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情景与物理模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际情景与物理模型.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实际情景与物理模型综合能力测试题中有一类是结合实际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对这类问题往往感到很难下手,而这类问题的突破口,往往就在于如何从实际的问题中抽象出研究对象,把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我们所熟知的纯物理问题。而要找到研究对象,就必须明确物理模型,掌握各种物理模型的主要特征,应用抽象思维的方法,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到研究对象。关于力学问题的物理模型只有质点和刚体(即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两类。质点:所受的合外力 1、为 零 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运动) 2、不为零 具有平动加速度的状态(变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振动) 主要特征:与物体的大小无关,所受的力为共点力。刚体:所受的
2、合力矩 1、为 零 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转动) 2、不为零 具有转动加速度的状态(高中不研究) 主要特征: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转轴有关。 所受的力表现为共轴力矩例 1、某人如图捆绑行李,OA 绳所受拉力为 100 N,则 OB 绳的拉力为_N。解题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质点(结点O) (由所求力、已知力的共同作用点确定研究对象-结点O)(2)受力分析(有序): OA、OB、OC绳所受拉力分别为F1、F2、F3。且由结构的对称性,可得OB、OC绳所受拉力F2 = F3大小相等。(如图a)(不计重力) (由系统结构确定各力的方向及某些力的大小关系) a b c d(3)求合力:由力的合成(
3、平行四边形)定则及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静止)与合力的因果关系确定各力的大小。结点O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并处于静止状态,为三力平衡问题,由此可确定各力的大小。(如图b)(由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确定各力的大小关系)(4)计算各力的大小:依据力图与结构间相等的角、相似的三角形求解。由力的三角形与结构三角形(如图c、d)相似求解。可得F2 = 500 N。*本题若从力的分解(力的效果)看问题(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则可认为将100N的力F1分解为 两个500N的分力F2 、F3。进一步思考,本题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力的“放大”的办法。若改变力的作用点,或改变F2 、F3的夹角,则可改变其放大功能。(这些请同学
4、们自己研讨)力的这种“放大”功能如何利用 发散 1、拔河裁判向下压拉绳以制止运动员抢拔。发散2、拉出陷入泥坑的汽车。(如右图)发散3、水库堤坝的优化结构(如下图)水泥具有良好的抗压性。发散4、蛋壳的力学结构(薄壳结构)与功能(如右图)鸡蛋对外具有一定的抗压性(杂技的轻功表演“鸡蛋上站人”,大力士不能用手握破鸡蛋),但抗拉性却比较差(小鸡容易出壳)发散5、水缸如何捆绑到自行车上,如何捆绑酒瓶、手脚架。关于运动学问题的物理模型有两个方面: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高中只要质点。研究过程的物理模型:变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振动。其中加速度恒定的有: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
5、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不变。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的有:匀速圆周运动。它所受的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周期性变化,且总垂直于速度方向。 加速度方向总保持在一直线的有:变速直线运动。它所受的合外力方向总保持在一直线上。 加速度大小、方向都做周期性变化的有:振动。它受到周期性的回复力的作用。其中属于直线运动的有: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用直线坐标进行研究。 属于平面运动的有: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常应用直角坐标系进行研究。由于研究过程的物理模型的条件力(加速度)和初状态(初速度)的不同,决定了研究过程的物理模型运动的不同,必须运用对应的运动规律进行解题。又由于研究过程的物理模型的轨迹的不
6、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数学手段(直线坐标、直角坐标)进行解题。复杂的过程则应使用物理的解剖刀,将其分离为若干个过程模型,问题就可变得简单。例2、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 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 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人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 s(计算时, g取为10 ms2,结果保留二位数字。)1.7或1.8解题思路: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质点。研究过程的物理模型:( 竖直方向 ) 竖直上抛运动。确定研究对象:应用抽象思维的方法,抓住运
