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9483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指导,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含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 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 的特点。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 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学习内容,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2中医内科学发展史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4中医内科学疾病发病学要点5中医内科学疾病症状学要点6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学要点7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定义: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 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 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转归预后以

2、及预防、康 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性质:临床学科。范围:,中医内科疾病,外感病,内伤病,伤寒温病,脏腑病,肺病证心脑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膀胱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经络肢体病证,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理论,截止于是1911年,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殷商,清末,3000多年,萌芽阶段,奠基阶段,充实阶段,成形阶段,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心病、头痛、肠胃病、蛊病等内科疾病的记载,,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1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商时期),殷商时代已发明用汤液药洒治病,周朝就有了分科,有疾医、疡医、食医、

3、兽医等分工不同的医师,疾医就是最早的内科医师。,周朝时代就建立了自己的医疗制度,医师是负责主管医药政令官,下设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分管王室的饮食配膳,治疗邦中的内外科疾病和兽病,建立年终考核制度,制定考核标准,即:“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以下几部医学著作: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足臂十一月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2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始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该书在内科方面已有对病因病机、病症诊断和治疗原则的记载。如“咳论篇”、“风论篇”、“痹论篇”

4、、“痿论篇”、“厥论篇”等都从发病原因、病机、症状对内科病进行了论述。,后世(汉代)医家张仲景的巨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对尸注(结核病)、病癞(麻风病)、沙虱(恙虫病)等传染病在发病病因上也有较深刻的认识,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与发展,病因学:,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1739 种证候的病因作了具体的阐述,认识到“寸白虫候”(绦虫病)的感染是饮食不当,食生猪牛肉引起,瘿病(甲壮腺肿大)的发病与水土和情志有关。,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上首先提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二

5、、中医内科发展简史,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叙述了病候 784 条,如对胸痹病(冠心病)的发作疼痛的性质以及部位与预后已非常详细、准确。,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认识到消渴病容易并发疮痈。,唐朝.王焘.外台秘要认识到消渴病“每发即小便至甜”,症状学:,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许多方剂是治疗内科病的。,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治疗学,学术理论的创新,金元时期内科学术理论百家争鸣,出现了四大家名医:,刘完素:倡火热学说,而主寒凉法。,张从正:倡攻邪学说用“汗、吐、下”法治病

6、。,李东垣:重脾胃,多用补脾升阳法。,朱丹溪:主“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滋阴降火法。,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到了明.清时代中医内科已基本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专科。,明代.薛 己.内科摘要是首先使用“内科”一词命名的著作。,明.王 纶.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对内科疾病的治疗进行了总结概述。,证治准绳,又名六科证治准绳 分为杂病证治准绳 伤寒证治准绳 杂病证治类方 疡医证治准绳 女科证治准绳 其中杂病证治准绳共八卷,一至六卷为内科疾病。,二、中医内科发展

7、简史,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王肯堂,杂证谟九卷至三十七卷记述了内科杂病70余种的证治,每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其温补学说,在这部分结合病证充分地进行阐明。,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张介宾.景岳全书,在证因脉治中认为,众多医家多凭脉而寻求其病因与治疗,各人对脉的体会不一,主张以症为主,据症而寻因,参以脉象,定其治法,其观点是重视病人症状表现,脉象仅作参考,当时已有此认识,说明其看病是很客观的。,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秦景明,医宗必读:此书是中医径书之一,共十卷其中卷五至卷十以内科杂病、伤寒为主,论述了三十六种

8、病证的诊治和医案,是李氏的代表作之一。,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李中梓,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我国历代以来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全书内容包括医经注释、诊断、各科疾病的理论与经验。全书五百二十卷,其中(卷二百一十七至卷三百五十八)是介绍内科各种疾病的证治的,分风、寒、暑、湿、咳嗽、呕吐、泄泻、霍乱等五十二门。,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清代.陈梦雷等,医宗金鉴:是以清政府组织编写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共九十卷,其中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八至四十三)是内科杂病,有中风、虚劳、黄胆、失血、诸气等四十余种病证。,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中医内

9、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吴 谦等,张 璐.张氏医通:介绍了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的证治。,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叶氏是清代名医,临床经验极为丰富,以介绍内、外、五官、妇科、儿科病证为主。,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注:以杂病为主,每病证有源流一篇,是较有影响的杂病著作。,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王清任.医林改错 王清任是一个有求实精神的医学家,对古代一些解剖学有质疑,亲临刑场,观察尸体脏腑的解剖位置。纠正了关于脏腑记载的不少错误。对血瘀证,中风半身不遂的证治有独到之处,他的“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

