属虚实夹杂证。,四、问头身胸腹不适,(七)身重自觉身体沉重如负重物的症状。身重多由湿邪、水饮等留滞于肌肤、筋骨、关节所致。,四、问头身胸腹不适,(八)麻木指肌肤感觉功能减退乃至完全消失的症状。麻木常由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痰湿瘀血痹阻经络引起。,四、问头身胸腹不适,(九)乏力自觉肢体倦怠、无力运动的症状。乏力见于多种虚证,尤其是气虚、血虚、阳虚,也可见于湿证。,五、问耳目,(一)问耳耳鸣:自觉耳内经常鸣响,妨碍听觉。耳聋:指听力不同程度

16、的减退,甚则听觉完全丧失。,五、问耳目,(一)问耳实证:耳鸣渐发,其声细小,按之略减,或听力逐渐减退肾虚,脾虚气陷虚证:耳鸣暴作,声粗如雷鸣,按之尤甚,或突然耳闭无闻肝胆火邪循经上扰,或痰火郁结上壅于耳,或风湿等外邪壅遏清窍,五、问耳目,(二)问目1目痛:目痛剧者,多因肝火上炎或风热上袭;目痛微者,常由阴虚火旺。,五、问耳目,(二)问目2.目眩:视物昏花迷乱,或眼冒金花、黑点如蚊蝇飞舞,俗称“眼花”。若兼头晕,合称眩晕。实证多因风火、痰湿虚证多因气虚、肝肾阴虚,五、问耳目,(二)问目3.目昏、雀盲、视歧:目昏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雀盲指每到黄昏视力明显减退,如雀之盲;视歧指视一物为二物。此三症

17、皆因肝肾阴虚、精血不足所致。,六、问睡眠,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与阴阳的盛衰、气血的盈亏、卫气的运行及心肾的功能密切相关。问睡眠可了解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的状况。异常睡眠可分为失眠与嗜睡两类。,六、问睡眠,(一)失眠 指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后再难入睡,甚则彻夜不眠。失眠的基本表现是睡着的时间明显少于其正常时睡着的时间。,六、问睡眠,(一)失眠失眠的基本病机是阳亢阴虚,神魂不安。其实证为心肝火旺、痰热扰神、食积、瘀血等,虚证主要有阴虚、血虚。,六、问睡眠,(二)嗜睡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嗜睡的基本表现是睡着的时间明显多于其正常时睡着的时间。嗜睡的基本病机是阳虚阴盛,精神疲惫

18、。虚证多为心肾阳虚,脾胃气虚而清阳不升;实证则见于痰湿困脾,暑热伤气。,六、问睡眠,嗜睡与但欲寐、昏睡鉴别,七、问饮食口味,(一)问口渴与饮水1.口不渴:不觉口干而不欲饮水。健康人乃津液上承、口腔濡润的表现;病人不渴,提示津液未伤,或为寒、湿、痰、饮证,或燥热之邪轻微。,七、问饮食口味,(一)问口渴与饮水2.口渴多饮:自觉口渴而饮水量大。大渴喜冷饮里热炽盛,津液耗伤口燥咽干,饮水较多燥邪伤津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而体渐消瘦消渴病,七、问饮食口味,(一)问口渴与饮水3.渴不多饮:病机较复杂,可有下列情况:口燥咽干但饮水不多,伴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阴虚证口干不欲饮或饮水不多,伴身

19、热不扬、口苦、身重、苔黄腻湿热证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伴眩晕、胃脘振水音痰饮证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伴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瘀斑瘀血内停口渴而饮水量较气分证减少,伴身热夜甚、昏谵、斑疹隐隐热入营血,七、问饮食口味,(二)问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病人不想进食,食之无味,甚至厌食,食量减少或不进食。食少、纳呆,腹胀便溏,体倦乏力,消瘦,舌淡脾胃气虚 食少、纳呆,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头身困重,苔腻湿邪困脾厌食、恶油腻,呕恶口苦,黄疸,胁痛,苔黄腻肝胆湿热厌食、恶闻食嗅,脘腹胀痛,噯腐吞酸,苔厚腻食滞胃脘已婚妇女停经,厌食,呕吐妊娠恶阻,七、问饮食口味,(二)问食欲与食量 2.消谷善饥