7、动员的主要运动,丢掉运动员的次要运动,哪些翻转、侧旋的动作虽然正是跳水表演的亮点,但在本题的研究中却必须毫不犹豫地将它们忽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并忽略其水平方向的运动,只保留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发散 1、跳绳、跳高、起跑、跳蹦床(注意重心的起点、终点)发散2、足球的“香蕉球”、 杂技表演的“飞来飞去”, 忽略其自转、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其水平面上的为圆周运动,是由于物体内外侧的气流速度不同造成压力差,提供其向心力。(高考不要求)例3、有一列火车,每节车厢的长度均为L,车厢间的间隙宽度不计。在车头的第一节车厢前沿平齐的站台上站着一个人,当火车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 a
8、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第n节车厢经过人的时间为_。 (-)解题思路:本题所求为第n 节车厢经过人的时间,因此车厢的长度已不可忽略,故不能按通常的方法,把整列火车或整个车厢视为质点,因为点的几何概念是没有大小的,而应取第n节车厢的某一点为质点模型,如取第n节车厢的首或尾的一点为研究对象均可。发散、有一长度为L = 4 m的竹竿竖直掉落,当它通过一高度为h = 1.5 m的窗户时,所用时间为t = 2s,求竹竿中心是从多高的(到窗台)地方掉下来?(设竹竿下落的高度远大于L和h )23.5 m例4、如图所示一支弹簧秤静止于的水平地面上, 现用一水平恒力拉弹簧秤,使其做匀加速度为a的直线运动。弹簧秤质
9、量为m,弹簧秤与地面的摩擦系数为,则弹簧秤的示数为 (1)当拉力向右时 ;(2)当拉力向左时 0、mg+ma 解题思路: 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质点(弹簧秤的外壳研究对象为物体的一部分、即运用隔离法 ) 要求学生对弹簧秤的结构、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对于给定的(K一定)弹簧秤的示数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有关。当拉力向右时,弹簧无形变,当拉力向左时,弹簧有形变,做受力分析,求解。发散1、倒拉弹簧秤沿竖直(或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改变运动方向)发散2、倒拉弹簧秤沿水平面(或竖直)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运动形式)例5、有一如图斜挂的均匀绳子,绳子质量为M,绳子右端与竖直墙面的夹角为6
10、0,右边部分绳子占绳子总长的1/3,则(1)绳子底部绳子左、右之间的张力(即拉力)是多大?T1=mg/3(2)竖直墙面与绳子左端之间的拉力是多大?T1=mg/3解题思路:(1)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质点(绳子右边的部分)。 研究对象:质点-应是已知力与未知力的共同体。所求张力为内力,运用隔离法(进行空间分割,所求内力的作用处正是进行空间分割的界面所在。),可将内力转化为外力(因所学的公式中都没有涉及内力的)。(2)利用结构具有不完全对称性,用相似方法求解。也可取整条绳为质点,但须先求出右边竖直墙面与绳子右端之间的拉力T2,解题方法比较复杂。发散1、用水平力F拉处于光滑水平地面上的一条均匀绳子,绳
11、子长L,质量为m,求离施力端为X(XL)处绳子的张力? FX/L 发散2、用水平力F拉处于水平地面上的一条均匀绳子,绳子长L,质量为m,绳子与地面的摩擦系数为,求离施力端为X(XL)处绳子的张力? FX/L 例6短跑运动员体重为70 kg,起跑时在17 s冲出1 米远,能量全部由消耗体内的葡萄糖提供,其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十6O26CO26H2O十2804 kJ,则该短跑运动员起跑时消耗的葡萄糖的质量为 A、0.22 g B、0.55 gC、0.66 g D、0.44 g D 解题思路:本题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如何求短跑运动员起跑过程中消耗能量。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质点。研究过程的物理模
12、型:匀加速直线运动。依此求运动员的末速度。研究过程的物理方法:能量法(用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作用过程(从力的作用效果看运动员起跑过程中消耗能量等于他的末动能。)。发散、求投掷手榴弹所做的功。例7、如图所示,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有物体a、b、c,a 物体以初速度 V0 = 0 轻放在传送带上,b 物体与传送带一起做匀速运动,c 物体被传送带推上静止的工作台,则关于a、b、c 物体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 物体所受摩擦力向前B、 b 物体所受摩擦力向前C、 b 物体所受摩擦力向后D、 c 物体所受摩擦力向前 A、D解题思路:运用隔离法(类似拍电影采用特写镜头)将物体a、b、c分
13、别与部分传送带的隔离出来,其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质点m1、m2的连接体,如下图表示了物体b与部分传送带的隔离的连接体模型如同常见的m1、m2的叠物模型,m1相对m2 静止,m1没有受摩擦力的作用。而物体a做加速运动、c做减速运动,传送带做匀速度运动,a、c都相对传送带向后运动,均受到传送带向前的摩擦力。注意本题中传送带的隔离体m2是在一变力的作用下保持做匀速直线运动。发散1、旅客坐车:匀速直线运动时,车对旅客没有磨擦力的作用,不做功。发散2、在水平公路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其前轮所受地面摩擦力的方向向 ,而后轮所受地面摩擦力的方向向 。后、前前轮所受地面摩擦力的方向的确定,应先判断前轮相对地