10、汤”在中风病治疗上至今还在使用。,是一部论血证治疗的专著,论述的病证很全面,上有吐血、咯血,下有便血、尿血,还介绍血瘀证的治疗,如瘀血、蓄血、血臌等的治疗。他提出的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是通治血证的大纲。,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唐容川.血证论,叶天士.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辨证,至今仍在使用。,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清代温病学发展的成就,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三焦辨证,使内科热病学术进一步完善。,中医内科学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医学的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三、中医内科学疾病分类及依据,(一)病因分类

11、 1外感疾病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气。2内伤疾病 七情、饮食劳倦、气血津液输布 失常及病理产物。(二)病机分类 1热病 2杂病(三)脏腑分类.脏病.腑病.脏腑同病,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条件及其发病规律的一门学科,(一)体质因素1体质特殊性 对某些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2体质差异性 对某些疾病发展变化的多变性。,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二)病邪因素1影响病证属性 阳邪易致实热证。2影响发病形式 感受风燥暑热或疫毒之邪,或食 物中毒,或强烈精神剌激多发病较急;饮食失调,情志抑郁或失精失血多发病较缓。3影响发病部位 六淫之邪致病多从皮毛而入,由 表及里

12、;饮食所伤多从气血和脏腑开始。,(三)情志因素1突发性情志失调 可使气血及脏腑功能暴乱而 发病。2持续性情志失调 可引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 紊乱而发病。,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四)行为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方式可诱发许多疾病。(五)时间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病和演变与年、季节、月、日、时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内在联系。(六)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的自然环境可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体质、情志、行为”为发病的内部因素,“病邪、时间、地域”为发病的外部因素。,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症状学是描述疾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研究症状组合、鉴别及演

13、变规律,为确定证候、分析病机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中医内科疾病有以下主要症状:发热、咳嗽、气喘、口渴、腹痛、胸痛、饮食异常、汗出异常、头晕、乏力、呕吐、大便异常、小便异常、水肿、神昏、抽搐、出血。,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一)发热 是机体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的表现发热恶寒: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外感表证的表现。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为邪在少阳,枢机 不利的表现。身热夜甚:发热以夜间为甚,一般无汗,舌红降,为 邪热传营劫烁营阴的表现。长期低热:发热2周以上,一般体温在37238之 间,多为气血阴亏,脏腑功能失调。,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二)咳嗽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证时应

14、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伴随症状以及加重因素,还需注意痰的有无,痰量多少和痰的色、质、味。,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三)气喘 主要与肺气上逆,肾气失纳有关。,病史,实证:青壮年气喘;既往健康。虚证:中老年气喘;既往常有气喘发作,遇劳遇寒 则发,重病、大病或产后失血而突发气喘,实证:喘而呼吸深长,面赤身热,舌红苔黄腻或黄 燥脉浮大滑数。虚证:呼吸微弱浅表,呼多吸少,慌张气怯,面色苍 白或青灰,额有冷汗,舌淡无苔或苔白滑或黑 润,全身消瘦或浮肿,脉浮大中空 微弱。,症状体征,气喘之寒热当辨痰之色、质,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四)口渴 津伤之象。分为口干、微渴、大渴引饮和数饮而

15、不解渴,其性质应结合口味之苦、淡、甜、粘、咸及喜热、喜冷等辨别 口干或微渴:津伤不甚。口渴多饮:津伤较甚。渴喜凉饮:热盛伤津。大渴引饮:阳明热盛伤津。口苦而渴:胆火内炽。口酸而渴:肝火伤津。夜间口渴:阴津不足。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内阻,津不化气。数饮而不解渴,小便不利:饮停阻津,气化不利。渴喜热饮或渴不欲饮:阳不化津或湿郁不化。,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五)腹痛 与气机失调、湿阻、积滞、血瘀有关 胃气壅滞:脘腹胀满不舒,甚或胀满而痛。肝气犯胃:脘胀连胁或痛。肠有燥屎,腑气不通:腹胀或胀痛拒按,伴大便不通。肝郁血瘀,脾虚不运:腹胀夜甚,大便稀溏。湿热挟滞,阻于肠道:腹痛阵作,便溏不爽。