20、:食欲亢盛,进食量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消谷善饥,口臭便秘,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燥胃火炽盛多食易饥,食后腹胀,大便溏泄胃强脾弱证多食易饥,伴多饮、多尿而消瘦消渴病多食易饥,伴颈前肿瘤、心悸、脉数瘿病,七、问饮食口味,(二)问食欲与食量 3.饥不欲食: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常伴胃中嘈杂、灼热感,干呕呃逆,口干舌燥胃阴虚证,七、问饮食口味,(二)问食欲与食量 4.偏嗜食物:过分偏爱、进食某一类型食物或异物偏嗜肥甘厚味易生痰湿、肥胖偏嗜生冷苦寒易伤脾胃阳气偏嗜辛辣炙馎易致燥热伤津小儿嗜食生米、泥土、木炭等异物虫积孕妇嗜湿酸辣饮食妊娠期生理现象,七、问饮食口味,(三)问口味口淡乏味脾胃气虚,寒

21、证口苦肝胆郁热,心胃火邪,湿热内蕴口泛酸味肝胃蕴热,肝胃不和,食积口甜或粘腻脾胃湿热,脾虚湿滞,食积口咸肾虚,寒邪,水饮口涩燥热伤津,脏腑热盛,八、问二便,(一)问大便正常大便:每日或隔日一次,色黄软便成形,排便畅快。,八、问二便,(一)问大便1.便次异常(1)便秘: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便次明显减少。实证多因热邪、燥屎阻结肠道或寒凝气滞;虚证多因大肠津亏、阴血不足,肠道失润,或脾气虚弱,传导无力。,八、问二便,(一)问大便1.便次异常(2)泄泻:大便水分增多,稀软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明显增加。仅粪质稀薄,称为便溏。新病暴泻多实证,常由大肠湿热、食滞肠道、寒湿困脾、饮停胃肠等导致传导失职而成

22、;久病缓泻多虚证,多由脾气虚、脾阳虚或脾肾阳虚而水谷下趋所致。,八、问二便,(一)问大便2.便质异常(1)完谷不化:粪便中混有大量未消化食物多为脾胃阳虚,或脾肾阳虚(2)溏结不调:大便先干后溏,或时干时稀多为胃强脾弱,或肝郁脾虚(3)便血:血液从肛门排除,或粪中带血,或粪血混合。粪便色黑如柏油,或粪、血混合均匀远血;便血色红,粪、血不融合近血;粪便中带脓血粘液(红白冻子)痢疾大肠湿热,八、问二便,(一)问大便3.排便感异常(1)肛门灼热: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大肠湿热,里热证(2)里急后重:腹部窘急、时时欲泻,虚坐努责,频频登厕痢疾大肠湿热(3)排便不爽:排便不畅,时有粪便未尽之感肝郁脾虚、湿滞肠

23、道、食积、气虚(4)滑泄失禁:排便不能控制,以致粪便泄出而不能自止脾肾气虚阳衰,神昏(5)肛门气坠:肛门时时下坠感,甚则脱肛脾虚气陷,八、问二便,(二)问小便正常小便:36次数/日,淡黄清亮,尿量1000-1800毫升,排尿通畅。注意:尿次、尿量受饮水、温度、出汗或年龄等因素影响较大。,八、问二便,(二)问小便1.尿量异常尿量增多寒证(虚寒为多),肾气不固,下消尿量减少热证(热盛伤津、阴虚),水肿(肺、脾、肾气化不利而水湿内停);汗吐下太过(津亏液脱)。,八、问二便,(二)问小便正常小便:36次数/日,淡黄清亮,尿量1000-1800毫升,排尿通畅。注意:尿次、尿量受饮水、温度、出汗或年龄等因