14、面的运动方向,这点可由假设接触面光滑,或让前轮梢梢离开地面(后轮保持接触地面),则可相象出前轮将不会转动,而相对地面向前运动,前轮所受地面摩擦力的方向向后。例8、某人上楼梯。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人对楼梯的压力作正功B、楼梯对人的支持力作正功C、人对楼梯的压力不作功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C解题思路: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准弹簧振子模型由定义法可知人对楼梯的压力、或楼梯对人的支持力,均没有产生位移,故没有做功。由能量观点,可知在人上楼的过程中,能量既没有增加,又没有减少,楼梯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做功。人上楼梯的过程中,消耗了人体的化学能转化为准弹簧振子模型的弹性势能,再通过内力做功转化为人体的重力势
15、能。*内力是可以对物体做功以改变物体机械能的,又如定时炸弹爆炸。*动能定理的灵魂是能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中总功应是动力功与阻力功的总和,它们可以是内力功,也可以是外力功。*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定律,它可以“纵横驰骋”于各学科之间。因此要重视从能量的观点研究问题。发散:如图在匀(加)速向左运动的车厢内,一个人用力向前推车厢,若人与车厢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 人对车厢作正功B、 车厢对人作正功C、 人对车厢不作功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C(B) 本题讨论的是人对车厢的推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是否做功。 例9、实际使用的楼梯电灯,为了上下楼梯时,在楼上、楼下都能开灯和关灯,
16、采用的原理电路如图。现提供如下器材,请你将它们连接成能达到这一目的的实验电路。(右图中电键是两个单刀双掷开关,单刀C可分别掷于a或b两个位置) 解题思路: 分析研究原理电路图,弄清电流的流向,按电流的流向连接实验电路。单刀双掷开关的单刀C与a、b两个掷位功能不同,不得混淆。研究对象:电路。电路的三要素是:电源、开关、用电器。(设计、连接电路要抓住电路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解题的关键:电流(配合电势)。电流从高电势流向低电势,电流流经电阻后电势降低,电流流经无电阻导线、闭合的开关电势不变。连接、检查电路应按电流流向(即沿电势降低的方向、或说成沿电场线的方向)有序的进行。设计、检查电路时,还要注意
17、要满足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要求。关于电磁感应问题的物理模型有导线、线圈和导体三类。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 =BLVsin(即时值)方向由右手定则判定 主要特征:与导线的大小、粗细、物态无关。线圈:线圈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N/t(平均值)方向由楞次定律判定(高中会考、高考综合能力测试不要求) 主要特征:与线圈的高度无关。导体:导体在变化的磁场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形成涡电流。 主要特征:与导体的形状无关。例10、在匀强磁场中粗细不均匀的运动导线、串联有电压表的运动导线、转动的金属盘,地磁场中飞行的飞机,行进的潜艇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如图)例11、在匀强磁场中,在非磁性材料制成
18、的管中流动的导电液、金属板间的等离子流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如图)解题思路: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运动导线。导线属于线状模型,几何的线是没有粗细的,因此一旦将运动物体确认为运动导线,则运动物体的粗细也就被忽略。只考虑物体的有效长度(一般取既与运动方向垂直、又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有效长度)。注意导线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即与其物态无关。换句话说,实际问题也可能表现为“变态”的问题。解题者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看到问题的本质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才能在“题河”中自由的游玩。例12、如图所示,一个横截面积为S的圆筒形容器竖直放置。金属圆板A的上表面是水平的,下表面是倾斜的,下表面与水
19、平面的夹角为,圆板的质量为M。不计圆板与容器内壁的之间的摩擦。若大气压强为P0,则被圆板封闭在容器中的气体的压强P等于A. P0+ B. +C. P0+ D. P0+ 解题思路:通常所见题目中,活塞两端均为理想平面模型,而本题活塞模型下表面是倾斜的,对解题产生干扰作用,但实际问题中任何一个活塞两端并非是理想平面,由此想到,用下表面为水平面的活塞等效代替题中活塞,解题十分简捷。正确选项为D。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活塞为平面模型,与其厚度无关。不妨再考虑一下,解题过程中活塞的厚度有无物理功能呢?活塞有厚度的话也仅仅起到几何空间的作用。活塞以平面模型分析其受力情况,以质点模型进行力的合成。例13、物点
20、A在透镜L的主光轴上,距透镜的光心为两倍焦距f,现将透镜转过一个小角度,则所成的像将_离物点A,(填:远离或靠近)并 (填:仍在或偏离)原主光轴上。解题思路:物距u是物点与透镜平面的距离,即为几何的点、面距离,并不是物点与透镜光心的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因此原题中物距变小 (小于2f 如图5-18 ),像距变大(大于2f ,且为点、面距离 ),又因为物、像、光心三点一线,所以像点沿原主光轴远离透镜和物点A。透镜是平面模型。物距、像距的几何意义是点与面的距离。高中所学的透镜也仅定位在薄透镜而已。发散1、电磁感应线圈也属于平面模型,与其厚度无关。发散2、电场、磁场应属于立体的空间模型,而我们往往只研究其主截面。结合实际的问题,运用物理模型法对实际的问题中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方面,确认研究对象属于那种物理的理想模型,有关问题就转化为我们熟知的纯物理问题,问题也就可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