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学概论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9514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207 大小:5.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7页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7页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精选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7页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精选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7页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精选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皮肤病学概论精选文档.ppt(2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研究和治疗人体皮肤及其附属器疾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目前已专业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早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疥”、“疕”等有关皮肤病的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由专科“疡医”治疗包括皮肤病在内的疮疡等疾病。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简帛医书五十二病方,系公元前四世纪,载有熏、浴、敷、涂等中药外治法治疗皮肤病。,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著作内经,论述了皮肤的生理及其疾病发生的原因,如灵枢上记载“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也。”在百病始生篇中又曰:“

2、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故皮肤痛。”素问生气通天论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公元二世纪,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中较详细地叙述了皮肤病的治疗方法,如疮痛肠痛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中记载“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直到现在还有临床治疗价值。公元五世纪末,南北朝龚庆宣撰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书,其中有许多治疗皮肤病的记载,尤其是应用水银软膏外治皮肤病,要比国外早六个多世纪。,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公元七世纪,隋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病的论述已较完善,差不多将常见的皮肤病均已列出,并对所列各种皮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阐述亦较详细,如疣目、

3、狐臭、丹毒、各种癣类、夏日沸烂疮、冻烂疮、癞皲裂、雁疮、风瘙瘾疹等,并了解到漆疮是人体禀性不耐,接触漆类物质所致;疥疮是由疥虫传染而得,欧洲到18世纪才有关于疥虫的报告。,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公元六、七世纪,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著外台秘要等均已用丹砂、矾石、硫黄、石灰等矿物药外治皮肤病,孙思邈还是个麻风病学专家,治疗过500多个麻风病人,症状描述也甚详细,如千金要方载“恶疾大风有多种不同,初得虽遍体无异,而眉鬚已落,有诸处不异好人,而四肢腹背有顽处,重者手足十指已有坠落”。,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公元十世纪,宋王怀隐等编才的太平圣惠方对皮肤病的“风”颇有研究,有治疗大风、风瘙瘾疹、白癜风、疠风

4、等各病的处方,目前用的搜风顺气丸就出自该书。,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公元十世纪,元齐德之著外科精义,特别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以审病所以然,而量其阴阳强弱以施疗。”认为“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是偏面的。公元十六世纪,明沈之问的解围元薮、薛己的疠疡机要等是麻风病的专著,对该病的论述和治疗颇为详细。,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公元十七世纪,明陈司成著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已用砷剂(生生乳)治疗本病,比欧洲用砷治疗该病早数百年。明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关于皮肤病的记载较多,有一些是以前医家所未著的,如白屑风、臭田螺等,叙述也比较系统,至今还有指导意义。,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十八世纪以后

5、,中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著书很多,如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吴谦等集体编写的医宗金鉴、顾世澄的疡医大全、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等,其中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对皮肤病论述最为详细,其分类、命名、症状、治法都较系统,并用图来表示。由于温病学派的创立和发展,其治法在皮肤病中也被广泛应用。,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央政策指导下,中医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中医皮肤病学、中医皮肤科诊疗学、简明中医皮肤病学、实用中医皮肤病学、现代中医皮肤病学等中医皮肤病专著相继出版,中医研究机构和许多中医院中相继建立了中医皮肤病专科。中医皮肤病学科的队伍日益壮大,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和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皮肤的结构,

6、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重量约点体重的5%,若包括皮下组织,其重量约占体重的15%-16%。成人皮肤面积约为1.22平方米,新生儿约为0.21平方米。皮肤的厚度,因人因部位而异,不包括皮下脂肪层,约为0.54毫米,一般四肢内侧面和胸、腹部较薄,四肢外侧面、背和手掌、足底等较厚。,皮肤的结构,皮肤表面有许多凹下的沟纹称皮沟,皮沟深浅不一,颜面、手掌、阴囊及关节活动部位等处最深。皮沟将皮肤表面划分成许多三角形、菱形或多角形的隆起部分称皮脊。在手指及足趾末端屈面的皮脊呈涡纹状。称指(趾)纹,各人之间的指纹形态各不相同。皮肤表面还可看见许多凹陷的小孔,称为汗孔,是汗腺导管开口的部位。皮肤上还有长短不一

7、、粗细不同的毛发,四肢末端还有指(趾)甲等。,皮肤的结构,皮肤分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表皮和真皮呈波浪状交错镶嵌。表皮向真皮突出的部分称表皮突,又称钉突,真皮向上伸入表皮的部位称真皮乳头,又称乳头体。在皮肤组织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神经和肌肉,还有皮肤的附属器,如毛发、指(趾)甲、汗腺、皮脂腺等。,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结构,表皮 表皮位于皮肤的最外层,由角朊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组成。角朊细胞在发育分化过程中产生各层的细胞,一般由内向外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在角质层较厚的掌跖部位有透明层。,皮肤的结构,基底层 是一层呈栅状排列的圆柱