16、,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六)胸痛 气滞血瘀所致,为心肺病、肝经病的共有症状。肺病:胸部疼痛,伴有咳嗽咯痰,咳甚胸痛更甚。胸痹:胸闷憋气,当胸而痛,或心前区疼痛,甚 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安卧。,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七)饮食异常 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兼见腹胀便溏,消瘦乏力,舌淡。湿邪困脾:纳呆脘闷,头重身困,便溏苔腻。肝胆湿热:纳少厌油腻,黄疸或胁胀胁痛,身热不扬。宿食停滞:纳呆厌食,嗳气酸腐,脘腹胀痛,苔厚腐浊。,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八)汗出异常 与津液生成、输布失常有关,辨汗时要着重了解病人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多少、部位、及主要兼症,鉴别疾

17、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无汗:外感寒邪,玄腑闭塞;热伤营阴,化源不足。,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表证:外感风邪,玄腑疏松。,自汗:气虚、阳虚盗汗:阴虚内热战汗:正邪剧争大汗不止兼面赤口渴脉洪大:里热亢盛,蒸津外泄冷汗淋淋兼面色苍白肢厥脉数:亡阳证(阳气暴脱,津随阳泄),头汗:上焦邪热循经上蒸;中焦湿热循经上蒸;虚阳上越,津随阳泄。半身汗: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手足心汗:脾胃运行失常,全身汗出,局部汗,里证,有汗,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九)头晕 病位在脑,病机涉及肝肾,与风、痰、瘀、虚 有关 肝阳上亢:头晕胀痛,面赤耳呜,口苦咽干。痰浊中阻:头晕昏沉,胸闷呕恶痰多。气血不足:过劳或突然起立

18、则甚,面白舌淡,心悸失眠。肾精亏虚:头晕耳呜,遗精健忘,腰膝酸软。三阳脉阻:头晕目眩,头项活动时多发,颈僵肩沉甚则活 动转侧受限,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十)乏力 气虚或湿困所致 气虚:乏力伴汗出,气短,舌淡脉弱。湿困:乏力身重头重,纳呆脘痞,苔腻脉濡。肝肾阴虚:乏力,劳则加重,腰酸腿软。(十一)呕吐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 暴病呕吐多实证,有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饮内阻、肝气犯胃之分。久病呕吐多虚证,有脾胃阳虚,肺气上逆、胃阴不足、胃阴大伤、胃虚气逆之分。,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十二)大便异常 与小肠泌别、大肠传导、胃气顺降失常有关 大便秘结为腑气不通的主要表现,又有热结腑实、

19、阴虚肠燥、气虚或阳虚通降无力而挟湿热之证。大便次数增加、质稀为湿盛或脾虚所致之泄泻,又有湿热壅滞、胃肠络伤,热伤肠络或瘀血、瘀热阻肠之证。(十三)小便异常 反映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是观察体内津液盈亏 及病情顺逆指征。,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十四)水肿 肺脾肾三脏对水液代谢失调。(十五)神昏 内科急症,外感高热、中风、厥脱、水肿、消渴、肺胀 等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临床表现。病归心脑,在程度 上分为神识恍惚、神志迷蒙、昏迷、昏愦四个层 次。,五、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十六)抽搐 内科急症,多由风火痰引起,病位在心肝肾,以肝为主。多由热极生风,阳亢化风,虚风内动,风毒内袭经脉

20、所致。(十七)出血 内科急症由火热伤络或气不摄血所致,分为鼻衄、齿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肌衄。,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治疗学是研究疾病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手段的一门实用学科。治疗原则是在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疾病的治疗立法、处方用药有指导意义。治疗方法则从属于治疗原则,是在其指导下制定的对某一疾病的治疗大法和对某一证候的具体治法。,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一)治疗原则,早期治疗,轻病防重先证而治,既病防变,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1.治病宜早,2.标本缓急,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一)治疗原则,“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扶正:补法,用于虚证。有益气、

21、养血、滋阴、助阳等祛邪:泻法,用于实证。有发表、功攻下、渗湿、利水、消导、化瘀等,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较急重祛邪为主,兼顾扶正:正虚邪实,以邪实为急重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不耐攻伐先祛邪后扶正:邪实而正不甚虚或扶正反会助邪,攻补兼施,扶正祛邪,3.,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一)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壮水制阳和益火消阴泻表安里、开里通表和清里润表,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4.脏腑补泻,5.异法方宜,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二)常用治法,解表法(汗法)。是通过发汗、开泄腠里,逐邪外出的治法 解表(有辛温、辛凉之别)透疹 祛湿 消肿注意:(1)凡

