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73110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寓言二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寓言二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寓言二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寓言二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寓言二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寓言二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寓言二则.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检测练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7分)(1)郑人买履( ) (2)遂( )不得履(3)宁( )信度 (4)遽( )契( )其舟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3分)(1)遂:(2)涉:(3)坠: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1)置之其坐 坐: (2)而忘操之 操:(3)反归取之 反: (4)遽契其舟 遽:(5)楚人有涉江者 涉: (6)宁信度,无自信也 无: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4分)(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5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6分)(1)是吾剑之所从

2、坠 是:(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是:(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是:6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4分)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做代词,代物的:(2)做动词用的:7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8分)(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8读句子,回答问题。(8分)(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

3、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9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1)郑人最可笑的“言”:(2)楚人最可笑的“行”:10填空。(4分)(1)郑人买履选自_,作者是_。刻舟求剑选自_。(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综合题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参考答案基础题1(1)l(2)su (3)nng(4)j q(5)du d2(1)容易与“逐”混淆。(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3)容易与“堕”混淆。3(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

4、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6之:指量好的尺码之:到去之:指剑(1)(2)7(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8(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9(1)宁信度,无自信也。(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0(

5、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 吕氏春秋察今 (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综合题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幼时记趣检测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2分)(1)藐小( )(2)鹤唳( )(3)怡然( )(4)土砾( )(5)丘壑( )(6)庞然( )(7)童稚( )(8)凹凸( )( )(9)癞蛤蟆( )( )( )2为下列加粗词的词义选择正确答案。(16分)(1)作青云白鹤观( )A作为 B当作 C造成 D制造

6、(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A观察 B明白 C考察 D苛求(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A完成设计 B成全 打算 C现成 横行 D成为 比作(4)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A明亮 B光明 C眼力 D透明(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A僵硬 B强硬 C强大 D超强(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A机关 B神气 C精神 D神灵(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A白色 B单纯 C原有 D向来(8)故时有物外之趣( )A特意 B故意 C原因 D因此3“为”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为”字选择正确的解释。(8分)A做 B当作 C认为 D因为 E被 F是(1)项为之强( )(2)以丛

7、草为林(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凹者为壑( )4“其”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其”字选择正确的解释。(8分)A第三人称代词 B自己的 C这、那 D连词(1)神游其中( )(2)常蹲其身( )(3)使其冲烟飞鸣( )(4)必细察其纹理( )5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2分)(1)拔山倒树而来(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6写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4分)( )( )A观之正浓 B驱之别院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项为之强7先解释加粗字的意思,然后翻译句子。(8分)(1)盖一癞蛤蟆也。解释:_ 翻译:_(2)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_;

8、_翻译:_8填空。(2分)幼时记趣选自_,作者_,字_,苏州人,_代作家。综合题1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2仔细阅读课文第一、二两段,然后答题。(1)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加以分析。(不少于两处)(2)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参考答案基础题1(1)mio(2)l(3)y(4)l(5)h(6)png(7)zh(8)o t(9)li h ma2(1)B(2)A(3)D(4)C(5)A(6)C(7)A(8)D3(1)D(2)B(3)E(4)B4(1)

9、C(2)B(3)A (4)A5(1)连词,表修饰(2)连词,表承接6A、D(均代“情景”)7(1)句首发语词,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原来是一只癞蛤蟆。(2)均为动词,意思分别为“鞭打”,“赶”(我)心神安定下来,赶忙捉住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8浮生六记沈复 三白 清综合题1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三件趣事:观蚊如鹤、观虫相斗、鞭打蛤蟆。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2(1)如“夏蚊如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比喻的修辞手法。“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是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吐”和“吞”两个动词,极

10、为生动地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传神。(2)原因是: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或“先总后分”)。梦溪笔谈二则测试(一)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1以虫治虫选自_,作者_,字_,浙江钱塘人,_代作家。2给加粗的字注音狗蝎( ) 其喙有钳( )3解释字词。蔽( )悉( )旬日( )穰( )4翻译加粗句。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_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_

1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_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其虫旧曾有之。( )土人谓之“傍不肯”。(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_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_(二)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_2给加粗的字注音钱氏据两浙时(

12、 ) 方两三级( )但逐层布板讫( ) 人履其板(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患其塔动( ) 故如此( )未布瓦( ) 贻以金钗( )匠师如其言( ) 盖钉板上下弥束( )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 乃以瓦布之( )贻以金钗( ) 但逐层布板讫( )问塔动之因( )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钱帅登之( )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匠师如其言( ) 此易耳( )6翻译句子六幕相联如胠箧。_人皆伏其精练。_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_参考答案(一)1梦溪笔谈沈括 存中 北宋 2xi hu 3遮盖全部或都 十天 庄稼丰收 4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就用嘴上的钳跟

13、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年成因此而大丰收。 5语气助词,可不译。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6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7子方皆尽 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二)1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2j fng q l 3担忧。所以。铺排。赠给。遵照。因为。 4在 用 拿 只 的 5塔 匠师 喻皓 指固塔这件事 6上、

14、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7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论语八则第一部分:1、孔子,名,是我国时期伟大的、,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 。2、原文填空: , 不亦说乎? , 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学而不思则罔(罔:)思而不学则殆(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4、摘出出自论语八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有朋自远方来

15、,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在论语八则中,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各有哪些论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7、“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8、指出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学而不厌古义:今义:是以谓之“文”也古义:今义:9、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八则中孔子的话: 第二部分:(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