8、状基底细胞,细胞底平面顶尖圆,有嗜碱性胞浆和卵圆形核,核内染色质丰富,细胞间有细胞间桥或桥小体相连,但不如棘层细胞明显,有再生能力,向上转化成棘细胞,能修复表皮的缺损而不留痕迹。在基底细胞间有树枝状细胞,能产生黑色素,故称色素细胞,约占基底层细胞的410%,皮色的深浅大部分决定于黑色素的多少,它对自然光的照射有保护作用。,皮肤的结构,棘层 位于基底层之上,由510层不规则多角形细胞组成。与基底层相接的一层细胞因刚从基底层转变而来,虽是多角形,但略呈圆柱状,向上转移时它们变扁平,其长轴倾向于皮面平行。每个细胞均有很多原浆突,如棘状,称为棘突,因此这些细胞称为棘细胞。细胞间有桥粒相连,内有组织液和

9、丰富的神经纤维通过,由此摄取养料,排泄新陈代谢产物,并与胞浆内的生活物质网发生关系。,皮肤的结构,颗粒层 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胞浆内含有许多深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及少量的被膜颗粒。在颗粒层最上方,被膜颗粒以胞吐方式向细胞间隙释放出磷脂类物质,构成膜样结构,加强相邻细胞膜间的联结,并对水的透过起屏障作用。,皮肤的结构,透明层 在角质层和颗粒层之间有一薄层均质的嗜酸带,以掌跖部位最为明显,由23层无核细胞组成,常规染色,呈透明状,故称透明层。,皮肤的结构,角质层 位于表皮最外层,是由无核角化细胞所组成。无生物活性,呈嗜酸性染色,是角朊细胞分化最后的一层物质,能耐受一定的磨擦和抵抗化学物质的渗透,具

10、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结构,表皮内的树枝状细胞有三种类型:黑色素细胞散在于基底细胞之间,具有形成黑色素的能力,可阻止紫外线穿透,可使深部组织免受光的照射,具有保护作用;郎格罕细胞位于表皮上部,一般认为具有吞噬功能;未定型细胞只有在电镜中才能识别,常位于表皮的最下层,有人认为是未分化的黑色素细胞,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尚未形成任何颗位的年青郎格罕细胞,所以它的性质尚未定论。,皮肤的结构,真皮 真皮分二层,浅层呈乳头状,与表皮相连,称乳头层,其余部位称网状层,二者间无明显界线。它们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基质和细胞组成。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及皮肤的附属器等。,皮

11、肤的结构,胶原纤维在真皮上部较细,无一定走向,在下部最粗,结成束状,互相交织,形成网状,其走向多数与皮面平行。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柔韧性,是真皮的重要组成部分。弹力纤维在真皮下部较多,环绕于汗腺、皮脂腺、毛囊和神经末梢周围,到真皮上部呈垂直方向,终止于表皮真皮交界处。弹力纤维使皮肤具有弹性并是附属器的支架。,皮肤的结构,网状纤维是细小的未成熟的胶原纤维,在正常的皮肤中很少,常环绕于毛囊、皮脂腺、汗腺及神经周围,在血管、皮下脂肪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基质是一种无定形、均匀的胶样物质,充满在纤维和细胞间隙,是各种代谢物质的交换场所。,皮肤的结构,真皮内的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多位于胶原纤维素附近,参与

12、胶原纤维和基质的形成或更新;组织细胞又称巨噬细胞,通常在毛细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间,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和清除破坏组织碎屑的能力;肥大细胞多在毛细血管附近,受到刺激时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皮肤红肿。此外还有少数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皮肤的结构,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又称脂膜,位于真皮网状层下方,由大量的脂肪细胞、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它既是热的绝缘体,又是热能量的“仓库”,也是外来震动的有效吸收器,因此它具有防止热的散发、缓解外来机械冲击和储藏热能量的作用。,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皮肤附属器包括汗腺、皮脂腺、毛发和指(趾)甲。,皮肤的结构,汗腺 汗腺分小汗腺和大汗腺,由腺体和导管

13、组成,腺体位于真皮深导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分泌部分由一层腺细胞(即暗红色细胞和透明细胞)组成,排列呈管状,盘绕如球形,外层为肌上皮细胞,有基底膜包绕,肌上皮细胞收缩时,可使汗液排出。,皮肤的结构,导管由二层立方形细胞组成,排列呈管状,由腺腔向上延伸而成。小汗腺开口于皮肤表面,称汗也;大汗腺呈大管状腺,分泌部位较小汗腺大10倍左右,开孔于毛囊。小汗腺几乎分布于全身,以掌、跖部最多,具有调节体温、柔化角质和排泄作用。大汗腺只分布于腋窝、乳晕、脐窝、肛门及外生殖器等处,青春期后分泌旺盛,女性较男性早,月经和妊娠期分泌亦较多。,皮肤的结构,皮脂腺 皮脂腺位于真皮上部,呈梨形小叶,大部分开口于毛囊上