24、素影响较大。,八、问二便,(二)问小便2.尿次异常(1)小便频数(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量少、急迫、短赤膀胱湿热而气化不利(淋证);量多、色清、夜尿多肾气不固或肾阳虚而膀胱失约。(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实证膀胱湿热、气化不利,或瘀血、结石阻滞尿路;虚证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或肾肺阴虚、尿液乏源。,八、问二便,(二)问小便3.排尿感异常(1)小便涩痛:小便排出不畅且灼痛、急迫淋证膀胱或小肠湿热;(2)余沥不尽:排尿后仍有尿液点滴流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3)小便失禁: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肾气不固或肾阳虚而膀胱失约(神清);或心神失守而膀胱无制(神昏危重

25、病人);(4)遗尿:睡眠中不自主的排尿肾气不固或肾阳虚而膀胱失约。,九、问经带,(一)问月经正常月经:1315岁左右初潮,月经周期为28(+2)天,行经期为35天,49岁左右绝经。每次经量适中(50100ml),色正红,不稀不稠,不夹血块。,九、问经带,1.经期异常(月经失调)(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血热,气虚,肝郁,阴虚(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推后7天以上寒凝,血虚,痰阻,气滞血瘀(3)先后不定期:月经周期错乱,先后不定肝郁气滞,脾肾亏损,血瘀胞宫此外,少数女性终身无月经,却能正常妊娠、生育,称为暗经,不属病态。,九、问经带,2.经量异常(1)月经过多:经量比平常明显增多血热,气

26、虚,血瘀胞宫。(2)月经过少:经量比平常明显减少血虚,气血两虚,寒凝血瘀。(3)闭经(病理性):女性18周岁后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后连续停经3个月以上虚证多因气血虚少或肾虚;实证多因气滞或寒凝而致血瘀,或痰阻胞宫。(4)崩漏:指非行经期阴道大量出血。其中,势急量多者为崩;势缓点滴而下者为漏。崩漏的病机与月经过多基本一致。,九、问经带,3.经色、经质异常色淡红质清稀血虚或气血两虚色深红质稠浊血分热炽色暗红或紫暗而夹血块、血丝血瘀,九、问经带,4.痛经指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常痛引腰骶,甚则剧痛难忍。经前或经行初期小腹胀痛或刺痛肝郁气滞或血瘀经来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寒凝胞宫或下焦

27、虚寒经行后期或经后小腹隐痛,腰骶酸痛气血亏虚、胞脉失养,九、问经带,(二)问带下正常带下:少量乳白色、无臭味的液体,九、问经带,1.白带:色白量多、清稀如涕,淋漓不断脾气虚弱,或脾肾阳虚 色白质稠如凝乳或豆腐渣,气酸臭,伴阴痒湿浊(毒)下注,九、问经带,2.黄带:色黄、粘稠、臭秽肝脾湿热下注3.赤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粘稠臭秽肝经郁热,湿热下注若中老年妇女带下赤白、黄褐,淋漓不断,气味臭秽难闻,多属湿热夹毒,预后较差,,十、问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发病较急、传变较快、易虚易实,十、问小儿,(一)出生前后情况:新生儿重点询问母体妊娠期的健康状况及病史,服药情况,以及分娩情况等,以了解患儿先天禀赋的信息。婴幼儿要特别询问喂养情况和发育情况。,十、问小儿,(二)问预防接种及传染病史:出生6个月至5岁的小儿从母体获得的先天免疫力已消失,而后天的抗病力较弱,易患传染病。,十、问小儿,(三)问此次发病的原因:小儿最常见的病因有三:一是感冒寒热易患肺脏及呼吸道疾病;二是饮食不当易患脾胃及消化道疾病;三是易受惊吓而患心肝及神经系统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