16、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0论语八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11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12“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13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15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16翻译下列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久而不闻其香”与“人不知而不愠”中“而”字的用法相同。B、“与善人居”中“居”的意思是居住。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可译为: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18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近朱者赤,”。19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三峡练

18、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填空题本文出自_时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_写的_其间千二百里,_,_。春冬之时,则_,_。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阙处( ) 曦月( ) 襄陵( )沿溯( ) 御风( ) 素湍( )怪柏( ) 飞漱( ) 属引( )3解释下列词语

19、。略无 襄陵 素湍 良多趣味 阙处 林寒涧肃 不以疾也沿溯属引自非乘奔御风 霜旦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5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和本文的有关内容意境相同,请默写出这首诗。_ _ _6三峡具体指哪三峡?_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 )。提示:从视角的角度。_8根据文中内容,解释“峡”的意思。_9有人认为三峡壮美,有人却说三峡秀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_10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_11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副对联。_

20、12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13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14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_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

21、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物中,猿啼是最难忘的。A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B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C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15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文后习题。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富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偕的音乐;天上的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好的图画;_,_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1)这段话中,有两个错别字,

22、请找出来并加以订正。错误字:_改正:_错误字:_改正:_(2)这段话中,有一个病句,请在文中用“_”划出,并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_(3)根据文章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在下面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排比句。_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胡贼

23、: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委:丢下。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1)在下面句子中加一个逗号,将其断开。荀 巨 伯 远 看 友人 疾 值 胡 贼 攻 郡。(2)翻译下面句子。吾今死矣,子速去!答:_(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一点儿也没有;漫上山陵;白色的急流;实在有很多趣味;上下航行的船;声音连续不断;如果不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3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4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5查的是学生的

24、阅读理解能力,要想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就必须联系前后文特别是后文的内容。无论是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还是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的“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诗句中都有“猿啼”之意而无“猿影”。而文中“余音”、“音符”二词也表明作者对三峡的兴趣在声音。当然也可以从四个选项的内容入手,将他们放入原文,然后试着读一读,作个比较。这样也能得出答案是B。6此题的(1)(2)两小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富予”应为“赋予”,“美妙和偕”应为“美妙和谐”。原文“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懂的。”是个病句,因为“文章”可以“读懂”,而“乐章”只能“听懂”。第(3)题考查的是学

25、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答题时注意句式应跟前文两句一致,而且必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7文言文选课外简短文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解这种平易的文言文题目,意在鼓励学生平时多读文言文,独立阅读文言文。第(1)小题考查的是句读,正确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要点,句子的朗读划分应该根据文意而定,一个完整的意思后可以停顿。此题的逗号应该加在“疾”后。第(2)题句子翻译几乎是文言文必考的题型。一要注意词义准确完备,二要注意语句通顺。答案:我现在快要死了,你赶快离开。注意是“要死了”而不是“死了”。第(3)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答案:他们从荀巨伯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行为的不仁不义,羞愧

26、而退。也可以用原文回答,即“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9(1)真(或实在)(2)寂静(3)连续(4)快(4分,每小题1分)10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2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1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分,每处1分)12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

27、,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 1同“缺”空缺 漫上 很 早晨 2qu x xing s y tun bi s zh 3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 4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5俯视 仰视 6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 7不设同一答案 8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9不设同一答案阅读狼完成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

28、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词语: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缀行甚远()一狼仍从()屠大窘()顾野有麦场( )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弛担持刀()眈眈相向()目似瞑()数刀毙之()意将隧入()断其股()一狼洞其中()假寐()狼亦黠矣()盖以诱敌()意暇甚()犬坐于前()屠暴起()意将隧入()断其股()一狼洞其中()假寐()狼亦黠矣()盖以诱敌()意暇甚()犬坐于前

29、()屠暴起()2一词多义: 恐前后受其敌( ) 两狼之并驱如故( )其 一狼洞其中 ( ) 亦毙之 ( )以攻其后也 ( ) 之 久之 ( )其一犬坐于前(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复投之 ( ) 犬坐于前 ( ) 恐前后受其敌 ( ) 前 敌 狼不敢前 ( ) 盖以诱敌 ( ) 隧入以攻其后也( ) 意将隧入 ( )以 盖以诱敌 ( ) 意 投以骨 ( ) 意暇甚 ( )3、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事件:一屠晚归,两狼缀行。4、请找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屠大窘,恐前后受其5,文章结尾的议论有何作用?是作者对

30、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6,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7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句子:_意思:_答,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8、你能写几个关于狼的成语么?从中可以看出人们

31、对狼有怎样的认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狼的形象代表了什么?9谈谈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关系10、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怎样理解的?11、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的:“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请联系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12、“其”字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 本文中指代A.两狼 B.麦场 C.柴堆 D.屠户 E.半身入垛的狼,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将指代的字母写在括号中。1.屠

32、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 )3.屠自后断其骨,亦毙之。(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答:1.A 2.B C 3.E 4.C D13、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参考答案:8、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奔豕突。关于狼的成语,没有一个是褒义词。中国人自古就在接受着敌视狼的教育,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狼有一种厌恶和憎恨的情绪,邪恶的化身9、狼是一种对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的动物,食物链中缺少了它,是不可想象的。10、要点:人在大量地破坏生态环境,一些重要物种面临灭绝。11、要点:加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质,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相处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