14、1/3,某些皮肤变形的部位,如唇、乳晕、小阴唇、包皮内侧等,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皮脂腺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浆内有脂肪小滴,当细胞破裂释放脂肪滴,使成皮脂,由导管自毛囊口排出,具有乳化水份,润滑皮肤和毛发的作用。,皮肤的结构,毛发 毛发以长度可分为长毛、短毛、毳毛三种。长毛长、粗而硬,色泽浓,常有1cm以上,如头发、腋毛、阴毛、胡须;短毛短、粗而硬,色泽浓,一般不超过1cm,如睫毛、鼻毛、眉毛;毳毛细、软而短,如汗毛。毳毛分布最广。除掌跖部、乳头、指(趾)末节外,几乎分布全身。,皮肤的结构,毛发在皮肤表面上的部分称毛干,皮内部分称毛根,毛根周围由毛囊包绕,毛根下端膨大部分称毛球,毛球底部凹入部分

15、称毛乳头,在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进入,以营养毛发,维持毛发生长,毛发有保护和防止磨擦等作用。,皮肤的结构,指(趾)甲 指(趾)位于甲床之上,有甲板和甲根组成。甲板前端为游离缘,覆盖甲板二侧的皮肤为甲良好,后端在皮下组织的部分为甲根,甲根下的组织为甲母,是甲的生长区。指甲的生长速度日约为0.1毫米,趾甲的生长速度为指甲的1/31/4。甲具有保护和帮助指、趾完成劳动的作用。,皮肤的结构,血管 表皮没有血管。在真皮和皮下组织内的血管可分为皮下血管丛,位于皮下组织深部,动脉多而静脉少,供给皮下组织的营养;真皮下血管丛,位于皮下组织上部,供给汗腺、汗管、毛乳头和皮脂腺的营养;真皮中静脉丛,位于真皮深部,

16、静脉多而动脉少,主要是控制各丛血管之间的血液循环,供给皮脂腺、汗管、毛囊以及皮脂腺导管的营养;乳头下血管丛,位于真皮乳头层下部,具有贮血的功能,对皮肤颜色有一定影响;乳头层血管丛,位于真皮乳头层上部,供给真皮乳头及表皮的营养。,皮肤的结构,淋巴管 淋巴管的走向循血管路径,主要有真皮乳头层的浅层淋巴网和真皮深层与皮下组织之间的深层淋巴管纲,表皮细胞间的淋巴液与淋巴纲相通。淋巴管是辅助性的循环系统。,皮肤的结构,神经 分有髓神经和无髓神经二种,有髓神经是从脊髓后根发出的感觉神经,无髓神经是交感神经节来的运动神经和血管舒缩神经,大部分分布于平滑肌及汗腺;皮脂腺无神经纤维,由内调节。,皮肤的结构,肌肉

17、 皮肤的肌肉大部分为平滑肌,如立毛肌,与毛囊下1/3相联,收缩时毛发竖立,产生鸡皮现象。在血管壁及汗腺周围亦有平滑肌。横纹肌主要见于面部(如表情肌)、颈部(如润肌)等。,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中医皮肤科的独立分科较晚,古代中医皮肤病的诊治多散在于中医外科、内科、儿科等著作中。六、七十年代以后我国各中医院相继开始成立中医皮肤专科。经过几十年的全国中医同道的努力,继承发掘整理古代传统的医学,并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提高中医皮肤病的诊疗经验,陆续整理编辑出版了中医皮肤病学、实用中医皮肤病学、中西医结合中医皮肤病学等专著,对中医皮肤病学的范围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中医皮肤病的命名中医皮肤

18、病的病名繁多,常有一名多病,或一病多名的情况,无统一命名的原则和方法。但从中医外科专著中比较通用的命名方法来看,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多数是依据病因、症状。形态、部位、颜色、疾病的特性、范围的大小等分别加以命名的。但古代的命名远不能满足当前临床及研究的需要,所以我们将中医古籍中没有很恰当的病名的疾病,直接引用现代医学的皮肤病的病名。,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1、以病因命名 如冻疮、漆疮。2、以症状命名 如麻风、白疕。3、以形态命名 鹅掌风、杨梅疮。4、以部位命名 如脚湿气、脐疮。5、以颜色命名 丹毒、白癜风。,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6、以疾病特性命名 如疫疔。7、以范围大小命名 如疖。8、以引用现代医

19、学皮肤病病名 皮肤淀粉样变、剥脱性皮炎、红斑狼疮、艾滋病。,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皮肤病的分类皮肤病的分类,内经中以痈疽痤痱来概括,后人又用疮疡概括一切外科、皮肤疾病,在明清外科正宗、证治准绳疡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外科专著多以发病部位来分类,如头面、上肢、胸、背等。但有许多疾病是泛发全身或无一定部位的,故特立“发无定处”类。也反映了原有的分类不敷实用。,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之后也有试图以病名分类的,如疮类的血风疮、湿疮、浸淫疮、脓窝疮、黄水疮;癣类的牛皮癣、干癣、体癣;风类的游风、白屑风、鹅掌风;丹类的丹毒、缠腰火丹;斑类的白斑、汗斑、雀斑;疹类的瘾疹、风疹;疣类的寻常疣、扁平疣;痣类的血