22、剧烈吐下之后、淋家、疮家、亡血家均禁汗。(2)以汗出为度。(3)因时(冬夏)、人(虚实)、地(南北)制宜。,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二)常用治法,2.清热法(清法)寒凉泄热 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注意:(1)辨明真假寒热。(2)表邪未解、体虚脏寒、气虚禁此法。(3)注意与滋阴益气法配合(4)热邪炽盛、服药即吐者可少佐姜汁或凉药热服。,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二)常用治法,3.攻下法(下法)。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 除燥屎、积滞、寒热及水饮。寒下 温下 润下 逐水注意:(1)邪在半表半里或邪恶在表,、阳明病腑未实,不可下。(2)以邪去为度。,六、中医内科疾病

23、治疗学要点,(二)常用治法,4.和解法(和法)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协调内脏功能的 一种治法。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理胃肠注意(1)邪在表未入少阳,已入里之实证不宜用此法。(2)根据邪之偏表与偏里,偏寒与偏热之不同,权变 用之。,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二)常用治法,5.温里法 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治法。温中祛寒 温经散寒 回阳救逆注意:(1)真热假寒、内热火炽、素体阴虚、阴液虚脱 不宜用此法。(2)根据寒之轻重用此法。(3)寒若兼虚用甘温之法。,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二)常用治法,6.补益法(补法)。补益人体气血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 损的治法。补气 补血 补阴 补阳注意:(1)真

24、实假虚者禁补。(2)补气与补血、补阴与补阳相辅相成。(3)五脏之中重点补脾肾。(4)补以甘温、甘凉为佳。,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二)常用治法,7.消导法(消法、消散法)。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 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消食导滞 消石散结 消瘤软坚 利水消肿注意:(1)分清虚实。(2)脾虚食滞与健脾并用。(3)肾虚之水肿与温补肾阳并用。(4)脾虚之水肿与补土并用。,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二)常用治法,8.理气法 调理气机的一种治法。行气解郁 降气平逆 益气升阳 注意:(1)辨清虚实。(2)兼阴液亏损者慎用。,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二)常用治法,9.理血法 分治疗瘀血和各

25、种出血的治法。活血祛瘀 止血注意:(1)活血化瘀与理气法同用。(2)活血化瘀可与温经散寒法同用。(3)活血化瘀对孕妇不宜。(4)出血之证分血热妄行和气不摄血,有凉血止血 和益气摄血之别。,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二)常用治法,10.固涩法(涩法)。是通过收敛固涩以消除滑脱之病证的 一种治法。固表敛汗 涩肠止泻 涩精止遗注意:(1)热病汗出、痢疾初起、伤食泄泻、火动遗精不宜。(2)本法非治本之法,应与补气、滋阴并施。,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二)常用治法,11.开窍法 开闭通窍以苏醒神志为主的治法。凉开 温开注意:(1)开窍法可选用清热、通便、凉肝、熄风、化 痰、辟秽等法。(2)开窍

26、药多含芳香挥发物,不宜加热煎服。,六、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二)常用治法,12.镇痉法(熄风法)。通过平肝熄风、祛风通络以解除四 肢抽搐、眩晕、震颤、口眼歪斜等症的治法。清热熄风 镇肝熄风 养血熄风 活血熄风 祛风解痉注意:(1)风分内风、外风,临证当区别兼顾。(2)津液不足、阴虚、阳亢有热者慎用。,七、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对病因和发展机理的研究中风病:脑脉痹阻和血溢脑脉是中风病的主要病变,气血逆 乱、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基本病机。温病:病因为温热病毒和湿热病毒,在“热极生毒”之上,提 出“毒随邪来,热由毒生”的邪、毒、热相互关联的观 点。胸痹心痛:气虚血为本。,七、中医

27、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二)中医诊断和辨证的发展情况 中医内科急症诊疗常规。中医内科10余个专业委员会制定了有关病证的诊断、证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如中风病、胃脘痛、胸痹心痛、血证、高热、厥脱等。中医老年病如老年痴呆等。中医病案书写规范。,七、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三)对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探讨 中风先兆的防治。防治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中药剂型改革。辨证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思路的更新。,八、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中医内科学?2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是什么?4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5中医内科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哪些?6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7中医内科疾病常用治法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