20、痣、黑痣;痘类的天花、水痘。但也由于病名缺乏规范,也难免同一个疾病分为几类,而不同的疾病合为一类的弊端。为了避免以上的不足,适应临床的需要,我们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西医病名并辅以中医病名。,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中医皮肤病术语释义1、疮:泛指一切皮肤病和体表疾患。狭义指皮肤浅表起丘疹、水疱、糜烂或感染等皮肤病。如疥疮、热疮、湿疮。如外科启玄说:“疮者,伤也,肌肉腐坏痛痒,苦楚伤烂而成,故名曰疮也。疮之一字,所包者广矣。虽有痈疽、疔疖、瘰疬、疮癣、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亦止大概而言也。”,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2、斑:局部皮肤限界性的颜色改变,既不高起,也不凹陷的损害称之为斑。如雀斑、黧黑斑、汗斑。3、疹

21、:丹溪心法云:“疹,浮小而有头粒者”,指高出皮肤表面的丘形小粒谓之疹。如风疹。4、癣:癣者,徒也,言其到处转移,状如苔藓。一指皮肤上覆鳞屑的瘙痒性皮肤病,如牛皮癣、干癣、松皮癣;二指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如圆癣、阴癣。,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5、疥:疥者,芥也,疹如芥子而小。现指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如疥疮。6、疳:凡粘膜问好发生浅表溃疡,呈凹陷损害的称疳,如发于口腔部的称口疳;发于龟头部的称下疳等。7、疣:皮肤浅表局性良性赘生物。如寻常疣、扁平疣等。,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8、痘:痘者,豆也,水疱如豆粒大。指皮肤上含有浆液的疱疹称之痘。如水痘。9、毒:含义较广,一是有传染性,如梅毒;二是病热

22、发展快而重,邪气较盛,如药毒、胎毒等。10、疖:皮肤浅表的化脓范围在1-3厘米的小疮。,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11、风:指瑟风邪有关,起病较急、发展较快的皮肤病,如风隐疹、油风、麻风、白屑风等。12、丹:丹者,赤也,火也。皮肤发红焮赤、色如涂丹,均可称丹。如丹毒、缠腰火丹等。13、痣:痣者,志也,又称为记,又此为认识的标志也。如血痣、黑痣等。,中医皮肤病的病因,导致皮肤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六淫、七情、虫毒、饮食以及血瘀等所致,也可继发于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因素,现分述如下:,中医皮肤病的病因,风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许多皮肤病的产生与风邪有着密切的联系,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

23、向上向外的倾向,故风邪引起的皮肤病常常偏于上部,如油风(斑秃)、白屑风(头皮糠疹)、面游风(面部脂溢性皮炎)等。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善行速变,发病迅速,游走不定,时隐时现,变化无常,如风团就有皮肤瘙痒,发远下处,此伏彼起等特点。若风邪久留体内,可导致血燥,进而转致血虚,肤失濡养而致皮肤干燥、脱屑等现象。,中医皮肤病的病因,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可使行窍收缩,卫阳闭束,气血凝滞,皮色紫绀或苍白、疼痛以及肢冷、拘挛等。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卷缩,卷缩则出急,出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又曰:“寒则气收。”故寒性凝滞,主收引,如肢端动脉痉挛现象(雷诺

24、氏现象)、冻疮等。,中医皮肤病的病因,暑 暑为夏令时,乃火热所化,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易耗气伤津,如口渴喜饮、气短乏力等,故素问举痛论曰:“则腠理开,荣已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暑多夹湿,蕴郁肌肤,可致痱子、暑疖、脓疱疮等皮肤病。,中医皮肤病的病因,湿 湿邪为病,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疮。”湿性重浊粘滞,易遏气机,留滞难去,性喜下趋,故起病慢,病程较长,容易复发,部位以下半身为多,如肛门周围、会阴部、下肢等。湿邪能散易凝,可散发或浸淫全身,皮损多为水疱、糜烂、渗液、水肿或呈多形性,如湿疹、天疱疮等。,中医皮肤病的病因,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耗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

25、素问玄机原病式曰:“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皮损多为干燥、粗糙、脱屑、皲裂、毛发不荣等,如皮肤皲裂病。,中医皮肤病的病因,火(热)火与热属同类性质,但程度上又有差别,故有“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盛”之说。(火)热为阳邪,其性上炎,病变部位多见于上部、露出部位或泛发全身。火热之邪易耗津动血,若灼伤经脉,迫血妄行,引起皮衄,出现紫癜;若热邪聚于局部,热微则痒,热胜则痛,热甚则腐。皮损呈红色、灼热、疼痛,多为红斑、脓疱、紫癜等,如丹毒、紫癜、红皮病等。,中医皮肤病的病因,七情致病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如果突然受到的精神创伤,

26、或长期的情志刺激,就会影响相应的脏腑功能而造成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临床实践证明精神刺激,情志所伤,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调节功能而致病,如斑秃、多汗症、皮肤瘙痒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中医皮肤病的病因,饮食致病因素饮食是营养的源泉,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称之为“后天之本”。如果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伤及脾胃,影响气血生化功能,或过食辛辣厚味,内热、内湿滋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膏梁之变,足生大疔”。或纳食禀体不耐之物而致病,如瘾疹(荨麻疹)、湿疹等。,中医皮肤病的病因,“虫”致病因素据中医文献记载,对“虫”的含义包括范围

27、较广:1、有虫直接引起的,如疥虫引起的疥疮等;2、有虫毒或过敏引起的,如刺毛虫引起的射工毒、肠寄生虫引起的瘾疹(荨麻疹)等;3、有指浅部真菌感染的癣虫引起的,如圆癣(体癣)等;,中医皮肤病的病因,4、有些仅是有虫爬感或奇痒难受而意,实非真有其虫,古人用杀虫为主的药物治疗而奏效,故也认为由虫所致。因此,我们必须从病证出发,从实际出发来认识虫的致病因素。其特征为奇痒难受或痒如虫行,有的表现为丘疹、糜烂、抓痕、血痂;有的真有其虫,相互传染,有的可伴虫斑、腹痛、大便中可查到虫卵。,中医皮肤病的病因,“毒”致病因素“毒”邪引起皮肤病,一般是说发展较快,病情较重。1、有药物毒,含有中毒和过敏之意。外科正宗

28、曰:“砒毒者,阳精火毒之物,服之令脏腑干涸,皮肤紫黑,气血乘逆败绝而死。”2、有食物毒,诸病源候论食鲈鱼肝中毒候曰:“此鱼肝有毒,人食之中其毒者,即面皮剥落,虽尔不致于死。”,中医皮肤病的病因,3、有虫毒,诸病源候论蜂螯候曰:“此中大土蜂,最有毒,一熬中人,便即倒闷,举体洪肿。”4、有植物毒,诸病源候论漆疮候曰:“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又曰:“若火烧漆,其毒气则厉,若人急重,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中医皮肤病的病因,5、有传染的,如浸淫所染之梅毒等。6、有指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的,如丹毒、无名肿毒等。毒邪可产生多种形态的皮损,如红斑、肿胀、丘疹、风团、糜烂,甚至

29、溃疡,或痒或疼,或局部或泛发全身,来势较急,有的可反复发作,多考虑为毒邪所致。,中医皮肤病的病因,血瘀致病因素血瘀是指血脉运行不畅,气血瘀滞,或血溢脉外,积瘀皮肤肌肉或脏腑的一种因素。导致血瘀的原因很多,如寒热、情志、饮食、起居、外伤出血等均可导致血瘀。血瘀又能导致多种疾病,如结节性红斑、硬红斑、紫癜、血管瘤、各种类型的血管炎等。其主要皮损表现为紫斑、瘀点、红节、肿块、毛细血管扩张、肥厚、硬化、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涩等症。,中医皮肤病的病因,医林改错中曰:“血受寒则凝结有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灵枢贼风篇曰:“若有所堕坠,则四气凝结。”神农本草经疏杂症门曰:“蓄血俗名内伤,或积劳,或多怨,或饱

30、后行房,或负重努力,或登高坠下,或奔逐过敏,皆致蓄血。”证治准绳杂病曰:“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高,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中医皮肤病的病因,血虚风燥血虚风燥 亦为皮肤病的重要病机。多种慢性皮肤病因长期皮肤瘙痒,寝食不安,脾虚食减,脾胃失其健运,阴血失其化源,以致血虚生风化燥,或风湿郁久,郁而化热化火,伤其阴血,阴血亏虚,导致血虚风燥,或本虚病久导致血虚风燥。,中医皮肤病的病因,由于血虚则不能濡养肌肤,肤失濡润,血虚生风化燥,风邪逗留肌肤,可引起皮肤干燥、脱屑、痛痒、粗糙等情况。血虚风燥临床症状表现为病期较长,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脱屑、痛痒,伴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苔薄、脉濡等

31、。血虚风燥常见于牛皮癣、白疕、慢性湿疮、风瘙痒、鱼鳞病等慢性病久之皮肤病。,中医皮肤病的病因,肝肾不足肝肾不足 脏腑失调是皮肤病重要的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不足为多见。肝藏血,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其色属青;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为生殖发育之源,开窍于耳,其荣在发,其色黑。肝血虚,爪甲失养,则指甲肥厚干燥变脆;肝虚血燥,筋气失荣,则生疣目;肝经火郁血滞,可致血痣。肾精不充,发失其养,则毛发干枯易脱;肾虚,本色上泛,则面生黧黑斑。,中医皮肤病的病因,因肝肾不足所致生的皮肤病,其特点是:大多呈慢性过程,其皮损有干燥、肥厚粗糙、脱屑或伴毛发枯槁,脱发,色素沉着,指甲受损,或伴生疣目、血痣等;且其

32、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常同患者的生长、发育、妊娠、月经等有关。并伴有全身症状,如兼见头晕目眩,耳鸣,面部烘热,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遗精,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等,为肝肾阴虚;如兼见面色淡白,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头昏耳鸣,阳痿,舌苔白,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等,为肾阳不足。,中医皮肤病的病因,以上是引起皮肤病最常见的几种主要因素,还有气候、禀赋、职业、疫疠、劳逸失常等。,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是整个机体的一部分,与脏腑、血脉,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病形之外,实发于内”。皮肤虽大多发在体表,它的病根可产生于内脏(或体内),因此,必须从患者的整体出发,通过四诊对病情进行详细的调查,皮

33、损形态、发病部位和它的性质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加以综合、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诊断及分型。,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常见症状辨证可分二大类,全身症状辨证和局部症状辨症。全身症状辨证与内科相同,这里不再复述。局部症状辨证,分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自觉症状辨证自觉症状是患者把自己的感觉反映给他人(包括医护人员)的症状,如瘙痒、疼痛、麻木、灼热等,它们是多种皮肤病的共同症状,故须结合临床表现另以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1、瘙痒一般说来,瘙痒与风、湿、热、虫、血虚等关系比较密切。遍体作痒,走窜不定,皮损干性,多属风痒;糜烂渗液,滋水淋漓,皮损常缠绵难愈

34、多属湿痒;皮损肥厚,脱屑,至苔藓样变,多为血虚作痒。,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2、疼痛主要由营卫不和,经络阻滞不通而致,这就是内经所指出的“不痛则通,通则不痛。”皮色苍白或不变,得热痛减,遇冷痛剧,多属寒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减,多属热痛;胀痛剧烈,按之软而复起,多属胀痛;满无定处,攻痛难忍,多属气滞疼痛;痛有定处,或皮色青紫刺痛,多属血瘀疼痛,若痛时喜按,喜暖或酸痛者,多属虚痛;疼痛拒按者多属实痛。,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3、灼热皮肤灼热的感觉,表示病呈急性,有火和热邪的存在,若色鲜红,皮损分布散在或稀疏,热在气分者多。4、麻木一般说来,气虚则麻,血虚则木,临床上往往麻与木同时出现,多为疮

35、毒壅塞,气血失运或肌肤坏死。若麻木有定处,色紫或硬块、瘀斑,血瘀为多;若皮色不变,或呈黄白色,质软之块状物而麻木,痰阻者多。,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他觉症状辨证他觉症状辨证又称客观症状辨证,是通过望诊和触诊检查到病变皮肤上的形态改变,即皮肤损害,简称皮损,又称皮疹。一般将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损害和继发性损害二大类。,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原发性损害又称原发疹,是皮肤病理变化中直接产生的第一个结果。不同的皮肤病常有不同的原发疹,因此富有诊断价值。继发性损害是由原发性损害演变而来,或因治疗,或因感染,或因搔抓,或因其他性机械损害而致。它们是辨证论治中的一个重要依据。,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原发性皮损:对皮

36、肤病的诊断有直接意义。常见的原发疹有斑疹、丘疹、疱疹、结节、风团等。,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斑疹:既不隆起,也不凹陷,仅是限界性的皮肤色素改变。若是红斑,疹色鲜艳,有热象,多属阳斑;紫斑可因热邪迫血妄行,或脾不统血,或血瘀所致;白斑,多系气滞或血虚;黄褐斑,多系肝肾亏损,或肝郁气滞,或脾胃实热;黑斑,多系肾虚或气血瘀滞。,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丘疹:直径在1厘米以内,局限性高出于皮面的实质性隆起。斑疹基础上出现的丘疹称斑丘疹,丘疹顶端有水疱

37、者称丘疱疹。丘疹色红,起病急骤,风热为多;色淡、病久,血虚或阴虚为多;丘疱疹,湿热者为多。,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疱疹:具有腔隙的限界性隆起,高出于皮面,腔隙内含有液体。液体是浆液者称为水疱,直径大于1厘米的水疱称大疱。液体是脓液者称脓液,液体是血液者称血疱。水疱基底周围红润属热者多,红胜偏热,疱重偏湿;色淡病久,遇寒加重,属虚寒者多;深在性水疱,脾虚运湿不化或寒湿者多。脓疱,色黄,疱壁紧张,基底红润,起病急,有热象,属实者多,色淡不鲜,疱壁松驰,基底部不红,病程久,属虚者多。

38、血疱,外伤或血热者多。,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结节:位于皮内或皮下组织的限界性实质性损害,可高出于皮面或隐于皮下,触扪才知。皮色不变,质软,痰凝气滞者为多;质硬,瘀滞或痰血互凝者为多;色红,湿热蕴结为多;色紫,血瘀者为多。,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风团:又称风疹块,是一过性局限性水肿性隆起,发病急,消退也快,不留痕迹。色红者多属风热;色白者多属风寒或血虚;色紫暗,血瘀者为多。,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继发性

39、皮损:在皮肤病的诊断中有参考作用。常见的继发性损害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裂隙、疤痕、萎缩、苔藓样变等。,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鳞屑:脱落的表皮上皮碎屑。机体在正常下,脱落的数量不大,不易感觉,在病理情况下,鳞屑较显著。大片红肿皮疹上的鳞屑,多为血热;红肿不明显,原发疹干燥,多为血虚;疾病恢复期的鳞屑,常是邪气已退,正气将复,趋向痊愈之象。,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糜烂:皮肤表皮的局限性缺损,表面潮红,湿润,愈后不留下疤痕。渗液清者,属湿者多;渗液色黄,湿热者多;病久色淡,脾虚湿盛或虚寒者多。,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

40、溃疡:表皮以下皮肤组织的缺损,修复时有结缔组织填充,愈后常留疤痕。急性红肿热痛多为热毒;慢性平塌苍白为气血虚弱,疮面紫黯为血虚瘀滞。,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痂:由皮损表面的渗出物干燥而成。浆痂、脂痂多属湿热;脓痂多属热毒未净;血痂多属血热或外伤。,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抓痕:由搔抓引起的线状损害。多系风盛、血热或血虚风燥所致。,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裂隙:皮肤组织中断,形成线状裂口又称皲裂。多系风燥、寒盛或血虚。风性燥烈,燥胜则干,寒胜则裂。血虚风燥,肤失滋养亦常导致皲裂。,皮肤病

41、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疤痕:填补原来皮肤缺损的结缔组织和表皮,常缺乏皮肤附属器和正常的皮纹。疤痕通常分三种:平滑疤痕,疤痕与皮肤高低一致,表面光滑;增生性疤痕,又称肥厚(大)性疤痕,表面隆起,质较硬,色淡红,多系气血壅滞或血瘀痰凝所致。萎缩性疤痕,低于皮面,触之较软,白色,多系气血不足或肝肾亏损所致。,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萎缩;可分表皮萎缩和真皮萎缩或二者萎缩同时存在。皮肤萎缩多系气血不足,亦有气滞血瘀或肝肾阳虚所致者。,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苔鲜样变:局限性皮肤增厚,皮纹加宽,皮

42、沟加深,触之粗,视之象苔藓,可伴有轻度色素沉着和少量鳞屑。苔藓样变多系血虚风燥或气血瘀滞,肤失所养而致。,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在观察皮损的同时,要注意皮损的分布情况,若全身皮损或绝大部分皮肤受累,称全身性分布,一般是由内因引起,预后严重,如红皮病(剥脱性皮炎)。若散在布于全身,皮损间有无正常皮肤,称泛发性分布,如白疕(银屑病),水痘。予后较前一种为轻。,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若局限于身体某些部分,称局限性分布,一般地说,病情不严重,对称者,以内因为多,不对称者,以外因为多,衣服遮盖部位内因可能性大,露出部位外因可能性大。某些疾病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牛皮癣(

43、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项、四肢伸侧等易受摩擦部位,粉刺(痤疮)好发于皮脂腺分布丰富的部位等。了解皮损的分布可以帮助推测病因,判断病的轻重,有利于诊断、辨证、治疗和护理。,皮肤病的治疗,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两大类,内治法和外治法。使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素质,疾病的辨证,然后订出内治和外治法则,进行治疗。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皮肤病的治疗,一、内治法(一)祛风解表法 适用于疾病初期,风邪客于肌肤。风热者,常用消风散,桑菊饮等,如瘾疹风热症,瘙痒病的初期,常用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薄荷等。风寒者,常用荆防败毒散,麻黄汤等,如瘾疹风寒证,寒冷性多形红斑,常用药如:防风、荆芥、麻黄、桂枝等。

44、,皮肤病的治疗,(二)清热凉血法 适用于热毒蕴结肌肤,或有血热者,常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清温败毒饮等,如脓疱疮、丹毒、药疹。常用药如:栀子、丹皮、黄连、板蓝根等。(三)养血润燥法 适用于血虚风燥,肤失滋养者,常用当归饮子,养血调肤饮等,如鱼鳞病、牛皮癣。常用药如:当归、首乌、熟地、鸡血藤等。,皮肤病的治疗,(四)活血祛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瘀血内阻或寒凝血瘀者,常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如缠腰火丹血瘀证,结节性红斑。常用药如:桃仁、红花、丹参、三棱等。(五)除湿利水法 适用于外湿浸肤,内湿困脾者,常用萆薢渗湿汤,除湿胃苓汤等,如湿疹、天疱疹。常用药如:茯苓、猪苓、白扁豆、薏苡仁等。,

45、皮肤病的治疗,(六)化痰软坚法 适用于痰浊凝结于肌肤者,常用海澡玉壶汤、内消瘰疠丸等,如瘰疠、皮肤结核、血管脂肪瘤。常用药如:半夏、具母、夏枯草、海藻等。(七)疏肝理气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气肌不畅者,常用逍遥散、紫胡疏肝散等,如牛皮癣、瘙痒病。常用药如:香附、紫胡、青皮、佛手、枳壳等。,皮肤病的治疗,(八)益气健脾法 适用于气虚脾弱者,常用四君子汤、归脾汤等,如皮肌炎、紫癜脾虚证。常用药如党参、淮山药、黄芪、白术等。(九)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者,常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如红斑性狼疮、狐惑病(类似口、眼、生殖器综合征)。常用药如生地、玄参、沙参、麦冬等。,皮肤病的

46、治疗,(十)温补肾阳法 适用于肾阳不足者,常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如硬皮病、成人硬肿病。常用药如:鹿角、附子、仙灵脾、仙茅、肉桂等。,皮肤病的治疗,二、外治法外治法主要是指中药外治疗法,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有“疮疡之症,最重外治”之说,在皮肤病学的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除药物外治法外,还有针刺疗法、砭刺疗法、穴位封闭疗法等。,皮肤病的治疗,外用药的使用,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情、禀体反应(如耐受情况、过敏反应等)、皮损性质及其特点等进行辨证施治,合理地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剂型以及浓度,并向患者详细说明用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不然就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起相反的作用。,皮肤病的治疗,外用

47、药通常包括剂型和主药两部分。剂型是指外用药配制的基本形态,如熏洗剂、药散(粉剂)、油剂、药膏(包括软膏、糊剂)等。主药是指有积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硫磺具有杀虫止痒作用。二妙散(黄柏、苍术等分)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等。外用药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剂型,药物的作用以及它们的浓度。常用的外用药制剂有以下几种:,皮肤病的治疗,(一)水剂 又称溶剂。是中药汤剂的外用,或把药物放在纱布袋内,用棉线扎口,开水泡浸,去渣存液,使其成为具有药物有效成份的溶液,常用方法如下:,皮肤病的治疗,1、溻渍法,又称湿敷法,分冷湿敷、热湿敷、开放性湿敷、闭合性湿敷、连续性湿敷和间歇性湿敷。皮肤科常用的湿敷是开放性间歇性冷湿敷,即把敷

48、料(一般用4至6层吸湿性较强的柔软细布或纱布)浸在10-20的药液中,浸透中稍加挤拧,以不滴水为度,然后复盖患处,每隔数分钟一次。,皮肤病的治疗,天冷更换时间可稍长一些,天热需勤换一些,持续时间视渗液多少和炎症程度而定,一般30分钟至1小时,本法具有收敛、消炎、止痒作用,适用于急性渗液性皮肤病,如皮炎洗剂(本品是溶液)湿敷治疗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的治疗,应用时注意浓度,宜淡不宜浓,应防止吸收后中毒。敷料与皮损面要紧密接触,并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防止渗液饱和而引起刺激。或因敷料药液中水分蒸发,浓度增高而引起不良反应,要及时更换,一次湿敷面积不超过体表面积的三分之一,若要超过此面积者,可

49、分批者,每批选用一种药液,小儿一般不作大面积湿敷,可改用洗涤法。湿敷后的敷料清洗干净,经煮沸消毒后下次再用,寒冷季节尽量少用,并注意保暖。,皮肤病的治疗,2、洗涤法,即水剂冷却后清洗患部,既可清洁皮肤,又可达到消炎止痒,祛除病邪的作用,适用于化脓初期有倾向的创口性皮肤病,如马齿苋水洗剂(是溶剂)外洗治疗脓疱疮,黄丁水洗剂(是溶剂)外洗治疗脚湿气。,皮肤病的治疗,使用本法时,应先以皮损周围正常皮肤洗至病变皮肤,湿度一般在40-45左右,不可太烫,药汁要新鲜,随煎随用,用过后即倒掉,不要重复作用。,皮肤病的治疗,3、浸浴法,水剂在适宜的温度下浸浴(包括局部浸浴和全身浸浴)。具有清洁皮肤,祛风杀虫作

50、用,如蛇床子汤浸泡坐浴治疗阴囊湿疹,会阴部瘙痒症等局限性皮肤病,椒地浴治疗疥疮,楮桃叶浴治疗白疕(银屑病)、皮肤瘙痒病、瘾疹(荨麻疹)等泛发性皮肤病。,皮肤病的治疗,使用浸浴法时,要注意中药与水之比例,一般以1比10至1比50为且,浸浴的温度可分为冷水浴(水温约法为5-25)、温水浴(温度约为30-35)、暖水浴(水温约为35-40)、热水浴(水温约为40-45)四种。,皮肤病的治疗,治疗皮肤病,一般宜用暖水浴及温水浴,浸浴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时间太短,不易起到治疗作用,时间太长,容易引起疲倦、眩晕、甚至晕厥。浸浴时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浴。心脏病、高血压、肾脏病、老年体弱及浴晕者慎用全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